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诗歌鉴赏-2019年中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_第1页
专题13 诗歌鉴赏-2019年中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_第2页
专题13 诗歌鉴赏-2019年中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_第3页
专题13 诗歌鉴赏-2019年中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_第4页
专题13 诗歌鉴赏-2019年中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母题十三:诗歌鉴赏【母题来源】2019 年中考湖南永州卷【母题原题】1古代诗歌阅读。(甲)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乙)山行【唐】项斯青枥 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 气从茅舍出,绿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注】枥:树的一种。茗:茶的雅称。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b(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

2、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c(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d(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答案】1c2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1 【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 项错误,“箫鼓追随春社近”一句表达的是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乡村风俗的赞赏。b 项错误,尾联的意思为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据此可知,这个“闲”是“闲游”的意思,不是“空闲”的意思。c 项正

3、确;d 项错误,“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的意思为在路上遇见了卖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不是遇到了当地采药人。故选 c。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等诗句可知,两首诗都描写了乡村的秀丽风光;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以及“蒸茗气从茅舍出,绿丝声隔竹篱闻”等诗句可知,两首诗都描写了农家丰收的景象;(甲)诗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乙)诗山行是唐代诗

4、人项斯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写山水,饱含田园风味,写景如绘,清幽静谧,同时充满了勃勃生机。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绘影绘声,如歌如画,引人入胜。根据以上内容可知,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甲)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对生活充满乐观的人生态度,(乙)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以及不惜谢绝仕途甘于归隐的决心。【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核诗歌的内容、标题和艺术手法,内容注意结合诗句概括,手法要答出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考试方向】考查要点如下:1考查学生对诗段或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2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3考查学生对诗句写作技巧和表

5、达效果的赏析能力。4考查学生扩充性描写的能力,再现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5考查学生在原诗基础上举一反三的领悟力及对诗中句式、修辞的仿写能力。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部分,一般一首诗两个小题,所占分值 4 分左右。考试的内容以赏析诗词的内容、主题、表达技巧为主,也有适当拓展,如考查学生的模仿运用能力。总之,要做好此类题,需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自中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出现,对考生来讲无疑是增大了解题的难度。但无论如何变化,都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容,而在应考复习中,我们应该“舍远求近”,充分利用中考题,熟识各个常见作家的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写作题材,以应对现有的变化。按

6、照“精练精讲矫正”的思路训练。“精练”就是选题要典型,可以适当选一些近年的中考题。“精讲”在于得法,了解考点所在,学生失分所在,对症下药。“矫正”至关重要,针对学生弱点反复操练。【得分要点】2 1概括内容主旨、感悟诗人情怀。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古人云“诗言志”,这里的“志”主要指诗人的情怀。诗人的情怀有直接抒发和间接抒发两种,但诗贵含蓄,所以,考思想感情绝大多数考那些耐人寻味的情怀。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

7、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在备考中应注意选用从不同角度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诗词材料,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2把握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表达技巧的鉴赏,一方面指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即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另一方面指各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因为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

8、,比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对比、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3理解整首诗意、体味意象意境。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营造。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杨柳、明月、梅花的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内在情思的统一。这类题型往往要求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景、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4体会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特色。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诗是语言的艺术,“语不惊人死不休”道出了炼字炼句追求的最高境界。品味语言类试题主要包括词语的

9、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等,要求学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这一类问题一般不规定回答问题的角度,考生需要从语言欣赏、情感体悟、内涵探究等方面作答。这类试题命题常见的角度有: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领会诗词中某个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最有意味、最具特色的一句或一联。【母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初授官题高冠【注草】堂(唐)岑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3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1本诗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

10、一个字?请简要分析。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2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借代。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借代隐逸生活。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解析】1本小题属于诗歌炼字题,考查学生对炼字艺术效果的赏析。“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吞”“醉”。前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

11、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能力。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言其少,意思是代指“俸禄微薄”。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表明心迹,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

12、生活的矛盾心理。【点睛】诗歌赏析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母题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答张十一韩 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4 筼筜 竞长纤纤笋,踯躅 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 知死所,莫令炎瘴 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 觉霜毛一半加。【注】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

13、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 803 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筼筜(yn dng),竹名,生长于水边。踯躅:杜鹃花科。恩波:皇帝的恩泽。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斗:通“陡”。(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b颔联“筼筜竞长”运用了拟人手法,把“筼筜”人格化,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c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d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

14、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e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客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愈也用此“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案】(1)bd(2)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啼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a 项,诗歌的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15、,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故 a 项理解有误。b 项,正确。c 项,诗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所以 c 项中“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的说法不准确。d

16、项,正确。e 项,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的是自己内心深处被贬的无奈、愤慨之情。5 并非自在悠闲、无所事事。所以,e 项中的“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理解是错误的。据此,答案为bd。(2)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写法分析作答即可。诗的前两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的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可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从描写的顺序看,“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是远景的描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是近景的描

17、绘。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从视觉和听觉来描绘的,“山净江空水见沙”描绘了山村的宁静,“哀猿啼处两三家”则写猿啼,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更突出山村的静寂。据此理解,依据题目要求分析作答。【母题 3】阅读诗歌,完成小题。落 梅(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 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 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谬:不合情理的。权柄:权利。主张:主宰;作主。(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2)“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

18、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答案】(1)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2)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

19、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解析】(1)赏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6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

20、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坚守节操。当然,也可分析诗句使用的比喻手法。一定要答出诗句所抒发的情感。(2)本题是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把握。“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凋零了,被碾为泥浆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同工”在于: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实际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其一是在赞美梅花;其二更是赞美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也就是说一定要

21、答出梅花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母题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 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 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赏景)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_”形象表现蝴蝶流连花丛的情态,赵翼则认为秋风“_”,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2)(悟情)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烂醉 管闲事(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

22、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解析】(1)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7 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翼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表达了沉醉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

23、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的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母题 5】阅读欣赏。醉 著韩偓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 一村烟。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注】韩偓:晚唐诗人。桑柘(sng zh):指桑木与柘木。(1)前代诗论家曾指出“唐人忌重迭用字”,但是本诗前两句却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这两处是诗人的有意重复,更能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连用两个“万里”,更能突出

24、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连用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2)旷达超脱、平淡闲适,同时也流露出一些迷惘、孤独(悲凉)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的作用。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具体的语境中去解读。“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两个“万里”突出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由此描绘了一幅安静的乡间冬日风景。“万里”“一村”两词,以白描手法勾摹广阔的天地,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2

25、)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两幅画景。第一幅: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清净明亮地静静流淌;在江边的村落里可以看到许多桑树柘树,有的人家已经升起炊烟,袅袅升起树间,一树轻烟。第二幅:江边的渔翁在静谧中睡着了,虽然到了中午却还不曾转醒,也没有人来唤醒他,却在午后漫天雪花的清冷中醒来。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8 了诗人的内在情绪。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

26、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关于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作者的态度,作者又巧妙地从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十分超脱的态度。作者写此诗而以醉著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按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即可。【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

27、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母题 6】诗歌赏析。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诗中“山泉”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品格特征?(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答案】(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

28、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2)语言角度:“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消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写法角度: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构思角度:首联叙事点题,9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且中间两联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构思新颖。【解析】(1)本题考查的

29、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