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产生,承沿了“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是诗经基础上的发展。赋之名称由诗经而来,它与诗经有着密切关系。赋与楚辞也有承继关系, 只要细读楚辞作品即可发现:楚辞中出现了铺陈现象,有些篇章显然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但是,楚辞毕竟又不同于赋。楚辞内容长于“言幽怨之情” ,抒情成分浓;而赋“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抒情成分淡, 咏物说理多。 宋玉的风赋、钓赋,内容为咏物,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描述,符合“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特征。严格说,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赋在战国后期形成,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

2、赋。到汉朝,突发勃兴,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品。 汉帝国的强盛, 使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伴之而成的,便是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汉代献赋制度的产生,促使文人竞相撰著赋作。 但它们过于追求词藻、 堆砌铺陈、多奇字僻字,又因长于铺陈,自不免失之繁琐、累赘、堆砌。而文学成就较高的如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也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它们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等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赋发展到魏晋,出现新趋势: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这种趋势,虽汉时已萌发,并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但整个文坛尚未形成风气,且数量不多,故而主宰汉文坛的仍是大赋;而到魏晋时,由于赋在风格

3、特征上逐步趋向于诗歌化, 因而在赋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建安以后文人作赋,大多旨在抒情,而不注重献赋媚上,这使赋成了抒情工具。这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 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 赋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登临、凭吊、悼亡、伤别、游仙、招隐等内容均出现在了作品中,它们不限于咏物,抒情、叙事、咏物并现,且抒情味增浓,文字趋向清丽,逐步摆脱了汉大赋大段铺陈、堆砌辞藻的陋弊,作品中反映现实、表现人生、追求理想、描画田园山水的内容占了主要地位。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等,它们感情真挚,清雅动人, 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这主要是由于赋的作家继承恢

4、复了楚辞的抒情传统, 积极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 吸取了建安诗歌的比兴手法, 使赋这一文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它的特长, 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出了以文寓情、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从而提高了文学鉴赏性与审美性。南北朝时期,赋走上了骈丽阶段,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这一阶段,赋的内容单薄, 文学价值削弱。艺术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文辞的骈偶化, 成了一种时尚,与文坛上崇尚骈丽的风气紧相呼应。赋从开始产生、发展,到南北朝,走过了包括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对一种文学形式来说,它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已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而文赋,从文学价值看,不少作品在文学史上很有地位

5、与影响,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但仔细辨之,它们已基本上接近散文,丧失了作为赋文体的基本特征,只是标以“赋”题而已,其价值与声誉似乎不能全记在赋的账上了。(节选自徐志啸赋文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有删改)1. 下列关于“赋”这一文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赋是在“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且赋之名称就是从诗经中来的,可以说诗经是赋的远源。B. 在汉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和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的背景下,又正好产生了献赋制度,文人竞相撰赋,因此汉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C. 魏晋时期,出现了赋史上一个新趋势,那就是产生、发展并盛行了篇幅减小、 题材扩

6、大、抒情成分增多且风格特征趋向于诗歌化的抒情小赋。D. 南北朝时期,赋发展到了内容单薄、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的骈赋样式,它呈现出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以及文辞的骈偶化的特点。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内容上直书其事,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宋玉的风赋 钓赋是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来描述事物的。B.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文学成就较高,也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具有一定意义。C. 建安之后赋的题材有了拓展,抒情叙事咏物相互结合,有的感情真挚,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的感士

7、不遇赋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D. 唐宋以后的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 、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楚辞中有些篇章出现的铺陈现象,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因而赋与楚辞应有承继关系,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战国后期赋形成了,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B. 建安以后的文人作赋,大多重在抒情,使赋成为文人的抒情工具,并且赋的篇幅大受限制而成短篇, 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的。C. 魏晋时期的赋吸收和继承了楚辞、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的优秀传统,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了借文寄情的文

8、学特性,提高了鉴赏性与审美性。D. 赋到了南北朝时期,已走过了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来说, 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就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答案解析】 1.C2.D3.B试题分析:1.C项错在“产生、发展并盛行于当时” ,原文是“这种趋势,汉时已萌发”,可见这种抒情小赋并不在魏晋时期产生,而是在魏晋时期发展。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D项错在“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表述太绝对化了,原文有“基本上” “似乎不能全”相关内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B项曲解原意,错在“这些是与创作者

9、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原文“这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渐渐消散的炊烟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 老木挤巴几下眼睛, 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 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 往山坳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 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

10、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

11、?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 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 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 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 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

12、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 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 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 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

13、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 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

14、,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 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 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B. 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C. 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

15、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的阿黄的形象。D. 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5. 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 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 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答案解析】 4.D5. 老态龙钟。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 (每点两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6. 示例一: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乡

16、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 老木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 老木对家园的难舍, 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示例二: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不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舍弃。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 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4. 试题分析: A 项,“情节起伏”不当; B项,“写出老木人缘好”错误,是为了突出当年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 C 项,“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错误,应该是“侧面烘托” 。5. 试题分析

17、: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忠诚”的性格特征。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 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老态龙钟”“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忠诚”

18、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6. 试题分析: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 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 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 或是升华主旨。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祁连山是我国六大天然牧场之一, 可利用草场九成在甘肃。 过去,甘青两省许多牧民家庭收入主要靠放牧。上世纪 80 年代后,草原承包到户,人口增多,牛羊越多,钱包越鼓,牲畜超载比较普遍。根据环保部卫星定位,记者从甘肃肃南县康乐镇进入康乐草原,找到可疑人为活动点神麒

19、矿业公司烧柳沟煤矿。 这片废弃矿区约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 地面只剩两间破旧红砖房, 山坡上还有两个地窝子。扒开积雪,地上仍有黑色岩片,稀稀拉拉散布几棵枯草。封闭的井口旁边,竖着一块字迹模糊的水泥碑。 类似的废弃矿点在这里有116 处。还有一些企业在黑河等河流建水电站,一些水电站不按规定下泄生态流量。肃南县环保和林业局副局长顾永生说:“每年检查都会发现一些电站违规, 全运会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将引导各地把更多的资源放在提高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方面,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B. 活动通过播放事迹短片、表演文艺节目和现场访谈、网上交流等方式 , 展现了广大医护工作者立足自身岗位,

20、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采。C. 虽历经世界历史格局的动荡与变迁,古老的丝路几近被遗忘但丝路文化却深深地渗透在历史遗存、民族风情、文艺创作、美术作品之中。D. 法国巴黎的一个社交网站上有名男子的照片,照片上面写着“当世界看到这张脸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被推测是法国巴黎枪击爆炸案嫌疑人。【答案解析】 B试题分析: A 项,搭配不当。“提高” 与“精神” 不搭配,可在“体育精神”前加“培育”。C项,不合逻辑。“文艺创作”与“美术作品”不能并列,美术作品包含在“文艺创作”之中。 D项,成分残缺。应在“被推测”前加“该男子” 。点睛:不合逻辑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并列不当、否定不当、主客倒置和不合

21、生活事实。句子中出现“和” “等”或顿号注意查找因并列不当或不能包含等因素引起的逻辑错误。 见到否定词语, 反问句及表示否定意思的词语, 查找因否定不当而造成的逻辑错误。 见到“被”“受”“对”“对于”等表示主客关系的词语注意查找因主客倒置而引起的逻辑错误。此题选项C并列不当。2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 求之靡(没有)途适(往)莽苍者宇文新州之懿(美好)范B. 遥襟甫(顿时)畅悟已往之不谏(挽回)去以六月息(气息,这里指风)C. 君子见机(预兆)穷(穷尽)且益坚策扶老以流(周游)憩D. 恭疏(撰写)短引夙婴(缠绕)疾病景(日光)翳翳以将入【答案解析】 C23对下列文言句子中

22、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王勃滕王阁序 )(弱冠,指18 岁,古代以 18 岁为弱年,行冠礼,表示开始成为成年人。)B.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李密陈情表)(孝廉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C. “我因恶了高太尉 受了一场官司, 刺配到这里”(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刺配指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刺,古时的肉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D.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王勃滕王阁序)(三秋指九月,古时把一个季节的第一个月称为孟月, 第二个月称为仲月, 第三个月称为季月,

23、所以三秋指季秋。 )【答案解析】 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是 20 岁,不是 18 岁。点睛:男子 20 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 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 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

24、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一些城市通过发布“雷人标语”来纠正城市不文明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困境,是一种最无奈的做法。根除城市顽疾,关键在于_。而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 _,需要长期循序渐进地宣传教育、公民自律和法规完善。尤为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文明的、市民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唤起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不妨多注重“标语文化” ,将

25、警示语过于严厉、刻板的面孔变一变,改用优美、温馨的语言进行表达,或许会 _。【答案解析】 (1). 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或:促进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2). 一场艰巨的持久战(或:一个长期的过程) (3).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题分析:第一空根据空前的 “城市不文明现象”“根除城市顽疾,关键在于”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写“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等相关内容;第二空根据“需要长期循序渐进地宣传教育 ”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写“一场艰巨的持久战”等相关内容;第三空根据“将警示语过于严厉、刻板的面孔变一变, 改用优美、温馨的语言进行表达”等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

26、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作文。很多人不了解甘肃, 其实甘肃文化博大精深: 丝绸之路、舞剧丝路花雨、莫高窟、牛肉面、嘉峪关长城、会师楼、黄河、读者杂志、伏羲女娲、药材之乡、民族风情。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甘肃,写一篇文章帮助其他人读懂甘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答案解析】丝绸之路苍茫大漠,幽幽驼铃“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 ”沙漠,荒芜,孤独,没有任何生命。到敦煌,就不可不到鸣沙山。说也奇怪,鸣沙山长40 多

27、公里,宽20 多公里,连绵不绝,在遇到敦煌城时,却乖乖停下了脚步。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随着车子的前行,一座座巍然屹立的沙山映入眼帘。我不禁心生畏意,那沙山似乎高过了敦煌市的最高建筑。 像刀刃一般,山顶很尖,像涌起的海浪,沙坡很陡。我很喜欢沙漠的孤独,这是我第三次看到沙漠了,但这是我第一次走近、走进沙漠,心中更是说不出的期待。进入沙漠,只见苍茫的沙丘,高大,起伏,在天际延续。沙丘像是波浪,似乎动了一般,缓缓涌动。这里的沙子是白色的,加上天的蓝色,显得那样纯洁。既然步入沙漠,重走丝绸之路,就少不了沙漠之舟骆驼。我们骑上骆驼,一边颠簸,一边欣赏沙漠。骆驼身高步子大,很快深进入了沙漠的深处。放眼望去,

28、到处都是沙丘,在我眼前不住起伏。尽管游览的人多,但与沙漠的广袤还是不成正比。因为沙子松软,骆驼走过后,沙子就会慢慢滑下,填平脚印,又恢复先前的样子。左侧,我们驼队的影子映在沙地上,有种说不出的微妙感觉,显得那样孤独,唯美。我骑的是匹白骆驼,颈上系着个驼铃,它像个顽皮的孩子,不遵守骆驼队的“队规” ,不排队,一会向左走走,一会向右溜溜,一会又拼命的超前走,想要超过领队骆驼。每犯一次错误,就会被主人发现,一阵埋怨,它似乎听从了教导,变得乖巧些,但很快就忘了主人的要求,又调皮起来,驼铃随着它的运动,发出清脆的声响。很快,我们来到第一个景点。我们要爬上沙丘,进行滑沙。我一下骆驼,正准备一口气跑上高耸的

29、沙丘,却脚下一软,使不上劲。这里的沙子很细,地面更加柔软,人一走上去,就像走上了棉花,软软的,双脚无力。这里不可大步走,只能小步走。我施展“凌波微步” ,一点点爬上沙丘。呼,在这走路,真是事倍功半,太费劲了。不过好歹最后爬上了沙丘。这下,所有的沙丘都在我的脚下了,可谓是“一览众丘小” 。我是听着海浪声长大的孩子, 但这与大海有所不同,比大海起伏更大,更壮观。接下来,就要滑沙了,滑沙时,将手深深嵌入沙子,速度就会有所减慢。但两手力度必须均匀,不然木筏就会跑偏。这里沙子细,滑起来的刺激感更是没得说。我坐在木筏上,心里砰砰直跳,不知是紧张还是兴奋。后面的工作人员将我轻轻一推,我便飞驰而下。我张开双臂,只觉得周围的沙子飞速的向后退,还没来得急减速,就已滑到了底。我从木筏上跳起来, 看看我刚才滑过的路,却被眼前高耸的沙丘吓了一跳。因为这里是沙丘的阴面,尽管沙子是白色的,但却映着整座沙丘的影子,显得那么诡异。加上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