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专业课详细PPT课件_第1页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详细PPT课件_第2页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详细PPT课件_第3页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详细PPT课件_第4页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详细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 主要参考书目主要参考书目 于洪俊于洪俊, ,宁越敏宁越敏. .城市地理概论城市地理概论M.M.合肥合肥: :安徽科学技安徽科学技 术术 出版社出版社,1983.12,1983.12 崔功豪崔功豪, ,王本炎等王本炎等.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M.M.南京南京: :江苏教育出江苏教育出 版版 社社,1992.5,1992.5 许学强许学强, ,周一星等周一星等.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M.M.北京北京: :高等教育出高等教育出 版版 社社,1997.7,1997.7 周一星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M.M.北京北京: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95.7,1995.7

2、 顾朝林顾朝林. .中国城市地理中国城市地理M.M.北京北京: :商务印书商务印书 馆馆,1999.11,1999.11 顾朝林等顾朝林等.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 M. 北京北京: :商商 务务 印书馆印书馆,1999.,1999.1111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形成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形成 一、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城市地理学(一、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城市地理学(图图1-11-1)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分支学科,是研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分支学科,是研 究究 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空间分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空间分 布

3、布 和内部结构变化规律的理论科学。和内部结构变化规律的理论科学。 二、城市地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二、城市地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 景景 聚落的发展与演变聚落的发展与演变 人类活动空间的重心转移人类活动空间的重心转移 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节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考察城市的两种视点一、考察城市的两种视点 “ 点点 ”与与“ 面面 ” 宏观与微观宏观与微观 区域中的城市区域中的城市 城市中的区域城市中的区域 二、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

4、内容二、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条件研究(一)城市形成与发展条件研究 (二)区域内部城市空间组织研究(二)区域内部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三)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三)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四)城市问题与城市政策研究(四)城市问题与城市政策研究 (五)城市化问题研究(五)城市化问题研究 第三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第三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 城市相关科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相关科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 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科学等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科学等 一、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一、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 二、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二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 三、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三、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 四、城市地理学与环境科学四、城市地理学与环境科学 五、城市地理学与五、城市地理学与城市形态学城市形态学? 第四节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概况第四节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概况 思考题: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包括哪、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包括哪 些方面?些方面?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宏观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微观城市地理学研、宏观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微观城市地理学研 究的主要区别何在?究的主要区别何在? 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地域划城市与城市地域

6、划 分分 第一节城市的概念第一节城市的概念 一、城市概念的相对性一、城市概念的相对性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一)人口特征(二)景观特征(一)人口特征(二)景观特征 (三)职能特征(四)文化特征(三)职能特征(四)文化特征 第二节城市地域划分第二节城市地域划分 一、城乡界线的划分一、城乡界线的划分 城乡二元论与城乡连续论城乡二元论与城乡连续论 (图(图2-12-1) 农村地域城市地域农村地域城市地域 城乡二元论城乡二元论 农村地域过渡地带城市地域农村地域过渡地带城市地域 城乡连续论城乡连续论 图图2-12-1城乡界线划分城乡界线划分 二、两种城市地域划分法二、两种城市地域划分法

7、 (一)城市功能区(一)城市功能区 (Metropolis Statistical Area) (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 等等 (二)城市行政区指标?(二)城市行政区指标? 第三节我国城市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第三节我国城市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一、现行市镇建制标准一、现行市镇建制标准 基本原则:人口下限与职能构成基本原则:人口下限与职能构成 市与镇的区别?市与镇的区别? 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 中国城市地域构造全市?市区?建成区?中国城市地域构造全市?市区?建成区? 表表 2-12-1 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 标准 县级市 地级市人口

8、密度(人/km2) 400100-400100 人口 县城镇人口中 非农产业人口 非农户口人口 12 万人 8 万人 10 万人 7 万人 8 万人 6 万人20 万人 县总人口中 非农产业人口 15 万人 30% 12 万人 25% 10 万人 20%25 万人 经济 县乡镇以上 工业总产值 占工农业总产值 15 亿元 80% 12 亿元 70% 8 亿元 60% 25 亿元 80% 第三产业比重 10 亿元 20% 8 亿元 20% 6 亿元 20% 25 亿元 35% 地方财政收入 10 元/人 6 千万元 80 元/人 5 千万元 60 元/人 4 千万元 2 亿元 基础 设施 自来水

9、普及率65%60%55% 道路铺装率65%55%50% 排水系统较好较好较好 - - 思考题:思考题: 、现代城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现代城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如何从城乡连续论的观点正确理解现代、如何从城乡连续论的观点正确理解现代 城城 乡关系?乡关系? 、两种城市地域划分方法的区别何在?、两种城市地域划分方法的区别何在? 、我国城市地域构成的特点及其对城市统、我国城市地域构成的特点及其对城市统 计计 的影响有哪些?的影响有哪些? 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城市产生的政治经济学解释第一节城市产生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

10、物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 人类定居人类定居聚落的出现聚落的出现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畜牧业 剩余产品的交换剩余产品的交换市市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大农手工业与大农 业业 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大机械工业的出现大机械工业的出现 现代城市的发展现代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区位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区位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图(图3-13-1) 地理位置、地形、水文、资源条件等地理位置、地形、水文、资源条件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相对位置、交通、人口、经济结构与经济相对

11、位置、交通、人口、经济结构与经济 发发 展水平等展水平等 (表表3-13-1) 第三节其他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其他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 不同地区城市景观的差异不同地区城市景观的差异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职能主导型城市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职能主导型城市 二、区际贸易与流通职能主导型城市二、区际贸易与流通职能主导型城市 三、产业专门化与综合职能主导型城市三、产业专门化与综合职能主导型城市 思考题:思考题: 、怎样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怎样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产物的观点?产

12、物的观点? 、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条件有、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条件有 哪些?哪些? 、地理位置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地理位置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职能与城市分类城市职能与城市分类 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 (一)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一)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为本城市以外的需求服务的部基本部分:为本城市以外的需求服务的部 分分 非基本部分:为本城市的需求服务的部分非基本部分:为本城市的需求服务的部分 (二

13、)基本部门与非基本部门(二)基本部门与非基本部门 基本部门:以基本部分为主的经济部门基本部门:以基本部分为主的经济部门 非基本部门:以非基本部分为主的经济部非基本部门:以非基本部分为主的经济部 门门 (三)基本与非基本比(三)基本与非基本比 ( B / N )( B / N ) 二、城市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的划分方法二、城市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的划分方法 (一)普查法:准确、繁琐(一)普查法:准确、繁琐 (二)残差法:经验性、主观性(二)残差法:经验性、主观性 公式公式0 (4-1) (三)区位商法:假设条件(三)区位商法:假设条件 Li (i=1,2,3,,n) (4-2) ( ( ) (4

14、-3) 其中:其中: t (4-4) (四)正常城市法(四)正常城市法: : 经验性经验性 阿氏值与莫氏值阿氏值与莫氏值 两个重要结论:两个重要结论: 值的地域差与规模差值的地域差与规模差 (五)最小需求量法(五)最小需求量法 最小需求量?最小需求量? 两个假设一个结论两个假设一个结论 (表(表 4-34-3) 两个问题对最小需求量法的修正两个问题对最小需求量法的修正 三、基本非基本比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三、基本非基本比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的因素(一)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的因素 城市规模专业化程度城市发展历史城市规模专业化程度城市发展历史 (二)基本非基本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5、(二)基本非基本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乘数效应城市发展乘数效应 城市就业城市就业: : E = BE + NBE (4-5) 其中其中: : E 为城市就业总人口为城市就业总人口 BE 为基本部分就业人口为基本部分就业人口 NBE非非基本部分就业人口基本部分就业人口 E=(1+ )BE (4-6) 设设: : (1+ )= (4-7) 则则: : E=BE (4-8) 城市人口城市人口: : P =E (1) (4-9) 其中其中: : P P 为城市总人口为城市总人口 为带眷系数为带眷系数 E E 为城市就业总人口为城市就业总人口 P= (1 )BE (4-10) 设:设:NBE=P

16、(1) (4-11) 其中其中: : 为可变系数为可变系数 根据公式根据公式(4-4)、(4-8) 、(4-10)可以得到三可以得到三 个公式个公式: : E=(1) 1 BE (4-12) P= (1) 1 BE (4-13) NBE= (1) 1 BE (4-14) 证明证明 结论:结论:表现在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就业机会增加表现在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就业机会增加 方方 面的城市发展是由城市基本部分的变动所决定的面的城市发展是由城市基本部分的变动所决定的。 第二节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第二节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一、城市职能的概念一、城市职能的概念 城市在国家或区域所承担的地域分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所承担的地

17、域分工。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P =E = (BE+NBE) = (1+P/BE) BE 证明证明: : (1+P/BE)= 1/(1 -) (BE+P)=BE/(1 -) (1 -) (BE + P)=BE BE -BE + P-2 P =BE P = BE + 2 P = (BE+ P ) P =(BE+ P ) NBE = P , P =(BE+ NBE ) E =BE+NBE, P =E 二、城市职能分类方法二、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一)定性描述方法(一)定性描述方法 (表(表4-4- 4 4) 奥隆索奥隆索(M. AuronsseauM. Au

18、ronsseau)的城市职能分类)的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职能专门化:城市职能专门化:在城市诸多职能中,地位相对在城市诸多职能中,地位相对 突突 出,具有一定区际意义的重要职能出,具有一定区际意义的重要职能。 关于定性描述方法的讨论关于定性描述方法的讨论 (二)统计描述方法(二)统计描述方法 ( (表表4-4- 5)5) 哈里斯哈里斯(C.D.HarrisC.D.Harris)的城市职能分类)的城市职能分类 临界值:城市职能专门化的定量指标临界值:城市职能专门化的定量指标 关于统计描述方法的讨论关于统计描述方法的讨论 (三)统计分析方法(三)统计分析方法 (表(表4-4- 6 6) 纳尔逊纳尔逊(

19、H.J.Nelson)的城市职能分类)的城市职能分类 平均值(平均值()与标准差()与标准差() = = (4-15)(4-15) 城市职能专业化水平的三级标准城市职能专业化水平的三级标准 + +2 + 3 关于统计分析方法的讨论关于统计分析方法的讨论 ( (图图4-4- 1)1) (四)(四)多变量分析方法多变量分析方法 多变量分析方法的技术与流程多变量分析方法的技术与流程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多变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多变量分析方法的特点 各变量对城市差异性的影响各变量对城市差异性的影响 (表(表4-4- 7 7) 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方法的区别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方法的区别

20、关于多变量分析方法的讨论关于多变量分析方法的讨论 第三节我国城市职能分类第三节我国城市职能分类 一、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一、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 孙盘寿孙盘寿(1984) 1984) 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 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 周一星周一星等(等(1988) 1988) 中国城市的工业职能分类中国城市的工业职能分类 三、我国城市职能分类特点与问题三、我国城市职能分类特点与问题 理论与方法论的完善理论与方法论的完善 统计资料的不充分统计资料的不充分 思考题:思考题: 、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有哪些?各自、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有哪些?各

21、自 的的 特点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哪哪 些方面?些方面? 、什么是城市职能?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和、什么是城市职能?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和 联联 系有哪些?系有哪些?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进化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各、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进化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各 阶阶 段的方法有哪些特点与问题?段的方法有哪些特点与问题? 第五章第五章 城市体系城市体系 第一节城市体系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城市体系的基本概念 一、一、Urban system Urban system 的词义辨析的词义辨析 Chaos Cha

22、os 混乱、无秩序、无规则的状混乱、无秩序、无规则的状 态态SystemSystem整齐、有秩序、有规则的整齐、有秩序、有规则的 状态状态 Urban systemUrban system城市有秩序的状态城市有秩序的状态 二、二、 Urban system Urban system 的内涵的内涵 城市的空间作用和等级关系城市的空间作用和等级关系 三、三、Urban system Urban system 的地域性的地域性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群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群 (图(图5-15-1) 城市体系:城市体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不同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不同 职职 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的城

23、市构成的有秩序的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构成的有秩序的 城城 市集合市集合。 第二节中心地理论第二节中心地理论 一、克里斯泰勒一、克里斯泰勒 ( (W.ChristallerW.Christaller) ) 的中的中 心心 地理论地理论 (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中心地中心地 ( ( central placecentral place ) ) 与中心地职能与中心地职能 门槛门槛 ( ( thresholdthreshold ) ) 与服务范围与服务范围 中心性中心性 ( ( centralitycentrality ) ) 与中心地等级与中心地等级 (二)假设条件(二)假设条件 、区域

24、自然条件的均质性;、区域自然条件的均质性; 、区域交通条件的均质性;、区域交通条件的均质性; 、区域人口分布的均质性;、区域人口分布的均质性; 、人类经济行为的合理性。、人类经济行为的合理性。 (三)市场区的理论模型(三)市场区的理论模型 六边形网络及嵌套系统六边形网络及嵌套系统 ( (图图5-2)(5-2)(图图5-3)(5-3)(图图 5-4)5-4) k k值值: : 某一市场区内拥有下一级完整市场区的数某一市场区内拥有下一级完整市场区的数 量量 决定决定k k值的三原则值的三原则: : 市场、交通、行政市场、交通、行政 ( (图图5-5)(5-5)(图图5-5- 6)6) (四)中心地

25、体系(四)中心地体系 当当k=3k=3时时, , 市场区排列为:市场区排列为: 1,3,9,27,1,3,9,27,3 3n n ( n=0,1,2,3,( n=0,1,2,3, ) ) 中心地排列为:中心地排列为: 1,2,6,18,1,2,6,18, ? ? 当当k=4k=4时时, , 市场区排列为:市场区排列为: 1,4,16,64,1,4,16,64,4 4n n ( n=0,1,2,3,( n=0,1,2,3, ) ) 中心地排列为:中心地排列为: 1,3,12,48,1,3,12,48, ? ? 当当k=7k=7时时, , 市场区排列为:市场区排列为: 1,7,49,343,1,7

26、,49,343,7 7n n ( n=0,1,2,3,( n=0,1,2,3, ) ) 中心地排列为:中心地排列为: 1,6,42,294,1,6,42,294, ? ? 二、廖什二、廖什 ( (A.LoschA.Losch) ) 景观景观 (一)需求圆锥(一)需求圆锥 需求随距离增加而递减需求随距离增加而递减 (二)市场区与中心地体系(二)市场区与中心地体系 k k值值: :市场区数量市场区数量 = = 中心地数量中心地数量 ( (图图 5-8)5-8) k=( mk=( m3 )3 )2 2 +n +n2 2 (5- (5- 1)1) k=(m+1/2)k=(m+1/2)3 3 2 2 +

27、(n+1/2) +(n+1/2)2 2 (5- (5- 2)2) (图5-7) 达西(达西(M.F.DaceyM.F.Dacey)公式)公式: : k=mk=m2 2+m+mn+nn+n2 2 (5-3)(5-3) 其中其中:( nm, m:( nm, m取取1,2,3,1,2,3,;n;n取取 0,1,2,0,1,2, )( )(表表5-1)5-1) 表表5-1 5-1 廖什的中心地体系廖什的中心地体系 m 1 1 2 2 2 3 3 3 3 4 4 4 4 4 5 5 m 1 1 2 2 2 3 3 3 3 4 4 4 4 4 5 5 5 5 n 0 1 0 1 2 0 1 2 3 0 1

28、 2 3 4 0 1 n 0 1 0 1 2 0 1 2 3 0 1 2 3 4 0 1 2 2 k 1 3 4 7 12 9 13 19 27 16 21 28 37 48 25 31 k 1 3 4 7 12 9 13 19 27 16 21 28 37 48 25 31 3939 (三)廖什景观(三)廖什景观 ( (图图5-9)5-9) (四)两学说的比较(四)两学说的比较 三、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三、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城市的空间作用第三节城市的空间作用 一、城市空间作用的类型与条件一、城市空间作用的类型与条件 (一)城市空间作用的类型(一)城市空间作用的类型 物流、人流、金融流、

29、信息流物流、人流、金融流、信息流 网络密度与城市的等级网络密度与城市的等级 (二)城市空间作用的条件(二)城市空间作用的条件 互补性互补性 ( (complementaritycomplementarity) ) 中介机会中介机会 ( (intervening opportunityintervening opportunity) ) 可运输性可运输性 ( (transferabilitytransferability) ) 二、城市吸引区二、城市吸引区 (一)结节地域的概念(一)结节地域的概念 ( (图图5-10)5-10) (二)城市吸引区的确定(二)城市吸引区的确定 ( (图图5-11)

30、5-11) 格林格林 ( (H.L.GreenH.L.Green) ) 通勤圈、商圈通勤圈、商圈 赖利(赖利(W.J.ReillyW.J.Reilly) “零售引力规律零售引力规律” 公式:公式: = ( )2 (5-4) 其中:其中: T Ti i 为从中间地带被吸引到 为从中间地带被吸引到i i 城市的贸易城市的贸易 额;额; T Tj j 为从中间地带被吸引到 为从中间地带被吸引到j j 城市的贸易城市的贸易 额;额; P Pi i 为为i i 城市的人口;城市的人口; P Pj j 为为j j 城市的人口;城市的人口; d di i 为该中间地带与 为该中间地带与i i城市之间的距离;

31、城市之间的距离; d dj j 为该中间地带与 为该中间地带与j j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之间的距离。 地理学意义:地理学意义: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 引力与该城市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两者引力与该城市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两者 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康弗斯(康弗斯(P.D.ConverseP.D.Converse) “断裂点断裂点” 公式公式:di = (Pi Pj) (5-5) 三、城市与区域间的相互作用三、城市与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一)生长极理论(一)生长极理论 ( ( growth pole theorygrowth pole theory ) ) 均衡增

32、长模式与非均衡增长模式均衡增长模式与非均衡增长模式 佩鲁佩鲁 ( ( F. PerroiixF. Perroiix ) ) 主导产业主导产业 ( ( leading industriesleading industries ) ) 极化极化 ( ( polarizationpolarization ) ) 波及效果波及效果 ( ( spread effectsspread effects ) ) (二)空间系统的核心边缘模式(二)空间系统的核心边缘模式 ( ( 图图5-5- 12 )12 ) 四种空间作用过程:革新、决策、移民、投资四种空间作用过程:革新、决策、移民、投资 四、城市间空间作用模

33、型四、城市间空间作用模型 (一)引力模型(一)引力模型 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F = G (5-6) 其中:其中: F万有引力;万有引力; G地心引力常数;地心引力常数; Mi和和Mji, j两物体的质量;两物体的质量; diji, j两物体间的距离。两物体间的距离。 雷文斯坦雷文斯坦( (E.G.RavensteinE.G.Ravenstein) 1880) 1880年年 公式:公式:Iij = (5-7) 其中:其中:Iij i, 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 Wi和和Wj人口加权系数;人口加权系数; Pi和和Pji, j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34、;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i, 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两个城市间的距离; b距离摩擦系数。距离摩擦系数。 艾萨德艾萨德 (W.Isard )对引力模式的评价对引力模式的评价 (二)潜力模型(二)潜力模型 斯图尔特斯图尔特( (J.Q.StewartJ.Q.Stewart) 1958) 1958 年年 公式:公式: Iij = + (5-8) 设:设:Vi = (5-9) 则:则:Vi = + (5-10) 其中:其中:Vi 为为i 城市的总潜能城市的总潜能; ; Dii 为为i 城市地域面积的平均半径城市地域面积的平均半径; ; 其他符号与引力模式中的符号意义相同其他符号与引力模式中的符号意

35、义相同 第四节第四节 城市的空间分布城市的空间分布 一、城市空间分布的类型一、城市空间分布的类型 规则或随机、聚集或均匀规则或随机、聚集或均匀 ( ( 图图5-5- 13 )13 ) 二、城市空间分布的动态过程与阶段性二、城市空间分布的动态过程与阶段性 离散、极化、扩散、均衡离散、极化、扩散、均衡 ( ( 图图5-5- 14 )14 ) 三、城市密度三、城市密度 座百座百kmkm2 2 ( ( 图图5-15 )5-15 ) 四、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四、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 ( 图5-16 ) 下一节 第五节第五节 城市的规模分布城市的规模分布 一、首位型一、首位型( ( primate p

36、atternprimate pattern ) )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分布 杰佛逊杰佛逊( (M.JeffersonM.Jefferson) 1938) 1938年年 首位度首位度( ( index of primacyindex of primacy ) ) 2 2城市指数城市指数 S S2 2 = = 2 2 (5-11)(5-11) 4 4城市指数城市指数 S S4 4 = = 1 1 (5-12)(5-12) 11 11城市指数城市指数 S S11 11= = 1 1 (5-13)(5-13) 二、顺序二、顺序- -规模型规模型( (rank-size patternrank-size

37、 pattern) )城市规模城市规模 分布分布 奥尔巴哈奥尔巴哈( ( F.Auerbach F.Auerbach ) )的发现的发现 ( (图图 5-17)5-17) 捷夫捷夫( ( G.K.Zipf G.K.Zipf ) )公式公式: : P Pr r= P= P1 1 r r -1-1 (5-14)(5-14) 其中其中: : P Pr r 排序第排序第 r r 位城市的人口;位城市的人口; P P1 1 排序第排序第 1 1 位城市的人口;位城市的人口; r r 城市的序位。城市的序位。 偏差分布的一般公式偏差分布的一般公式: : f f(x)=A (x)=A x x -q -q (

38、5-15) (5-15) 顺序顺序- -规模相关关系的验证例规模相关关系的验证例 美国城市美国城市19601960年的顺序与人口规模资料年的顺序与人口规模资料 对公式对公式(5-15)(5-15)两边取对数两边取对数, ,得方程得方程: : logf(x)= logA logf(x)= logAq logx q logx ( (5-165-16) ) 运用(表运用(表5-15-1)的资料计算出系数)的资料计算出系数logAlogA和和q q的值的值, , 得得: : logf(x)= logf(x)= 9.4549.4540.95730.9573 logx logx (5-17)(5-17)

39、f(x) f(x)= A = A x x -0.9573 -0.9573 (5-18)(5-18) 然后计算出然后计算出 f (x)f (x)和和 x x 的相关系数的相关系数: : R R=0.989=0.989 线性回归趋势法线性回归趋势法 线性回归趋势法是利用统计数据,在变量之间建立线性回归趋势法是利用统计数据,在变量之间建立 线性线性 回归方程,通过最小二乘法来确定方程中的系数,然后回归方程,通过最小二乘法来确定方程中的系数,然后 再将再将 自变量代回方程,求取因变量。自变量代回方程,求取因变量。 设,自变量设,自变量x x表示序位,因变量表示序位,因变量y y表示人口规模,则,表示人

40、口规模,则, y ya abxbx 其中,其中,a a、b b为系数,可通过最小二乘法确定。为系数,可通过最小二乘法确定。 a a b b yi b xi n n xiyi xi yi n xi2 (yi )2 三、贝克曼三、贝克曼( (M.J.BeckmannM.J.Beckmann) )模型模型 两个重要假设两个重要假设: : 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与该城市的服务人口成正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与该城市的服务人口成正 比。比。 一个城市拥有固定数量的下一级城市;最小一一个城市拥有固定数量的下一级城市;最小一 级的级的 城市拥有固定数量的农村人口。城市拥有固定数量的农村人口。 根据假设根据假设, ,得

41、公式得公式: : P Pm m= k = k P Pm m (5-19)(5-19) 其中其中: : P Pm m m m 级城市的人口规模级城市的人口规模; ; P Pm m m m 级城市为之服务的总人口级城市为之服务的总人口; ; k k 比例系数比例系数 ( ( PPm m P Pm m ,1 ,1k k 0 0 ).). 根据假设根据假设, ,得公式得公式: : P Pm m= P= Pm m+ S + S P Pm - m -1 1 (5-20)(5-20) PP1 1 = P = P1 1+ r+ r (5-(5- 21)21) 其中其中: :PPm -1 m -1 m-1 m-

42、1级城市为之服务的总人口级城市为之服务的总人口; ; S S m-1 m-1级的城市数量级的城市数量; ; PP1 1 最小一级城市为之服务的总人口 最小一级城市为之服务的总人口; ; P P1 1 最小一级城市的人口规模 最小一级城市的人口规模; ; r r 固定数量的农村人口固定数量的农村人口. . 根据公式根据公式(5-19)(5-19)和和(5-20)(5-20), ,可以得到可以得到: : Pm= k Pm + S Pm -1 (5-22) Pm= Pm -1 = ( ) 2 P m -2 = ( ) 3 Pm - 3 = ( ) m-1 P1 (5-23) 根据公式根据公式(5-1

43、9)(5-19)和和(5-21)(5-21), ,可以得到可以得到: : P1= k P1+ r = (5-24) 把公式把公式(5-23)(5-23)代入公式代入公式(5-22)(5-22)中中, ,得到得到: : Pm= ( ) m-1 ( ) 整理后得整理后得: : Pm= ( ) m (5-25) 把公式把公式(5-25)(5-25)代回公式代回公式(5-19)(5-19)中中, ,得到得到: : Pm= ( ) m (5-26) 关于贝克曼模型的讨论:关于贝克曼模型的讨论: 城市规模与城市等级的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等级的关系 ? ? 城市规模与城市数量的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数量的关系 ?

44、 与相关理论的关系和区别与相关理论的关系和区别 ? ? 关于参数关于参数 k k、s s 和和 r r ? ? 特点与问题特点与问题 ? ? 四、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四、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贝里贝里( (B.J.L.BerryB.J.L.Berry) ) ( (图图5-19)5-19)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的解释随机模式的解释 :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形成是一个随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形成是一个随 机过机过 程。用系统论中的熵(物质系统可能出现的稳定状态)程。用系统论中的熵(物质系统可能出现的稳定状态

45、) 最大最大 化原理来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可能出现的状态。认化原理来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可能出现的状态。认 为当为当 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的因素很多,作用行为很混乱时达到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的因素很多,作用行为很混乱时达到 的稳的稳 定状态为顺序规模型分布;在只有少数几个强力因素定状态为顺序规模型分布;在只有少数几个强力因素 作用作用 下出现的稳定状态为首位型分布。下出现的稳定状态为首位型分布。 (三)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诸因素(三)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诸因素 小斯图尔德小斯图尔德 ( ( C.T.Jr.Steward C.T.Jr.Steward ) ) 经济类型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联系?经

46、济类型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联系? 埃尔沙克斯埃尔沙克斯 ( ( S.Elshaks S.Elshaks ) ) 经济发展阶段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联系?经济发展阶段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联系? 弗莱德曼弗莱德曼 ( ( J.Friedmann J.Friedmann ) ) 政治因素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联系?政治因素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联系? 其他:地域规模、历史过程等其他:地域规模、历史过程等 (四)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利弊的争论(四)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利弊的争论 五、我国城市的规模分布五、我国城市的规模分布 均衡的顺序规模型分布与显著的省际差异均衡的顺序规模型分布与显著的省际差异 思考题:思

47、考题: 1 1、怎样理解城市地域的结节性、怎样理解城市地域的结节性? ?如何划定城市吸引如何划定城市吸引 区区? ? 2 2、生长极理论是如何解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长极理论是如何解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中心中心 城市与广大周围地区的相互关系城市与广大周围地区的相互关系? ? 3 3、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 4 4、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景观的主要区别、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景观的主要区别 何在何在? ? 5 5、城市规模分布有哪些主要类型?各类型的主要、城市规模分布有哪些主要类型?各类型的主要 特征特征 表现在哪些方面表现在

48、哪些方面? ? 6 6、对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理论解释有哪些主要、对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理论解释有哪些主要 观点观点? ? 7 7、我国城市的规模分布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我国城市的规模分布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 第六章第六章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地域结构 第一节土地利用的涵义及内容第一节土地利用的涵义及内容 一、土地利用的涵义一、土地利用的涵义 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 产产 出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出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 物物 质、能量、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质、能量、价值、信息的交流

49、、转换过程。 二、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二、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用途、质量、数量用途、质量、数量 分类、定级、统计分类、定级、统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各类指标、系数、土地利用程度:各类指标、系数 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垦殖系数:耕地面积 / 土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 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 / 土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 / 用地总面积用地总面积 建筑容积率:建筑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面积 / 用地总面积用地总面积 城市土地利用系数:已利

50、用土地城市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 / 土地总面土地总面 积积 、土地利用结构:各类用地所占的比例、土地利用结构:各类用地所占的比例 结构与需求、结构与生态环境结构与需求、结构与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效益的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三)土地利用规划(三)土地利用规划 特点、问题、目标、途径特点、问题、目标、途径 土地规划学土地规划学 (四)土地资源开发(四)土地资源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狭义的土地开发开垦开垦 广义的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五)土地资源保护(五)土地资源保护 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51、 农田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农田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第二节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第二节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 土地利用的经济规律。土地利用的经济规律。 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土地利用所遵循的经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土地利用所遵循的经 济济 规律。规律。 土地利用经济规律的一般原理土地利用经济规律的一般原理 土地利用经济规律的特殊原理土地利用经济规律的特殊原理 一、稀缺原理一、稀缺原理 (一)财产的稀缺度与价格(一)财产的稀缺度与价格 、自然财富与经济财富、自然财富与经济财富 、土地、土地特殊的财富特殊的财富 、土地的使用价值与价格、土地的使用价值与价格 (二)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二)稀缺资源的有效

52、利用 、最高报酬、最高报酬 、最佳综合效益、最佳综合效益 二、替代原理二、替代原理 (一)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一)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 生产要素:土地、资金、劳动(技术)生产要素:土地、资金、劳动(技术) (二)利润最大化(二)利润最大化 1、利润、利润 = 收益成本(固定成本收益成本(固定成本+可变可变 成本)成本) 2、要素替代、要素替代 低价要素替代高价要素低价要素替代高价要素 3、收益转向、收益转向 土地的低收益用途向高收益用途的转土地的低收益用途向高收益用途的转 向向 (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1、劳动力投入与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与土地投入 经营者、劳动力经营者

53、、劳动力 2、资金投入与土地投入、资金投入与土地投入 (四)土地用途的合理组合(四)土地用途的合理组合 1、农业用地结构:种植结构、农业用地结构:种植结构 2、城市用地结构:各项用地的比重、城市用地结构:各项用地的比重 第三节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第三节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增加非土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增加非土地生产要素的投入, 以提高土地收益性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提高土地收益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一)土地粗放利用(一)土地粗放利用 广种薄收、非土地投入少、土地收益性低广种薄收、非土地投入少、土地收益性低 (二)土地集约利

54、用(二)土地集约利用 精耕细作、非土地投入多、土地收益性高精耕细作、非土地投入多、土地收益性高 (三)土地集约利用的必然性(三)土地集约利用的必然性 人口增长、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土地收益性的提人口增长、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土地收益性的提 高高 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 (一)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早期发现(一)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早期发现 威廉威廉配第配第(W.Petty,1623(W.Petty,16231687)1687) 杜尔哥杜尔哥(R.J.Turgot,1727(R.J.Turgot,17271781)1781) (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概念化(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概念化

55、威斯特威斯特(E.West,17821828) 马尔萨斯马尔萨斯(T.R.Malthus, 17661834) (三)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发展与完善(三)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发展与完善 、前提条件的补充、前提条件的补充 生产技术不变西尼尔生产技术不变西尼尔(N.W.Senior,1790 1864) 要素投入不变要素投入不变克拉克克拉克(J.B.Clark,1847 1938) 、可变生产要素分析、可变生产要素分析 、应用领域的推广、应用领域的推广 三、土地收益变化的数学分析三、土地收益变化的数学分析 (一)生产函数的建立(一)生产函数的建立 Y f ( X1,X2,X3,Xn) (6-1) 或,

56、或, Y f ( Xi ) ( i =1,2,3, n ) (6-2) 其中:其中: Y 土地产出土地产出 f 函数关系函数关系 Xi 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可变生产要素投入 生产函数的意义:当某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生产函数的意义:当某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为为Xi 时,土地产出为时,土地产出为Y 。 (二)投入产出的边际分析(二)投入产出的边际分析 1、总产量:、总产量:TPP= Y (6- 3) 、平均产量:、平均产量: APP Y / X (6-4) 意义:平均每单位可变生产要素的产出量。意义:平均每单位可变生产要素的产出量。 、边际产量:、边际产量: MPPY /X (6-5) 其中:其

57、中:X(d y) 可变生产要素的增量可变生产要素的增量 Y(d x) 产出的增量产出的增量 意义: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意义: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 出。出。 (图(图6 6-1)所表示的内容如下:所表示的内容如下: 、当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在在至至区段内,边际产量递增区段内,边际产量递增 至至 最高点最高点;总产量也递增至拐点;总产量也递增至拐点;平均产量平缓上;平均产量平缓上 升,升, 但未达到最高点。但未达到最高点。 其数学表达式为:其数学表达式为: 0; 0; 0 0 (0 0 ) 0; = 00; = 0 (= =) 由于在由于在(0 0)区段内,总产

58、量和平均产量区段内,总产量和平均产量 都未达到最高点,所以生产要素的投入应继续。都未达到最高点,所以生产要素的投入应继续。 、当生产要素的投入从、当生产要素的投入从点增加至点增加至时,边际产时,边际产 量量 开始递减;总产量继续递增,但增长速度减缓;平均开始递减;总产量继续递增,但增长速度减缓;平均 产产 量递增至最高点量递增至最高点D,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 其数学表达式为:其数学表达式为: (X=B) 、当生产要素的投入从当生产要素的投入从点继续增加至点继续增加至时,时,平平 均均 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减至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减至;总产量递增至最高;总产量递增至

59、最高 点点 。 其数学表达式为:其数学表达式为: ;YYmax (B XC) C点为点为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最佳投入点。最佳投入点。 、投入超过、投入超过点以后,边际产量小于点以后,边际产量小于;总产量;总产量 也也 开始减少;生产要素的追加投入无意义。开始减少;生产要素的追加投入无意义。 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一)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一)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1、增加农业投入、增加农业投入 2、优化种植结构、优化种植结构 (二)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二)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1、增加城市建设投入、增加城市建设投入 2、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四节城市土地的分区利用第

60、四节城市土地的分区利用 一、区位论一、区位论 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联系的学说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联系的学说 (一)农业区位论(一)农业区位论 杜能杜能(J.H.V.Thnon,1783-1850)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孤立(孤立 国)国) 1、学说的基本观点:、学说的基本观点: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 度,取度,取 决于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决于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土地利用类型的圈层构造(、土地利用类型的圈层构造(杜能圈杜能圈)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