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毕业论文_第1页
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毕业论文_第2页
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毕业论文_第3页
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毕业论文_第4页
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姓 名学号201220418326院 系专 业指导教师 张亚茹2015年 6月教务处制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苏玉静摘 要 :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世界文化这一大旋窝中,饮食 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种农耕文化的陆地文化,而传统的西方 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的海洋文化, 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 其中饮食文 化更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 气侯环境、 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 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

2、性。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 西方饮食 精巧专维、 自成体系。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在中国, 烹调是一种艺术;在西方,烹调则是一种劳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 无论是在饮食观念、 饮食对象、 饮食方式等各个方面, 这些饮食文化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国际之间的交 流与融合, 中西饮食文化业将会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这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起到促 进的作用。关键词 : 差异 文化 饮食文化引言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文化误区。 比如,在很多中国人眼 中,汉堡包、肯德基、麦当劳就是典型的美国食品。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的食

3、 物很杂。美国人一般而言都比较吃墨西哥、中国、泰国和印度食物。因此,在本 文中,主要从双方的饮食观念、 饮食对象、 饮食方式等方面来具体探讨中西饮食 文化的差异。 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彼此饮食文化的差异, 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在文 化交流的意识和适应能力, 还可以增强我们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宽容和接受。 这 使中西饮食文化业能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相互融合, 而且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 交流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营养观念1.1 中方的观念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 人们对饮食味道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 只 要好吃又要好看, 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由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产力都处于 低下的水平,人们总

4、是吃不饱, 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 文化。人们常说的“色、香、味俱全”,味是最重要的。而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 独特的魅力, 关键也就在于它的味。 中国人饮食重艺术和感性, 追求“美味”始 终是饮食的最高要义。 中国饮食中,为了追求美味, 往往会造成部分营养的缺失。 菜肴的形是外在的东西, 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 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 重菜 肴的昧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 这正是中国饮食观念最重要的表现。 但中国饮食 并非不重视营养的搭配。 唐代时出现了药膳,现在又有“药疗不如食疗”的提法, 都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饮食营养的搭配。 但中国传统的营养理论讲求的 是模糊概念,

5、某种食物有营养, 对身体有好处,并没有像西方人那样有具体的数 据分析。1.2 西方的观念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 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 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 特别讲求食物的 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 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 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 是次一等的要求。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 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也都生吃。因而他们的“沙拉

6、” 有如一盘兔饲料, 使我们难以接受。 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 也知道青菜一经 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 因而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 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 降,但不会完全损失, 可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吃得多。 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 追求营养与味道兼顾下的最佳平衡,这当然也属于一种“中庸之道”。 饮食对象 2.1 主要材料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理环境多样,物产丰饶,民族众多,动植 物品种繁多。 这些都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产资源。 我国的主食 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士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 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

7、饼类和变 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作物“南稻北 粟”的分布局面形成了中国饮食主食以水稻和小麦为主要原料的状况。 中国人以 素食为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 中国人吃的菜蔬有 600 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在中国人的菜肴里, 素菜是平常食品, 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 才 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因此中国人在备餐时,饮食是以植物为主、动物为辅主 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饮料主要是茶和酒水。西方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畜牧文化, 畜牧文化决定了西方饮食结构尤其偏重 于肉类与乳制品。西方国家因气候因素不适合农作物的种植故以畜牧业为主, 农业为辅。动物的养殖技术较高,肉类

8、产量较多,农业产品主要是小麦, 葡萄等, 故饮食以动物为主。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 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具有“三高 ( 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 ) ”特点。因此 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 到了近代, 种植业比重增加, 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 比例仍然要比中国入的高 因此西方备餐时的饮食主要是以动物为主、 植物为辅, 主食是面包和肉类 (牛、羊、鸡肉 ) 。饮料主要是咖啡,葡萄酒和牛奶。 三、饮食方式 31 用餐方式及餐具:在用餐方式上。 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 都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 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9、 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 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 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 各吃各的, 没 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中餐上桌的菜讲究丰盛多样,一般是8 或 10 碟、 12碟,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而西方人宴客则是 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在餐具方面, 差异就更甚明显。 众所周知, 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 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 用刀叉即切即吃, 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

10、方最具代表性的两 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 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 礼记、荀子、史记 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 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 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 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 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说:“箸从竹声 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筷子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 料想方的扁的, 长 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 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 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 刀叉的最初起源和

11、 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 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 往往将肉烧熟, 割 下来就吃。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但大约到 18 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使用刀叉不过四五百年历史。同筷子 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 属于专用工具, 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 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 回到餐桌上, 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 筷子还能 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 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 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 业特长。3. 2 用餐礼仪: 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

12、,毋固获, 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 段话大意主要是: 大家共同吃饭时, 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 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 必须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 不要专占着食物, 也不要簸扬着 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 交给主人, 主人跟着起身, 请客人不要劳动, 然后客人再坐下。 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 在西 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 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 也不要发出响声, 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 若与人谈话

13、, 只能与邻座 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 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 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 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 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 不如来个汉堡方便 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四结论中西方饮食在饮食观念、 饮食对象、 饮食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 异,而且各有长处。当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具有相对性。饮食文化的研究, 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 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 应当根 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

14、 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 快步伐,经济、文化、信息高度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必将在 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 而研究跨饮食文化差异, 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 参考文献:1. 李鑫. “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J. 全国商情 (理论研 究),2010,(5).2. 谢有斌.清代中西饮食文化比较论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9,(2).3. 欧阳艳.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 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7).4. 杨乃济.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哲学差异中西饮食文化漫谈

15、之三 J. 中国国 情国力 ,1993,(4).5. 汪清囡. 农业结构不同导致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J. 南方农机 ,2006,(6).研AH片单单的片光机机机统的的 的机机机R温 控停 停控究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0究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控块制的系研统究的研制校正(研究Str )调节器/IP 协议栈的实现 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 研究与开发式系监及究,测2其实手现持控制面板的研制器究歇的式研浊制度仪的研制 设器火开花的计发研线切制割机 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制研究计应检测与用仪研研的究究研制 研量研检的究测制仪设的仪计的研和研制应制用制研系制统的研制的制系研统究研究究 污染测量仪的研制 设备的实数的现控研改制造监测技术研转换器 的设计究及实现. . .0123456789012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 000778 899 9 11用片教机学实控验制系中的统应用研究 用炉开自上发动的译应码用系研统究设计与研究 研究系统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