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的写作特点。一起看看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欢迎查阅!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5、品味*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设计理念】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
2、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的写作特点。【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
3、语)。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新课讲授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写下了耀眼
4、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二、狼吞虎咽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好段序,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初步感知文意。2、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出示小黑板)辨别字形,读准字音:衰草连天 shui 连翘 qio 纬度 wi 销声匿迹 xio 蓑衣 su 阻挠 no 忌讳 hu 悄然无声 qio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语造句:次第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补充)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5、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四、摩拳檫掌通读全文,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学生课堂交流,师简评并指出:物候学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一目了然了吗?五、各抒己见(出示小黑板)对这篇课文的层次划分,有四种不同的意见。选出你所赞成的一种分法并说明理由。a、15 | 610 | 1112b、13 | 45 | 610 | 1112 c 1 | 25 | 610 |1112 d 12 |3
6、5 |610 |1112学生发表意见。师明确,a、b两种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学们发现没有,不论哪一种分法当中,6至10段始终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这几段之间的关系呢?六、细嚼慢咽学生齐读6至10段,提问: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
7、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七、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
8、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八、课堂小结*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布置作业:*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熟读课文
9、,把文中的雅词美句摘录下来。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逻辑顺序现象本质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广泛阅读科普*,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难
10、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
11、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2、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讨论明确: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讨论明确: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
13、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
14、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约经历了1亿年,(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此外,*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
15、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四)总结、扩展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中,去找寻自己的发现。(五)布置作业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
16、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是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一)明确目标1.*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要把握。2.*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作者在*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讨论明确: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
17、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讨论明确: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一立方英寸
18、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列数字说明)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说明)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说明)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
19、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讨论明确: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
20、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4.*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讨论明确:*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四)总结、扩展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
21、科学依据)。2.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研讨、分析。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讨论明确:(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3)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五)布置作业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3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的学习重点。*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
22、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教学致的重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说明的内容。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
23、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衰草连天 鬓毛衰连翘 翘尾巴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观测 道观播种 耕种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结构。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
24、季丰富的物候现象。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
25、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见下面
26、板书)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 割麦插禾*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七、小结本课。*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
27、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八、课后作业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2.掌握*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二、讲授新课。(-)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
28、: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主要(三)次要空间上 时间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间职工管理方案模板
- 菜园农场改造方案
- 郑州幼教面试题及答案
- 南充日报面试题及答案
- 墓地整治工程方案
- 先锋团员面试题及答案
- 合作开发项目收益分配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 销售公司检查活动方案
- 西语财务面试题及答案
- 摩托机车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民出版社招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西省潞安化工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第5讲-功和功率(原卷版)-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精细讲义(人教2019)
- 2024四川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网络信息安全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 手术室十大核心制度
- 幼儿园中班彩虹泡泡龙课件
- 精益生产改善培训
- 统计学数据的图表展示(共133张课件)
- GB/T 44208-2024馆藏文物病害描述及图示基础要素
-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 1 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新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