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血清学反应_第1页
九血清学反应_第2页
九血清学反应_第3页
九血清学反应_第4页
九血清学反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12/20211 第1页/共64页 5/12/20212 (二)结合的可逆性(二)结合的可逆性 抗原抗体结合是分子表面结合,这一结合受理化因素的影响,当温度超过抗原抗体结合是分子表面结合,这一结合受理化因素的影响,当温度超过 6060C C或或pHpH降至降至3 3以下时,则抗原抗体复合物又重新离群。离群后的抗原、抗体,以下时,则抗原抗体复合物又重新离群。离群后的抗原、抗体, 其理化性质、免疫活性保留。其理化性质、免疫活性保留。 第2页/共64页 5/12/20213 第3页/共64页 5/12/20214 第4页/共64页 5/12/20215 比例不适合不能完成第二步反应 带现象 第5

2、页/共64页 5/12/20216 (四)反应的阶段性(四)反应的阶段性 抗原与抗体进行结合,可分为两个阶段:抗原与抗体进行结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几秒钟至几分钟即完成,但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几秒钟至几分钟即完成,但 无可见反应;无可见反应; 第二阶段为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可见阶段,表现为凝集、沉淀、补体结合等,反应第二阶段为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可见阶段,表现为凝集、沉淀、补体结合等,反应 进行较慢,需几分钟或更久。第二阶段受电解质、温度、进行较慢,需几分钟或更久。第二阶段受电解质、温度、pHpH值等影响。两个阶段在值等影响。两个

3、阶段在 反应进行中无严格界限。反应进行中无严格界限。 第6页/共64页 5/12/20217 (五)影响反应的因素(五)影响反应的因素 1. 1.电解质电解质 血清学反应须在适当浓度的电解质参与下,才出现可见反应。在凝集、沉淀反血清学反应须在适当浓度的电解质参与下,才出现可见反应。在凝集、沉淀反 应操作时,一般用生理盐水或应操作时,一般用生理盐水或8%8%10%10%高渗盐水作稀释,才出现较强反应。高渗盐水作稀释,才出现较强反应。 第7页/共64页 5/12/20218 第8页/共64页 5/12/20219 3.3.酸碱度酸碱度 血清学反应通常用血清学反应通常用pH6pH68 8,过酸或过碱

4、都可使复合物离群,过酸或过碱都可使复合物离群,pHpH值在等电点时,值在等电点时, 可引起非特异凝集。可引起非特异凝集。 第9页/共64页 5/12/202110 二二 血清学反应的类型血清学反应的类型 沉淀、凝集、琼脂扩散、中和、补沉淀、凝集、琼脂扩散、中和、补 体结合和免疫吸附试验等。体结合和免疫吸附试验等。 第10页/共64页 5/12/202111 三三 血清学反应的应用方式和目的血清学反应的应用方式和目的 抗原抗体反应是特异性的,在应用时必须有一个是已知的,通过反应来鉴定另抗原抗体反应是特异性的,在应用时必须有一个是已知的,通过反应来鉴定另 一个未知的。例如鉴定某一病原微生物时,多用

5、已知抗体。诊断传染病时,对慢一个未知的。例如鉴定某一病原微生物时,多用已知抗体。诊断传染病时,对慢 性病可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特异性抗体;诊断急性病则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性病可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特异性抗体;诊断急性病则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 知的抗原(病原),如炭疽病等。知的抗原(病原),如炭疽病等。 第11页/共64页 5/12/202112 第12页/共64页 5/12/202113 (二)生物活性物质的超微定量(二)生物活性物质的超微定量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放射免疫等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放射免疫等技 术,抗原抗体检测的敏感度均大为提高,术,抗原抗体检测的敏感度均大为提高, 已达到

6、能精确测出已达到能精确测出PgPg的水平,其敏感度已的水平,其敏感度已 大大超过了常规的化学分析。此类技术已大大超过了常规的化学分析。此类技术已 应用于测定动物体内的激素、维生素、药应用于测定动物体内的激素、维生素、药 物及其他病理过程中的微量产物。物及其他病理过程中的微量产物。 第13页/共64页 5/12/202114 (三)抗原或抗体在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定位(三)抗原或抗体在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定位 用荧光抗体、酶标抗体技术,可以检测病毒或用荧光抗体、酶标抗体技术,可以检测病毒或 细菌在动物各种组织细胞中的分布。应用免疫细菌在动物各种组织细胞中的分布。应用免疫 酶组化法及铁蛋白标记技术进行

7、免疫电镜观察,酶组化法及铁蛋白标记技术进行免疫电镜观察, 可以测定病毒在亚细胞水平的定位,也可测定可以测定病毒在亚细胞水平的定位,也可测定 淋巴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产生情况。淋巴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产生情况。 据此可分析传染病发生的机制及对免疫机理的据此可分析传染病发生的机制及对免疫机理的 探讨。探讨。 第14页/共64页 5/12/202115 第15页/共64页 5/12/202116 (五)血型鉴定(五)血型鉴定 用细胞直接凝集实验、血凝抑制实验、用细胞直接凝集实验、血凝抑制实验、 溶血实验等技术,可作血型鉴定、亲子溶血实验等技术,可作血型鉴定、亲子 关系的确定、新生儿和出生

8、幼畜溶血病关系的确定、新生儿和出生幼畜溶血病 的诊断。的诊断。 第16页/共64页 5/12/202117 第二节第二节 沉淀试验沉淀试验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 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白色沉淀,称之为沉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白色沉淀,称之为沉 淀试验(淀试验(Precipitationreaction testPrecipitationreaction test)。)。 可溶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 +免疫血清免疫血清 出现沉淀现象出现沉淀现象 ( (血清蛋白、病毒血清蛋白、病毒) ) (抗体)(抗体) 比例适合比例适合 沉淀原沉淀原

9、 沉淀素沉淀素 比例不适合比例不适合 不出现沉淀现象不出现沉淀现象 0.85%NaCl0.85%NaCl 第17页/共64页 5/12/202118 一一 液相沉淀试验液相沉淀试验 1 1环状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 原理:试管内,下层沉淀素与上层原理:试管内,下层沉淀素与上层 沉淀原在液界面应形成白色沉淀环。沉淀原在液界面应形成白色沉淀环。 用途:检测皮毛中的炭疽用途:检测皮毛中的炭疽 杆菌抗原(杆菌抗原(AscoliAscoli试验)试验) 2 2絮状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 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内混合,在电解质的存在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内混合,在电解质的存在 下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形成絮状凝聚物。此法多用下

10、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形成絮状凝聚物。此法多用 于毒素和抗毒素测定。于毒素和抗毒素测定。 第18页/共64页 5/12/202119 二二 琼脂扩散试验琼脂扩散试验 琼脂是一种含有硫酸基的多糖,加热溶解于水,琼脂是一种含有硫酸基的多糖,加热溶解于水, 冷却后凝固成凝胶,琼脂凝胶是一种多孔结构,冷却后凝固成凝胶,琼脂凝胶是一种多孔结构, 其孔径大小与琼脂含量有关,其孔径大小与琼脂含量有关,1%1%琼脂凝胶孔径为琼脂凝胶孔径为 85nm85nm,能使许多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扩,能使许多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扩 散。当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的一定位置上相遇时,散。当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的一定位置上相遇时,

11、 则两者结合形成沉淀线。沉淀线的位置与抗原、则两者结合形成沉淀线。沉淀线的位置与抗原、 抗体颗粒的大小、浓度,沉淀线的数目和所含抗抗体颗粒的大小、浓度,沉淀线的数目和所含抗 原组分有关。琼脂扩散可分为单扩散(抗原或抗原组分有关。琼脂扩散可分为单扩散(抗原或抗 体中一种成分扩散)和双扩散。体中一种成分扩散)和双扩散。 根据其扩散的方向可分为单向单扩、单向双扩、根据其扩散的方向可分为单向单扩、单向双扩、 双向单扩、双向双扩,其中双向双扩应用最广。双向单扩、双向双扩,其中双向双扩应用最广。 第19页/共64页 5/12/202120 1 1 单向单扩散单向单扩散 将将0.6%-1%0.6%-1%琼脂

12、加热熔化后,加入定量经预热的稀释抗血清,混合均匀后,加入琼脂加热熔化后,加入定量经预热的稀释抗血清,混合均匀后,加入 小试管中,待凝固后加入小试管中,待凝固后加入0.5ml0.5ml抗原于其上,直立,置于抗原于其上,直立,置于3737C C中,中,2-3h2-3h后出现沉淀后出现沉淀 线。由于抗原的扩散,使沉淀线不断向下推移,而最初形成的沉淀带随抗原的扩散线。由于抗原的扩散,使沉淀线不断向下推移,而最初形成的沉淀带随抗原的扩散 而向下推移,最后稳定。沉淀带距抗原愈近,其浓度愈大,可作抗原浓度测定。而向下推移,最后稳定。沉淀带距抗原愈近,其浓度愈大,可作抗原浓度测定。 第20页/共64页 5/1

13、2/202121 2 2 单向双扩散单向双扩散 基本作法同上,但在抗原与抗体之间基本作法同上,但在抗原与抗体之间 加一层不含抗体的盐水琼脂,抗原与加一层不含抗体的盐水琼脂,抗原与 抗体均向中间琼脂扩散,形成沉淀带。抗体均向中间琼脂扩散,形成沉淀带。 主要用于抗原成分的分析。主要用于抗原成分的分析。 第21页/共64页 5/12/202122 3 3 双向单扩散双向单扩散 亦称辐射扩散。在平皿或玻板上进行。用亦称辐射扩散。在平皿或玻板上进行。用2%2% 缓冲琼脂盐水,加热融化,待冷后加入经预热缓冲琼脂盐水,加热融化,待冷后加入经预热 的抗血清(用的抗血清(用1 1:5-105-10倍稀释),混合

14、后倒入平倍稀释),混合后倒入平 皿或玻板上,厚皿或玻板上,厚2-3mm2-3mm。凝固后在凝胶板上打。凝固后在凝胶板上打 孔,孔径孔,孔径2-3mm2-3mm,孔内滴加抗原液,放置湿盒,孔内滴加抗原液,放置湿盒 中中3737C C下扩散。抗原在孔内向四周扩散,与凝下扩散。抗原在孔内向四周扩散,与凝 胶中的抗体接触,形成白色沉淀环,白环的大胶中的抗体接触,形成白色沉淀环,白环的大 小随抗原的浓度而增大。此法在兽医临床上用小随抗原的浓度而增大。此法在兽医临床上用 于蛋白质定量实验。于蛋白质定量实验。 第22页/共64页 5/12/202123 4 4双向琼脂扩散(琼扩)双向琼脂扩散(琼扩) 此法系

15、采用此法系采用1%1%琼脂倒于平皿或玻片上,制成凝胶板,可按需要打孔。将抗原、琼脂倒于平皿或玻片上,制成凝胶板,可按需要打孔。将抗原、 抗体分别滴入孔内,放置湿盒中,在抗体分别滴入孔内,放置湿盒中,在3737C C湿箱中湿箱中24-72h24-72h后观察。在抗原与抗体孔后观察。在抗原与抗体孔 间形成沉淀带。每一种抗原成分出现一条沉淀带。间形成沉淀带。每一种抗原成分出现一条沉淀带。 第23页/共64页 5/12/202124 结果判断:结果判断: 如两个相邻孔之间抗原相同,则沉淀带融合;抗原则不同,则互相交叉;部分如两个相邻孔之间抗原相同,则沉淀带融合;抗原则不同,则互相交叉;部分 相同则部分

16、融合,另外不同部分则交叉。相同则部分融合,另外不同部分则交叉。 第24页/共64页 5/12/202125 特点:特点:简便、敏感性低、耗时、应用简便、敏感性低、耗时、应用 最广最广 用途:用途:常用于细菌、病毒的鉴定,抗常用于细菌、病毒的鉴定,抗 血清效价的测定,抗原组分的分析及血清效价的测定,抗原组分的分析及 传染病的诊断等,如马传染性贫血病传染病的诊断等,如马传染性贫血病 的诊断。的诊断。 第25页/共64页 5/12/202126 第三节第三节 凝集试验凝集试验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状态的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在电解质存在时相互凝集细菌、红细胞等颗粒状态的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在电解

17、质存在时相互凝集 成絮片状团块,这种试验称为凝集试验(成絮片状团块,这种试验称为凝集试验(Agglutiation testAgglutiation test)。)。 参与反应的抗原叫凝集原;参与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主要有参与反应的抗原叫凝集原;参与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主要有IgGIgG、IgMIgM。凝。凝 集实验有直接凝集试验和间接凝集试验两种。集实验有直接凝集试验和间接凝集试验两种。 第26页/共64页 5/12/202127 基本原理:基本原理: 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颗粒性抗原颗粒性抗原 + + 相应抗血清相应抗血清 颗粒凝颗粒凝 集集 ( (细菌、红细胞细菌、红细胞) ) 比例适合

18、比例适合 凝集原凝集原 凝集素凝集素 过多过多 后带现象后带现象 (稀释血清)(稀释血清) 第27页/共64页 5/12/202128 一、直接凝集试验一、直接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的参与下,直接结合,凝集成团的现象,称直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的参与下,直接结合,凝集成团的现象,称直 接凝集试验。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玻片发和试管法。接凝集试验。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玻片发和试管法。 第28页/共64页 5/12/202129 1 1玻片凝集试验玻片凝集试验 将已知的抗血清将已知的抗血清1-21-2滴,滴于清洁玻片上,取待滴,滴于清洁玻片上,取待 检菌液(抗原)加于其上,混合均匀

19、,数分钟后可检菌液(抗原)加于其上,混合均匀,数分钟后可 出现颗粒状或絮片状凝集,谓之阳性反应。出现颗粒状或絮片状凝集,谓之阳性反应。 特点:特点:简单、快速简单、快速 用途:用途:定性,细菌鉴定、血型鉴定。如用已知定性,细菌鉴定、血型鉴定。如用已知 的沙门氏菌血清,鉴定沙门氏杆菌的抗原组分以定的沙门氏菌血清,鉴定沙门氏杆菌的抗原组分以定 型。此法也用于畜禽传染病诊断,如用已知的鸡白型。此法也用于畜禽传染病诊断,如用已知的鸡白 痢有色平板抗原,检查鸡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进痢有色平板抗原,检查鸡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进 行鸡白痢检疫行鸡白痢检疫 第29页/共64页 5/12/202130 2 2试

20、管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 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试验时用一列试管,将待检血清用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试验时用一列试管,将待检血清用0.5%0.5%石炭石炭 酸生理盐水作酸生理盐水作1010倍递进稀释,每管维持量为倍递进稀释,每管维持量为0.5ml0.5ml,一管不加血清作对照。每管中,一管不加血清作对照。每管中 加入一定浓度的抗原加入一定浓度的抗原0.5ml0.5ml,混合均匀,在,混合均匀,在3737C C或室温下静置数小时,观察液体的或室温下静置数小时,观察液体的 亮度及沉淀物,视不同的凝集程度记录为亮度及沉淀物,视不同的凝集程度记录为+(100%100%菌体凝集),菌体凝集

21、),+(75%75% 凝集),凝集),+ +(25%25%凝集)。凝集)。 第30页/共64页 5/12/202131 凡能与一定量抗原发生凡能与一定量抗原发生50%50%凝集(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血清的凝集价或效)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血清的凝集价或效 价(滴度)。在试验时,必须建立阴性、阳性血清对照管。价(滴度)。在试验时,必须建立阴性、阳性血清对照管。 特点:特点:准确、耗时准确、耗时 用途:用途:诊断布氏杆菌病,测定抗体的凝集价诊断布氏杆菌病,测定抗体的凝集价( (定量定量) ) 第31页/共64页 5/12/202132 二、间接凝集试验二、间接凝集试验 基本原理:基本原理:

22、 可溶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惰性载体(聚苯乙烯乳胶微粒、炭粒、绵羊红细胞等)惰性载体(聚苯乙烯乳胶微粒、炭粒、绵羊红细胞等) 抗抗 原致敏载体原致敏载体 抗原致敏载体抗原致敏载体+ +相应免疫血清相应免疫血清( (抗体抗体) ) 电解质电解质 被动载体凝集被动载体凝集( (间接乳胶凝集、间接炭素凝集、间接红细胞凝集等间接乳胶凝集、间接炭素凝集、间接红细胞凝集等 ) ) 第32页/共64页 5/12/202133 特点:特点:敏感敏感( (在微量反应板中进行试验在微量反应板中进行试验) )、快速。、快速。 用途:用途:用已知抗原致敏的载体可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及其效价。用已知抗原致敏的载体可检测

23、血清中的特异抗体及其效价。 若用已知免疫血清(若用已知免疫血清(AbAb)致敏的红细胞,则可检测病毒等可溶性抗原)致敏的红细胞,则可检测病毒等可溶性抗原称为称为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第33页/共64页 5/12/202134 第34页/共64页 5/12/202135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原理示意图(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原理示意图 第35页/共64页 5/12/202136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原理示意图(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原理示意图 第36页/共64页 5/12/202137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原理示意图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原理示意图 A A:标本中含抗原:标本中含抗原 B B:标

24、本中不含抗原:标本中不含抗原 第37页/共64页 5/12/202138 第四节第四节 与补体有关的试验与补体有关的试验 一、补体的性质一、补体的性质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动物血清中的一组蛋白质。补体是存在于正常动物血清中的一组蛋白质。 补体没有特异性,它能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没有特异性,它能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 相结合,但不能与游离的抗原或抗体相结合。相结合,但不能与游离的抗原或抗体相结合。 补体与抗原抗体的复合物结合后,可出现溶血补体与抗原抗体的复合物结合后,可出现溶血 反应、溶菌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凝集反应、免反应、溶菌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凝集反应、免 疫黏膜试验等。由于补体具有这一特性

25、,故常用疫黏膜试验等。由于补体具有这一特性,故常用 其来检验抗原或抗体是否发生特异性结合,特异其来检验抗原或抗体是否发生特异性结合,特异 性抗原或抗体是否存在。性抗原或抗体是否存在。 第38页/共64页 5/12/202139 二、溶解试验二、溶解试验 1. 1.溶血试验溶血试验 红细胞与相应的抗体(溶血素)相结合后,红细胞与相应的抗体(溶血素)相结合后, 在补体的参与下,可发生溶血反应(直接溶在补体的参与下,可发生溶血反应(直接溶 血反应),以作补体结合反应的指示系统。血反应),以作补体结合反应的指示系统。 吸附抗原的红细胞与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吸附抗原的红细胞与抗体结合后,在补体 存在下可以

26、引起溶血反应,这种反应称为间存在下可以引起溶血反应,这种反应称为间 接溶血反应。间接溶血反应只能用新鲜红细接溶血反应。间接溶血反应只能用新鲜红细 胞,而新鲜红细胞不易保存,限制了本法的胞,而新鲜红细胞不易保存,限制了本法的 应用。应用。 第39页/共64页 5/12/202140 2.2.溶菌试验溶菌试验 某些细菌(如霍乱弧菌)与抗体结合后,某些细菌(如霍乱弧菌)与抗体结合后, 如有补体存在,可发生细菌溶解或被杀死,如有补体存在,可发生细菌溶解或被杀死, 这种反应称为溶菌反应或杀菌反应。这种反应称为溶菌反应或杀菌反应。 第40页/共64页 5/12/202141 三补体参与的试验三补体参与的试

27、验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是应用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补体结合试验是应用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 合补体合补体, ,但这一反应肉眼看不到但这一反应肉眼看不到, ,如再加入致敏红细胞如再加入致敏红细胞, ,即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即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 应判断反应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应判断反应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和抗体. . 第41页/共64页 5/12/202142 1 1参与反应:参与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系统、补体(豚鼠血清)、指示系统(绵羊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系统、补体(豚鼠血清)、指示系统(绵羊红细胞、 溶血素)

28、。溶血素)。 2 2反应原理:反应原理:(如下图所示)。(如下图所示)。 3 3特点:特点:敏感性特异性高。敏感性特异性高。 正式试验前要进行下列测定,操作较繁(溶血素效价、补体效价、抗原效价)。正式试验前要进行下列测定,操作较繁(溶血素效价、补体效价、抗原效价)。 4 4用途:用途:用于牛肺疫、副结核、布氏杆菌病、锥虫病、马传贫、鼻疽等的检疫。用于牛肺疫、副结核、布氏杆菌病、锥虫病、马传贫、鼻疽等的检疫。 第42页/共64页 5/12/202143 第43页/共64页 5/12/202144 中和试验中和试验(病毒、毒素中和试验)(病毒、毒素中和试验) 原理原理:病毒与抗血清中抗体特异结合后

29、失去感染易:病毒与抗血清中抗体特异结合后失去感染易 感动物、鸡或鸡胚、细胞活感动物、鸡或鸡胚、细胞活 性。性。 例例1 1 NDV NDV 9 911d11d鸡胚鸡胚 242448h 48h 鸡胚死亡鸡胚死亡 NDVNDV+ +抗血清抗血清 9 911d11d鸡胚鸡胚 鸡胚不死亡鸡胚不死亡 第44页/共64页 5/12/202145 例例2 2 口蹄疫病毒口蹄疫病毒(FMDV) 4(FMDV) 47d7d乳鼠乳鼠 乳鼠死亡乳鼠死亡 FMDV+FMDV+抗血清抗血清 4 47d7d乳鼠乳鼠 乳鼠不死亡乳鼠不死亡 用途:用途: 1. 1.用已知血清鉴定病毒用已知血清鉴定病毒诊断病毒病诊断病毒病 2

30、.2.用已知病毒检测血清抗体用已知病毒检测血清抗体诊断病毒感染,测定病毒免疫血清效价(中和价)。诊断病毒感染,测定病毒免疫血清效价(中和价)。 第45页/共64页 5/12/202146 第六节第六节 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即是将某一个特定的易于检测的分免疫标记技术即是将某一个特定的易于检测的分 子或原子,联结在抗体或抗原上,利用抗体(或抗子或原子,联结在抗体或抗原上,利用抗体(或抗 原)能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的特性,从而原)能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的特性,从而 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及所在部位(定位)。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及所在部位(定位)。 免疫标记技术是近年来研究

31、血清学反应的一项新免疫标记技术是近年来研究血清学反应的一项新 技术。它不仅可以用于抗原抗体的定性、定量,还技术。它不仅可以用于抗原抗体的定性、定量,还 可用于抗原抗体的定位。由于其反应的特异性敏感可用于抗原抗体的定位。由于其反应的特异性敏感 性高,不但在诊断疾病时广为应用,亦可应用于生性高,不但在诊断疾病时广为应用,亦可应用于生 物领域其他方面。物领域其他方面。 第46页/共64页 5/12/202147 1. 1.荧光标记抗体技术(免疫荧光技术)荧光标记抗体技术(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是将荧光染料标记在抗体球蛋白免疫荧光技术是将荧光染料标记在抗体球蛋白 分子上,制成荧光抗体。当荧光抗体

32、与相应抗原结分子上,制成荧光抗体。当荧光抗体与相应抗原结 合时,就形成带有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荧光合时,就形成带有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荧光 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此复合物发出的荧光。可检测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此复合物发出的荧光。可检测 标本中某种抗原的存在或抗原所在的部位(定位)。标本中某种抗原的存在或抗原所在的部位(定位)。 原理:原理:荧光素(荧光素(F F)+ Ab Ab+ Ab AbF(FITC F(FITC)) ) Ab AbF F + Ag Ag- Ab + Ag Ag- AbF F Ag- Ab Ag- AbF F 用途:用途:用用AbAbF F检测抗原检测抗原 (定性、定位)

33、(定性、定位) 特点:特点:敏感,需荧光显微镜敏感,需荧光显微镜 第47页/共64页 5/12/202148 方法:方法: 直接法直接法 F F 间接法间接法 F F Ag Ag AgAg 比较:比较: 检测一种抗原检测一种抗原 标记一种动物的免疫标记一种动物的免疫 就须标记特异就须标记特异 球蛋白球蛋白AbAbF F,就能,就能 的一种的一种AbAbF F 检测多种抗原检测多种抗原 较特异较特异 较敏感较敏感 第48页/共64页 5/12/202149 2.2.酶标记抗体技术(酶免疫测定技术)酶标记抗体技术(酶免疫测定技术) (1 1) 间接法间接法 (2 2)双抗体夹心法)双抗体夹心法 原

34、理:原理: 用途用途:已知抗原、酶标:已知抗原、酶标 已知血清抗体、酶已知血清抗体、酶 抗体测血清抗体抗体测血清抗体 标抗体测抗原标抗体测抗原 第49页/共64页 5/12/202150 3. 3. 放射免疫测定法放射免疫测定法 原理:原理:Ag+AbAg+AbR R Ag-Ab Ag-AbR R 或或 AgAgR R+Ab Ag+Ab AgR R-Ab-Ab 用液相闪烁仪测用液相闪烁仪测R R放出的射线量放出的射线量 特点:特点:敏感性极高,需高级闪烁仪敏感性极高,需高级闪烁仪 同位素对人有放射性危害同位素对人有放射性危害 用途:用途:用于药物、激素、酶、肿瘤抗原等测用于药物、激素、酶、肿瘤

35、抗原等测 定定 第50页/共64页 5/12/202151 四、其他免疫标记技术四、其他免疫标记技术 (一)免疫电镜技术(一)免疫电镜技术 (二)生物素(二)生物素- -亲和素标记技术亲和素标记技术 (三)核酸探针技术(三)核酸探针技术 第51页/共64页 5/12/202152 第七节第七节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A A蛋白及其应蛋白及其应 用用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A A蛋白是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所含的一种成分,具有多种生物蛋白是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所含的一种成分,具有多种生物 学特性,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学特性,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IgG的的FcFc段呈非特异性结合,结合

36、后仍保持其抗体段呈非特异性结合,结合后仍保持其抗体 活性。同时与酶、荧光颜料偶联,因而应用于免疫领域。活性。同时与酶、荧光颜料偶联,因而应用于免疫领域。 第52页/共64页 5/12/202153 一、葡萄球菌一、葡萄球菌A A蛋白的主要特性蛋白的主要特性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A A蛋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的蛋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的 一种成分,存在于细菌表面,结合于黏肽中。对一种成分,存在于细菌表面,结合于黏肽中。对 热稳定,经热稳定,经100100度度1h1h后仍保持与后仍保持与IgGIgG结合的活性。结合的活性。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A A蛋白可以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如蛋白可以与人及多种

37、哺乳动物(如 猪、兔、小白鼠)的猪、兔、小白鼠)的IgGIgG结合,并在琼脂中形成结合,并在琼脂中形成 沉淀线。这种结合是一种假免疫反应,是一种与沉淀线。这种结合是一种假免疫反应,是一种与 IgG FcIgG Fc段非特异的化学结合,结合后能激活补体,段非特异的化学结合,结合后能激活补体, 亦仍保持亦仍保持FabFab的免疫活性。这一活性,已应用于的免疫活性。这一活性,已应用于 免疫学领域中。免疫学领域中。 第53页/共64页 5/12/202154 二、二、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A A蛋白在免疫学上的应蛋白在免疫学上的应 用用 (一)协同凝集试验(一)协同凝集试验 细胞壁上葡萄球菌细胞壁上葡萄球

38、菌A A蛋白与抗体结合,被覆着蛋白与抗体结合,被覆着 特异性抗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相应的抗原结特异性抗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相应的抗原结 合时,就可使互相联结引起协同凝集反应。这合时,就可使互相联结引起协同凝集反应。这 种方法应用于多种细菌和某些病毒的快速诊断。种方法应用于多种细菌和某些病毒的快速诊断。 试验方法常采用玻片法,也可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方法常采用玻片法,也可采用试管凝集 法,每种方法均应设不含葡萄球菌法,每种方法均应设不含葡萄球菌A A蛋白的阴性蛋白的阴性 菌液对照。菌液对照。 第54页/共64页 5/12/202155 第55页/共64页 5/12/202156 第56页/共64页 5/12/202157 二二 血清学反应的类型血清学反应的类型 沉淀、凝集、琼脂扩散、中和、补沉淀、凝集、琼脂扩散、中和、补 体结合和免疫吸附试验等。体结合和免疫吸附试验等。 第57页/共64页 5/12/202158 第二节第二节 沉淀试验沉淀试验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 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白色沉淀,称之为沉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白色沉淀,称之为沉 淀试验(淀试验(Precipitationreaction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