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带头人学习体会_第1页
学科带头人学习体会_第2页
学科带头人学习体会_第3页
学科带头人学习体会_第4页
学科带头人学习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科带头人学习体会1月26日到29日省物理学科带头人在xx市xx高中进行第三次集体教学研讨,十八位物理教师每人上一节课,然后谈自己的教学特色,最后再评一节课。备课的体会我先谈谈自己对本节课准备过程中的体会。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初中9年级教材讲过,但是对初中和高中的教材比较后发现很多地方是相同,教材主要是讲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三人对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认识。教材是以人们对规律的认识顺序展开的。一、初中、高中教材讲的内容几乎一样,但是详略不同。初中讲亚里士多德是用不受力就停止,高中是受力才动起来,撤去力就停下来。在伽利略方面,初中只是给出一句话“通过实验表明”接下来就是一个探究实验。高中教材详细

2、论述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内容。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初中和高中表述不一样。初中“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而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书中是这样写的“每个物体都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变那个状态”(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1月出版)。初高中都谈到了惯性和惯性定律,但是高中在阅读教材中增加了惯性系的内容,其实是告诉我们牛顿第一定律给出了惯性系的概念。二、教材的编写上,初中主要是从感性方面认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高中偏重于理性即逻辑推理方面认识运动和

3、力的关系。因此初中教材设计了探究实验“平面上摩擦力小运动比较远”高中教材在提出两个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然后用理想实验证明这个猜想。这样比较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过程,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只有经过实验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我个人认为高中的教学更应注重理性思维的训练,实验可以做但是更应理性思维的角度分析总结实验,不能停留在实验的现象的层面。三、不论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的文本都暗含这样一样思想,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持续运动需要力的作用”,伽利略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认为“物体的持续运动不需要力的维持”至于为什么这样的运动他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牛顿第一定律

4、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不受力的时候物体持续运动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决定的”就是通常所说的惯性。爱因斯坦后来对这个解释是“空间的属性决定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四、我认为教材对亚里士多德的文本的不公正,是个反面例子出现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目的也是向学生传递怎样利用现代媒体获得信息。五、作业的处理,就用书后的习题就可以了,一个是落体偏东和抛体偏西的解释,这个问题的处理要稍微的超前一点,目前的处理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地球可以近似认为是惯性系,严格上来说地球是个非惯性性。另一个习题是通过非惯性系理解惯性系的概念。上课思路引导同学回忆初中的教材内容从而引入新课1

5、、初中这一课中有三位科学家大家还能记住他们关于力与物体运动的观点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物体运动的观点是什么?(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2、亚里士多德提出这个观点以后XX多年里没有人反对过,直到300多年前的伽利略对其观点提出了质疑。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也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错误吗?(同学们只要列举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的例子就可以了。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的结论的根本原因是;通过观察加上直觉得出结论)3、下面给同学一短时间,同学之间研究讨论或者看书学习都行,请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复述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思维过程。第一步观察物体从下面滑下来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滑上斜面的

6、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观察物体在平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平面越光滑,物体运行的越远。第二步猜想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速度既不增大的也不减小,匀速运动。猜想如果平面是绝对光滑的物体就永远运动下去。第三步理想实验: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来同时滑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斜面越光滑物体就越接近同一个高度。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角度,物体还要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如果斜面的变成水平那么永远不能到达同一个高度,物体就一直的运动下去。这个运动的过程中没有水平的力持续的作用的物体上。请同学们对比分析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有什么不同。亚里士多德的思维过程:观察归纳、直觉思维。他的思维过程是:观察归纳、猜想推理、实验验证。4、

7、牛顿是怎样阐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的?牛顿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1)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将保持匀速运动或者静止。(2)物体不受力时静止或者匀速运动是因为物体本身固有属性决定的,这个固有属性就是惯性。即说明了怎样的运动有说明了这样运动的原因。比伽利略前进了很大一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举一个日长生活中利用物体就有惯性这个的例子和避免物体惯性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看书惯性系一部分内容。请大家举出一个惯性系的实例和非惯性系的具体实例。归纳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5、课后作业处理书上的作业。通过作业理解参考系的概念,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评课实录按照预先的布置

8、我今天评张老师的课,就结合我听到看到和自己对这个课的理解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一、课准备的充分,不论从教材文本的处理还是教学的制作都能看出张老师独到之处,特别是能对本课的教学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多次引入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这样拉近了学生和物理原理之间的距离,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二、在开课之前先在屏幕上呈现本课学习目标,这样能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从心里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如果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有学习动力,也能知道自己距离本课的目标多远。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在一节课中第一要解决学习什么的问题,就是学习目标

9、的确定。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满足学生认知规律要符合教学的设计意图。第二就是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怎样的设计教学环节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当然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满足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否则设计的教学活动再好也不能达成学习目标。特备是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学生过分的关注教学活动的外在活动,而要通过活动学习到应该学习的知识,通过活动来引起思维的深入进行。第三要保证教学评测的合理性,通过合理的教学评测才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时的反馈纠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就是要保证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测三者个内在高度统一。三、我想谈三点对本课的想法。1、这个教

10、材初中和高中讲的几乎相似,那么高中应该怎样的教学。我们到底让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我感觉更应该让学生体会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和建立物理规律过程中思维的过程。也应该明确人们对物理规律认识是个不断渐进的过程,逐渐接近真实的情况。2、面对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怎样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知识少的时候我们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为主,在今天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本来我设计课的过程是要通过手机手机信息,但是在上课之前发现xx高中对手机管制的是十分的严格,因此考虑到教育一致性的问题,就没有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手机搜集信息也没有用我自己的手机搜集信息,但是我还是认为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对伽利略的教材文本进行处理用自己的话复述伽利略设计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的主要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