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中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内涵提要:本文主要讨论目前在中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存在的服务内涵分歧问题,指出造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争论,即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应该是提供专业服务还是将专业服务非专业化?是采取医疗取向还是采取社会取向?本文主张面对目前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专业资源极度短缺的困境和新校区建设带来复杂的发展情境,中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应该放弃单纯以专业为本的、以疾病或问题治疗为焦点的医疗服务模式,采取以社区为本的、强调正面能力发展的心理健康促进为主,以专业服务为本、以疾病为焦点的心理疾病预防为辅的新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内涵 心
2、理健康促进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新校区建设,使高校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空前的挑战。一方面,新校区办学客观上使新校区的学生被子置于一个特殊的、相对孤立而封闭的环境之中,极度缺乏社会支持,造成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急剧上升。并且,由于不少新校区是安置一二年级新生的教学校区,也使新校区相对较差的发展环境问题还和新生入学适应阶段的种种发展性问题复杂地纠结在一起。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造成的自杀、致伤和伤人致死的恶性伤害事件时有发生,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一、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内涵的争论因此,教育部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力
3、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1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要求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好。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下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和
4、共青团中央再次联合发文,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决定成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从上述文件可知,教育部把中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直接定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中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服务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教育部,2005)它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咨询专业工作人员的任务,也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和教师,甚至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责任(教育部,2001)。它提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
5、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部,2001) 然而,从目前大量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研究来看,普遍认为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内涵定位不清的问题。一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同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根本不同(彭晓玲,2002;陈家麟,田宏碧,2002)。德育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它基本上属于意识形态的
6、范畴,其任务是通过有目的的意识形态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源于心理学,是心理卫生与健康心理学的有机结合,它运用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技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服务(彭晓玲,2002)。德育重在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心理健康重在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强化自助、自控和自律行为,塑造健全的人格(陈家麟,田宏碧,2002)。因此,绝不能无限扩大德育的范围,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二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应该是提供障碍性的心理服务还是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服务?由于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起源于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心理咨
7、询与治疗,并且是在一个高校学生连续发生恶性伤害事件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一般人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目标的理解就是,它首先要减少或消除学生因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造成的可能伤害。事实上,在目前高校学生中,障碍性精神疾病的检出率还不及1%,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都属于发展性需求(彭晓玲,2002)。因此,他们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不应是矫治少数学生的心理疾病,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提供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郑日昌,1996:4;陈家麟,田宏碧,2002;彭晓玲,2002)。陶沙、陈君等人还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陶沙,2000;陶沙,2003;陈君,2004)。三是对
8、于非专业的辅导员、班主任、德育教师及其他人员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参与,是应该包容还是制止?在一项对全国74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从人员的背景来看,其中属于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仅占20.8%,其余的近八成的工作人员中,有17.4%是医生,22.7%是德育教师,32.7%是政治辅导员;6.4%属于其他专职教师(陈家麟,田宏碧,2002)。有些学者认为不应让毫无心理学专业训练背景的人员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他们强调必须制止目前存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杂拼”的现象,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资格评审制度,最终应实现由心理健康专业
9、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陈家麟,田宏碧,2002)。有趣的是,一旦考量高校心理健康专业工作人员较为缺乏的实际情境时,不少研究者也承认,由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专业人员配备普遍不足,仅是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服务已经令工作人员心力交瘁,实际上他们根本无力承担普遍的学生服务(张凤琴,2003)。“在师生交往的实际中,承担指导学生适应工作的辅导员及心理咨询员主要关心已出现不良身心反应的个体,而难以对多数学生提供有针对的预防性支持和干预。”(陶沙,2000)为解决心理健康服务人力不足的燃眉之急,也不能完全依靠少数专业人员的服务,也应该动员全校多方力量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彭晓玲,2002;陈家麟,田宏碧,
10、2002)。二、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内涵矛盾认识的分析造成这种内涵定位认识上矛盾和无所适从的主要原因,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体制框架的限制和专业人员不足的困扰。但是 ,归根到底它反应的是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三个本质问题的争论:1、什么是心理健康?2、心理健康服务的内涵是什么?3、心理健康服务的责任是专业人员还是非专业大众?实际上,这三个问题是彼此相联的,解决了前两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也水落石出了。1、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传统上,当人们谈到心理健康时,常常都会把它同心理功能和心理疾病联系在一起。当人们从心理功能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时,所谓心理健康就是包括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自主性、能力
11、感、代际依赖及个人在智力、情感潜能上的自我实现等等的心理元素。反之,心理疾病即是心理社会功能的失调。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基本上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心理健康,因此,它强调用一套规范的指标体系来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来归因心理疾病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是只有心理学或精神医学专业人员才能操作的概念。因此,专业性,成为心理健康服务最核心的内涵。然而,近二十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不能仅仅视同为心理功能。事实上,人类发展是透过一个生理、心理的人类有机体和他直接所处的外在环境之间复杂互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当下所呈现出来的心理功能本身就是生理、社会功能与其之前达成的发展
12、成果之间复杂作用的产物(bronfenbrenner,1999;who,2001a)。大多数的心理或生理疾病不仅有其生理的基础,而且都反映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心理功能失调不仅与个人的神经、免疫系统功能、与个人的健康行为相关,更直接地受到个人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如城市化、贫穷、科技变迁、冲突及各种年龄、性别和种族歧视等的极大影响,尤其是贫穷群体的心理失调发病率超出一般人群的1.52倍。(who, 2001a)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消除疾病,更应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全幸福状态。”(who,1986)。心理健康作为整全的健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它被定义为“一种幸福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个人能够实现他(她)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的一般压力,能够有生产力地和有成果地工作,能够为他(她)所在的社区做出一份贡献。”(who,2001b)在这样的一个定义中,心理健康被表述为两个同等重要的维度:一是正面的心理健康。它基本上是一个资源的概念,强调心理健康是个人和社区赖以实现其幸福和有效功能的基础。“它对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思考、理解和解释自身处境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能力来适应和改变环境、与人沟通、实现成功地社会互动等等。健康人的能力和功能使我们能力经验有意义的生活,帮助我们成为这个社会中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一员。”(w
14、ho,2004)。二是心理疾病健康。“它是关于心理失调、症状和问题的概念。心理失调在现在的诊断分类中主要是依据症状的状况。心理症状和问题也存在于没有(达到)临床的失调标准(的人群)中。这些亚临床状态常常是持续或暂时不幸的结果。它们同样会成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明显的负担。”(who,2004)2、心理疾病防治和心理健康促进在这样一个新的心理健康概念框架下,心理健康不再是某个单一专业的范畴,而成为一个多学科关注的领域。各学科分别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不同面向,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就目前的心理健康服务类型而言,大致上说,可以以心理健康概念框架的这两个维度,区分为两类不同的心理健康服
15、务取向。一类是心理疾病防治的取向,它的介入焦点是疾病或问题,强调的是专业人员解决问题的责任。这一服务取向的代表就是医疗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在医疗模式下,心理健康服务关注的是疾病的成因。它的目标在于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流行率和严重程度。所以,它所采取的干预模式分类是以问题的不同层级来划分的(who,2004)。比如,初级干预(primary)焦点在降低新个案的发生率;次级干预(secondary)焦点在早期鉴别和预防;三级干预(tertiary)焦点在对已发病个案进行复康和减轻病情的治疗(weissberg, et al,2003;who,2004)。另一类是心理健康促进,它是针对正面心理健康
16、维度的概念框架而发展出来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who把它定义为是一个广义上的名词,可以涵括各种旨在促进正面影响心理健康的行动策略,包括发展个人的资源、技能和改善社会经济环境(who,2001b)。心理健康促进,关注的是那些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以及目标人群的能力、资源和优势建设。它的目标在于透过多方面力量(包括目标人群)的广泛参与,来解决一系列潜在的影响健康的风险性社会因素,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正面发展。因此,它采取的干预模式分类基本上不是强调问题为本,而以健康为本。比如,在干预层级分类上,心理健康促进强调:一级是广泛性(universal)健康促进针对整个风险性人群,不论他们是否有风险性行为;
17、二级是选择性(selective)健康促进针对那些有生理、心理或社会风险性行为表现的个人或次群体;三级是指定性(indicate)健康促进针对那些已发现心理失调症状,但在医学上还够不上精神病诊断标准的个人或次群体(weissberg, et al,2003)。在干预策略上,心理健康促进一般采取的是一个增强能力的干预模式,强调将正面心理健康概念操作化,建立干预对象的长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注重从社会生态着手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结构(who,2004)。who在促进心理健康报告(2004)中呼吁,在关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照顾的同时,必须重视心理健康促进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它强调健康促进应采取倡导(adv
18、ocate)、使能(enable)和中介(mediate)的三种基本策略,优先在包括促进社会对健康的责任、促进健康投资、扩大健康促进合作伙伴、提高社区能力和个人增权、确保(形成)健康促进基础结构五个方面采取行动(who,1998)。2005年who 曼谷宪章(the bangkok charter)进一步强调健康促进需要所有健康持份者的广泛参与,需要包括倡导、投资、能力建设、立法和建立伙伴关系及同盟在内的协调的、多元的、多层次、持续的介入(who,2005)。由上可见,who所主张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内涵,实际上是一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导的服务模式。并且,在预防的层面,同时注重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
19、双重目标,强调采取社会生态的介入模式,把预防服务的重点放在普通的健康人群,而不仅仅是那些陷于风险和问题之中个人或群体;强调增强服务对象的能力、优势,而不是消除缺陷和风险性行为;强调不仅要关注个人层面,更要重视对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生态进行多重干预。macdonald(2002)评价从who渥太华宪章衍生出来的健康促进概念不仅重视社会生态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更把促进健康的权力从专业工作者、官僚转移到非专业的大众,强调专业人员在促进健康过程中扮演一个促进者、中介者、倡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专家的角色,强调整个社会集体而非是个人或某一系统负有促进健康的责任。3、关于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内涵的矛盾认识分析
20、who在分析近年来心理健康服务转向的原因时,提出了三方面的有力证据。一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幸福与成就之间是相互联系,促进心理健康不仅能降低心理失调发生率、改善生理健康,而且能带来较好的教育表现、较好的生产能力和较好的家庭及社区关系;二是目前日益增长的精神疾病的负担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医疗能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并且,单靠治疗力量已经不足以解决日益沉重的精神疾病负担(who,2001)。三是相关的研究也显示,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往往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要解决精神疾病分布的不平衡问题,不仅要运用生理、行为的治疗,更要关注资源分配不均的后果(who,2004)。因此,它
21、提出必须应用社会生态模式心理健康服务,强调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心理健康的促进。尽管who是从世界卫生的角度来分析心理健康服务内涵转变的必要性,但是,对于目前中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实际处境来说,同样面临着专业服务资源极度短缺的困难。特别是当高校心理健康服务面对高校扩招后庞大的学生数目和新校区建设带来的复杂的发展情境时,有限的服务资源与日益上升的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难以解决。因此,采取社会生态模式健康促进的视野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是目前解决资源与需求突出矛盾的一个有效的策略。教育部所采取的心理健康服务定位,比较接近心理健康促进的概念。它主张运用多方力量的参与合作,促进学生能力
22、的增长。但是,由于它在心理健康促进上采取的是一个生活方式教育模式,把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同起来,结果,使心理健康服务仍然局限在一个疾病或问题的框架之内,限制了非专业的学生健康发展服务人员以及服务受众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资源可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另一方面,从目前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研究来看,目前在高校实际运作的心理健康服务框架,其实还是一个强调专业为本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服务框架。它主要还是从心理功能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注重以问题为焦点的预防与治疗服务,强调对个人问题的早期鉴别和预防。这种专业化的服务框架实际上排除了非专业大众,尤其是作为一个大学生成长社区的高校集体对心理
23、健康服务所承担的责任,把心理健康服务的责任完全付诸少数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试想,以寥寥无几的心理咨询人员直接面对数以万计的学生个人,其中的困难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尽管目前各高校普遍试图挖掘整合学校内部的服务资源,但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及学生要实质参与心理咨询框架下的服务,还需要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大量的心理培训工作。并且,即使是在完成短期的心理知识培训之后,这些人实际仍然不可能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的能力,不可能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再退一步说,即使是在将来配备较多的专业人员,以个人层面的专业服务也难以应对作为一个社区的高校所呈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目
24、前中国高校学生在遇到发展性问题时,只有7.8%的学生在遇到失眠和严重心理困扰时才会求助于正式的心理咨询服务,绝大多数学生是主要依赖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来解决问题的(梅锦荣等,1998;江光荣、王铭,2003)。再者,从青少年发展的角度上看,目前大量关于青年正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发现,如果能关注青年普遍的发展性需要,促进个人培育和促进那些能够促进青年成功发展的重要发展性资源(developmental assets),则能够有效减少风险性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他们健康发展的可能性。这些重要的发展性资源包括两类:一类是个人内在的抗逆力,如个人的个性、目标感、价值观、健康习惯、生活技能、职业技能、
25、决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考分析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感、正面成就动机等等;另一类是外在环境的保护性因素,包括在青年的家庭、朋辈、团体、学校和社区中存在的各种支持性资源,如与父母、朋辈及其他成人的关系和信任感、社会网络的接纳、各种青年服务项目的服务、公民参与等。而要培育这些重要发展性资源,有效的策略就在于要针对影响青年发展的社会生态采取多重介入,特别是把社区包容进青年发展之中,使青年可以在社区的发展中扮演适当的角色(eccles & gottman, 2001:6-10; delgodo,2002; perkins, et al, 2003:4)。因此,无论是从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成本
26、效益的角度上说,还是从心理健康服务本身发展的角度上说,或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上说,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都必须放弃单纯以专业为本的、以疾病或问题治疗为焦点的医疗服务模式,采取以社区为本的、强调正面能力发展的心理健康促进为主,以专业服务为本、以疾病为焦点的心理疾病预防为辅的新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三、结 论综上所述,目前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存在的内涵矛盾认识,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争论:是提供专业服务还是将专业服务非专业化?是采取医疗取向还是采取社会取向?从目前国际心理健康服务的趋势来看,从疾病照顾转向健康照顾,从消除问题转向发展能力、从个人行为转向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态、从专业责任转向社区
27、多方力量的参与合作,已经成为国际心理健康服务的主流。因此,心理健康促进和心理疾病预防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也应该成为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取向。只有当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把介入的焦点放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人际、组织、社区和公共政策层面的那些社会决定因素上,关注增强个人或群体对自身健康的控制能力时,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内涵矛盾才可迎刃而解。对于现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研究来说,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在教育模式之外,发展其他的促进大学生正面心理发展的模式,更好促进大学社区中各方力量的合作,真正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被视为专业服务障碍的非专业健康服务人员转变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资源,达到促进高
28、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参考文献:陈家麟,田宏碧,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扬州大学学报,2002(4)陈君,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问题探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4)。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梅锦荣、隋玉杰、曾建国,大学生的求助倾向,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4)。彭晓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4)陶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5)。张凤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分层干预模式浅析
29、,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0032号),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0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30、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bronfenbrenner u., environments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eoretical and operational models, available in friedman s. l.& wacks t. d. (eds). measuring environ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emerging methods and scope.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
31、9.daniel f. perkins, lynne m. borden, janne g. keith, tiana l. hoppe- rooney, and francisco a. villarruel (2003) community youth development: partnership creating a positive world, available in francisco a. villarruel, daniel f. perkins(2003), community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flay b. r.(2002),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requires comprehensive health program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vol. 26,407-424.jacquelynne eccles and jennifer appleton gootman (2001) community progr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总经理年终工作计划参考模板
- 小学心理工作计划集锦
- 2025年度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范文
- 小学语文第二学期教研计划
- 《食品安全事故总结》课件
- 2025年一周工作计划表格式
- 幼儿园工作计划:个人工作计划
- 《蔬菜陈列培训》课件
- 《复合伤的麻醉》课件
- 《地面工程质量事故》课件
- 产能合作共建协议书
- 2024年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师承及确有专长考核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
- 光伏支架巡回检查、维护管理制度
- 小班户外运动案例分析与反思
-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岩体力学与工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合肥工业大学
- 精氨酸在肥胖中的作用
- 2024年医药卫生考试-医院信息科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微观经济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初中语文文言文《狼》习题
- 医院总值班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