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最新)_第1页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最新)_第2页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最新)_第3页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最新)_第4页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最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补充材料之一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 目 录前 言1一、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概念1二、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2三、地下水类型区的划分3四、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方法5(一)给水度值5(二)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值7(三)潜水蒸发系数c值9(四)灌溉入渗补给系数值10(五)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值11(六)渗透系数k值13(七)导水系数、弹性释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及越流系数 13(八)缺乏有关资料地区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14五、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方法15六、平原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方法和水

2、均衡分析16(一)各项补给量的计算方法16(二)地下水总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22(三)各项排泄量的计算方法22(四)总排泄量的计算方法24(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方法24(六)水均衡分析24七、平原区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 排泄量的计算方法26八、山丘区各项排泄量、总排泄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方法28(一)各项排泄量的计算方法28(二)山丘区19562000年近期下垫面条件下降水入渗补 给量系列的计算方法34(三)山丘区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的 计算方法34九、北方各计算分区近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35十、平原区矿化度大于2g/

3、l的各矿化度范围多年平均浅层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36十一、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37(一)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37(二)部分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39十二、平原区多年平均深层承压水资源量和可开采量的计算 方法41十三、大型、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及 可开采量的核算方法42十四、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43(一)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及潜水蒸发量的计算方法43(二)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45(三)各计算分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45(四)各计算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的重复 计算量的计算方法45十五、提交的成果图

4、、表及有关技术要求47(一)成果图件及编图说明47(二)成果表及填制要求5059前 言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补充细则)是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有关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部分的要求,由我院组织编制的,目的是为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方法,以补充所发细则的不足。为叙述上的便利,本补充细则在六九及十一各部分提供的技术方法除特别指明者外均是针对矿化度m1g/l和1g/lm2g/l范围的浅层地下水。本补充细则内容包括:有关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等概念的界定;要求详细调

5、查统计的基础资料;各级类型区的划分技术方法;各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各项补给量、排泄量、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各成果图件的编图说明及参考图例;各成果表的表式样、填表要求及各量纲单位、精确位数、尾数取舍要求。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资料条件差异都很大,本补充细则列举的技术方法难以充分满足各地的特殊情况和问题,因此,在不违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制订和采用其它技术方法。此外,由于我们经验不足,补充细则中有些要求尚缺少充足的分析研究依据,有些方法应用还不广泛,还可能存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因此,希望各地将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函

6、告我院,以便修改、补充、更正。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2年10月 一、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概念1本次规划中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赋存在包气带中非饱和状态的重力水(即土壤水)以及赋存在含水层中饱和状态的非重力水(如结合水等),都不属于本次规划界定的地下水。2地下水在垂向上分层发育。赋存在地表面以下第一含水层组内、直接受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具有自由水位的地下水,称为潜水;赋存在潜水以下、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没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各含水层组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3浅层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浅、由潜水及与当地潜水具有较密切水力联系的弱承压水组成的地下水称为浅

7、层地下水。4深层承压水埋藏相对较深、与当地浅层地下水没有直接水力联系的地下水,称为深层承压水。深层承压水分层发育,潜水以下各含水层组的深层承压水依次称为第2、3、4、含水层组深层承压水,其中,第2含水层组深层承压水不包括弱承压水。5地下水资源量指地下水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不含井灌回归补给量)。6地下水可开采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二、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1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2水文气象资料;3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4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要求分别列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的各项用水量

8、);5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6引灌资料;7水均衡试验场、抽水试验等成果,前人有关研究、工作成果;8其他有关资料。三、地下水类型区的划分地下水类型区(以下简称“类型区”)要求按3级划分,同一类型区的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相近,不同类型区之间的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明显。各级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见表1。表1 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级类型区级类型区级类型区划分依据名称划分依据名称划分依据名称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平原区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含水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一般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及厚度均衡计算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均衡计算区:山间平原区(包括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

9、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台塬区)均衡计算区:沙漠区均衡计算区:山丘区一般山丘区均衡计算区:岩溶山区均衡计算区:级类型区划分2类:平原区和山丘区 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分为一般山区(或称山地)和一般丘陵区(或称丘陵)两个级类型亚区。平原区系指海拔高程相对较低、地面起伏不大、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较厚的宽广平地,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被平原区围裹、面积不大于1000 km2的残丘,可划归平原区);山丘区系指海拔高程相对较高、地面绵延起伏、第四系覆盖物较薄的高地,地下水类型包括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和零散的第四系孔隙水。山丘区与平原区的交界处具有明显的地形坡度转折,该处即为山丘区与平原区之间的界线。级类型区划分6

10、类。其中,平原区划分4类:一般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山间平原区(包括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和黄土台塬区下同)和沙漠区;山丘区划分2类: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一般平原区指与海洋为邻的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指被山丘区环抱的内陆性平原区,该区往往与沙漠区接壤;山间平原区指四周被群山环抱、分布于非内陆性江河两岸的平原区;沙漠区指发育于干旱气候区的地面波状起伏、沙石裸露、植被稀疏矮小的平原区,又称荒漠区。一般山丘区指由非可溶性基岩构成的山地(又称一般山区)或丘陵(又称一般丘陵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岩溶山区指由可溶岩构成的山地,地下水类型以岩溶水为主。本次评价要求将连续面积大于100

11、0km2的山间平原区从山丘区中单独划分(各地根据需要和可能,亦可将面积较小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从山丘区中单独划分),面积较小且不单独划分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包括山间盆地平原、山间河谷平原和黄土台塬下同)可并入附近的一般山丘区或岩溶山区。级类型区划分是在级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个级类型区,首先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出若干水文地质单元,然后再根据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及厚度等因素,将各水文地质单元分别划分出若干个均衡计算区,称级类型区。均衡计算区是各项资源量的最小计算单元。四、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方法水文地质参数是各项补给量、排泄量以及地下水蓄变量计算的重要依据。各地应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包括已有资

12、料和开展观测、试验、勘查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确定出适合于当地近期(19802000年期间下同)条件的参数值。(一)给水度值给水度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值大小主要与岩性及其结构特征(如岩土的颗粒级配、孔隙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密实度等)有关;此外,第四系孔隙水在浅埋深(地下水埋深小于地下水毛细管上升高度)时,同一岩性,值随地下水埋深减小而减小。确定给水度的方法很多,目前,在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1抽水试验法抽水试验法适用于典型地段特定岩性给水度测定。在含水层满足均匀无限(或边界条件允许简化)的地区,可采用抽水试

13、验测定的给水度成果。2地中渗透仪测定法和筒测法通过均衡场地中渗透仪测定(测定的是特定岩性给水度)或利用特制的测筒进行筒测 测定给水度m值以采用具有多观测孔的单井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较好,采用多观测孔分析同一参数的平均值;抽水试验方法及计算公式,筒测法测定给水度m值的试验及分析计算方法,有作物状态对阿维里杨诺夫潜水蒸发经验公式的修正,可参阅安徽省水科院金光炎教授等编写的安徽淮北地下水动态监测、调控、预报技术综合研究附件一或其他有关水文地质书籍。,即利用测筒(一般采用截面积为3000 cm2的圆铁筒)在野外采取原状土样,在室内注水令土样饱和后,测量自由排出的重力水体积,以排出的重力水体积与饱和土样体积

14、的比值定量为该土样的给水度。这两种测定方法直观、简便,特别是筒测法,可测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粉细砂、细砂等岩土的给水度值。3实际开采量法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较大(此时,潜水蒸发量可忽略不计)且受侧向径流补排、河道补排和渠灌入渗补给都十分微弱的井灌区的给水度值测定。根据无降水时段(称计算时段)内观测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潜水水位变幅,采用下式计算给水度值:(1)式中,q开为计算时段内观测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m3);h为计算时段内观测区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降幅(m);f为观测区面积(m2)。在选取计算时段时,应注意避开动水位的影响。为提高计算精度,可选取开采强度较大、能观测到开采前和开采

15、后两个较稳定的地下水水位且开采前后地下水水位降幅较大的集中开采期作为计算时段。4其它方法在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埋藏较深或已形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漏斗的平原区(又称超采区),可采用年水量平衡法及多元回归分析法推求给水度值。由于岩土组成与结构的差异,给水度值在水平、垂直两个方向变化较大。目前,值的试验研究与各种确定方法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值的测试精度。因此,各地应尽量采用多种方法计算,相互对比验证,并结合相邻地区确定的值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定量。(二)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值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是指降水入渗补给量pr与相应降水量p的比值,即:。影响值大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降水

16、量大小和强度、土壤前期含水量、微地形地貌、植被及地表建筑设施等。本次评价,采用近期(19802000年期间下同)相关资料,分析近期条件下的值。目前,确定值的方法主要有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计算法、地中渗透仪测定法和试验区水均衡观测资料分析法等。1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计算法在侧向径流较微弱、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平原区,根据降水后地下水水位升幅h与变幅带相应埋深段给水度值的乘积(即h)与降水量p的比值计算值。计算公式:(2)式中,年为年均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无因次);为年内各次降水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升幅的总和(mm);p年为年降水量(mm)。该计算法是确定区域值的最基本、常用的方法。为便于地区间综合比较,本次评

17、价统一采用年,并且,在单站(分析值选用的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井下同)上取多年平均值,分区上取各站多年平均值的算术平均值(站点在分区上均匀分布时)或面积加权(泰森法)平均值(站点在分区上不均匀分布时)。做出不同岩性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地下水埋深z与降水量p之间的关系曲线(即pz曲线),并根据该关系曲线推求不同p、z条件下的值。在西北干旱区,一年内仅有少数几次降水对地下水有补给作用,这几次降水称有效降水,这几次有效降水量之和称为年有效降水量(p年有效)。p年有效相应的值称为年有效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年有效)。年有效为年内各次有效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水量之和()与年内各次有效降水量之和p年有效的比值,即:

18、(3)采用年有效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pr时,应用统计计算的p年有效,不得采用p年。分析值应选用具有较长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系列的观测井资料,受地下水开采、灌溉、侧向径流、河渠渗漏影响较大的长观资料,不适宜作为分析计算值的依据。选取水位升幅h前,必须绘制地下水水位动态过程线图,在图中标示出各次降水过程(包括次降水量及其发生时间)和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过程(包括实际开采量及其发生时间),不得仅按地下水水位观测记录数字进行演算。目前,地下水水位长观井的监测频次以5日为多,选用观测频次为5日的长观资料计算值,往往由于漏测地下水水位峰谷值而产生较大误差。因此,使用这样的水位监测资料计算值时,需要对计算成果进行

19、修正。修正公式如下:(4)式中,1日为根据逐日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计算的值,即修正后的值(无因次);5日为根据5日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计算的值,即需要修正的值(无因次);k为修正系数(无因次)。修正系数k是根据逐日观测资料,分别摘取5日观测数据计算5日和利用逐日观测数据计算1日,以1日与5日的比值确定的,即。2地中渗透仪法采用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测定不同地下水埋深、岩性、降水量的值,直观、快捷。但是,地中渗透仪测定的值是特定的地下水埋深、岩性、降水量和植被条件下的值,地中渗透仪中地下水水位固定不变,与野外地下水水位随降水入渗而上升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当将地中渗透仪测算的值移用到降水入渗补给量均

20、衡计算区时,要结合均衡计算区实际的地下水埋深、岩性、降水量和植被条件,进行必要的修正。当地下水埋深不大于2m时,地中渗透仪测得的值偏大较多,不宜使用。3其它方法在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埋藏较深且已形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漏斗的平原区(又称超采区),可采用水量平衡法及多元回归分析法推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值。(三)潜水蒸发系数c值潜水蒸发系数是指潜水蒸发量e与相应计算时段的水面蒸发量e0的比值,即ce/e0。水面蒸发量e0、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z和植被状况是影响潜水蒸发系数c的主要因素。可利用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通过潜水蒸发经验公式拟合分析计算。潜水蒸发经验公式(修正后的阿维里扬诺夫公式

21、):(5)式中,z0为极限埋深(单位:m),即潜水停止蒸发时的地下水埋深,粘土z05m左右,亚粘土z04m左右,亚砂土z03m左右,粉细砂z02.5m左右;n为经验指数(无因次),一般为1.02.0,应通过分析,合理选用;k为作物修正系数(无因次),无作物时k取0.91.0,有作物时k取1.01.3;z为潜水埋深(单位:m);e、e0分别为潜水蒸发量和水面蒸发量(单位:mm)。还可根据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对不同岩性、地下水埋深、植被条件下潜水蒸发量e的测试资料与相应水面蒸发量e0计算潜水蒸发系数c。分析计算潜水蒸发系数c时,使用的水面蒸发量e0一律为e601型蒸发器的观测值,应用其它型号的蒸

22、发器观测资料时,应换算成e601型蒸发器的数值(换算系数可采用本次规划中蒸发能力评价成果)。(四)灌溉入渗补给系数值灌溉入渗补给系数(包括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渠和井灌回归补给系数井) 是指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hr 与进入田间的灌水量h灌(渠灌时,h灌为进入斗渠的水量;井灌时,h灌为实际开采量下同)的比值,即hr/h灌。影响值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灌溉定额及耕地的平整程度。确定灌溉入渗补给系数值的方法有:1利用公式hr/h灌直接计算。公式中,hr可用灌水后地下水水位的平均升幅h与变幅带给水度的乘积(即hrh,hr与h均以深度表示)计算;h灌可采用引灌水量(用深度表示)或根据次灌溉

23、定额与年灌溉次数的乘积(即年灌水定额,用深度表示)计算。2根据野外灌溉试验资料,确定不同土壤岩性、地下水埋深、次灌溉定额时的值。3在缺乏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和有关试验资料的地区,可采用降水前土壤含水量较低、次降水量大致相当于次灌溉定额情况下的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次值近似地代表灌溉入渗补给系数值。4在降水量稀少(降水入渗补给量甚微)、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基本上是地下水唯一补给来源的干旱区,选取灌区地下水埋深大于潜水蒸发极限埋深的计算时段(该时段内潜水蒸发量可忽略不计),采用下式计算灌溉入渗补给系数值:(6)式中,q开为计算时段内灌区平均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m);h为计算时段内灌区平均地下水水位变

24、幅(m),计算时段初地下水水位较高(或地下水埋深较小)时取负值,计算时段末地下水水位较高(或地下水埋深较小)时取正值;h灌为计算时段内灌区平均田间灌水量(m,包括井灌水量和渠灌水量)。(五)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值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是指渠系渗漏补给量q渠系与渠首引水量q渠首引的比值,即:mq渠系/q渠首引。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渠道衬砌程度、渠道两岸包气带和含水层岩性特征、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含水量、水面蒸发强度以及渠系水位和过水时间。可按下列方法分析确定m值。1根据渠系有效利用系数确定m值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无因次)为灌溉渠系送入田间的水量与渠首引水量的比值,在数值上等于干、支、斗、农、

25、毛各级渠道有效利用系数的连乘积(本次评价的渠系渗漏补给量只计算干、支两级渠道,斗、农、毛三级渠道的渠系渗漏补给量并入田间入渗补给量中,故值在使用上是干、支两级渠道有效利用系数的乘积下同)。计算公式:m(1-)(7)式中,为修正系数(无因次)。渠首引水量q渠首引与进入田间的水量q渠首引之差为q渠首引(1)。实际上,渠系渗漏补给量应是q渠首引(1)减去消耗于湿润渠道两岸包气带土壤(称浸润带下同)和浸润带蒸发的水量、渠系水面蒸发量、渠系退水量和排水量。修正系数为渠系渗漏补给量与q渠首引(1)的比值,可通过有关测试资料或调查分析确定。值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受水面蒸发强度和渠道衬砌程度控制,其次还受渠道

26、过水时间长短、渠道两岸地下水埋深以及包气带岩性特征和含水量多少的影响。值的取值范围一般在0.30.9之间,水面蒸发强度大(即水面蒸发量e0值大)、渠道衬砌良好、地下水埋深小、间歇性输水时,取小值;水面蒸发强度小(即水面蒸发量e0值小)、渠道未衬砌、地下水埋深大、长时间连续输水时,取大值。2根据渠系渗漏补给量计算m值当灌区引水灌溉前后渠道两岸地下水水位只受渠系渗漏补给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影响时,可采用下式计算m值:(8)其中:q渠补q渠系+q渠灌 (q渠补、q渠灌、q渠首引、q渠系的单位均为万m3)式中,q渠灌为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q渠补为渠系渗漏补给量q渠系与q渠灌之和。渠系渗漏补给量q渠系可根

27、据渠道两岸渠系渗漏补给影响范围内渠系过水前后地下水水位升幅、变幅带给水度值等资料计算;q渠灌可根据渠系渗漏补给影响范围之外渠灌前后地下水水位升幅、变幅带给水度值等资料计算。分析计算时,渠系引水量应扣除渠系下游退水量及引出计算渠系的水量,并注意将各级渠道输水渗漏的水量按规定分别计入渠系(干、支两级)渗漏补给量及渠灌田间(斗、农、毛)入渗补给量内。3利用渗流理论计算公式确定m值利用渗流理论计算公式(如考斯加柯夫自由渗流、达西渗流和非稳定流等,具体公式参考有关水文地质书籍)求得渠系渗漏补给量q渠系,进而用下式确定m值:mq渠系/q渠首引(9)在应用公式(8)、(9)计算m值时,需注意避免在q渠系中含

28、有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六)渗透系数k值渗透系数为水力坡度(又称水力梯度)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单位:m/d)。影响渗透系数k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及其结构特征。确定渗透系数k值有抽水试验、室内仪器(吉姆仪、变水头测定管)测定、野外同心环或试坑注水试验以及颗粒分析、孔隙度计算等方法。其中,采用稳定流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并在抽水井旁设有水位观测孔,确定k值的效果最好。上述方法的计算公式及注意事项、相关要求等可参阅有关水文地质书籍。(七)导水系数、弹性释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及越流系数导水系数t是表示含水层导水能力大小的参数,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厚度m的乘积(单位:m2/d),即tkm。t值

29、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含水层岩性特征和厚度。弹性释水系数*(又称弹性贮水系数,无因次)是表示当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位变化1m时从单位面积(1m2)含水层中释放(或贮存)的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承压含水层的岩性及埋藏部位。*的取值范围一般为10-410-5左右。压力传导系数a(又称水位传导系数)是表示地下水的压力传播速度的参数,在数值上等于导水系数t与释水系数(潜水时为给水度,承压水时为弹性释水系数*)的比值(单位:m2/d),即:at/或at/*。a值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和厚度。越流系数ke是表示弱透水层在垂向上的导水性能,在数值上等于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k与该弱透水层厚度m的比值

30、,即ke=k/m(式中,ke的单位为m/dm或1/d,k的单位为m/d,m的单位为m)。影响ke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弱透水层的岩性特征和厚度。t、*、a、ke等水文地质参数均可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相关资料分析计算,计算公式等可参阅有关水文地质书籍。(八)缺乏有关资料地区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缺乏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水均衡试验场资料和其它野外的或室内的试验资料的地区,可根据类比法原则,移用条件相同或相似地区的有关水文地质参数。移用时,应根据移用地区与被移用地区间在水文气象、地下水埋深、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必要的修正。五、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方法根据本次地下水水质评价

31、中地下水矿化度分区成果,对平原区矿化度m1g/l、1g/lm2g/l、2g/lm3g/l、3g/lm5g/l和m5g/l等5个范围的地下水资源量分别进行评价。其中,m1g/l、1g/lm2g/l两个矿化度范围的地下水资源量参与水资源总量评价,其余各矿化度范围的地下水资源量不参与水资源总量评价。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不进行矿化度分区。六、平原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方法和水均衡分析要求计算各地下水级类型区(或均衡计算区)近期条件下各项补给量、排泄量以及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蓄变量,并将这些计算成果分配到各计算分区(即水资源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

32、下同)中。(一)各项补给量的计算方法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要求计算19562000年系列,其他各项补给量均要求计算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1降水入渗补给量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降水(包括坡面漫流和填洼水)渗入到土壤中并在重力作用下渗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降水入渗补给量一般采用下式计算:pr10-1pf(10)式中,pr为降水入渗补给量(万m3);p为降水量(mm);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无因次);f为均衡计算区计算面积(km2)。利用公式(10)计算1

33、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时,根据本次降水量评价成果,p采用各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逐年的面降水量;19802000年逐年的值可根据当年汛前1030天地下水埋深均值z和年降水量,从相应包气带岩性的pz关系曲线上查得;根据19802000年逐年的p及pr,在各均衡计算区建立ppr关系曲线,并根据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逐年的p,在相应ppr关系曲线上查算19561979年逐年的pr。以19562000年系列中19802000年21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多年平均值作为多年平均年降水入渗补给量。2河道渗漏补给量当河道水位高于河道岸边地下水水位时,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要求对河道的水文

34、特性和河道岸边的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年内河水补给岸边地下水的河段和时段,逐河段进行年内各时段的河道渗漏补给量计算。对于那些汛期补给地下水、汛后排泄地下水的河道或河段,若补给量大于排泄量,则将两者的差值列入该河道或河段的渗漏补给量中;若排泄量大于补给量,则将两者的差值列入该河道或河段的排泄量中;若补排水量大体相当,可不进行该河道或河段的渗漏补给量或排泄量的计算。要求将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形成的河道渗漏补给量单独列出。河道渗漏补给量可采用下述二种方法计算。(1)水文分析法该法适用于河道附近无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但具有完整的计量河水流量资料的地区。计算公式:(11)式中,q河补为河道渗漏

35、补给量(万m3);q上,q下分别为河道上、下水文断面实测河川径流量(万m3);q区入为上、下游水文断面区间汇入该河段的河川径流量(万m3);q区出为上、下游水文断面区间引出该河段的河川径流量(万m3);为修正系数,即上、下两个水文断面间河道水面蒸发量、两岸浸润带蒸发量之和占(q上q下q区入q区出)的比率(无因次),可根据有关测试资料分析确定 修正系数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河道衬砌情况、当地水面蒸发强度以及河道岸边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和河道过水时间。据有关成果分析,其取值范围一般为0.20.4之间,衬砌良好且常年过水的砂性土质河道取小值,未衬砌且间歇过水的粘性土质河道取大值。;l为计算河道或河段

36、的长度(m);l为上、下两水文断面间河段的长度(m)。利用公式(11)计算多年平均河道渗漏补给量时,q上、q下、q区入、q区出、等计算参数应采用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时,可采用1991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2)地下水动力学法(剖面法)当河道水位变化比较稳定时,可沿河道岸边切割剖面,通过该剖面的水量即为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单侧河道渗漏补给量采用达西公式计算:q河补10-4kialt(12)式中,q河补为单侧河道渗漏补给量(万m3);k为剖面位置的渗透系数(m/d);i为垂直于剖面的水力坡度(无因次);a为单位长度河道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剖面面积(m2/m

37、);l为河道或河段长度(m);t为河道或河段过水(或渗漏)时间(d)。若河道或河段两岸水文地质条件类似且都有渗漏补给时,则公式(12)计算的q河补的2倍即为该河道或河段两岸的渗漏补给量。剖面的切割深度应是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带(该影响带的确定方法参阅有关水文地质书籍)的深度;当剖面为多层岩性结构时,k值应取用计算深度内各岩土层渗透系数的加权平均值。利用公式(12)计算多年平均单侧河道渗漏补给量时,i、a、l、t等计算参数应采用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3库塘渗漏补给量当位于平原区的水库、湖泊、塘坝等蓄水体的水位高于岸边地下水水位时,库塘等蓄水体渗漏补给岸边地下水。要求对位于平原区

38、的、总库容大于1000万m3的大中型水库和湖泊的渗漏补给量进行计算。要求将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形成的库塘渗漏补给量单独列出。计算方法有:(1)地下水动力学法(剖面法)沿库塘周边切割剖面,利用公式(12)计算,技术要求基本与利用公式(12)计算河道渗漏补给量时相同,只是库塘不存在两岸补给情况。(2)出入库塘水量平衡法计算公式:q库q入库p库e0q出库e浸q库蓄(13)(单位均为万m3)式中,q库为库塘渗漏补给量;q入库、q出库分别为入库塘水量和出库塘水量;e0为库塘的水面蒸发量(采用e601蒸发器的观测值或换算成e601型蒸发器的蒸发量);p库为库塘水面的降水量;e浸为库塘周边浸润带蒸发量;q库蓄

39、为库塘蓄变量(即年初、年末库塘蓄水量之差,当年初库塘蓄水量较大时取“”值,当年末库塘蓄水量较大时取“”值)。利用公式(13)计算多年平均库塘渗漏补给量时,q入库、q出库、p库、e0、e浸、q库蓄等应采用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4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系是指干、支、斗、农、毛各级渠道的统称。渠系水位一般均高于其岸边的地下水水位,故渠系水一般均补给地下水。渠系水补给地下水的水量称为渠系渗漏补给量。本次评价要求只计算干、支两级渠道的渗漏补给量,并要求将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形成的渠系渗漏补给量单独列出。计算方法有:(1)地下水动力学法(剖面法)沿渠系岸边切割剖面,计算渠系水通过剖面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40、,采用公式(12)计算,技术要求与利用公式(12)计算河道渗漏补给量时相同。(2)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法计算公式:q渠系mq渠首引(14)式中,q渠首引为渠首引水量(万m3);m为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无因次)。利用地下水动力学法或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法,即利用公式(12)或(14)计算多年平均渠系渗漏补给量q渠系时,相关计算参数应采用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5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是指渠灌水进入田间后,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本次评价要求将斗、农、毛三级渠道的渗漏补给量纳入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要求将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形成的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单独列出。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可利用下式计

41、算:q渠灌渠q渠田(15)式中,q渠灌为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万m3);渠为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无因次);q渠田为渠灌水进入田间的水量(应用斗渠渠首引水量,万m3)。利用公式(15)计算多年平均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时,q渠田采用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渠采用近期地下水埋深和灌溉定额条件下的分析成果。6人工回灌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是指通过井孔、河渠、坑塘或田面等方式,人为地将地表水等灌入地下且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可根据不同的回灌方式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井孔回灌,可采用调查统计回灌量的方法;河渠、坑塘或田面等方式的人工回灌补给量,可分别按计算河道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

42、给量或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的方法进行计算。要求将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为回灌水源所形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单独列出。7地表水体补给量地表水体补给量是指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及以地表水为回灌水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要求将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单独列出。为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与上游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要求将本水资源一级区引水中由河川基流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区分出来。由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可根据地表水体中河川基流量占河川径流量的比率确定。8山前侧向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是指发生在山丘区与平原区交界面上,山丘区地下水以地下潜

43、流形式补给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水量。山前侧向补给量可采用剖面法利用达西公式计算:q山前侧10-4kiat (16)式中,q山前侧为年山前侧向补给量(万m3);k为剖面位置的渗透系数(m/d);i为垂直于剖面的水力坡度(无因次);a为剖面面积(m2);t为时间,采用365d。采用公式(16)计算多年平均山前侧向补给量时,应同时满足以下4点技术要求:(1)水力坡度i应与剖面相垂直,不垂直时,应根据剖面走向与地下水流向间的夹角,对水力坡度i值按余弦关系进行换算;剖面位置应尽可能靠近补给边界(即山丘区与平原区界线);(2)渗透系数k值,可采用垂向全剖面混合试验成果,也可采用分层试验成果。采用后者时,应按

44、不同含水层和弱透水层的厚度取用加权平均值;(3)在计算多年平均山前侧向补给量时,水力坡度i值采用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4)切割剖面的底界一般采用当地浅层地下水含水层的底板;沿山前切割的剖面线一般为折线,应分段分别计算各折线段剖面的山前侧向补给量,并以各分段计算结果的总和作为全剖面的山前侧向补给量。9井灌回归补给量井灌回归补给量是指井灌水(系浅层地下水)进入田间后,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井灌回归补给量包括井灌水输水渠道的渗漏补给量。井灌回归补给量可利用下式计算:q井灌井q井田(17)式中,q井灌为井灌回归补给量(万m3);井为井灌回归补给系数(无因次);q井田为井灌水进入田间的水

45、量(使用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中用于农田灌溉的部分,万m3)。利用公式(17)计算多年平均井灌回归补给量时,q井田采用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井采用近期地下水埋深和灌溉定额条件下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的分析成果。(二)地下水总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19802000年期间各项多年平均补给量之和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减去多年平均井灌回归补给量,其差值即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三)各项排泄量的计算方法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和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均要求计算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1潜水蒸发量潜水蒸发量是指潜水在毛细管作用下,通

46、过包气带岩土向上运动造成的蒸发量(包括棵间蒸发量和被植物根系吸收造成的叶面蒸散发量两部分)。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潜水蒸发系数法计算公式:e10-1e0cf(18)式中,e为潜水蒸发量(万m3);e0为水面蒸发量(mm,采用e601型蒸发器的观测值或换算成e601型蒸发器的蒸发量);c为潜水蒸发系数(无因次);f为计算面积(km2)。利用公式(18)计算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时,计算参数e0、c应采用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2)经验公式计算法采用潜水蒸发经验公式,即公式(5),计算用深度表示的潜水蒸发量(mm),再根据均衡计算区的计算面积,换算成用体积表示的潜水蒸发量(万m3

47、)。采用此法计算均衡计算区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时,h、z、e0等计算参数应采用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2河道排泄量当河道内河水水位低于岸边地下水水位时,河道排泄地下水,排泄的水量称为河道排泄量。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和技术要求同河道渗漏补给量的计算。3侧向流出量以地下潜流形式流出评价计算区的水量称为侧向流出量。一般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剖面法)计算,即沿均衡计算区的地下水下游边界切割计算剖面,利用公式(16)计算侧向流出量。4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各均衡计算区的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应通过调查统计得出。可采用各均衡计算区19802000期间的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调查统计成果作为各相应均

48、衡计算区的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四)总排泄量的计算方法均衡计算区内各项多年平均排泄量之和为该均衡计算区的多年平均总排泄量。(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方法浅层地下水蓄变量是指均衡计算区计算时段初浅层地下水储存量与计算时段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的差值。通常采用下式计算:w102(h1-h2)f/t(19)式中,w为年浅层地下水蓄变量(万m3);h1为计算时段初地下水水位(m);h2为计算时段末地下水水位(m);为地下水水位变幅带给水度(无因次);f为计算面积(km2);t为计算时段长度(a)。利用公式(19)计算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蓄变量时,h1、h2应分别采用19802000年期间起、迄年

49、份的年均值。当h1h2(或z1z2)时,w为“”;当h1h2(或z1z2)时,w为“”;当h1h2(或z1z2)时,w0。(六)水均衡分析水均衡是指均衡计算区或计算分区内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q总补)与总排泄量(q总排)的均衡关系,即q总补q总排。在人类活动影响和均衡期间代表多年的年数并非足够多的情况下,水均衡还与均衡期间的浅层地下水蓄变量(w)有关,因此,在实际应用水均衡理论时,一般指均衡期间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和浅层地下水蓄变量三者之间的均衡关系,即:q总补q总排w(20)(单位均为万m3)及 (21)式中,为绝对均衡差(万m3);为相对均衡差(无因次,用表示)。|值或|值较

50、小时,可近似判断为q总补、q总排、w三项计算成果的计算误差较小,亦即计算精确程度较高;|值或|值较大时,可近似判断为q总补、q总排、w三项计算成果的计算误差较大,亦即计算精确程度较低。为提高计算成果的可靠性,本次评价要求对平原区的各个水资源三级区逐一进行水均衡分析,当水资源三级区的|20时,要求对该水资源三级区的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和浅层地下水蓄变量进行核算,必要时,对某个或某些计算参数做合理调整,直至其|20为止。七、平原区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的计算方法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19562000年系列是为了确定计算分区的水资源总量系列。可采用下列程序进行

51、计算:1利用下列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计算各计算分区19802000年逐年地下水总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q河排:(1)利用公式(11)或公式(12)直接进行计算利用公式(11)时,q上、q下、l、等计算参数均采用19802000年逐年的年均值。利用公式(12)时,i、a、l、t等计算参数均采用19802000年逐年的年均值。(2)利用发源于平原区,且不受蓄、引、提水工程影响的小河控制站流量资料间接进行计算首先,采用直线斜割法分割选用的小河控制站的19802000年逐年的河川基流量,作为该控制站集水面积上的19802000年逐年地下水总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并计算该控制站集水面积上1980

52、2000年逐年河道排泄量占地下水总补给量的比率;然后,采用比拟法,根据计算分区地下水总补给量和经过适当修正的河道排泄量占地下水总补给量的比率,计算各计算分区19802000年逐年地下水总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2以本次评价的各计算分区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pr)占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q总补)的比率(y,无因次),即:ypr/q总补,近似地确定为各计算分区1980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占相应的19802000年逐年地下水总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的比率(以下简称“比率y”)。3根据计算的各计算分区19802000年逐年地下水总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q河排)以及比率y,

53、利用下式计算各计算分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qpr河排)19802000年系列:(的单位均为万m3)(22)式中,i为19802000年各年年序号。4根据各计算分区19802000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qpr河排)系列和19802000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pr)系列,建立qpr河排pr关系曲线。当qpr河排pr的关系较好时,可根据19561979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pr从 qpr河排pr 关系曲线中查算相应的qpr河排,分别作为19561979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当qpr河排pr的关系不好时,可采用19802000年期间多年平均qpr河排与

54、多年平均pr的比值,利用19561979年逐年的pr确定19561979年逐年的qpr河排。八、山丘区各项排泄量、总排泄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一)各项排泄量的计算方法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和潜水蒸发量,其中,河川基流量要求计算19562000年系列,其他排泄量要求计算19802000年系列。1河川基流量19562000年系列的计算方法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即河道对地下水的排泄量。河川基流量是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可通过分割河川径流量过程线的方法计算。(1)选用水文站的技

55、术要求为计算河川基流量选择的水文站(即选用水文站下同)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用水文站具有19802000年比较完整、连续的逐日河川径流量观测资料;2)选用水文站所控制的流域闭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分水岭基本一致;3)按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和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各种有代表性的水文站;4)单站选用水文站的控制流域面积宜介于3005000km2之间,为了对上游各选用水文站河川基流分割的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还应选用少量的单站控制流域面积大于5000km2且有代表性的水文站;5)在水文站上游建有集水面积超过该水文站控制面积20以上的水库,或在水文站上游河道上有较大引、提水工程,以及从外流域向水文站上游调入水量较大,且未做还原计算的水文站,均不宜作为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