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近几年,我国投资与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消费市场也呈现出明显回升。这种趋势说明,虽然消费需求不如投资和出口那样活跃、能够立即见效,但它的增长却会对经济产生惯性,并成为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动力。我国经济虽然经过了连续几年的快速增长,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未充分显示出来,对经济增长的潜力也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本文根据我国消费市场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分析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问题,以及须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一、2006年国内消费市场运行情况主要特点1、消费需求实现了较快增长2006年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对2007年的消费增长产生一
2、定的积极作用,直接效应比较明显。近期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加促进了消费增长。目前股票市场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股票价格上涨的财富效应促进了消费增长。随着扩大国内消费政策的落实,公共财政制度、收人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并进一步向社会各公众阶层倾斜。综合这些因素,2007年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2、市场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幅,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7.6万亿元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89.1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3.6%。主要特点:(1)销售增幅呈不断加快趋势。2006年112月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6641.6亿元、6
3、001.9亿元、5796.7亿元、5774.6亿元、6175.6亿元、6057.8亿元、6012.2亿元、6077.4亿元、6554亿元和6997.7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分别为15.5%、9.4%、13.5%、13.6%、14.2%、13.9%、13.7%、13.8%、13.9%和14.3%,各月累计增幅分别为:15.5%、12.5%、12.8%、13%、13.2%、13.3%、13.4%、13.5%、13.5%和13.6%。(2)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1967.7亿元,同比增长14.2%,县城零售额6828.4亿元,增长13.1%,县以下零售额13293亿元,增长12%。城市消费
4、增长较快原因,一是每年均有一部分县改为市;二是很多农民进城务工,其消费额计人城市消费,据专家推算,仅此因素每年推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个百分点。(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2291.6亿元,同比增长13.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457.5亿元,增长16%;其他行业零售额1340亿元,增长1.8%。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同比增幅高于批发和零售业2.4个百分点。(4)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粮油类增长18.4%,肉禽蛋类增长11.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3.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8.6%,日用品类增长15.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
5、材类增长19%,家具类增长21.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6.1%,化妆品类增长18.2%,金银珠宝类增长27.2%,通讯器材类增长23.1%,汽车类增长25.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6%。(5)分地区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东部地区占57.9%,中部地区为24.6%,西部地区仅为17.5%。全国前5位消费大省分别为:广东(7509亿元)、山东(5819亿元)、江苏(5427亿元)、浙江(4348亿元)、河南(3089亿元)。从国内商品市场销售趋势看,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7.6万亿元,增速在13.6%左右。3、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平稳加快,2006年超过18万亿元(1)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平
6、稳加快。由于国民经济保持稳步较快增长,特别是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2006年以来生产资料市场购销活跃,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2.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18.5%。预计全年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7.8万亿元,增幅16.8%左右,全年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3.5%左右。(2)主要生产资料供求平衡状况好转。据商务部调查分析,2006年上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69种,占2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长4.6%;供求平衡的218种,占72.7%,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长2.4%;供不应求的13种,占4.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减少61.5%。(3)生产资料价格呈现趋稳态
7、势。2006年112月累计同比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2.5%。从各月价格走势看,上半年各月环比价格分别为0.1%、0.8%、1.0%、2.1%、2.9%和1.3%。从6月开始价格呈现升势减弱趋势并趋于平稳,7月份月环比价格结束6个月上涨转为下降0.9%,8月再降0.2%,9月转为上升0.6%,10月上升0.7%,11月上升0.8%,12月上升0.5%。4、“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农村流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2005年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5年起,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培育约25万家农家店,逐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点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
8、差距,并在农村引进商人、发展商业、发展商品生产,以“三商”来促”三农”。5、外资商业并购加快,外资销售额比重不断上升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2004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企业进入的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所表现出来的消费品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促动着外资零售企业进入规模扩张高潮。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设立1027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是2004年以前商务部批准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总数的3.27倍,开设店铺1660个,营业面积468.34万平方米。2005年批准设立零售(含批零兼营)企业187个,是2004年批准的零售企业的6倍多。(1)独资化趋势明
9、显。在2005年批准的187家外资零售企业中,外商独资的企业达124家,比重占63%。此外先前进入的外资零售企业如麦德龙等,也纷纷从内资合作企业中回收股权,实行独资经营。(2)企业并购增多。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外资企业并购项目24个,同时一些外资零售企业,从境外对我国境内零售企业进行收购。(3)外资零售企业规模快速扩大。到2005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大陆的店铺已达56家,家乐福店铺已达70家,百安居店铺已达48家,易初莲花店铺已达71家,麦德龙店铺已达28家。(4)加速向中小城市扩张。如沃尔玛2005年分别在晋江、玉溪、芜湖、潍坊、岳阳开设了新店,易初莲花在嘉兴、绍兴、温州、泰州、南通开设新店
10、。家乐福2006年在浙江的开店计划中,几家店都将设在浙江省的中小城市。二、我国消费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消费不断升温和发展,如旅游、教育、体育等。从宏观方面看,是经济发展的提速刺激了消费市场整体的发展以及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微观方面看,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变化,特别是与消费的相关产业的变化更为明显。比较突出的是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休闲业,这些产业本身又可以派生和衍化许多新型产业,相互渗透和影响。消费贯穿于其中,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数据说明,消费已超过第二产业,在GDP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我国的消费也紧随其后,形成快速发展之势
11、。我国的消费市场发生变化的主要特点:1、消费领域不断扩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城市居民消费的变迁特征之一就是消费范围不断扩大,这种状况在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服务与休闲活动等各类市场中都有体现。在耐用消费品方面,传统家电产品(如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已经在城市居民家庭中普及,新兴家电产品(如空调、微波炉)的拥有比例明显升高。同时,个性化数码、通讯产品日益走进居民生活,像私家车、商品房这些过去看来很难为个人所有的商品开始成为居民新的消费目标,并且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在快速消费品方面,城市居民除生存必需的基本饮食产品外,对高级饮食产品(如巧克力)和营养品(如包装牛奶)的消费比例逐年增加。
12、在服务与休闲活动方面,一些新兴服务逐渐走进居民生活。尤其是网络服务,城市居民网上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以及网上购物等活动的比例都有显著提高。2、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尽管各类消费支出都呈增长趋势,但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更为明显。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19952005年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0.1%、48.8%、46.6%、44.7%、42.1%、39.4%、38.2%、37.7%、7.1%、37.7%、36.7%。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把更多的时
13、间和钱财用于休闲,费用的投向也发生明显变化,诸如投向购书、各种技能培训、终生教育、健身美容、旅游(近前出现了超常增长)等。3、消费热点变换更迭据商务部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等比重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等比重增加。住房、汽车、通讯、餐饮、娱乐、旅游等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领域。2005年全国轿车销售量、电信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4.3%、11.7%和12.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大、中城市居民消费已由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2006年除汽车、住房、通信等继续热销外,餐饮、旅游、健身、教育、文化、家庭服务、节假日传统特色商品和服务等将
14、快速增长,居民消费向品牌化、环保化、个性化、时尚化方向发展。4、新兴产品成为消费主流(1)电脑消费市场的增长。电脑在城市居民家庭中的普及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1997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均在20%以下。19972004年,十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均有较大增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增长势头较快。到2004年,这些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基本达到50%以上。重庆、武汉、西安、沈阳、成都紧跟其后,2004年,比例基本在30%40%之间。2004年以来,随着电脑消费升级,笔记本电脑进入高速增长的稳定期,2004年和2005年全国销量增长均在5
15、0%以上,成为电脑市场的消费热点。有调查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电脑市场整体销售量达到528.98万台,比2005年同期增长9%;市场销售额为305.97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5.14%;笔记本电脑市场销售量达到92.22万台,销售额达89.51亿元;销售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38.9%和23.0%,明显高于台式电脑和服务器的增长。(2)手机迅速普及,已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必备品。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手机产业在出口和内需的拉动下,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共生产手机30367万部,销售30386万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30%和31.9%,出口2.28亿部,同比增长56%。
16、我国作为全球手机制造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06年前8个月,我国累计生产手机27996万部,同比增长60.4%。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5年,我国手机用户总数为3.934亿户,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为30.3部,比2004年增加4.4部。截至2006年8月,手机用户达到43748万户。在手机产品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功能”手机不断推陈出新。2003年,手机市场进入“彩屏时代”,国内照相手机品种激增。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照相手机已经占到手机市场份额的57.%,销量为5104万台。随后,音乐手机成为照相手机后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市场上已有30多家厂商推出将近150款MP3。随着手机价格水平逐
17、渐下降,手机用户数量激增。数据表明,1997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城市居民使用手机的比例基本在10%以下。随着手机价格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利用它进行即时沟通,居民使用手机的比例飞速上升。到2004年,深圳居民使用手机的比例最高为85.7%;重庆、武汉、沈阳,在60%左右;其余大城市比例基本在70%80%之间。手机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必备产品。(3)数码类产品快速提升。2000年以后,通讯、数码类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手机、电脑、数码相机、MP3等产品逐渐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的数码产品,普遍具有便携、存储量大等特性,提升
18、了文化消费的发展空间。以MP3产品为例:销售量以平均每年152%的速度增长。城市居民拥有MP3的比例在2003年以后开始提高,2004年则有较大幅度上升。北京、南京、武汉、上海居民拥有MP3的比例较高,占10%以上,其中北京居民拥有MP3比例最高,达到14.8%。从上述消费市场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市场发展势头较好,前景十分广阔,已经形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强推力作用,并具有持续、稳定、持久的特征。三、目前我国消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1、从全局和宏观角度看: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投资增长偏快,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1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
1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投资增长过快和投资率居高不下,固然与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发展阶段有关,同时又与政府调控政策的相对滞后和较弱有关,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投资率高不是一个短期现象。但是,仅仅停留在这种判断上,还不足以说明我国过高的投资率是否偏离了工业化阶段的“合理区间”。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随着社会储蓄增加和国家积累能力增强,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和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不断加大,会出现投资快速增长和投资率上升的趋势。上世纪二战结束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都经历过一个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时期。但即便在那个时期日本和韩国的投资率也没有达到我国现阶
20、段水平。如日本在19611973年经济增长率高达9.7%,平均投资率为36.6%;韩国19661979年经济增长率为9.2%,平均投资率仅为30.4%。我国20032006年经济增长率10.3%左右,而平均投资率高达42.9%。显然,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明显偏高。2、从科学组合、优化配置看:消费的比例结构安排不当国民经济和城乡社会的发展,应通过合理结构,科学组合,优化配置,最终达到增长方式良性循环。这一过程关键在于一定期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否全部销售出去或者大部分供不应求。但是,我国的情况不容乐观,如:商务部2006年对全年的统计分析观察,我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
21、71.7%;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0种,占28.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与2005年下半年相比基本持平。从300种生产资料来看,供过于求的69种,占2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长4.6%;供求平衡的218种,占72:7%,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长2.4%;供不应求的仅13种,占4.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减少61.5%。再从我国26年来金融资金运行态势分析,19801994年的14年,我国金融机构每年各项贷款额均大于每年存款额,呈现为“贷差”状态;而19952006年的12年,全国金融机构每年各项存款额均大于贷款额呈现“存差”状态。以2006年为例,“存差”为10.97万亿元占存款
22、总额的31.5%,相当于当年GDP的52.5%。这么大的巨额资金沉睡于金库,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还需要付利息,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失衡状态。当然,对于目前我国商品和金融市场流通领域的基本情况,也要一分为二,综合分析。一方面要肯定经济繁荣兴旺,商品物资和资金充实有余,另一方面要看到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商品货物积压滞销,企业与金融不良资产增多与资金周转欠灵的现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趋势。实际上是由于消费不足,产、销之间不能顺畅运行,达不到良性循环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和城乡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3、从目前消费市场运行状态看:价格增长压力趋强在持续流动性过剩和低利率条件下,价格的风险压力愈来
23、愈大,由于近些年产能的快速扩张,消费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整体流动性过剩虽然并未造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大幅上涨,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率相对保持在较低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价格会一直保持稳定。事实上,目前存在潜在着不稳定的因素是,首先价格上行的风险。其中突出的是生活必需农产品价格对消费物价指数上涨的影响。2006秋季之后,随着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国内市场供应吃紧,粮油价格不断攀升,农民一度惜售。特别是11月份以后,各地粮油价格出现明显上涨。受食品涨价影响,11月份CPI同比涨幅为1.9%,比上月跃升0.5个百分点;CPI环比涨幅为0.3%,显著高于历史上多数年份的同期水平。估计粮食价格上涨还会
24、持续一段时间。从粮食的供需情况看,尽管粮食连续三年丰收,但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况,商业库存也在下降。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在民用化工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明显。从国际市场粮食期货价格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看,2007年世界粮食价格也将保持上涨态势。因此,今年国内粮食价格出现上涨的可能性较大。食品价格上涨有可能引起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我国过去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况,因此对于未来一段时期食品价格以及居民消费价格的走势需要密切关注。除价格因素外,影响2007年价格上行的因素还有: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维持在高位运行的可能性较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继续推动未来价格
25、水平上升;土地价格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价格上涨;企业环保、安全要求提高导致的生产成本加大以及劳动成本提高也会推动未来价格水平上升。因此对于物价上行的风险需要继续加以关注。但同时目前也存在影响物价下行的因素:部分生产资料与消费品的过剩会带来价格下降的压力;2006年下半年投资增速总体上的回落导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货币和信贷增速回落也有利于缓解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从目前的情况看,物价上行的压力要大于下行的压力,因此需要密切关注物价的走势,及早化解潜在的影响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国内宏观-飞诺网FENO.CN4、从国内外流动性资金过剩看:资产价格高涨问题应引起重视 2006年我国资产市场交
26、易十分活跃,资产价格节节上升。股票市场上涨很快,股指连创新高。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尽管从全国来看略于趋稳,但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和一些二线城市涨幅依然较高。对于这种国内外流动性过剩环境下的资产价格高涨的问题,要关注其走势和动向及对消费市场造成的不良影响。5、城镇居民商品性消费倾向下降近年来,由于住房价格、教育收费、医疗收费等明显上涨,城镇居民预期支出负担加重,不得不增加储蓄,引致部分商品性需求倾向持续下降。同时消费品市场秩序不规范,商品质量问题多,消费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消费者不能放心消费,从而也影响到了整体消费。6、农民增收不容乐观2006年以来,各品种农资价格仍呈高位上升态势,与2005年同
27、期相比,化肥等涨幅超过20%。随着夏粮陆续上市,市场粮价下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下降0.3%,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7、商品和服务价格继续上涨2006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3%,其中: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6.6%,市区交通费价格上涨5。7%,居住价格上涨5%,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5.8%,旅游价格上涨3.5%。此外,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6.3%。8、外资进入和运营过程中一些现象值得重视(1)一些地方政府越权审批,一些外资企业以“假合资”、“假内资”、“假中资”等手段变相进入,进入速度远远突破我国人世承诺。(2)以亏损战略挤跨竞争
28、对手。部分地区大卖场等高端市场外资已基本处于垄断地位。(3)采取“代销赊购”的方式,靠拖欠供货商的货款、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场费来维系运营,实行低成本扩张,而将销售风险较多地转嫁到生产企业。(4)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1、进一步发挥财政作用,较大幅度地扩大公共服务支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有了较快增长。政府预算内收入增幅较大和流动性资源中政府占有相当的份额,现在是适度扩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快推进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型的最佳时机。要控制财政收入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将腾出来的资金用于加大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支出,有效置换出居民的消费能
29、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2、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城市居民收入(1)把适当提高消费率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消费率偏低并趋降势,是与投资率偏高并上升有关的。因此提高消费率要从调整消费与投资关系着手,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在保持投资适当增长的同时,促使消费需求增长快于投资需求的增长,逐步改变我国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格局。(2)使城镇居民收入与GDP保持同步增长,多途径增加居民收入。近年来,收入差距扩大成为社会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扩大消费的主要障碍。据有关方面研究,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2006年我国达到了0.496,而印度为0.33,美国为0.41。目前,
30、高收入群体的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大多都已得到满足,“该有的都有了”,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储蓄和投资;低收入群体收人水平低、增长缓慢,缺乏消费能力;中等收入群体虽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预期支出负担重,扩大消费有很多后顾之忧,新增收入大部分用于储蓄。根据联合国关于中等收入的标准,我国现阶段家庭年收入在650万元的应视为中等收入群体。按这个标准测算,目前全国中等收入群体大体占到20%左右。这个比例总体上看是偏低的。按照重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思路,到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扩大到50%左右,届时,不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将有较大
31、幅度提高,而且达到人均收入水平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有较大幅度提高,社会收入分配将呈现以中等收入为主体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到50%,将会创造巨大的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同时,今后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要体现的是,一是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低收人群体收入的增加无论从平均消费倾向还是从边际消费倾向看,其对于消费需求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全社会范围收入的普遍增加。要通过增加就业渠道,积极推行再就业政策,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要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切实保障城镇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二是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同时,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包括各
32、种类型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等。三是保护高收入群体的合法收入。通过供给结构调整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增加高档商品、创新商品和投资品的供应,使这部分人的剩余购买力尽快地转化为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同时,要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整顿依靠垄断地位等手段获取的不合理收入,加大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手段对过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取缔非法收人。3、努力增加农民收入(1)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要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坚定不移地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充分发挥最低收购价的托市稳价左右。加快落实对种粮农民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实施办法
33、,扩大粮种补贴、农机补贴的规模和范围,探索农民综合收益补贴和制度创新。(2)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立足当地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带动发展商贸流通、仓储运输和家庭旅游业,壮大农村产业。推动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吸纳就业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3)减轻农民负担。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异。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4)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户小额贷款规模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4、完善农民工管理,改善农民工待遇(1)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范围,完善培训机制
34、。(2)进一步落实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有关政策,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逐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法规和机制。加快实施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抓紧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5、改善消费环境(1)合理调整垄断行业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着力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电信服务价格、药品价格、教育收费、医疗收费等问题。(2)坚持不懈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对直接危害人民切身利益、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3)促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4)增加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关
35、投资,加强交通、电网、住宅等的配套建设,拓宽城市道路,增加地铁、轻轨、高架等交通设施建设,满足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轿车发展的需要。(5)加大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饮水、沼气、道路、电网建设。6、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稳定收支预期,提高消费者信心(1)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2)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3)加快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4)完善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制度。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5)完善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人家庭的住房困难。7、积极发展信贷消费信贷消费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在制度规范、市场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利用信贷促进消费,就要先从改变居民消费观念人手,普及信贷消费知识,同时提高信贷消费吸引力,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简化贷款手续,延长贷款年限,增加贷款种类,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高频头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重质纯碱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避孕药市场规模分析及发展战略决策研究报告新版
- 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招聘与线上就业服务考核试卷
- 健康保险的疾病早期筛查考核试卷
- 园艺陶瓷的生态环保设计理念传播策略考核试卷
- 体育表演培训教材研发考核试卷
- 2025年度退休人员社区图书管理劳务合同
- 创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考核试卷
- 商业综合体员工福利计划与员工关怀考核试卷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 2024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课件
- 建筑工地节前停工安全检查表
-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全文打印
-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仪LCMSMSSYSTEM
- 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核准表-空白表格
- 派克与永华互换表
-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基础
- 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情景互动教学策略探究教研课题论文开题中期结题报告教学反思经验交流
- 春节新年红灯笼中国风信纸
- 注塑件生产通用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