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的反思性追问_第1页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的反思性追问_第2页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的反思性追问_第3页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的反思性追问_第4页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的反思性追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的反思性追问华东理工大学中心主任、教授 郭强“a舒获试图批评注地净化m韦伯的社会学。在这一工作中,他把称之为现象学的哲学传统和社会学揉合成一种晦涩的综合体(wd珀杜,1992:310)。” 那么,这种综合体所体现的方法论意义何在呢?周濂先生对此做过一些讨论。我们从这个讨论中,可以看出舒茨的方法论框架实质上蕴涵了行动论的框架。“舒茨用常识世界、日常生活世界、日常世界这些概念来指称胡塞尔笔下的生活世界,也即在“自然态度”内所经验到的互为主体之世界。舒茨同样认为对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来说,生活世界是理所当然和不言自明的背景性存在,但是舒茨强调,这种背景不是胡塞尔意义上的知觉预设

2、,而是一种行动性的预设。也就是说,生活世界主要是作为我们的行动背景而出现的,我们最初的目标不在于诠释或了解世界,而是要在世界中造成改变,在致力于了解之前我们企求进行支配。舒茨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改造主要在于,试图否弃胡塞尔的意识哲学框架并代之以社会学行动理论的框架。究竟舒茨的这一努力是否成功?哈贝马斯的回答是否定的。哈贝马斯认为舒茨尽管意识到了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分析和社会学的行动理论之间的紧张,但是舒茨的立场却是模棱两可的:一方面,他批评胡塞尔没有解决主体间性的问题,主张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结构抛掷一边,直接从交互主体构成的生活世界入手分析;另一方面,舒茨并没有真正转向沟通行动理论,他依然在胡塞尔的

3、直观方法乃至先验现象学传统下进行工作。舒茨的症结在于,没有通过直接捕捉由语言产生的交互主体性的结构来到达生活世界的结构,而是站在孤立的行动主体的经验之镜前来建构生活世界。所以哈贝马斯主张用语言哲学的框架来替代现象学的意识哲学传统,通过形式语用论的方法来把握生活世界的普遍结构我对这个评说是否赞同另当别论,只是强烈地想说明,舒茨的方法论框架提供了知识增长的创造性构想,这种构想不仅仅对社会学理论、甚至社会理论以及整个社会科学知识的增生都有意义的。这种意义不在于舒茨创设了怎样系统的方法论,而是在于舒茨在其方法论中融进了知识学的构想和知识社会学的创见(周濂,2004)。一、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方法论问题的

4、提出:客观知识何以理解主观意义。舒茨指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一种行动对于行动者来所具有的主观意义既是独特的,又是个体性的,因为它来源于行动者那独特的和个别的生平情境。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领会其主观意义呢?任何一个科学家的知识系统所具有的意义脉络都是客观的知识,但是所有作为他的同伴的科学家,都既可以同样接近它,也可以同样控制它,这就意味着他们都能够证实它,使它失效,或者证伪。那么,人们怎样才能根据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来领会主观的意义结构呢?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舒茨认为,为了解决这种悖论性的问题,即社会科学为了达到关于主观意义所理解的客观的、可以证实的知识,必须发展各种方法论

5、手段。舒茨所发展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制造一个“傀儡”即构想的行动者模型。社会科学家对行动的旨趣:社会科学家对行动的兴趣就是对一定情境下的行动认知。舒茨指出:社会科学家作为社会世界的纯粹公正无私的观察者,并没有卷入到被他所观察的行动的情境中去,社会科学家所观察的行动者的行动情境对他来说不具有实践兴趣,而只具有认知方面的兴趣。“它不是他的各种活动的舞台,只是他静观沉思的客体。他并没有在其中活动,从生死攸关的角度对他的行动的各种结果感兴趣,希望或者害怕知道它们的结果是什么;而是以自然科学家在其实验室里观察各种事件时所运用的不偏不倚的沉着冷静来观察它(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a:64-65)。”社会科

6、学家在其日常生活中只不过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同伴之中的活生生的行动者古典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一定意义就是专门研究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行动的一个学科,所以当科学家在研究社会行动的时候,事实上科学家的行动也是没有能够免于考察的。所以舒茨认为,就科学活动是从社会角度确立起来的而言,社会科学家的行动是存在于社会世界中发生的其他所有活动之中的一种活动(阿尔弗雷德舒茨,2001:65)。 ,他通过许多种方式同其同伴相互联系起来。同时,舒茨还指出,来源于社会的知识系统中进行的科学活动,本身就是建立在社会科学家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基础之上的,它要求他们相互确证和相互批判,而且他们只能通过社

7、会互动达到沟通。在这种情形下,社会科学家又是如何保持价值中立的呢?采取公正无私的态度、改变关联系统的取向和构造科学构想的世界将使科学家脱离其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平情境舒茨指出,科学静观的世界作为种“有限意义域”,虽然科学家在其中的思考活动也是具有目的动机和原因动机、遵照相应的行动方案进行的有目的的行动,但该世界与“工作世界”有所不同:科学家在其中的活动不具有任何实践舒意图他是为了观察和理解世界,而不是为了改造和支配世界;因此,只具有认识兴趣的科学家必须把他原来的“原始焦虑”、“生平倩境”、“各种关联系统“、以及在自然态度中“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身心存在都悬置起来。这样,他就不再在“工作世界”中占有位

8、置,不再作为精明成熟的人处于“面对面情境”和“我们关系”之中,而变成丁一个公正无私的、孤独的观察者他只是由于目前面临的问题而制定研究方案、只具有由其特定的科学知识主体和科研程序构成的知识储备、只研究处于客观时间之中的对象、只能通过其各种研究方案和研究结果与其他人联系起来,而且,存在于他的主观意识中的研究方案和结果都是可以更改和取消的(霍桂恒,1962:245-259)。 。舒茨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把他自己看作是社会世界的中心,他根据各种各样的亲密程度层次和各种各样的匿名程度层次,把这个世界在他周围组织起来。但是社会科学家则“为科学工作建立生活计划(life-plan)”,就会使他进入一个以前

9、人们组织的知识领域,从而使自己脱离他在社会世界中所具有的生平情境,进入一个研究和观察行动者的科学情境之中在生平角度决定的情境向科学情境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出了常识互动模式构想和科学互动模式构想之间的差别,从这些差别中也可以考察出社会科学家对行动者行动观察的一些特性。 。尽管社会科学家作为行动的观察者进入了科学情境当中,但是他的生平情境仍然在发挥作用。由于知识的社会分配决定了正在成为类型的构想所具有的结构这种知识分配本身取决于现有知识储备的异质构成,这种异质构成本身又是常识经验的一个成份。 ,从而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平下的常识性知识结构,这时观察者仍然从他在社会世界之中的生平情境出发进行他的观察。但

10、是他所观察到的仅仅是行动者所表现出来的行动片段(fragmentation)舒茨说“对于观察者来说,只有行动者的那些表现出来的片段才是可以接近的。” (阿尔弗雷德舒茨,2001:67)。纳坦森指出:自我的片段是人类状态的一种形而上学常量。我们每个人不仅是社会总体的一个片段,而且也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诸多可能性的一个片段。观察者所观察到的行动者的行动也不是整个不间断的行动流,而仅仅是行动的一个片段(阿尔弗雷德舒茨,2001:18)。 。尽管如此,参与者和观察者都构造了与他们生平情境相对应的常识构想。社会科学家关于行动的构想同一般人包括行动者和一般的参与者是截然不同的。其原因在于社会科学家不具有存在

11、于社会世界中的“此在”,也就是说科学家认为他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关联系统与他的科学事业是不相干的。获得这种认识的原由在于科学家的知识结构同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结构是完全不同的。舒茨指出:科学家现有的知识储备就是他的科学总体,而且也必须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知识储备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现有的知识储备的结构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这种结构化取决于科学家关于那些已经解决问题的知识,以及科学家关于其他尚未得到系统表述的问题所具有的开放视界的知识(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a:68)。”由于不具有社会世界之中的“此在”,所以社会科学家并不以他自己为中心、以分层的形式组织处在他周围的世界。那么这种

12、说法留存下来的问题是:完全参与观察者又是如何进入行动者的许多情境呢?舒茨这样解释:如果社会科学家不抛弃(至少是暂时地抛弃)他的科学态度,那么他就根本无法在社会舞台上作为一个合作者加入到与任何一个行动者构成的互动模式之中去。现场观察者或者实地观察者,都作为处于同伴之中的一个成员而与其所研究的群体建立了联系。只要他那为他的选择和解释发挥图式作用的关联系统是由这种科学态度决定的,它们的暂时中断联系完全是为了重新恢复联系。舒茨认为,通过采取科学态度,社会科学家就可以在各种人类互动模式或者其结果是他观察所可以接近、并且对他的解释保持开放的范围内观察这些互动模式或者其结果,根据这些互动模式所具有的主观意义

13、结构来解释它们(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a:68-69)。社会科学家通过对行动的观察运用自己的生平情境和储备的知识结构进行科学构想:构想与他观察到的事件或行动相对应的类型行动模式,在此基础上构想一种与这些类型行动过程模式相对应的人格类型以及他想象才与意识一起被给定的行动者模型。类型行动模式、人格类型和行动者模型、动机类型是社会科学家构想的基本内容。通过这种知识基础上的构想,社会科学家就建立起来了或者就创造了具有普适意义的行动者模型。这种模型就是被社会科学家所操弄的傀儡(homunculi)。舒茨认为,这种行动者模型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世界中并不是生活在其生平情境之中的人,它们既不具有什么生平,也不

14、具有什么历史,它们置身于其中的情境不是由它们自己界定的,而是由它们的 、由社会科学家界定的。同时这种傀儡也没有主观意识及出其界定的情境、当然更谈不上它自己的原因动机、目的动机、视角与动机的互易性等等方面,所以,它的意识、兴趣、动机、现有的知识储备、行动方案选择、“此在”和“被在”、视角和动机的互易性以及关联系统等方面。社会科学家制造这种傀儡是目的就是为了操纵它为他的目的服务。“这种傀儡及其人造意识却不属于人类存在的本体论状况。这种傀儡不是由人生育的,他不会长大,也不会死去。他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畏惧。他并不了解作为他的所以各种行动之主要动机的焦虑。然而,社会科学家在制造这种傀儡的时候却预设了现有

15、的知识储备其中包括归结于想象的行动者模型的一组固定不变的动机,将使由他造成的各种行动成为主观可以理解的,而且他可以证明这些行动是由真实的行动者在社会世界中进行的(阿尔弗雷德舒茨,2001:70)。 ”这样,社会科学家就通过决定这种傀儡的活动舞台、扮演的角色、其行动何时开始利何时结束、以及具有什么结果,对社会行动有的行动及其意义做出既具有意义适当性又具有因果适当性的、科学合理的理解和解释。那么,这种傀儡所蕴涵的知识同社会是否是有关的呢?舒茨认为,由社会科学家所创设的行动者模型这个傀儡在制造的时候被赋予了一种关联系统,这种关联系统不是来源于行动者在这个世界中所具有的被从生平角度所决定的特殊情境,而

16、是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所研究的科学问题。舒茨指出:正是社会科学家为他的傀儡界定了一种“此在”和一种“彼在”,界定了什么东西处于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界定了对于他来说什么是“我们”、“你们”或者“他们”。社会科学家决定了他所假想的模型之现有的知识储备。这种知识储备不是从社会角度产生的,而且与社会无关。那么,这种知识储备同什么有关呢?舒茨认为,这种傀儡所承载的知识储备同科学家的科学问题有关,而且科学家的所选择的科学问题的关联系统决定了这种知识的内在固有结构。也就是说决定了这个傀儡应当认识哪些成份,决定了他对其只具有熟知知识的那些成份,也决定了他仅仅认为理所当然的其他成份。通过制造傀儡完成客观知识对主观

17、意义的理解,这个结论好像探索了理解的过程化机制。但是,我认为没有对行动者知识结构的分析和观察者知识结构的分析,没有对知识所内涵的社会关系属性的分析,没有对社会科学家对制造傀儡的知识化过程的分析,作为观察者是难以进入行动者的。同时我也认为,舒茨的这种知识论与方法论的结合的分析方法为我们打开理解之门做出了方向性的努力,为观察者进入行动者并解释理解行动者的行动意义隐蔽地提供了密洞,二、舒茨现象学方法论的基本假设(一)第一个假设:人类本性的社会结构性和自我创造性人的行动的选择是预先给定的还是自我选择的,在舒茨看来是意志论先于决定论。“a舒茨在关于人类本性的假设中,明确地保持了多元论者的传统:社会行为者

18、创造了秩序,并把它加于社会领域。这也就是说,唯意志论优于宿命论。在对自愿行动的说明中,舒获认为宿命论者和非宿命论者都错误地扭曲了选择的问题(wd珀杜,1992:310)。”他的观点是:社会行为不是对先前“原因”的一成不变的简单反应,也不是“自由意愿”的实施。确切地说,选择是一个过程,它使行为者在“想象中预演一系列心理状态,选择在每种心理状态中延伸,逐渐丰富、变化,直到自由的行动像一个熟透的果子由心理变为行动为止”。但是舒茨却很好地把决定的预先性和选择的自愿性结合了起来。行动的设计和行动设计的选择取决于过去的经验性知识结构和眼前情景性知识的把握珀杜认为,宿命论者和非宿命论者都假定我们的选择像众所

19、周知的路上的两条岔道一样呈现出来。争论在于我们是自由地选择我们的道路还是实际上由类似历史或个人经历这样的永恒和超越的力量为我们选择(wd珀杜,1992:311)。舒茨相信,由于自愿行动与选择相关,所以它不符合这种在清晰的限定、充分发展了的目标或道路之间选择的图式。相反,行为者往往在以常识知识为基础用复合的形式构想他的行动,并反映于未来。行动者所构想的行动,很显然包括有类型化和关联性的生平情境和行动情境构成的社会结构和知识结构,行为者还一直思考着这些往往是部分重叠的未来行为的复杂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其他有意识的行动也被构想、复制和比较。整个过程一直持续到行动完成。因此行动是意识之流,行动是知识之

20、流,同时行动也是行动者的经验之流。换句话说,一个选择不是在事实之前做出,而是在行动期间主动地完成的。(二)第二个假设:社会是以知识行动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状态从本质上分析,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或结果。那么这种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结构又具有什么特性呢?社会的存在是以社会行动者为基础的。在舒茨看来,在以知识基础上的作为个体的社会行动所建立起来的主体间性成为社会本质属性的表现方式。舒茨明确表示齐美尔和韦伯对人类社会起源问题的探索是正确的。他肯定了齐美尔的基本的观念,即所有具体的社会现象都应该追溯到个人行为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独特形式应通过细节的描述得到理解。对于韦伯,舒茨同意这位大师的观点,

21、“把所有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所有的文化实体,所有的客观思想领域分解为个人行为的最基本形式”。换句话说,每一种社会关系和结构,包括最复杂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最后分析起来都是由社会现实中的个人的行动”组成的(wd珀杜,1992:312)。但是舒茨的这种假设也不是没有问题留下来,我认为舒茨关于人类社会本质的假设由于把社会学进而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限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而不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世界、由于把行动基础的知识仅仅看作是日常生活世界的生活经验结构、由于把行动看作是设计的过程和设计选择的过程,对社会本质的认识也就自然有了知识性的局限和全面性的限制。(三)第三个假设:理解行动从理解行动意义构成的常识

22、知识出发。把理解社会学和现象学结合形成直面行动者所在的日常生活世界并通过理解社会行动来把握和解释社会的结构是舒茨形成现象学社会学的基本方法论准则。舒茨的行动研究应该说是从韦伯开始的,韦伯把社会行动看作是社会学的基本对象的社会学遗产和韦伯对行动意义的关注以及所形成的社会学价值原则都是舒茨在建构自己直面日常生活的现象学行动论的最主要源泉。所以“舒茨同意韦伯的观点:社会学必须是价值无涉,社会关系可以依据理想类型得到最好的理解,有意义的让会行为是适当的训练的主要问题(wd珀杜,1992:312)。既然舒茨的现象学行动论是从韦伯出发,那么舒茨在继承韦伯社会学遗产的基础同时还对韦伯社会行动论的观点进行了清

23、理,也就是说,舒茨在直面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行动以及意义问题时,有限地觉察到了在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中一再出现的失误。舒茨从韦伯的失败着手转换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命题,建构了现象学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意义上的行动论,形成了社会行动问题解释的崭新范式但是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舒茨明确地把重点放在意义的概念上,并试图通过对现象学家e胡塞尔著作的吸收来修改韦伯的观点。”因为,意义问题是韦伯社会学的行动论生存点。韦伯正是从行动的意义出发,形成了自己的理解社会学的解释范式。舒茨正是在韦伯的失足之处(当然也是韦伯的成功之点)开拓出了行动论的新的方向即把韦伯宏观社会的行动意义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行动知识问题并加以解决。

24、舒茨的现象学行动论中的现象学理论来源于哲学意义上的现象学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帮助了舒茨清理社会学的行动论遗产,而且还使舒茨承继了现象学的基本理论假设:预设般的先验秩序存在于人们的自然态度按照胡塞尔的说法人类具有一种“自然态度”,即错误地相信在宇宙中有一种客观的、早就存在的秩序。舒茨同意胡塞尔这样的说法或争辩“这种秩序是行为者强加于现实之上的(wd珀杜,1992:313)。” 之中。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说,对社会秩序(更确切地说是建立秩序的过程)的理解,只对那些了解行为者的意识世界的人敞开,因为秩序、解释和有意识的行动都是出自这个意识世界的。舒茨从对自然态度的科学与思想分析、知识和意识的分

25、析中清楚地看到了社会学的涵义。为了触及意识世界的本质,舒茨说,现象社会学家必须突破划分复杂的社会行为的重重障碍。为了研究他人的自然态度,他们必须摒弃自己的自然态度;为了深入到那些完全相同的基本意识过程,他们必须剥离行为的外壳。当他们看穿呈现在眼前的世界时并没有找到一个纯粹理性的主观世界。现象社会学家认为,意识并不是植根于参与者与别的行为者或物体之间一种进行的关系当中。这种关系的最终本质集中于行为者如何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wd珀杜,1992:313)。关于自然态度的“当然如此”(0fcourse)的假设也就成为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行动论研究最具特色的思想。“当然如此”(0fcourse)的假设包含

26、四个基本意涵:第一,“我可以再进行一次”,社会生活会一如既往,也就是说,同样的问题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第二,我们可以依靠我们前人留下的知识,以知识为基础的行动是毋庸置疑的;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我们可能遇上的各种事物,我们只要了解有关的某些知识即可;第四,我所使用的这些“窍门”知识,并非我的私人事务,它是我的同伴所共同接受和使用的。当库存知识的这些基本特点面临挑战,普通人手头的这些知识不再能发挥作用时,就会产生“危机”。普通人“相对自然的世界观”被破坏了,“想当然”的自然态度成了“问题”。这样就动摇了整个生活世界的现实感。因此,库存知识是普通人行动包括沟通或交往的意义基础,同时也是建立生

27、活世界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三、类型化与关联性的构想法“通过类型化和关联性两个方面,舒茨指出了人运用有限的知识来处理无穷复杂的现实情境的途径;将不断变化的情境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幻想将自己置身于将来调控环境中,从生平情况和知识储备出发,完成了行动设计,从而加以实施(韩雅丽,2001:469)。”类型化和关联性是舒茨方法论中独具特色的思想,这个思想不仅彻底贯彻了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原则,而且还把方法上的理论嵌入到了主体理论架构之中,成为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舒茨把类型化和关联性问题给予相当高的社会科学地位。认为,全部社会科学都不得不以一种

28、尚未阐明的方式,研究处理诸如情境和态度、类型化和关联系统、符号与沟通、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这样一些概念。但是舒茨也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给了这种研究一个特别的启发,指出: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来说,胡塞尔关于前论断领域中的类型化的理论,可能特别是一个有益的出发点(阿尔弗雷德舒茨,2001:378)。 。“在理论思维上,我可以确定一个逻辑原则:在日常生活世界里,比较而言,我感兴趣的是:能以惯例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我积累知识的解释具有指导行动方向的地位:如果事情是这样的,我就这样行动。由于这些方向成功的例子,我不需要在每时每刻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范围的新解释等等,而是我能以已经在

29、这样的环境下行动的模式作为指导(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b:255)。” 在舒茨看来,库存知识是行动者行动的前提和基础,一旦有了指向行动的知识,行动的实施就是当然的了。但是库存知识是如何上手的呢,也就是说库存知识究竟是怎样在生活世界中发挥作用的呢?舒茨主要是从类型化和关联性这两个角度来理解库存知识的。(一)类型化在行动论和知识论的交叉分析中,舒茨十分关注生活世界中的类型问题,这突出体现了他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和韦伯的社会学分析的综合与发展。奥特斯指出:类型化“在舒茨的观点中占据核心位置。在所有我们试图辨认他人意义的情境中,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中建构着行动过程类型,在其中我们把类型化的因果动机和类型

30、化的行事联系起来,再进而联系到类型化的目的动机。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类型与一个行动者的类型化的潜在动机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是再建构个人类型。生活世界中的成员离我们越远我们赋予他们的动机就会越固定不变(马尔科姆奥特斯,2000:38)。”舒茨强调,生活世界的库存知识主要是类型化的。“日常生活首先关注的是对重复出现的典型情境的把握”。尽管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次遇上的情境其实都彼此不同,但我们手头的知识却总是有限的。那么,人们又是如何运用这些有限的知识来处理无穷复杂的现实情境的呢?舒茨指出,普通人总是可以将这些不断变化的情境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

31、来处理。舒茨认为类型化包括有知识类型化和行动类型化。当然知识类型化源于认识的知识客体类型化。舒茨指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多少受到限定的、多少具有一定属性的客体所构成的世界,我们在这些客体之间运动,它们阻挡我们也影响我们。然而这些客体之中的任何一个客体都不会被人们当作孤立的客体来观察(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a:33)。同时舒茨还指出:人们在实际知觉一个客体的过程中,所经验到的东西,可以从统觉的角度转化成其他任何相似的客体,后者只是作为与它的类型有关的东西被人们所察觉的。所以,客体的类型化是知识类型化和行动类型化的前提。知识类型化是客体类型属性的基础上的。在知识类型化的基础上才有行动的类型化

32、。舒茨认为类型化强调库存知识不是科学知识那样的体系结构,而是由一些处理不同类型的情境(如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面对不同的环境等)的办法组成的,在这个意义上,库存知识一般具有“如果情况这样那么就”(“ifthen”)的形式。舒茨指出:如果我们以s是p作为类型化的例子,那么如何根据s对我表现出来的样子去看它,毫无疑问,s决不仅仅是p,同时也是q、r以及其他许多东西。所以应当“在其他许多东西之中,s是诸如q、r以及p那样的东西。舒茨还指出:如果就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一种世界成份而言,我断言s就是p,那么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在目前情况下对s的p存在感兴趣,同时把其他的存在以及q和r的存在作为毫不相干的东西忽略

33、了(阿尔弗雷德舒茨,2001:35)。 ”同时舒茨还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类型化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所面对的人与情境的某种现象社会学性质。越是面对具有匿名性的情况,我们就越多地采用类型化知识,如他经常举的邮递员的例子:我之所以每次都毫不迟疑地把信放在邮筒中,就是因为确知邮递员这个类型的匿名行动者会如何处理我的信件(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a:44、53)。而如果我们面对更具直接性的场合,就有可能突破原有的类型化知识。这时我们会更多地利用面对面场合的特殊性来获得有关他人的直接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舒茨有关类型化知识的论述和现代社会中大量社会互动的制度化、匿名性的特点密切相关。舒茨指出:“在完全的匿名化

34、中,个体应当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行动过程类型指涉任何一个以被这种构想界定为类型的方式活动的人的行为(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a:45)。”所以从陌生到熟悉、从匿名到具实、从间接知识到直接知识、从一般化类型化知识的调用到特殊性具体化知识的增生是舒茨所描述的行动者互动到互动制度化的逻辑进路。这种类型化知识是在充满陌生人的世界中建立熟悉性(familiarity)的关键。在类型化过程中,舒茨认为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是完整的,是因为他人类型化和自我类型化是故事的两个部分。当完成了“概化他人“概化他人”系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舒茨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关系”的存在,才使得米德创造

35、性地提出了“概化他人”的概念(阿尔弗雷德舒茨,2001:45)。 ”只是讲述了故事的一半。但是故事的另一半同样精彩。舒茨认为,我把他人当作一部分自我,当作各种类型角色的扮演者或者类型功能的进行者来构想,这在自我类型化过程中具有一个必然结果。所以只要我加入到与他互动的过程中去,这种自我类型化过程也就必然出现。我并没有以我的整体人格加入到这样一种关系之中,而只不过使我的人格的某些层次加入了这种关系。在界定他人角色的过程中,我同时承担了自己的角色。在使他人的行动成为类型的过程中,我同时也使我自己的与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行为成为类型。那么这就是故事的另一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类型化同制度化和社会化是有

36、关联的。舒茨这样说,我们必须记住: 这些用于使他人类型化、使我自己类型化的常识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社会并且得到社会承认的。在内群体中,大量的人格类型和行动过程类型作为一整套规则和诀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它们迄今为止已经经历过检验,并且被人们期望在将来也经得起检验。不仅如此,这种类型构想模式还经常被人们当作一种行为标准而制度化,它不仅得到传统习俗和习惯性习俗的保证,而且有时还会得到所有社会控制手段的保证诸如法律程序的保证(阿尔弗雷德舒茨,2001:46)。同时舒茨还指出:日常生活中类型化的知识是有差异的,平常人们所使用的知识并不是某种高深的知识或者说并不是某种使行动者明确感知和有意为之的

37、知识,而是一种第一个层次类型化舒茨把客体的类型分为两种形式,他指出:我们实际的行动经验如果得到验证,被我们预期的类型内容就会得到扩展,同时这种类型就会分裂成为一些次级类型(sub-types);同时,具体的真实客体将证明它具有它的个别特征,只不过这些特征具有类型性的形式(阿尔弗雷德舒茨,2001:34)。 的知识,也就是说是一种在行动者进行行动设计和行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上手的知识。因为这种生活中行动现象是显示了这样一个特征:类型化的知识是和库存知识的习惯性联系在一起的。面对类型化的情境,我们总是可以用习惯的方式来处理。在这方面,舒茨特别强调了知识的类型化与身体的例行运作(routinefunc

38、tioning)之间的潜在关联。(二)关联性舒茨探讨知识问题的另一个重要角度,就是关联性(relevance)的问题。舒茨甚至认为,这个问题是描述生活世界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受到胡塞尔、莱布尼茨、古希腊怀疑派哲学和古尔维奇十分感兴趣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舒茨指出,在生活世界中,情境的构成,获取和运用知识,库存知识与具体情境之间的联系都受到关联性的限制。如果说科学家是将他们的知识组成科学体系的话,那么普通人则是根据关联性来组织自己的库存知识李猛认为,从关联结构的角度出发,舒茨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考虑了早年所分析的意义确立过程中的反思和关注的问题,

39、并赋予其知识社会学的一种动态的趋向(李猛,扬善华,2002:26)。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经验和行为都基于关联结构”。1、什么是关联关联性是知识行动得以形成和何以可能的重要条件,有了关联才有了经验的承接和知识的承继从关联结构的角度出发,舒茨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考虑了早年所分析的意义确立过程中的反思和关注的问题,并赋予其知识社会学一种动态的趋向。 。那么什么是关联呢?纳坦森指出:“在许茨博士看来,关联就是这样一种常规(rubric),他把个体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形式和类型都包括到这种常规之中。我根据我最深刻的信念或者兴趣有关的东西,决定一个行动过程沿着一种方向而不是另一种方向发展(阿尔弗雷德许茨,

40、2001a:19)。”舒茨认为,关联并不是自然本身内在固有的东西,它是人在自然之中(或者是观察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选择和解释活动的结果(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a:31)。2、关联的类型三个关联系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行动的知识基础作用。这三个关联系统分别是主题关联(topicalrelevance)、动机关联(motivationrelevance)和解释关联(interpretational relevance)。主题关联主题关联主题关联在舒茨看来,不同的关联结构带来不同的行动视角。虽然我与我的大多数同伴共享某些普通的关联系统,但是我认识到,我时常是出于与众不同的原因而共享它们的,而且我只有根

41、据我的基本利害关系图式才能解释这些原因。同样,我知道,我感兴趣的东西可能会使另一个人厌恶,在我看来神圣的东西可能会使他感到可笑,我所珍视的东西可能被他看来无关紧要。构成所有这些不同的基础首先是关联系统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造成的。3、关联对行动的意义纳坦森指出:如果常识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个预先经过解释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的所有成份都具有其类型性视界,如果对于解释社会实在来说,那些有关从生平角度决定的情境、现有的知识储备的观念以及有关情境的界定都是可靠的指导线索,那么,这里必然存在某种潜在的选择原则,可以用来解释说明个人所制定、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具体的选择、态度、决定以及承诺。那么这个选择原则是什么呢?

42、很显然,它就是关联。正像社会基质的坐标决定了世界向我呈现它自身的方式那样,这里也存在一种由“此在”和“现在”构成的有关我的生活的关联结构,存在一个正处在我的价值论存在核心之中的原点,任何种评价性断言都可以根据它呈现出重要性和方向。这种指导个体生活的关联系统的终极原因,就存在于许茨博士在他关于多重实在的理论框架内部探索的一个实质性主题之中(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a:19)。行动何以可能,原于以往行动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根植于行动经验的知识化沉淀。所以关联成为日常生活世界中行动的机制舒茨对关联性的分析实际上将韦伯对价值关联问题的论述延伸、发展成为生活世界(而不再仅仅是学术界)中一个重要的行动机

43、制(李猛,扬善华:2002:27)。 。我们所拥有的库存知识的主要特征,就是它是想当然的、毋庸置疑的,尽管它随着行动者行动经验的不断增加和不断吸取它域的行动经验而不断增加。但是,日常生活世界中行动者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行动也在不断改变着这个世界。所以随着行动而反复出现的、以往不受置疑的事态,有可能会出乎预料,从而使新的事件具有新生的非类型性舒茨认为,恰恰是这种“不这样,却是另外一个样子”(not so but otherwlse)产生了陌生的经验。 。只有当行动者确实关注某种变化时,新的事件的非类型性才会“显现”出来。也就是说,事件的新颖性取决于行动者的主题关联系统。 因此,事件的新颖性也取决于行

44、动者本人的解释关联系统对这一事件的处理。在一般情况下,面对始终处于变动中的社会世界,行动者往往会将其转变成典型情况来处理。行动者之所以会对某些新的问题感兴趣,对它进行独特的解释,又往往取决于他的动机关联系统(它是由行动者的基本焦虑和生平情境决定的)。在舒茨看来,人们之所以对某些向题或变化感兴趣,而对另一些问题或者变化无动于衷、视而不见,都是由这一关联系统产生的。而一旦行动者对新颖的事件进一步关注、解释,它就会成为行动者新的主题关联,进一步改变原来的动机关联系统和解释关联系统。 (三)符号性关联:舒茨的有限意义域有限的符号意义域所形成的关联着眼于一种具体的反思性知识。舒茨在分析生活世界的关联结构

45、时考察了向度关联(dimensional articulation),这种关联也就是舒茨说的有限的符号意义域在舒茨那里,符号意义域大体上是指的戏剧世界、艺术世界、宗教世界、幻想世界、梦的世界、科学理论的世界等等诸如此类的世界。舒茨在对这种符号意义域的分析是以案例的方式进行的。 。通过对有限意义域的考察,舒茨关注了在具体情境的“此在”和“此时”之中,从而考察了记号、指号、符号和象征生成并融合的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超验经验。“这一点代表了舒茨那里一种一般性语言学说的起点,符号象征的记号被理解为共现关系 ( appresentational relations),着眼于一种具体的反思性知识(s维特库斯

46、,2003:346)。”舒茨认为,符号秩序不仅仅存在于关于他人知识的主体间性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而且恰恰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缺乏能力才生发出符号秩序,以顺利应对某些“新颖经验”和“使我们变得精明成熟的”新知识,那么我们就此视之为冲击、震荡或危机。这种落差式的知识型冲击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关于这个日常生活世界的那些基本上想当然接受的知识开始作为整体被质疑,我们开始整体上反思这种知识,认识到“生活世界之根本上的不透明性”,同时努力通过符号象征和创造性的洞察,获取一种更高层面上的知识(s维特库斯,2003:346)。舒茨关于反思型知识的产生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行动结果所形成的符号学系统可以这样表述,知识冲

47、击力:新经验新知识新情境新世界应对能力缺失符号型秩序生成。我们知道,来源于胡塞尔的日常生活世界,第一原理就是毋庸质疑性或理所当然性。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首先接受的就是现象学中的这个第一原理。但是,舒茨通过符号关联有效地修改了这个原理,因为我们在理所当然的毋庸质疑的世界中并不是仅仅静观世界而且通过行动当然是知识性行动来修改这个毋庸质疑的世界。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场域之下,行动者在以知识为基础的行动过程中,行动者增长了见识,改变了知识结构。从此个人先前给定的生平景况也相应发生改变,从而完成知识对行动者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对既存日常生活世界的建构,从而出现了新的情境和新的世界

48、。这时候从整体上说行动者应对新的环境缺乏一致性的能力,这时候才有可能形成以记号、指号和符号等为象征标识的符号世界和符号秩序。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引起反思知识并获取知识的一个社会化过程。以新经验为形态的新知识出现产生原有日常生活世界知识的危机或对此产生冲击,从而引起人们对那种毋庸质疑的理所当然的世界知识产生整体上的反思,并通过符号和符号秩序获得新的更高层面上的知识。同时舒茨还认为,从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的经验和知识中提取出来的符号依然是日常生活世界的某种成分,但是这个时候符号及其意义所指的已经在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符号意义所指是同第一个有限意义域相关联的另外一个有限意义域

49、中的某些先验观念或认识。那么这时,对符号的理解和解释也同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直观理解和解释大有不同了:符号只能在其含糊的形象中得到适当的解释,只能是参照其他符号的形象予以解释。符号所指与能指的关联,符号本身的关联以及符号系统间的关联就成为舒茨关联系统中较高层次的关联。在舒茨看来,符号化过程实质上是对被想当然接受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种解释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更高层面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因此,舒茨把符号化过程一种社会成员所实施的关于社会的自我解释来分析 从微观上,舒茨的这个符号化过程还原到行动者多面临的日常生活世界或具体的行动环境时所做出的情景定义,实质上我们可以把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看作托马斯定

50、理,那么舒茨的这种符号化过程也可以定义为宏观上的舒茨定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盖莫能外地在环境或世界中生活,同样每一个人也盖莫能外地对这个社会或世界进行认识和解释。这种认识和解释既是自我知识化的过程也是建构自我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过程。作为社会成员的行动者对社会所实施的自我理解和自我阐明,这样一个符号化过程将使社会的内在结构包括社会的各个群体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本身都清楚地呈现在行动者的眼前,并且正是作为有关他们社会的真理。所以“符号化过程就此阐明了具备某种意义的社会(s维特库斯,2003:346)。” s维特库斯还评价认为:沿循这些思路,舒茨广泛讨论了作为一种符号关联过程的社会发展,从一

51、种“致密的关联”(compact articulation)到“一种分化了的符号关联”(differentiated symbolic articulation)。在致密的关联,人们经验中的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以同样程度参与了各种符号秩序在整个世界中的某种充分整合。而在分化了的符号关联中已经发展出了几套符号系统比如科学、艺术、宗教、政治和哲学,这些符号系统即使彼此有所关联,也只是很松散的关联,这是我们努力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发展关于整个世界的某种解释的结果。对知识行动论来说,最关心是:符号化过程和符号化关联的实质内涵的意义。因为我们要追问的也是:符号化的过程既然是阐明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含有

52、建构世界的过程,在社会事实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值得追问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获取新的经验和新的知识无疑是改变我们的行动结构和行动所承载的社会结构,肯定无疑的是这个过程不仅是阐明世界的过程也同时是一个建构自我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过程,但是舒茨并没有十分明确地揭示后一个过程,这个任务是由舒茨的学生伯格卢科曼完成的。我们将在适当的地方诠释卢科曼的知识建构社会的理论。 ,那么肯定无疑的也就是知识化的过程。那么符号关联不仅仅是行动者社会关系的间接关联和行动意义的直接关联,同时也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间的关联,正是由于这种关联才使得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主体间性转化为知识间性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或者社会理论的说法,但是知识

53、间性的说法可能会解决不同种类知识之间的关联特性以及知识对象的关联关系,当然作为知识行动论,更想指出它所具有的社会理论含义,那就是:知识间性指涉知识在体上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特征。 。符号构成人的内在意向性,进而构成人的行动和主体间性媒介,最终构成人的存在本质。符号是精神运作的形式系统知识存在方式,建构知识行动论也必须认真考虑符号的意义。(四)等等和我可以再做一次“等等法”和“我可以再做一次”实质上是舒茨类型化和关联性方法的一种延伸或者说是另外一种表达。我在这里介绍主要是想说明这种方法同知识行动论上关联和意义。1、什么是等等法简单说,所谓“等等法”实质就是行动的经验性知识对行动过程和后果的有效性。舒

54、茨指出:从我同胞那里得来的并且以我的经验所形成的知识积累,将继续保留其基本的有效性。我愿意把这个命名为“等等”。从这个断言得出进一步和基本的结论:我能重复我过去成功的活动。只要世界的内在结构能被永远抓住,只要我先前的经验是正确的,我以这种和那种方式作用于世界的能力从原则上讲是要保留的。正如胡塞尔指出“我总是能再做一次”的现实更深一步发展就相对于“等等”这个现实(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b:247-248)。2、方法的意义舒茨认为,我对世界的解释以及对世界可改变状态的改变所依据的知识来源于“等等”法则和“我可以再做一次”操作。“在我们对生活世界的思考中,首先我们要指向未来。已经发生的仍要被重新解

55、释,不过不允许它本身被改变。但是,我想要说明的是(通过我们的前期经验所知道),一部分通过我们的解释而没有被影响,但是一部分通过我可能的行动是可以改变的。当然,这种知识依赖于等等和我可以再做一次的理想化模式(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b:258)。”在舒茨看来,我对世界的知识转化为我的行动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法则上和在操作上依赖于行动的可持续性,也就是有赖于日常生活世界中行动者所积累知识的对行动指向的有效性。“等等”法则和“我可以再做一次”操作所形成的模式表明了知识存在和生成以及知识效力的时间性特征,这种模式连接了知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沟通。我过去行动的经验性知识对我现在的行动甚至将来的行动是有效

56、的,这种有效性就说明了知识的时间性跨度。舒茨还指出:“我的经验原初的意义环境,同样经验在其中被构造的环境,预示了在时间经验、过去经验和将来经验之间的时间联系。一直讨论的等等和我可以再做一次的理想化模式属于这个时间意义环境的结构(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b:292)。”“等等”法则和“我可以再做一次”操作所形成的模式还同我的行动范围有关。在我行动可以达到的范围内和我行动范围之外,行动的经验性知识的效力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对“等等”法则和“我可以再做一次”操作所形成的模式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舒茨认为,原则上我可以达到其范围的世界,包括我还不知道的世界,也依赖于(大体上的)“等等”和“我可以永远再做一

57、次”的理想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达到的范围之内,我也与世界相熟悉。在任何情况下,我都熟悉我的知识积累里沉积的先前经验所得到的适用类型群。我先前的行动和经验属于我先前触及的世界。在我触及的范围之内,曾经实际显现的世界再次现实化的期待是在我自己成功的生存的经验及其记忆上找到的。因此,可还原性的前景是极为可能的。可还原的触及的世界建立在过去上,建立在先前我触及的和可以再一次纳入我实际触及范围之内的领域基础之上的(如根据我的假设等等和我可以再做一次的理想化领域)。我的并列体系的交叉点的变换已经把我先前的这里转化为那里。在理想化模式(等等和我可以再做一次)里,我假设了实际的那里(以前是这里)可以再

58、一次被转换成这里。因而我先前达到的世界具有可以被实现的世界的特点。286-288在舒茨看来,所有行动都以“等等”法则和“我可以再做一次”操作所形成的模式为条件和前提。每一次与实在的偶然相遇都是以理想化的等等为先决条件的,也以所有行动我可以永远再做一次的理想化为前提。所有社会行动都以视角的互易为条件;所有的交互性社会行动都以动机的交互性为原则。同时行动接受者存在的第一个假设也是以“等等”理想化为基础的(阿尔弗雷德许茨,2001b:305)。(五)零点法:从我的知识和生平出发组织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毫不例外地生活和行动在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但是,我身边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组织起来的呢? 舒茨认为,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结构。与任何一个世界包括一个人自己的经验流的世界的构成相同,我们所处的这个文化世界也具有合法的构成结构。那么,这个构成结构是由什么来进行调节的呢?舒茨认为,我们身处的这个文化世界的构成结构是由一个零点舒茨在使用零点这个概念时,所使用的词语是不尽相同的,主要使用了mull point,zero point 以及nullglied等。所表达的意义基本上就是指人格。 来调节的。这个零点就是指一个人的人格。所表达的意思是“这里是我和我的文化,它作为一种其他他人的经验,是我和我那些文化伙伴所能接近的。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的自然(the common nature)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