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宿迁市长王天琦:看地名,解历史大家上午好!昨天下午,中行与宿迁市政府签订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我们一起以“行动的力量”推动了银地双方的深入合作。上个月,广峰同志代表中行邀请我在这次会上作个报告,我了解主要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我是市长,请市长代表当地和大家见见面、介绍一下情况。另一方面,可能我平常讲话“官味”不是很重,大家愿意听。一个人讲话的好坏,听众自会判断。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对每一个讲话的态度都是四个字:用心用力。领下这个任务后,我一直在思考,和大家谈些什么呢?银行主要做钱的生意,和大家谈钱吗?谈钱伤感情。那么谈什么呢?谈感情,谈感情才能来钱。但谈感情不是上来就说我爱你,那样反而会让
2、人反感。关键还要让对方从你身上看到一些可贵的东西。可贵在哪里呢?还是那四个字:用心用力。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业,这四个字大概都是成功的诀窍。在正式开始之前和大家再套个“近乎”,宿迁与中行在历史上也有过一段佳话。这首先要从一个人说起谈丹崖。谈丹崖谈丹崖是江苏淮安人,1912年,经孙中山批准,谈丹崖参与筹备中国银行,是中国银行首批创建元老。谈丹崖1926年创办了江北慈幼院,聘请李宏增任第一任院长。而李宏增正是宿迁人,北京大学毕业。可以说,江北慈幼院是中行人与宿迁人第一次牵手。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地级宿迁市成立以来,中行已与宿迁进行了无数次的牵手,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合作共赢。当然,我上来就跟大家谈感情,
3、并不仅仅是为了拉近和大家的距离,更为主要的,是想通过我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宿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有的感情都是从了解开始,逐步深入,然后建立起信任。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宿迁,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我把今天报告的题目定为“看地名、解历史”,通过一系列的地名来解读宿迁的历史。一、徐,古代的慢生活介绍宿迁首先要讲“徐”,因为宿迁的先民,从大市范围看,早期被中原地区的华夏人称为淮夷,又称徐夷,商代也称为“徐方”。关于“夷”,说文解字曰: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说明当时还处在渔猎时代。淮夷是生活在淮水流域的“夷”,这个好理解,那么徐夷从何解释呢?晋书地理志记载,“盖取舒缓之
4、义,或云因徐丘以立名”。意思有两种说法:第一,徐州地区地表多残丘,地形有所起伏,徐,即表示舒缓的地形。第二,徐夷这个部落以前生活在徐丘这个地方,因地取名。徐,既有舒缓之义,也有慢的意思。现在大家都倡导慢生活,上古我们这片就是慢生活,匆匆忙忙从来与优雅无关,这片区域当年很富足,而且很优雅。把江湖看淡,才能把生活过慢,这片区域也不是特别出江湖故事的地方。说到徐,就不得不说和“徐”相关的两个重要地名:徐国和徐州。徐国:徐氏为颛顼、皋陶的后代,禹时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徐国由始而来。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古之徐国,即淮夷也”。徐国最早在山东鲁南地区徐丘一带,后来鲁国逐步强盛起来,徐国因鲁国势力扩张而向南
5、迁移,先是到彭城一带,然后再往南接近淮水,到了现在泗洪一带稳定下来。在商王朝时,淮夷属“甸”之列,甸,王田也,即王的田地,说明当时这里是商王朝财力的重要来源。因地理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淮夷徐国逐渐强盛起来。至周穆王时,徐偃王嬴诞在位,大行仁义,国力更盛,周边有36个国家都派人向他朝贡,疆域扩大到今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当时都城就在今天我市泗洪县境内。正因为此,徐国和商、周王朝间不断发生战争,徐偃王曾率淮夷众多小国进攻周王朝,历时三年被平息,徐国国力至此逐渐衰落,到公元前512年,更为强大的吴国伐徐,徐国被灭,前后存世1600余年。徐州:大家所知道的徐州或许只是今天的徐州,在历史上
6、,却并非一直如此。如果按时间划分的话,徐州可以解释为三个概念:1.区域概念。“徐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当时的徐州,大概是西自济水,东至大海,北到泰山,南达淮河这样一个地区,这个时候的徐州既不是城,也不是市,只是一个区域概念。2.行政单元概念。西汉时,汉武帝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徐州刺史部是其中之一,最初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境内),后来移治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到这时,徐州是一个行政单元。3.城市概念。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于是改称徐州,这个时候徐州才是一个城市。由此可见,徐州的概念一直在演
7、变,从一个区域地理概念变成一个行政单元概念,再变成一个城市的概念。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徐的概念起源于淮河流域,其主体方位大致在今泗洪县附近的区域。第二,古徐国和徐州并非同一概念,但两者名称由来皆因徐夷而起,先有徐夷,后有徐国,再到今天的徐州。二、西楚霸王项羽是宿迁人,公元前206年,项羽定都彭城,国号西楚。可能大家会有疑问,既然宿迁这里是西楚,那么,东楚、南楚、北楚在哪儿呢?历史上没有北楚,因为古代的“北”与“败”相通,所以不讲“北楚”,只有东楚、西楚、南楚“三楚”,指楚国强盛时期的地理范围,“三楚”概念的出现虽有先后,但基本都是随着项羽战死、刘邦统一全国而消亡。东楚:公元前306
8、年,楚国向东扩张灭越国,将纳入版图的淮泗近齐之地称为“楚之东国”“下东国”“东国”,而没有称为“东楚”,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东楚”“西楚”这个概念。由此可以推断,最有可能的是项羽提出了“东楚”“西楚”的概念,即以自己的家乡下相为坐标,东西两分,以东称“东楚”,以西而称“西楚”。由此看来,东、西楚大致以古泗水附近地区为分界线,宿迁也就是当时的下相, 就位于这个分界线上。下相,因为在相水的下游,所以叫下相,有人演绎说是“象棋”出自宿迁,其实不然,现代的象棋到宋代才有。史记讲“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范围为今天的江苏大部、山东南部,以吴郡(今天的苏州)为核心。西楚:首见于史记项羽本
9、纪的“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范围为今天整个中原地区、江苏西北、安徽北部等地区,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中心,当然这是一个区域性概念。它还是一个政治性概念,即项羽立的西楚国,但由于西楚国存在时间很短,且这个区域的概念也是因人而生,因此我们常讲的西楚文化在历史上无据可寻。项羽为何定都彭城呢?司马迁说项羽“背关怀楚”,很多人认为项羽是由于“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而定都彭城。其实,项羽手下将士都是楚地人,都有归乡的愿望。项羽之所以定都彭城,主要还是在于当时彭城(徐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如果太差的话,项羽也不会定都于此。项羽为什么自
10、称“西楚霸王”呢?称西楚,原因有二,一是项羽定都彭城,彭城在西楚境内;二是借原楚国之名,但又别于原楚国和陈胜的张楚。称霸王,古代“霸”“伯”同音,可通用。“伯”字的古汉语含义为“长”。所以“霸王”并非豪强霸道之意,而是诸王之长。现在我们经常说,“楚汉相争”是一个淮安人(韩信)帮助一个徐州人(刘邦)打败了一个宿迁人(项羽)。这是以今天的区划范围来看待当时的情况。如果我们回到秦末就会发现,应该是一个“东海人”(东海郡淮阴县)帮助一个“泗水人”(泗水郡沛县)打败了一个“泗水人”(泗水郡下相县),用现在的话说,刘邦和项羽是“老乡”。南楚:史记说,“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范围包括今天的湖北
11、、湖南、江西、河南南部、安徽西南等地区。周成王时期,熊绎受封子爵,建立楚国。因楚国地处中原以南,被华夏诸国称为“南楚”“南蛮”。因此,以郢(今湖北江陵)为中心的南楚,应是楚国的发祥地。战国后期,郢都遭到秦朝毁坏,楚人不断向东迁徙,至秦末,南楚故地已经不再是楚国中心,“南楚”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三、泗水流,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历史上泗水和汴水的航运非常发达,可以一直通到苏南,泗水汴水流域开发也比较充分。宿迁正位于这一区域,水网密布,主要有以下几条河流。1.淮水。源于河南省南阳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在涟水入黄海。2.泗
12、水。发源于山东省新泰市蒙山太平顶西麓,沿途接纳洙水、沂水、沭水、睢水等,到淮安注入淮水,全程500余公里。3.汴水。早在春秋时期以前,汴河为天然河流,史称丹水,源于河南商丘,向东南流经虞城县、砀山县、萧县,在徐州汇入泗水。4.沂水。沂水发源于沂源县鲁山南麓,南流经今沂水县、临沂市、郯城县,在睢宁古邳镇注入泗水,是沂沭泗水系中最大的山区河道。5.沭水。沭水源出山东沂山,曲折南流,在邳州直河口入泗水。6.睢水。睢水源于河南陈留、杞县一带,东行经今睢县、商丘、萧县,折向东南经宿县、灵璧入睢宁县境,于宿迁南入泗水。有一个因睢水而得名的城市睢宁。宋元时期,睢水的水患特别多,大家希望睢水安宁,故取名睢宁。
13、水是生命之源。正是因为这些水系,所以历史上这片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秦汉时期,宿迁所属的苏北片区在经济上与苏南等地相比,是比较发达的。一是农业较为发达。史料记载,禹分九州时,青州的田地多为第三等,扬州的田地只有第九等,为最差,当时扬州区域基本是一片沼泽,不易开垦。而徐州的田为第二等,一直以以来,农业发展就比较好,到了汉代之后,这里农业更加发达。一方面,面积大,西汉末年东海郡每户平均种植宿麦40.3亩、每人平均种植宿麦7.7亩,分别相当于今天28亩和5.3市亩。以宿迁地区当时人口36.5万推算,累计耕地面积有193.45万市亩,接近现今宿迁耕地面积的30%,是当时的大粮仓。另一方面,产出多,当时宿迁
14、地区的蒲阳陡(当今泗洪北部、宿城南部地区)“垦田千余顷,得谷百万余斛”,亩产在3斛即3石(汉代的小亩合今市亩0.228亩,折合今量就是亩产281市斤),与当时最为繁华的关中地区产量基本相同。二是人口相对较多。两汉时期,宿迁地区人口达到一个峰值,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徐淮地区人口密度大约为42.7人每平方公里。以此计算,现今宿迁辖区总人口大约为36.5万(当时全国人口为5959万多),占全国人口比例为1/160左右。而这一时期,苏南地区的会稽郡和丹阳郡仅有140多万人,人口密度分别仅为每平方公里12.3人、6.8人。从徐州、连云港及我市汉墓群中,出土了非常丰富的器物和画像石,如泗洪凤凰墩出土
15、的车马出巡图祝寿画,也直接印证了当时宿迁地区生活的富裕程度和商业的繁荣。三国、南北朝时期,宿迁地区处于南北对峙的前沿地带,受战乱影响,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至隋朝,这一片趋于稳定,经济才得以恢复,而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同样源于一条河流大运河。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宿迁成为南北漕运要道,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在宿迁城区穿城而过,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运河和历史上的大运河大不相同,历史上,宿迁有过三条大运河。隋运河:隋朝以汴水为主干修通济渠,唐宋人称通济渠为汴河,也就是白居易所说的汴水。现在泗洪境内的老汴河,就是历史上的通济渠。元运河:元明以后,大运河河道北迁,在相当长时期内以黄
16、代运,就是借黄河故道通航。现在宿迁城区的古黄河就是当年的元运河。中运河:清时,黄河故道淤塞严重,康熙27年(1688年),开挖中运河,长112公里。现在宿迁城区的大运河正是清代开挖的运河。之所以会产生三条大运河,主要是因为黄河夺淮。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南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决开黄河堤防。自此,黄河改道南流,在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注泗入淮,形成黄河长期夺淮的局面。直至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入渤海。在南宋以前,这片区域非常繁荣富庶,南宋以后,战争和洪水是宿迁大地上的“主旋律”,一方面,由于地处南宋和金对峙的边界,持续的战争给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黄
17、河夺淮入海,也给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一年半就决一次口,冲乱了宿迁原有的水系,导致在很长的时间里,宿迁这一地区饱受水灾困扰。以及民国泗阳县志卷二十一也有相关记载,宿迁的席氏、唐氏、吴氏、朱氏等都是明初由苏州的东洞庭山、昆山、吴县枫桥等地迁入的。苏南的这些大户被强迫迁移后,心里还是想回去,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回到苏南。长达 700多年的黄河改道,不仅深刻影响了宿迁的经济,对宿迁所处的苏北水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刚才所说的淮水、
18、泗水、沂水、沭水和睢水均发生了巨大变迁。淮水方面,淮河入海故道被黄河淤废,从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洪泽湖大堤也因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形成了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沂沭泗方面,黄河夺泗入淮后,徐州以下河道被黄河侵夺,徐州以北的泗水出路受阻,以至于徐州至济宁的泗水中段,形成了今天的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徐州以下的泗水故道全部湮废;济宁以上的泗水上源,只存在鲁桥以上河段,即今日的泗河。徐州以东的沂水、沭水出路均受阻,被迫向东另辟出路,从此,沂沭泗水系与淮河流域脱离,自成体系。汴水方面,金元以后,全流皆为黄河所夺,汴水一名便废弃不用。今天仅存泗洪县
19、境内一段,俗称老汴河,自临淮镇注入洪泽湖,全长33. 1公里。睢水方面,黄河夺泗入淮后,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使泗水故道河床不断淤高,睢水入泗亦受阻,转道南流注入洪泽湖,不再属于沂沭泗流域。可以说,近现代之前的宿迁兴于水,也衰于水,在人力还不能有效对抗自然的年代,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和战争改变了宿迁,让宿迁由盛转衰,今天我们很多工作实际是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虽然当下的宿迁在全省经济发展靠后,但这个地方的人并不懒,思想也不落后,很多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如工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交换,而交换是以剩余为前提,没有剩余就没有交换,这个片区因为水灾等原因年年归零,没有剩余可以用来交换,工商业也很难发展起来,所
20、以改革开放后只能以打工经济和招商引资起步。四、为什么宿迁宿迁在春秋时为钟吾国,秦时设立下相县(因处于古相水下游得名),东晋安帝时(405年)改为宿豫县,至唐代宗时(762年),为避代宗李豫名讳,改名为宿迁县。为何叫宿迁呢?存在这样四种说法。其一:宿迁的本意。宿,从宀从人从百,“宀”指“房屋”“旅舍”,“人”指“旅客”,“百”指“百刻制”,即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引申为“一昼夜”“一整天”,意为住、过夜,夜里睡觉。其二:夜里搬家。意思是半夜搬家,越搬越亮、越搬越明,这是一种民俗,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应该叫“夜迁”或者“宿(xiu)迁”而不是“宿(su)迁”了。其三:宿城三迁
21、。历史上因为水患,治所有三次较大的迁移,最大的一次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宿豫县城毁于黄河泛滥,驻宿豫县城的泗州治所南迁临淮县城(今淮安盱眙县西北),宿豫县治所则迁往原下相城址。这一说法与宿迁的水患紧密相关,特别是黄河夺淮之后,宿迁地区水患频发,直到今天,宿迁很多村庄名称都与当时频发的水患有关。如:台、墩、圩、洼、海。所谓台,即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由于过去宿迁地区地势低洼,水灾一来,很多村庄都被水淹。为此,村民在建村落时,会先垒土成高台,并在台上建村落,以此来防止大水寄存损毁房屋,所以一般称为某某台,如泗洪县的姚台村、戚台村。所谓墩,即平地有堆。由于水患频发,农村在建村落的
22、过程中,会主动挑选在一些地势较高的土堆上建村落,从而保证村落在洪水来临时能处于高位,免受灾害。村居名称为某某墩则说明这个村是在土堆上建起来的,如沭阳县的谢墩村、孟墩村。所谓圩,有两种解读,一种读x,是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区的农村集市,有一首著名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另一种读wi,指低洼地区用于防水的堤。很多村庄由于地势较为低洼,为了更好地预防洪水,在村落周围建了一圈用于防水的堤坝。村居名称为某某圩就是说这个村庄建有防水的堤,如宿豫区的董圩村、安圩村。所谓洼,即地势低凹的地方。村居名称为某某洼则表示这个村居地势较低,易积水,如沭阳县的姜洼村、戴洼村。所谓海,宿城区王官集镇有一村叫朱海,原名
23、朱家口,清雍正三年黄河决堤,河水泛滥,冲击睢宁和宿迁南境,清廷河道总督齐苏勒指挥堵口,历时一年半,才将决口堵塞合龙。此次决堤,不仅形成了后来的宿迁境内的西沙河,还在朱家口附近冲击形成了一泓深湖,命名为朱家海,后简称朱海,现在还有朱海水库遗存。其四:古宿国人迁于此。宿国,周武王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毗邻鲁国、宋国。宋闵公以宿人属宋而亲鲁为借口,强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前684年),于是迁到今天宿迁宿州这一带,这便是“宿”的由来。这点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得到佐证,那就是宿迁的煎饼。在宿迁市区,煎饼是很常见的主食,但再向南四五十里地就看不到煎饼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宿迁”来源于“宋人
24、迁宿”的说法最为靠谱。五、“县长开会”所谓“县长开会”,是想说这片地区因为土地丰饶、人口众多,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县非常多,没办法一一列举,只能一起“开个会”。经过历史上多次区划调整,目前宿迁下辖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但这三个县的口音和宿迁市区都不一样、而且各不相同。这里,我事先准备了用三县方言朗诵的再别康桥片断,各位可以一听为快。宿迁现在只有三个县,但古代这片区域先后出现大大小小的县却很多,如徐县、陵县、下相县、厹犹县、淮陵县等等,从设县最长的沭阳县开始算起,境内出现过的县或县级区划不下40多个。虽然古今都称为“县”,但古代的“县”和现在的“县”却大不相同。古代的“县”一般指“郡县制”的“县”
25、。郡县制最早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县制起源于楚国,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郡名完全废弃,实行州县制直到清末。县,面积与今天差别不大,方圆约百里,县令也因此被戏称为百里侯;郡,一般由4-15个县组成,面积略大于今天的地级市,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州,由于郡越设越多,西汉时在郡上设州,各州设刺史,“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有“挑刺”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开始时是虚设的监察机关,后来成为一级行政区域,东汉刺史也称州牧,就是把当地的臣
26、民当作牛羊一样放牧。随着州越来越多,于是州郡相同,在上面又设“道”,元明清时变成了省。我们现在所说的“县”,大家熟知的是省、市、县、乡镇,其实根据宪法规定,中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从名称上看,“县”的名称被保留。但同样是“县”,却有不一样的“县长”。现在大家都知道,一个“县”的行政长官叫“县长”,而在古代则不是这样。古代主要有“三县”:县令、县长、知县。县令、县长:在秦汉时期,县的最高长官称为县令或者县长。有什么区别呢?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意思是说,人口万户以上大县的长官称为县令,人口不足万户小县的长官叫县长。到隋朝的时候,一
27、县之长统一称为“县令”,没有“县长”。知县:唐朝时,一县之长仍称“县令”,但新出现了“知县”这一临时官制,“因事而设,事已即罢”,县令还是主流。宋朝时,户口多、地理位置重要的县由中央直接派官去管理,称为“知县”,而小县的长官则由选人(候补、候选的官员)担任,称“县令”。元朝没有沿袭前朝,改称“达鲁花赤”(蒙语,掌印的人)。明清以后一律称“知县”,“县令”这一称谓消失。刚刚和大家说了中国古代“三县”,现在再和大家谈谈今天宿迁“三县”: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这三个县的历史演变。沭阳县:鲁成公九年(前582年),在今沭阳境内建立郯子国。西汉时,属于东海郡,厚丘、建陵、阴平、下城、临渣、怀文、服武等
28、古城皆在境内。此后,境内的几个县先后合并,直到北周建清六年(456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取沭水之阳的意思,古时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沭阳,即在沭水的北边,县名沿用至今。泗阳县:史书记载,周代设厹犹国,便在今泗阳境内;春秋时,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时属东海郡。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时建县,因在泗水之北,故名“泗阳”。南北朝时,先后属宋、齐、梁、陈、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至金代,泗阳先后属下邳郡、泗州、徐州、邳州、淮阳郡。元代称桃源县。1914年,因与湖南省桃园县同名,复称泗阳县。据说,因桃源这个名字特别好,所以在改名的时候,两个县都不想改,但当时国民政府里湖
29、南人多、势力也大,所以就把我们这边的桃源县改回泗阳县了。泗洪县:泗洪是古徐国都城所在地。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设立临淮郡。北周以后,大体隶属泗州本州(泗州直管)。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淮并涨,泗州古城沦为湖底。1940年10月,境内先后设置泗南、泗宿、泗阳、洪泽4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边区县。1949年4月,以原泗南县8个区、泗宿县5个区、泗阳县2个区和洪泽湖管理局合并重置泗洪县。1952年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5年3月,为加强洪泽湖管理,安徽省泗洪县、盱眙县与江苏省萧县、砀山县交换,泗洪县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1996年划属宿迁市。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些重要历史时期宿迁的版图变化。从中我
30、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宿迁的三个县都分属不同的行政单元管理。秦:市域徐、下相等县属泗水郡,东阳、陵县等属东海郡。西汉:市域属徐州刺史部,各县分属东海郡、临淮郡、泗水国。东汉仍属徐州刺史部。唐:市域宿豫县、临淮、徐城等县属河南道泗州,沭阳县属河南道海州。宋:北宋,市域宿迁县属淮阳郡,沭阳县属海州,临淮县属泗州。南宋、金时期,市域时属南宋,时属金,变化频繁。元:市域宿迁县一度属归德府,沭阳、桃源、泗州属淮安路。明:市域宿迁、沭阳、桃源三县属淮安府,泗州属凤阳府。清:市域宿迁县属徐州府,沭阳县属海洲,桃源县属淮安府,泗州属安徽凤阳府。民国:市域范围未有大的变动。建国后:1949年5月,宿
31、迁县划出新沂河以北地区设立新安县(今新沂市)。1950年7月,淮阴地区行署将睢宁县苗圩区划入宿迁县。从三个县的历史演变,以及各个时期的宿迁版图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区划改变频繁,由此带来的人文多元性也十分明显。以地方方言为例:宿迁三县两区分属三个不同的方言区域,泗阳县、泗洪县属江淮方言洪巢片,沭阳县属江淮方言海灌片,宿豫区、宿城区属中原官话方言区。以词汇稳定性最强的动物称呼为例,如“蛇”,在中原官话范围内,大多称为“长虫”,宿迁北部的徐州市也大多称“长虫”。在江淮官话范围内,虽然三县的具体发音略有差别,但一般都说“蛇”。再以这个季节常见的“蝉的幼虫”为例,更能体现三县两区的差异:泗洪县全境几乎都
32、说“肉姐溜”。宿城区与宿豫区的东半部分主要讲“姐溜猴”,西半部分则说“姐溜龟”。沭阳县主要说“姐溜狗(子)、吉溜狗(子)”。泗阳县是多种说法的交汇地,既有“姐溜狗”,又有“姐溜猴”和“姐溜龟”的说法。虽然说十里不同音,但随着县区间交融的加深,人们的说话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已经切换自如。六、宿迁新解历史上的宿迁,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落。但总的来说,与苏南等地区相比,发展还是比较滞后。是这里的土地不够肥沃?是这里的人不够聪明?都不是。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缺乏国家级大通道。历史上的运河,对宿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今天的大运河仅通到济宁,不是国家级通道,特别是随着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
33、大运河的地位更是不复如昨。而建市以后到现在,宿迁既没有国家级大通道、也没有国家级战略覆盖。二是缺乏类似地市级的建制。刚刚给大家展示的宿迁历史区划图,可以看出宿迁的几个县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同一区划。所以说,宿迁的各个县因为历史的原因,没有共同的归属感,不像徐州都属中原文化,苏州都属吴文化。宿迁各县历史上时归东海郡、时归泗水郡,时归淮安府、时归扬州府,长期没有一个类似地级市的行政建制,文化上也各不相同,缺少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是宿迁经济社会发展比其他城市更困难的原因之一。1996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英明决策,设立了地级宿迁市。正是这次战略性的调整,结束了宿迁地区没有地级市的规制,
34、从机制上解决了经济文化无法整合的问题,为宿迁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地级市的建立,为宿迁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年来,宿迁经济由弱到强,与建市初相比,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7.8倍,由建市初的全国146名上升到2015年的89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4.9倍,由2004年的全国168名上升至2015年的68名,创造了有目共睹的“宿迁速度”。产业结构由建市初的47.8:30.8:21.4,调整为2016年的11.7:48.5:39.8。原来大家提到宿迁,基本只会想到酒,想到洋河、双沟。现在大家讲到宿迁,还可能是因为刘强东,强东是新时期宿迁的骄傲!
35、今天宿迁集聚了格力电器、双鹿上菱、可成科技、瑞声科技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的跨越。20年来,宿迁城市由小变大,城市功能日益提升,特色品位充分彰显,从12平方公里、14万人口的苏北县城逐步蜕变为85平方公里、75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实现了中心城市的“脱胎换骨”。近三年来,我们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优秀管理城市等一大批荣誉称号,在2016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中获得第一。当然,我们城市的建设不是简单地大拆大建,也不是单纯地空间扩张,而是城市的“营建”,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诸多元素,通过创新创造催生城市新的业态和形态,让城市从“历史的记忆”之中长出来。如针对一些保存较为完整的、能够承载宿迁记忆的老街区石坡岸路、东大街、新盛街,我们尊重历史,通过复建等方式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承包协议3篇
- 2024版物流运输购销合同范本
- 2025年新员工试用期间劳动合同范本3篇
- 主体墙面刷漆施工专项合同版B版
- 2025年度货运司机安全责任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商品摊位租赁与交易平台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餐厅员工加班及休息时间合同范本3篇
- 2024聘用培训讲师合作协议书包含师资评估体系3篇
- 2024茶叶行业市场开拓与推广合同
- 2024的证券居间合同
-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管控研究》
- 餐饮业环境保护管理方案
-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 食品安全分享
- 矿山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WPS Office高级应用与设计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 造价框架协议合同范例
- 糖尿病肢端坏疽
- 心衰患者的个案护理
- 医护人员礼仪培训
- 无人机飞行安全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