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部分 临床基础检验学第一章 绪论一、医学检验发展手工 手工与自动化并存手工 +自动化 +信息化;检验科室已不再仅仅是各医院的辅助科室,如治疗药物浓度测定 (TDM,可以准确监测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水平,对指导临床治疗、 科学用药有重大意义。近些年,医学检验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全国各型医院的临床检验部门在许多检测项目上都已实现自动化,所能测定的项目种类也比以前丰富了很多, 为临床治疗提供大量有意义的检测结果。 可以说, 医 学检验已经成为我国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医学检验现状检验技术的发展:微量化、快速化、分子诊断。如生化检验中的酶促速率法分析技术、 临床检验中的干化学试纸条法检
2、测、 免疫检验中的放射免疫、 酶免疫及化学发光、 微生物检 验中的全自动鉴定技术和最近发展起来的以聚合酶链反应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建立与普及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断提高, 特异性越来越好, 检测结果也更加准确 可靠。检验设备的更新: 检验仪器的迅速发展是近几年医学检验领域很惹人注目的成就。 目前, 生化、临床检验、 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的部分项目已实现了全自动。这些先进检验设备的应用,使检测结果更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结果判断更加客观、科学,反馈给临床 的信息越来越迅速, 结果回报时间越来越短。 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换代, 对许 多疾病的诊断、 治疗监测和预后评
3、估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性 疾病为例, 目前对其诊断及疗效观察主要以实验室结果为依据, 如果没有准确、 可靠的实验 室检测结果,这些疾病的诊治也就很难实现。检验管理的逐步完善: 临床检验全程质量控制, 检验前 +检验中 +检验后。 目前各医院的 检验科室大都可分为生化、临床基础检验、免疫、微生物、血液等几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各 学科也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 并能相互协作, 这样就使各项检验工作都得到 了较为深入的发展。 同时,在某些检验项目(如生化检验及免疫检验的部分检测项目) 已形 成了比较合理的质量控制 (质控)管理体系,室内及室间质控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4、因此也保 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三、医学检验基本任务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疗效观察、预后评估提供依据;预防疾病提供依据;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四、临床检验基础的临床应用 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疗效观察与预后评估; 预防疾病提供依据; 健康咨询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五、临床检验基础学习的基本要求基础理论操作技能 方法学评价 参考区间、测定值、医学决定水平、生命危急值 临床意义及合理解释职业道德第二章 血液检验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一、血液标本采集(一). 标本采集的一般要求检验申请 标本采集和处理的具体要求 信息的完整 标本的接受与拒收(二). 血液标本的种类1 全
5、血分为 静脉血 动脉血 毛细血管血2 血浆3 血清4 血细胞成分(三).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1 毛细血管采集2 静脉血采集3 动脉血采集(四)标本采集注重事项:(a) 采静脉血时止血带结扎过久,可引起误差。如以结扎1min的样品结果为基数, 则 结扎3min,可使血浆总蛋白增加 5%,胆固醇增加5%,铁增加6%,胆红素增加 8%,乳 酸则不能使用止血带。(b)血清标本应避免溶血。许多物质红细胞内和血清中(血浆)的含量是不一样的。如ALT红细胞内比血清高出数倍。血钾、AST高出几十倍,而 HDH则高出百倍以上,一旦溶血,非凡是严重溶血,造成血清(浆)中这些物质的测定值增高,干扰测定结果。(c)注意
6、采血不能在输液的同侧进行,更应杜绝在输液管内采血,因输液成分会影响检测结果(使相应的结果偏高,如输K+、 Glu 时,可使所测 K+、 Glu 明显增高) ,或使血液 稀释结果偏低。细胞培养的样品要采用无菌技术,防止污染。(d)标本采集后,必须在试管或容器上帖上检验申请单号码、住院病人应有床号、姓 名,且应当场核对无误。(e)采血顺序血培养血凝管血常规管血沉管生化及其他管 注:血常规管不要在第一管采血,本次采血只有血常规项目除外。二、血涂片制备(一). 载玻片要求(二). 血涂片制备方法1 薄血膜法2 厚血膜法(三)血涂片染色1、瑞特( Wright )染色法组成: 瑞特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
7、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亚甲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 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 通常为氯盐, 即氯化美蓝。 美蓝容易氧化为一、 二、 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 市售美蓝中部分已被氧化为天青。 伊红通常为钠盐。 即伊红和美兰 混合后,产生一种胶体伊红美蓝中性沉淀,即瑞特染料。原理: 细胞的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 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 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本染料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 各种不同的色彩,例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果,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
8、染 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色,称为中 性物质。PH 对细胞染色有影响:细胞各种成分均是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 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下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 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 染色用玻片必须清洁,无酸碱污染。配制瑞特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色必须用缓冲液, 冲洗用水应近中性,否则可导致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以致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2、吉姆萨(Giemsa)染色法组成: 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
9、。但本法 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 结构显示更加清晰, 而胞质和中性颗粒则着色较差。 为兼顾二 者之长,可用复合染色法。即以稀释吉姆萨液代替缓冲液,按瑞特染色法染10min。或先用瑞特染色法染色后,再用稀释吉姆萨复染。第二节 血液学一般检验血常规过去仅指红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 由于自动化仪 器的普及, 几乎所有的医院都采用仪器测定血常规。 仪器法检测血常规按其原理分为三分群 法和五分类法, 三分群法依据电阻抗原理, 中间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和单 核细胞; 五分类法依据激光散射加染色原理, 其检测指标准确性进一步提高, 可以检测网织 红细胞。血常
10、规通常采用静脉血,对于新生儿和烧伤病人偶用未稍血,抗凝剂为EDTA-K2盐。一. 红细胞检查(一) 红细胞形态1、正常红细胞形态正常红细胞形态:正常红细胞呈双面凹陷、圆盘形、大小较一致,直径6-9卩m平均直径7.2卩m红细胞厚度分别为边缘约2卩m中央约1卩m,染色后四周呈浅橘红色,中央呈淡染区。2、异常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大小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染色异常;结构异常。(1) .红细胞大小异常小RBC( microcyte ):直径6卩m,见低色素贫血大RBC( Macrocyte ):直径10卩m 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红细胞大小异常:巨 RBC( Megalocyte ):直径15卩m,常见
11、叶酸、VitB12缺乏RBC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红细胞大小不均( 2) . 红细胞形态异常球形RBC( spherocyte )直径6 m,厚度2 .6卩m,体积小,着色深,中心淡 染区消失,见遗传性RBC增多症。椭圆形RBC( elliptecyte,ovalcell )椭圆形见于遗传性RBC增多症。口形细胞(stomatocyte )见于遗传性椭圆形增多症、DIC、洒精中毒。靶形细胞( target )种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也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 似射击之靶状,见于地中海贫血,缺铁贫,溶液贫,黄疸或脾切除后。镰刀形细胞(sicklecell )形如镰刀状,
12、见于镰刀形细胞贫血(Hbs)病。棘细胞( acanthocyte )该红细胞表面有针尖状突起,其间距不规则。突起的长度和宽 度不一。红细胞形态不整 ( poikilocytosis )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改变的情况而言, 可呈 泪滴状、梨形、棍棒形、新月形等,明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rormation )涂片中RBC呈串状重叠,边似缗钱状,见 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3) . 染色异常正常色素性( normochmic) : 正常红细胞在瑞特染色的血片中为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 生理性空白区, 通常称正常色素性。 除见于正常人外,还见于急性
13、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 白血病。低色素性(hypochromic ):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浅染色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圈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铁幼粒细胞性 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时也常见到。高色素性( hyperchromic ): 指红细胞内中心浅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均染成红色,而 且胞体也大。 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是增高的, 但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多属于正常。 最 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嗜多色性( polychromatic ): 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较大, 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 RNA而被染成灰色蓝色。嗜多
14、色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 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多见。(二) 、红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 )测定是将EDTA-K2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此而测出其红细胞在全积压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称为红细胞比积测定。 红细胞比积的多少主 要与红细胞数量及其大小有关, 红细胞比积测定常用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结合有 关指数变化还可推断贫血病因, 从而给恰当的治疗。 红细胞比积测定对于相对性或绝对性红 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及治疗观察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参考范围男: 0.380-0.508; 女: 0.335-0.450 临床意义1. 红细胞比
15、积增高可见于大面积烧伤和各种脱水病人, 测定红细胞比积后可以了解血液 浓缩程度,作为补液计算的依据。2. 在各种贫血时, 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比积常随之减低。 但可因不同性质贫血时红细胞 大小不同,两者的减低不一定平行,临床上常用HCT值计算红细胞平均容积和红细胞平均血 红蛋白浓度,有助于贫血的鉴别诊断。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4. 血液流变学指标(三) 、红细胞平均指数平均红细胞容积( meancorpuscularvolume,MCV )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 =PCV 103X 1012/RBC/Lfl (飞升)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每升血液中血
16、红蛋白含量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 Hb(gL)x 1012/RBC/L X PG(皮 克)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 =Hb (g/L ) /Hct(四) 、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 ( reticulocyte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 胞。因其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物质RNA经煌焦油蓝,新亚甲蓝活体染色法染色后,嗜碱物质凝聚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联缀成线, 而构成网织状, 此种红细胞即网织红细胞,仍 于骨髓内停留一定时间, 然后再释放入血流。 因此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数, 不但比外周血约 高 3 倍。而且亦较幼稚。
17、网状结构愈多,表示该细胞越幼稚,有人将其分成I、川、和W级。即当红细胞内几乎被网织物充满者为I级,而红细胞内含网织物极少(上个或几个颗粒)者为W级。通常网织红细胞比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为8-9.5卩m参考范围成人: 0.0050.025 或( 2484)X 109/L ;新生儿: 0.020.06 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 网织红细胞可作为疗效观察指标。有人认为仅用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或者绝对值表达贫血程度不够确切,Finch 提出在贫血时最好计处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 reticulocyteproductionindex,RPI )。(五)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
18、率(erythrocytesedime ntatio nrateESR )简称血沉REC由于自身重量 产生自然下沉力,而在下沉时, 必须与等体积的血浆发生位置互换,造成血浆向上流动,通 常情况RBC膜表面唾液酸带负电荷,红细胞互相排斥,使细胞间距为25nmo 彼此分散悬浮于血浆中。下沉受到的阻力较大,故沉降率较慢。此外,血液白蛋白带有负电荷,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带有正电荷,正常情况下,下沉速度慢,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或球蛋白增加, 能降低RBC的电位, 促使其成缗线状聚集, 减少了血浆对RBC沉降 的阻力,因而血沉加快。胆固醇、甘油三酯也能促进血沉,白蛋白带负电荷,有抑制RBC 缗
19、线状聚集的用。卵磷酯也有抑制RBC聚集作用,有利于维持RBC悬浮性。测定方法1. 魏氏( Westergren )法2. 自动血沉仪法:红细胞缗钱状聚集期、红细胞快速沉降期、红细胞堆积期。参考范围50 岁:男性 15mm/h,女性 20mm/h50 岁:男性 20mm/h 女性 30mm/h85 岁:男性 30mm/h 女性 42mm/h儿童: 10mm/h临床意义:生理变化:新生儿、儿童 ESRf ;月经期、妊辰 ESR ;老年人,ESRf病理性增快: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 组织坏死及损伤:范围较大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 缺血性组织坏死:心肌梗塞、肺梗塞 等恶性
20、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ESR多快,与B 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等有关。手术、放疗、化疗后、ESR趋于正常,良性肿瘤则正常。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 炎、慢性肾炎、肝硬化等。贫血高胆固醇血症血沉减慢意义较小, 可因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所致见于各种原因所致 的脱水血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二、白细胞检查( 一 ) 、白细胞种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粒细胞分化、发育、成熟:干细胞池、分裂池、成熟池、储存池、循环池、边缘池。(二)、白细胞检查目的: 感
21、染、炎症、组织损伤、坏死、中毒、贫血;结缔组织疾病、骨髓抑制;恶性肿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三)、参考范围成人:(4 10 )X 109/L ;初生儿:(15-20 )X 109/L ; 6 月-2 岁:(11-12 )X 109/L(四)、中性粒细胞1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 1 )急性感染(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3)急性大出血(4) 急性中毒(5) 肿瘤性增多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1 )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 的白细胞亦减少(2 )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
22、呈“三少”表现。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X 109/L以下,分类时几乎无中性粒细胞,乃因中性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3 )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于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4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5 )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 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五)、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有微
23、弱的吞噬作用,但基本是无杀菌力,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其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并分泌组胺酶发破坏组胺, 从而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此外,实验症明它还参加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 in ophil )(1) 过敏性疾患:如在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血清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 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 稀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在某些钩虫病患者, 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 致到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分类中90%上为嗜酸性粒细胞,而呈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但其嗜
24、酸性粒细胞均属成熟型,随驱虫彻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渐恢复正常。(2) 某些传染病: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高,现已知这可能因该病病原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成分,继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所致。(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此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上,并可见有幼稚型。罕见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细胞可达90%以上,以幼稚型居多,且其嗜酸性颗粒大小不均,着色不一,分布紊乱,并可见空泡等形态学改变。某些恶性肿瘤,特 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 如霍奇金病及某些上皮系统肿瘤如肺癌时,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2、嗜酸性
25、粒细胞减少(eos in ope nia )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此质激素 后。第三章血红蛋白概念: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又名血红素。、生理意义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对其运氧功能有重要意义。 它能从肺携带氧经由动脉血 运送给组织,又能携带组织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经静脉血送到肺再排出体外。二、异常结果分析(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1 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 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 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2.绝对性增
26、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 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 关。(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 浴等。(2) 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 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 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 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痿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 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 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27、。(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v 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v 110g/L为贫血。根据 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 90g/L、中度:血红蛋白 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v 30g/L。1. 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 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 10%20%。妊娠中、后期 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2. 病理性减少:(1)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a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
28、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b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 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2)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兔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 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3)失血: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溃疡、钧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第四章尿常规一、尿常规的干化学时代优点: 检测快速 检测项目多 成本较低 过筛相对准确 缺点: 筛检试验,不能代替传统的经典生化反应。 干扰因素多,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
29、性结果。尿常规检查不能依赖尿液干化学试验。二、尿液标本的保存和处理(一)尿液标本保存尿标本应在采集后 2h内分析完毕,对不能及时检验的尿标本,必须进行适当处理或以 适当的方式保存冷藏防腐(二)尿液标本检测后的处理1. 检验后尿液必须经过10g/L过氧乙酸或漂白粉消毒处理后才能排放入下水道内。2标本容器须在3050g/L漂白粉或10g/L次氯酸钠液中浸泡 2h,也可用5g/L过氧乙酸浸泡30 60min,再用清水冲洗干净。3. 次性尿杯应先消毒、毁形,再按照医疗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三、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保证(一)、检验前的处理1、检验前的处理,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尿液刚排出时的原有成分的质、
30、量和性质,以保 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2、检验中的处理,必须按采用充分混匀、离心沉淀、定量检查等操作规程,使尿液检 测符合规范的报告方式。3、检验后的标本,要防止医院内外环境污染和各种人群的感染。(二)、尿液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 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属于分析前质量管理,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前阶段“从临床医师开医嘱起始, 按时间顺序的步骤, 包括提出检验申请, 患者准 备,标本采集, 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 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止”。此过程任何环 节出现差错,均会影响全程质量控制。尿液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主要掌握 3 个方面:1、患者状态和标本放置时间对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2、药物对
31、检验结果的影响。3、尿液采集过程的影响, 包括标本采集操作规程、 标本采集器材要求、 运送接收制度、 标本标识唯一性和标本拒收制度等。四、尿中葡萄糖检测生理情况下, 尽管肾小球滤过液的葡萄糖浓度几乎与血浆相同, 但当滤液流经肾小管近 曲小管时, 葡萄糖可全部被重吸收回到血液中。 所以, 正常人尿液几乎不含或仅含微量葡萄 糖( 7.0分析要点:VC测定的目的是提示其他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防止假阴性,此结果须镜检确认。该样本镜检 RBC 2-5/Hp,尿液中排出一定量的 VC时,可以影响葡萄糖、隐血、胆红 素等各项的呈色反应,而致结果减弱或出现假阴性。当VC结果测得浓度较高时,考虑对以上三项试验
32、结果的干扰,必须嘱患者停服 VC,于第二日再留尿复检。五、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质量保证(一) 检验前质量保证1 标本要求(1) 若标本仅用于有形成分检查,宜使用第1次晨尿标本,因尿液在体内经过浓缩且偏酸,特别在泌尿系统感染的情况下,细菌在膀胱内停留时间长,白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形态较为完整。但第2次晨尿更有利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因第1次晨尿在膀胱内长时间储存,会影响细胞和管型的形态。(2) 标本不加防腐剂,及时分析,非冷藏条件下放置时间不能超过2h,否则不利于有形成分检查。尿标本若不能及时检查应加防腐剂并冷藏保存,有形成分检查一般在1L尿中加400g/L甲醛5ml进行防腐。(3) 女性尿标本
33、应避免混入月经血、阴道分泌物,女性尿污染的标志之一为尿中鳞状 上皮细胞明显增多。男性应避免混入前列腺液,必要时导尿送检。2. 器材标准化使用清洁、干燥的不与尿液成分发生反应的惰性材料,制成盛尿容器、 标准离心管和移液管,不含干扰物质,一次性使用,带有密封装置。观察形态或有形成分计 数采用一次性尿有形成分定量计数板。容器、离心管、定量计数板必须易于标记识别。3 制定规范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实验室应统一尿液检查操作程序和方法,力求对所有标 本处理的条件一致。在普通玻片上滴尿沉渣液,再加盖玻片的检查方法,难以提供标准化、 重复性好的检测结果。 4参与室内、室间质评采用可靠的尿液有形成分质控物(含一定量而
34、且保存完好的红 细胞、白细胞及管型等) ,开展室内质控活动。如无质控物也可用新鲜尿液作重现性考核, 其各成分应在允许的范围内, 如结果有差异时应重新考核。 参加地区、 国内尿液有形成分室 间质评活动,动态掌握本实验室检验水平。(二)检验中质量保证1标准化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步骤进行检查。2. 离心机采用有盖水平式离心机,离心机内温度应保持在15C25C。3. 离心尿标本应为 10ml,相对离心力(RCF 400g,离心5min,应避免离心力过大对 有形成分特别是管型的破坏。4. 制作涂片或充入尿定量计数板手持离心管 45 90迅速弃去上层尿液, 保留 0.2ml 尿液有形成分,轻轻混匀后,取
35、 1滴(大约50卩I )置载玻片上,用 18mnX 18mm的盖玻片 覆盖后镜检,防止产生气泡。如用尿有形成分定量计数板,则混匀后吸取1520卩I充入计 数板内;或按配套离心试管取定量尿液。(三)检验后质量保证1 .综合分析检查结果(1)如尿液在膀胱贮内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致尿 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 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 此种情况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 为准。( 2)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 (中性粒细胞) ,干化学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3)肾脏疾病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
36、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存 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思考题: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结果不符时的可能原因细胞结果原因自细胞干化学法(+)镜检法(一)可能为尿液在膀胱贮存时间过长或其他原因致使白细胞破坏, 中性粒细胞醋萌釋放到尿液所数干化学法-)镜检法(+)多发生在肾移植患者发生排异反应时.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 尿中以单核细胞为主也会有此结果,此时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红细胞干化学法(+ )镜检法可由于尿液红细胞披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或某些患者尿中含 有对細不稳定臨、肌红蛋白或菌尿*引起红细胞干化学法检測 结果的假阳性干化学法一) 镜检法(+ )一般很少
37、见,但可发生在尿中含有大量维生累0 (100mg/L) 或试带失效时,可通过观察继生素C的含量来加以判断第四章粪便检查一、粪便检查的主要目的(一)了解消化道有无感染、出血、恶性肿瘤等。(二)根据粪便的性状与组成,了解胃肠道和肝胆系统的功能状况。(三)检查肠道致病菌,协助诊断肠道传染病。(四)粪便隐血试验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检试验。(五)根据粪便的颜色、粪胆素的检查,有助于鉴别黄疸的类型。一般常规检查包括外观和显微镜检查, 应取新鲜标本,选择含有异常成分的粪便, 如黏 液或脓血等病理成分; 外观无异常的粪便必须从表面、 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 取35g粪便 送检。二、显微镜检查(一).白细胞正
38、常粪便不见或偶见肠道炎症:增多,V 15个/HP,分散存在,数量与炎症轻重程度及部位相关。小肠炎症:白细胞均匀混合于粪便中,细胞形态难以辩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大量成堆出现,伴脓细胞及小吞噬细胞;肠易激综合征、过敏性肠炎和肠道寄生虫感染: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伴有夏科-莱登结晶。(二)红细胞正常粪便中不含红细胞上消化道出血:胃液的消化作用,红细胞已被破坏,粪便中难见到下消化道炎症或出血:可见数量不等红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血吸虫病、结肠癌、直肠癌、 直肠息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痔疮出血 及其它出血性疾病等细菌性痢疾:以白细胞为主,红细胞形态正常,常散在分布 阿米巴痢
39、疾:红细胞多于白细胞,且成堆出现伴形态破碎第二部分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一章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一、细胞体积 原始细胞随着细胞的逐步成熟,其体积逐渐变小。 但巨核细胞系例外,细胞由小变大; 粒细胞中,早幼粒细胞比原粒细胞略大。二、细胞质(一)细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但淋巴细胞系例外;(二)胞质的颜色:从深蓝色逐渐变成淡蓝或淡红色(粉红色) ,淋巴细胞仍保持淡蓝 色(嗜碱性)(三)胞质的颗粒:从无到有,由少到多。 粒细胞系的颗粒由非特异性到特异性,可分为嗜酸性、嗜碱性、中性三种颗粒。 红细胞无颗粒。三、细胞核大小:大T小(成熟红细胞核消失)形状:圆T凹陷T分叶(有的细胞不分叶,如淋
40、巴细胞)染色质:结构:细致T粗糙,疏松T紧块颜色:淡紫红色T深紫红色核膜:不明显T明显核仁:有(显著可见)7无(看不见)第二章 血细胞分析仪细胞计数原理一、电阻抗检测原理血细胞是相对不良导体, 当血细胞悬浮电解质中, 将小孔管插入细胞悬液, 使其管内充 满稀释液,当一个细胞通过小孔时,瞬间引起电压变化出现一个脉冲信号,细胞体积越大, 引起脉冲越大, 产生脉冲振幅越高。 以上脉冲信号由下列步骤完成放大阈值调节甄别 计数;二、流式细胞术加光学检测原理 利用流式细胞术使单个细胞随着流体动力聚集的鞘流液在通过激光照射的检测区时,使光束发生折射、 衍射和散射, 散射光光检测器接受后产生脉冲, 脉冲大小与
41、被照细胞的大小 成正比,脉冲的数量代表了被照细胞的数量。第三章 血液凝固. 抗凝剂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抗凝剂原理适用范围不适用范围枸橼酸钠与钙螯合血栓止血、血液保养 液溶解度低EDTA盐与钙螯合多项血液检查特别是PLT血细胞分析仪血栓与止血检杳、 血小板功 能检查肝素加强AT-川阻止凝血 酶形成、抑制血小板 聚集多数项目检查CBC特另是 WBC和 DC4.手工法与仪器法测定 RBC方法学评价项目优点缺点显微镜法设备简单、价格低,适用于基层 和分散就诊者费时、重复性较差,准确性取决于操作者技 术水平,误差散在血细胞分 析仪法操作简便、效率咼,重复性好, 适合于大批标本检测仪器较贵,准确性取决于仪器的
42、性能及工作 状态二.血液凝固:概念: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影响因素:血液凝固过程中必须较多因子的参与,因此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凝血因子可直接影响血凝过程外,血凝还受接触面、温度等影响。本质:可溶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网罗血细胞等成分形成凝血块。血液的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血液凝固的过程:内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刘)(E)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凝血的启动中起关键作用,组织因子是凝血反应过程的启动物。“截短的”内源性凝血途径在放大阶段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起重要作用
43、。血浆和血清的区别:血清中缺乏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但增加了少量凝血过程中血管内皮和血小板释放的物质。三、血液凝固的控制(一).血管内皮抗凝作用(二).血液的稀释、纤维蛋白吸附及单核巨嗜细胞的吞噬作用(三)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四、纤维蛋白的溶解:(一)、纤溶系统:纤维蛋白(原)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降解为纤维蛋白降解物 (FDP而分解液化的过程。(二)、纤溶生理意义:1、保持血流通畅,血液处于流动状态2、维持血管正常通透性3、维持血液凝固与纤溶的动态平衡纤溶酶(三)、纤溶的两个基本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
44、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纤溶酶抑制剂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凝血是一个正反馈机制,一旦启动,必需迅速完成全过程。(2) Ca2+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因此控制Ca2+就能控制血凝。(3)血凝过程是流水线,阻断其中一步,则凝血过程必终止。第四章贫血哪些指标可用来鉴别贫血的种类,如何鉴别?形态学分类MCVMCHMCHC临床意义正常细胞性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障 碍性贫血、白血病大细胞性增咼增高正常叶酸、维生素 B12缺之或吸收 障碍单纯小细胞性降低降低正常慢性炎症、尿毒症小细胞低色素 性降低降低降低铁缺之、维生素B6缺之、慢性 失血等11. 网织红细胞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有核红细胞刚刚失去核的
45、阶段,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浆内尚残留有嗜碱性 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在包体内可见蓝色点 状或网状结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参考值(活体染色法)成人和儿童: 0.005-0.025 新生儿:0.02-0.06 网织红细胞绝对 值:(24-84 )X 109/L网织红细胞临床意义:1.判断骨髓红系造血功能 1)增多:骨髓造血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f;缺铁贫和巨幼贫正常或轻度f2)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绝对值 15X 109/L :再障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指标1)缺铁贫和巨幼贫治疗后,先Ret f,后RBC和Hb逐渐f2)溶血和失血性贫血治疗后:Ret逐
46、渐降低,已得到控制;持续高值,未控制或加重。3.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骨髓造血的早期标志4. 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值(IRF)12. ESR影响因素+意义:1)血浆因素增快: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减慢 清蛋白、糖蛋白及 卵磷脂2)红细胞因素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3)其他因素血沉管的位置,温度 /临床意义:1.生理性血沉增快:老年人,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可达30mm/h2.病理性血沉增快1)各种炎症: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结核活动期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增快,心绞痛正常(鉴别)3)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恶性肿瘤多增快,良性肿瘤多正常4)高球蛋白血症:SLE
47、、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5)贫血:越重越快 6)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硬化、糖尿病等3.减慢:真性红细胞增多、脱水、 DIC13.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意义:意义:1.生理变化1)劳动、寒冷、饥饿、神经刺激,EJ(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织骨髓释放E,并促使血中E向组织浸润)2) 日间变化: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 下午比较恒定。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患: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 过敏2)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3)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4)慢粒白血病5)某些恶性肿瘤: 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如霍奇金)、肺癌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组 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
48、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2)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3)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13.常用筛选实验 BT、PLT APTT PT、D-D临床应用BT:延长: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血管性血友病等,缩短:心梗、脑血管病变及 DIC等PLT:生理变化:早晨较低,午后较高;剧烈运动后较高;月经、妊娠有改变;静脉血 比毛细血管血高。/病理变化:1)血小板减少(PLT100X 109/L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 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ITP、DIC,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 液被稀释2)血小板增多(PLT400X 109
49、/L )原发性增多:慢粒、真红反应性增多:急性化 脓性感染、急性大出血等APTT: 1推荐应用的内凝筛选实验 2延长1)忸、区和幻减低,能检出忸:C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2)I、n、V、X严重缺乏,如肝病,维生素 K缺乏3)抗凝物质:口服抗 凝剂、血循环中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等4)纤溶活性增强3缩短1)高凝状态,如 DIC的高凝期2)血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等4检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PT1延长1 )先天性凝血因子I、n、V、X缺乏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 K缺乏、纤溶亢进、DIC晚期3)血中抗凝物质增加,口服抗凝剂、肝素等 2 缩短 :DIC 早起,心梗、脑血栓
50、行测好难过,3INR 是用于监测口服抗凝药的首选指标D-D增高:继发性纤溶(鉴别原发)。血栓性疾病、肿瘤,溶栓治疗的监测:D-D显著升 高14. 尿液检验目的?1.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及疗效判断 2.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 安全用药监测 4. 重金属中毒检查(职业病防护) 5. 健康体检15. 尿液标本采集有哪些种类、方法和临床应用? 1 晨尿:首次晨尿:肾脏浓缩功能评价,有形成分、化学成份(HCG.二次晨尿:细菌培养、有形成分计数 2 .随机尿适于门诊、 急诊。3 .计时尿3h尿:6-9am.尿有形成分排泄率;餐后2h尿:病理性尿胆原、糖尿、 蛋白尿等12h尿:晚上8点-次晨8点,
51、:Addis计数、蛋白排泄率等。24h尿:大容器( 4L),防腐,收集完全,测尿总量,混匀,适量送检(50ml);尿中化学成分、T.B排出量,电解 质等。4.特殊尿标本尿三杯试验无菌尿液:细菌培养、药敏等。16. 尿液标本采集质量保证1. 尿液采集标准操作规程( SOP) 2. 检验项目选择与申请 3. 患者准备 : 告知、控制 4. 标 本采集:器材、运送 5. 人员职责17. 尿液理学检查有项目及临床意义 尿量:1.少尿:400ml/24h 或17ml/h,无尿:100ml/24h。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肾性少尿: 急性肾炎、肾衰。 肾后性少尿: 尿路梗阻 2. 多尿 2.5L/2
52、4h 肾性多尿: 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早期等。内分泌性多尿:尿崩症、甲亢。代谢性多尿: 糖尿病 尿色及透明度 :1. 血尿: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炎症、结石等 /全身性疾病:血友病等 / 邻近器官疾病 / 药物不良反应。 2. 血红蛋白尿 : 血管内溶血,如蚕豆病、输血反应等 3. 肌红 蛋白尿: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如急性心梗等。 4.胆红素尿 :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 黄疸。 5. 乳糜尿 : 寄生虫(丝虫)或非寄生虫(结核、肿瘤、创伤、手术等) 。 6. 脓尿 / 菌尿: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7. 结晶尿 : 正常尿、结石、痛风、药物等 尿比密方法 +评价: 1.比重计法:需校正 ;操作繁
53、、标本量大、影响(温度 ,蛋白,葡萄糖等) 2. 折射仪法:标准化,标本少,自动温度补偿;需校正蛋白、葡萄糖, 标准参考方法3 试带法 : 简便,但干扰多,测定范围窄,精密度差,过筛试验临床意义:1.SGJ :低比密尿 SG 1.015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比密低而固定:SG固定于1.010 0.003,呈等渗尿,表示肾实质严重损害。2.SG f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 . 肾前性少尿疾病如高热、脱水等 尿渗量 1. 评价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 等渗、 低渗尿见于肾小管、 肾间质疾病, 尿崩症等。 2.鉴别肾前性或肾性少尿 :肾前性少尿: Uosn450mOsm/kg.H2O,肾性少尿:
54、UosnK 350m3. 利用渗透清除率计算自由水清除率18. 怎样鉴别血尿和血红蛋白尿?答:血红蛋白尿是指尿中游离的血红蛋白超过0.3mg/L,经尿隐血实验检查为阳性。常由于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 血红蛋白释放人血, 并超过了肝脏的结合能力和肾脏的重吸收能 力,而随尿液排出体外;血尿是指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3个/HP,离心尿红细胞5个/HP,或 12 小时尿 Addis 计数 50万个,是小儿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鉴别如下: 离心沉淀后 的尿上清液:前者仍为红色,后者红色消退。 镜检沉淀物: 前者不见红细胞或仅见红细胞 碎片,后者见大量完整的红细胞。用上清液作隐血试验:前者强阳性,后者一般阴性或仅呈弱阳性。用上清液作尿蛋白定性试验:前者阳性不变,后者结果减弱或呈阴性。19. hC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网络安全实习生实习协议范本
- 2025版绿色家居装修设计施工合同范本
- 2025版危险化学品仓储安全管理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校园安全守护服务合同终止声明
- 2025版A包海南农产品品牌国际化推广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茶园承包与茶叶加工生产合同
- 2025年度高端家具搬运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城市综合体安防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光伏发电安装工程一切险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政府机关办公设备采购合作协议
- 网络营销的热点技术与趋势分析
- 涂料的基础知识
- 《肥胖与疾病关系的》课件
- 新疆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调查方法》期末考试题库
- 新生儿腹泻护理查房
- 公共体育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病理全流程数字化系统项目需求
- 企业宣传视频拍摄制作方案
- 反诈宣传讲座课件
- 贷款车电子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