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6/1/9fac1ec4-59ca-4536-a03d-da3571c4b4a5/9fac1ec4-59ca-4536-a03d-da3571c4b4a51.gif)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6/1/9fac1ec4-59ca-4536-a03d-da3571c4b4a5/9fac1ec4-59ca-4536-a03d-da3571c4b4a52.gif)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6/1/9fac1ec4-59ca-4536-a03d-da3571c4b4a5/9fac1ec4-59ca-4536-a03d-da3571c4b4a53.gif)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6/1/9fac1ec4-59ca-4536-a03d-da3571c4b4a5/9fac1ec4-59ca-4536-a03d-da3571c4b4a54.gif)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6/1/9fac1ec4-59ca-4536-a03d-da3571c4b4a5/9fac1ec4-59ca-4536-a03d-da3571c4b4a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 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难经E. 左传 答案: 1.E2. 素问 ?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D .辨证论治E. 以上都不是 答案: 2.B3. 灵枢 ?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 了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 自然环境对人体 生理 的影响c .社会环境对人体 生理 的影响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 3.B4. 素问?疏五过论
2、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 自然环境对人体 生理 的影响C. 社会环境对人体 生理 的影响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 4.E5. 中医 学的基本特点是A. 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B. 阴阳五行和脏腑 经络C.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 5.C6.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A. 五脏B. 六腑C. 经络D. 命门E. 脑 答案: 6.A7. 中医 学关于“证”的概念是A. 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B.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C. 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D. 对
3、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E. 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答案: 7.E8. 中医 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A. 病种B. 病名C. 症状D. 体征E. 证候 答案: 8.E9. 属于 中医 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A. 同病异治B. 异病同治C. 审因论治D .辨证论治E. 防重于治 答案: 9.E10. 中医 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A. 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B. 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C.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D. 对事物矛盾双方的概括E. 自然界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事物 答案: 10.E11.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
4、互根互用C .阴阳消长平衡D. 阴阳相互转化E. 阴阳相互交感 答案: 11.A12.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说明A. 阴阳的相互对立B. 阴阳互根互用C. 阴阳的相互消长D. 阴阳相互转化E. 阴阳的相互平衡 答案: 12.B13.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依据是C. 阴阳协调平衡D. 阴阳相互转化E. 阴阳互为消长 答案: 13.B14. 阴阳交感是指A. 阴阳二气的运动B. 阴阳二气的和谐状态C. 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的状态D. 阴阳二气相互感应E.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答案: 14.E15. 适用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是A. 实寒证B.
5、实热证C. 虚寒证D. 虚热证E. 阴阳两虚证 答案: 15.C16.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指的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协调平衡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D. 阴阳相互转化E. 阴阳互为消长 答案: 16.D17. 肺的阴阳属性是A. 阳中之阳B. 阳中之阴C. 阴中之阴D. 阴中之阳E. 阳中之至阳 答案: 17.B18. 脾的阴阳属性是A. 阴中之阴B. 阴中之阳C. 阴中之至阴D. 阳中之阴E. 阳中之阳 答案: 18.C19. 最易导致实热证的阴阳失调是A. 阳偏胜B. 阳偏衰C. 阴偏胜D. 阴偏衰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E. 阴胜阳病答案: 19.A20. 最易导致实
6、寒证的阴阳失调是A. 阳偏盛B. 阴偏盛C. 阳盛格阴D. 阳损及阴E. 阳胜阴病 答案: 20.B21. 适合治疗阴偏衰的治法是A. 阳病治阴B. 阴病治阳C. 阴中求阳D. 阳病治阳E. 阴病治阴 答案: 21.A22. 适合治疗阳偏衰的治法是A. 阴病治阳B. 阳病治阴C. 阴病治阴D. 阳病治阳E. 阴中求阳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答案: 22.A23. 五行中“木”的特性是A. 炎上B. 润下C. 稼穑D. 曲直E. 从革 答案: 23.D2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 木疏土B. 木克土C. 木乘土D. 土侮木E. 木胜土 答案: 24.C 25
7、泻南补北法适用于A. 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 心阴虚而心阳亢C. 肾阴虚而心火旺D. 肾阴虚而肝阳亢答案: 25.CE. 肾阳虚而心火旺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26.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 炎上B. 润下C. 稼穑D. 曲直E. 从革 答案: 26.C29. 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是27. 五行中,具有炎上”特性的是A. 木B. 火C. 土D. 金E. 水答案: 27.B28.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 水B. 火C. 木D. 金E. 土 答案: 28.A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A. 金B. 木C. 水D. 火 答案: 29.A30. 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A. 木B. 火C. 土D.
8、 金E. 水 答案: 30.A31. 五行制化的含义是A. 五行相生B. 五行相克C. 相生相克D. 相乘相侮E. 乘侮制化 答案: 31.C32. 五行相生关系中,木的“我生”是A. 木B. 土C. 火D. 水E. 金 答案: 32.C33. 五行相生关系中,火的“生我”是A. 金B. 木C. 水D. 火E. 土 答案: 33E34. 五行中“木”的“母”行是A. 木B. 火C. 土D. 金E. 水 答案: 34.E35. 五行中,“水”的“子”是A. 金B. 木C. 水D. 火E. 土 答案: 35.B36. 五行相克关系中,金的我克”A. 木B. 火C. 土D. 金E. 水答案: 36.A37. 五行相克关系中,水的克我”A. 木B. 火C. 土D. 金E. 水答案: 37.C38. 五行相克关系中,金的所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庆六一亲子活动方案
- 岭师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
- 对门诊输液患儿静脉输液采用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
- 安全运维管理国际标准
- 银行汇票申请书怎么填
- 土石方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 银行承兑汇票承兑申请书
- 仲裁延期开庭申请书
- 农村加层申请书
- 锰氧化物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综合报告
- 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数学试题 (解析版)
- 高中数学必修一试卷和答案
- 2024年陕西西安亮丽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教学楼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6个议论文人物素材及运用示例
- 小学数学试题命制培训
- 奥数培训班家长会
- 《边城》读书报告
- 模块01 中国古代史 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专项50练(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方案
-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示范课课件(第2课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