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 目: 城郊结合部拆迁居民社区归属感研究 毕 业 论 文 中 文 摘 要拆迁移民社区归属感高低是他们对安置区认可和依恋程度的反映,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移民工作能否成功以及移民在新形成的社区环境中能否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具有较高的幸福感、社区认同感、社区参与度等。本文通过个案访谈,认为在影响拆迁过程中移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中,移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判断最为显著;其次是移民政策落实情况。居民的归属感与住房形态、收入水平、工作地点、居民年龄、居住时间、迁居原因、迁入地环境构成要素等因素显著相关。为此,拓展移民的经济发展之路,社会工作介入其中,坚定其对安置区生活质量的信心,打消困扰
2、其在失去土地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后对新的社区生活的不确定感等后顾之忧,是增强移民对安置区归属感的应有举措。关键词 拆迁居民 社区归属感毕 业 论 文 外 文 摘 要title suburban fringe demolition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belonging research abstractdemolition immigrant communities in height is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relocation areas recognized and attachment degree of reflection,
3、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decided to emigrate to work in new immigrants and success in the formation of community environment can maintain normal life order and good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has higher well-being, and community recogniti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etc. this paper, through case int
4、erviews in influencing demolition process that the main factors of belonging immigrant communities for future life, immigra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expected effect; followed by immigr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residents of belonging and housing morphology, income level, working place, resident
5、s age, residence time, moves reasons and ingoing ground environment elements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herefore, exp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oad of immigration, social work in them,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of the relocation areas and reassure the confidence in the loss of land beset b
6、asic production of new life after data sense of uncertainty in the life of the community such worries, is to improve the relocation areas of immigrants should belonging action。keywords demolition residents community belonging目 次1 绪论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1 2.1研究背景 1 2.2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 3.1社区归属感调查 4 3.2社区归属感分析 7
7、4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11 4.1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12 4.2培养新的社区组织 12 4.3开展社区教育 12 4.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支持网络 13 4.5为新移民群体“赋权” 13总结与思考 15致谢 16参考文献 17附录 181 绪 论在我国城郊结合部地域,聚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个体:大批动迁的“农转非”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城市居民等等。由于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及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得社区人口构成和社区文化皆呈现高度异质化,导致居民对居住的社区没有主人翁意识,对社区活动不关心、不参与。因此,在这个特殊的地域组织内,迫切需要将同一地域内高度异质性的“社会
8、人”整合起来,逐渐培养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社区参与度,优化参与行为,这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美国学者卡萨达和吉诺韦兹提出两种不同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模式线性发展模式和系统模式蔡勇美,郭文雄.都市社会学,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4年;第59页。前者主要研究人口和社区居住密度的线性增长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后者强调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数据,如:个人在社区居住时间、社会地位、亲友关系等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我们国内大多数者关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多借助于西方的直线模型和系统模型,对影响社区归属感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近年来,由于城市建
9、设和改造而产生的一大批因为房屋拆迁而成为“移民”的群体,己成为我国社会社区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支力量。其中社区归属感是这一群体在融入社区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培养和加强居民社区归属感,不仅仅是改变制度和工作方法的问题,更是深入剖析社区工作模式完善社区工作体系的根本。以往的研究文章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完善拆迁制度规范上,这种解释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拆迁冲突的缘由,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从整体上看,这类研究往往政策性较浓,具有盲目性和暂时性,难以从长远意义上解决“移民主体”现实的发展逻辑。本文以城郊结合部被拆迁家庭户为研究主体,研究其迁移到新社区的社区归属感问题。2 研究背景及方法2.1 研
10、究背景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认同、喜爱和依恋的感觉。社区归属感是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始见于1887 年德国学者藤尼斯出版的社区与社会吴亦眀 现代社区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4页;。早期关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多与社区心理研究融为一体,有关于帕克对“社区兴趣”、伯吉斯对“社区意识”的描述。20 世纪20 、30 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着重研究影响社区归属感的城市化作用力因素。我国关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 世纪30 年代由吴文藻和吴景超倡导的社区研究中,其中,以费孝通为首的学者和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家对农村社区研究尤为突出,他们指出,“社区意识”、“社区
11、心理”、“社区认同感”是社区构成的重要因素吴亦眀 现代社区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95-111页。对社区归属感的专门研究,始见于1989 年有关香港、广州两地市民的社区归属感比较研究,继见于1996 年有关天津市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研究。这两项研究均为借助系统发展模式探讨我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在国内,社区作为城市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 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 成为中国城市社会再组织和城市居民再社会化的工具与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而产生的房屋拆迁过程当中,伴随着一批位于城郊结合部传统居民村落
12、的的消亡以及新兴城市社区的形成。在这个过程当中,针对由拆迁户群体所构成的新型社区的社区归属感现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富有意义的。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建南村为例,以该村拆迁移民为研究对象。建南村社区共有住户356户,常住人口1824人,占地面积2535亩,2009年全社区人均纯收入达10298元。2010年政府规划打造生态科技城,该村位于规划范围之内,因此自2010年11月开始,按照政府相关规定,该社区341户居民房屋将被先后拆迁,按政策规定,拆迁户居民将分别按照集中迁移和分散迁移的形式,搬离原居住地,迁往新的社区。此次动迁人口包括“农转非”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城市居民等。居民社区归属感是社
13、区建设的深厚基础,也是提高社区凝聚力,完善社区功能的重要力量。本文将利用个案访谈的方法对南京市江宁区建南村居民进行访谈调和实证研究,探讨城郊结合部拆迁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以期能够为培养社区归属感提供一些建议和依据。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年来城郊结合部拆迁的相关研究和文献资料,了解学术界有关城市建设、政府角色、公民权益、安置补偿等拆迁相关问题的研究,对城市房屋拆迁问题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进而对社区归属感理论及已有的社区归属感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搜集的资料主要包括南京市江宁区建南村房屋拆迁工作的一些政策和实施细则、城建部门的相关规定、安置地社区对拆迁安置工作的总结等,为本项研究提
14、供文献资料。222 访谈法在阅读和分析己有资料的基础上,本人走访了南京市江宁区建南村社区,随机抽取7户入户调查,围绕访谈提纲对其进行了深入详实的访谈。2010 年12月, 本人对南京市江宁区建南村拆迁户进行入户访谈。本次从341户移民户中抽取7户进行访谈,抽取比率为:2.1%。并对该村委会关于本次移民统计资料进行统计。访谈样本结构如表1 。表1 访谈对象结构频数频率集中移民28784.2分散移民4914.4其他51.4总计341100.02.3 资料分析方法首先,对访谈内容进行系统性分类统计,主要测量各种因素与建南村拆迁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相关性程度;其次,归因分析,以点到面,从个别到一般根据访谈
15、所涉及到的五大方面进行推理分析,寻求影响建南村拆迁移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社会工作介入方法。3 研究结果3.1 社区归属感调查311 居民社区归属感访谈调查为了测量城市居民对迁入地社区的情感(即为社区归属感) , 本文参照以下五个方面五个等级进行访谈测评:社区认同感、社区整体荣誉感、社区依恋感、社区参与意识及社区事务关心程度。表2 受访居民社区情感调查表项目 评价肯定比较肯定一般不太认同否定社区认同感与社区地位5户1户1户社区的整体荣誉感程度4户1户2户社区依恋感6户1户社区活动的参与意识3户1户2户1户对社区事务的关心程度5户1户从表2可以看出, 建南村绝大多数居民是认可社区的存在
16、, 并对之有归属感和亲切感, 愿意承担作为社区主人的责任与义务。但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归属感还不是完全具备和成熟。居民的地域观念从整体上说,故土难离的乡土观念要显得淡薄许多, 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所生活的土地由熟悉而亲切、由日久生情而恋恋不舍的自然感情, 地域情结仍然渗透在该社区居民的意识深处。在社区参与意识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关注程度调方面,该村居民的参与意识还不是太高,一些人持不关注获无所谓的态度, 大部居民认为社区事务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 表达了人们的群体意识和社区向心力。在回答访谈问题“请写下你对社区建设的宝贵建议和说出你心中的百味感叹时,受访居民不但
17、表达了对社区建设有用的建议, 同时参与积极性之高出乎我的预计。反映出社区居民已有一定的公共参与意识,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参与度会极大提高。312 迁入地社区环境与社区满意度访谈调查拆迁居民对迁入地社区的满意程度与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卡萨达和贾诺威茨曾提出, 如果社区的条件不能够满足居民的希望和要求, 就会影响到居民是否愿意留在这个社区居住 kasarda, john, jan ovitz, morris. community attachment in mass society j . american sociologica l review,1974, ( 39): 32
18、8- 329.;克里斯坦森认为, 居民对社区服务设施的满意程度是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指示剂, 他建议可以用生活质量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来测量社区情感 christenson, james a. urbanism and community sentiment: extending wirth mode j. socia l science quarterly,1979, ( 60): 387- 400.。参照已有的关于社区满意度研究成果, 本文围绕以下20个方面开展访谈工作: 住房条件、社区绿化、社区道路、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居委会工作、活动健身场所、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医疗卫生、供电、供
19、水、煤气供应、邮电通讯、交通、日常购物便利程度、早点及主食供应、外出聚餐方便程度、家政服务、幼儿园与托儿所、附近中小学。在访谈过程中, 本文将受访居民对以上问题的评价程度分为五个等级: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非常差。对访谈内容进行总结性处理。根据访谈状况统计, 在接受访谈的居民中, 有1户居民对迁入社区的整体状况表示很满意 , 有2户居民认为比较满意 , 有2户居民对自己社区一般满意, 有1户居民对自己的社区感到不太满意 , 另有1户的居民感到很不满意。如果采用粗略估算的方法, 将那些对迁入地社区整体状况感到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居民归入高满意度群体, 将那些对社区整体状况感到较不满意或很不满
20、意的居民归入低满意度群体, 则约有42.928.6%的居民对社区的总体满意程度较高, 有近28.6%的居民对社区满意程度一般, 28.6%的居民对社区满意程度较低。这一访谈结果反映出该社区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总体的认同,并与前面调查显示的较高的社区归属感相对应。2. 从居民对社区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关心程度分析社区的认同感,如图1所示:图1:(关心程度分为非常关心 、较关心 、一般 、较不关心 、非常不注意五个等级。其中评分标准为:非常关心5 分、较关心4分、一般3 分、较不关心2分、非常不关注1 分。)据图1可以看出,在20项社区环境与服务因素中, 居民对社区住房条件、环境卫生、社区道路、供水、供电
21、、社区医疗卫生、幼儿园与托儿所、附近中小学及日常购物等10项要素最为关心, 而对社区内的居委会公工作、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医疗卫生、家政服务、活动及健身中心等5项要素关心程度相对较低。这说明在建南村拆迁移民中, 迁入地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对于移民需求更为关键,而对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和参与意识相当薄弱;而其余几项包括邮电通讯、社区绿化、周围饭馆、社会治安等的评价值分别为处于相对一般的位置水平。居民对迁入地社区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的需求程度相比社区硬件环境设施需求度要低, 说明居民社区参与度还不够,社区主人翁意识淡薄,社区归属感还有待加强。31.3 迁入地社区环境因素与居民利益诉求的关联性分析
22、为了进一步了解这20项具体因素与该村移民对迁入地环境构成要素实际需求之间的关联度和影响力,根据图1,对构成迁入地具体环境的各项要素进行排序,可以看出,人们对直接关系到基础生存条件:住房条件、环境卫生、社区道路、供水、供电、社区医疗卫生、幼儿园与托儿所、附近中小学及日常购物等硬件设施要素最为关切;其次才是社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要求和社区参与要素:文化娱乐活动、家政服务、活动及健身中心、居委会公工作、邮电通讯、社区绿化、周围饭馆、社会治安等。这就是说迁入地社区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最基本的生活硬件上, 包括各种生活功能区的配备。而社区精神文化需求、社区管理方面要素位于社区最基本硬件生活设施之上更深入的一
23、个层次。在满足了居民最基本硬件的相关设施后, 基本精神文化活动需求就会相对突出。从这一意义上讲,访谈成果跟访谈对象具体生活实际是吻合的。从地理位置上看,建南村处于城郊结合部,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居民生活水平与城区居民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对居住地环境构成要素的需求上突出表现在基本的物质硬件设施上;从人口结构上看,该村居民包含动迁的“农转非”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城市居民等等。由于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及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得该社区人口构成和社区文化皆呈现高度异质化,导致居民对居住的社区缺乏主人翁意识,对社区活动参与度不够。因此对居住地基本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
24、亚于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3.2 社区归属感分析根据访谈结果推定,制约建南村搬迁移民社区归属感强弱最基本的环境构成要素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社区物质性硬件设施方面和社区精神文化活动参与方面。在建南村社区移民拆迁过程中,具体体现在政府本次拆迁安置政策、居民的乡土情怀以及搬入新社区之后的社区适应、社区意识的培养等方面。321 政府拆迁政策方面关于政府此次拆迁政策,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居民对政府拆迁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以及居民搬迁之后生活的再社会化问题的担心。杨先生:迁入地距现在居住地8公里外的物流中心一带,那边房子一部分已经安排好了,但是现在所分的房子面积不够,补偿不到位,暂时还没打算搬过去住,暂时还住
25、这里,等待和政府协商补偿结果。李女士:我非常赞同拆迁建设生态科技园的举措,并且会积极配合政府的拆迁工作,对拆迁补贴房子的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由于江宁区这里大部分是农民,有一个补差的问题,就是房子的居住问题是不用愁了,但是把他们的土地收购以后,他们赖以生存的耕种生活,资金的来源就被切断了,这样很不利于今后的生活,他们必须重新去市区或是别的地方找工作,这样一些老年家庭就难以支持。 引用本人访谈记录,访谈提纲见本文附录。一,对政府城市化建设的科学规划表示配合,但是对现有拆迁补偿政策不满意;二、对迁入新区后的生活、工作预期不明确;三、对大部分农村户口的移民来说,失去土地后的“再社会化”感到担忧和肩
26、负压力。拆迁政策实际落实情况是影响建南村拆迁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拆迁移民类似于一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在此关系中,政府扮演受托人的角色,移民充当委托人。政府向移民承诺:一方面,迁移将给拆迁户带来更大的益处,另一方面,政府将尽可能减少搬迁给他们造成的损失并保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水平;移民则相信政府会信守诺言。正如在任何一种信任关系中,委托人始终要面临受托人是否遵守诺言的威胁一样,在移民工作中,政府如果能够完全、有效地落实移民政策,按照迁移前的承诺,按时、足额地补发由搬迁给移民造成的住房损失、土地损失和各项其他损失,则移民因搬迁造成的损失将较少;反之,如果政府没有足额发放补助款项或在移民政策落实
27、环节中出现纰漏, 不能有效地实现对移民的承诺, 则迁移将直接给移民带来损失 杨建顺.论房屋拆迁中政府的职能一以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衡量和保障为中心法律适用.2005(5),第3页。这种损失将从两个方面影响移民的生活。首先,在物质上,移民的经济利益将受损。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直接搬迁费用损失(包括住房赔偿、土地经济损失和搬迁费用等) ,另一部分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造成的经济收入的降低。这种经济损失将直接影响移民的经济生活满意度,降低其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其次,在精神上,由于经济收入下降和经济困难,移民普遍产生相对剥夺感和精神焦虑感,同时,由于移民一直对政府的承诺有较高的信任度,然而搬迁数年之
28、后,政府仍旧不能有效地兑现其承诺,这又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影响,最终将导致移民对安置区产生否定性评价,影响他们对安置区的归属感。在迁入地社区环境构成要素方面,尽管居民总体满意度较高, 但仍有部分居民对此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姜先生:新房子周围暂时还在施工,尘土飞扬,工程车很多,显得有些杂乱。习惯了以前清静的乡村生活就觉得小区里人员繁杂,环境太嘈杂;不过社区交通、外出购物、小孩儿上学,比现在要方便一些,比如物流中心那边吧,公交车会多一些,出行比较便利,想去趟市中心也很方便。要去趟超市很容易,幼儿园,小学离校区也都很近。小区内有社区医疗中心,看小病取药之类的还是会比较方便 引用
29、本人访谈记录,访谈提纲见本文附录。居民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如果社区环境不令他们满意,他们有可能会想着再次搬迁从而逐渐的弱化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因此社区环境是制约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区环境是影响居民社区参与意识的客观物质因素,社区环境既包括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生活设施,又包括一些组织管理方式和文化活动,还有全体居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风俗习惯等。居民对社区物质环境基本满意,但对社区的文化环境或制度环境却并不表示相应的满意度,这也可能会成为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态度的潜在因素。居民的归属意识受制于社区整体环境包括社区公共管理职能的完善,因此,在培育和加强居民参与意识,必须首先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的
30、完善,尤其要注重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生活的双面提高,不能偏废任何一方。322 居民的乡土情怀及社区功能的培育方面对于建南村此次拆迁“移民”而言,他们响应政府的号召,要搬离延续了好几代人甚至是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土地,转而搬迁到以城市社区生活主导的土地上。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生产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需要通过一段“磨合期”来摆脱原有社区的乡土情怀以及适应新的社区生活方式。他们需要重新就业,需要适应新的经济和生存环境,需要面对由生产方式的变迁而造成的经济收入差距。在搬迁初期,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困难。经过几年的再社会化过程,移民对安置区的经济、生活环境基本上熟悉以后,他们
31、对其遇到的现时困难将重新给予审视和预测。如果他们预测:现时的困难是暂时的,随着适应程度的增强,未来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的概率较大,他们将增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这种对未来生活的高期盼感将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他们因现时生活困难所产生的挫折感,并增强他们对安置区的认同和依恋感。反之,如果他们预期:现时困难在将来被克服的难度较大,未来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的潜力较小,长期居住在安置区,由搬迁造成的损失在未来非但得不到补偿,而且有可能持续下去。这种对损失的高预测,较易使他们对安置区产生否定情感,并以原居住地或其他地方作为自己的心理社区,对心理社区的成员产生依恋感和我群感,那么整个搬迁工作将受到很大阻力,并且,即使
32、是政策性的强制搬迁,那么对于新的社区归属感的形成也是相当困难的,或许还会因此而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 汪雁,风笑天,朱玲怡.三峡外迁移民社区归属感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2期。可见,移民对安置区的归属感程度将随着他们对未来生活预期的好坏高低而或增或减。搬迁居民:张大妈,本地居民,67岁,已退休。在建南村社区(沧波小街道)已居住了将近二十年。在谈到她对现在居住的社区的看法以及参与活动时,她说:“我在这个小区已经住了十几二十年了,这里好多人我都认得,我们平时都是几个老太太一起去买菜、散步,要是换一个地方我还不习惯。我儿子和女儿都有他们各人的房子,他们住的电梯公寓,我是喜欢住在我这老房
33、子里头。平时,可以和这些老太婆锻炼身体,不过我有高血压,不然我就加入社区那个老年秧歌队了” 引用本人访谈记录,访谈提纲见本文附录。广泛的熟人网, 对居民社区生活比较重要。这可能是一方面居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 比较注重与熟人交往过程中得到的倩感上的满足, 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居民在生活的各方面要事事如意, 常常得依靠熟人从中周旋, 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因此若在居住的社区内, 有众多的亲戚朋友和相熟的左邻右里, 凡事有人照应帮忙, 自然对该社区的依恋之情会深一些。否则若孤家寡人, 遇事求告无门, 对该社区自然较为冷漠。有兴趣参加下社区活动吗?对街道、社区有什么期望?有什么建议?陈先生:对于我来说没
34、什么期望,也从来没有参加什么活动,平时都要上班,有时碰到周末还要加班,一天累下来,回家只想睡觉,小区的话,活动好像还是很多,像老年游乐队、秧歌队这些,我根本不可能去参加,如果有网球场、健身房这些呢,我可能还是会去” 引用本人访谈记录,访谈提纲见本文附录。社区生活中,其实好多人像陈先生一样,对迁入社区的社区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再加上平时工作太忙等原因,几乎没有参加社区活动的兴趣。这类现象更多的集中在青年人群体。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内容缺乏多样性,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没能很好实现居民沟通交流。并且不同类型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和内容存在差异性。社会生活中,经常参加实践活动容易使态度发生改变。根据社
35、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当人们在众多事物中做出选择决定的时候,对这些众多的事物再评价时,人们会偏爱自己所选择的事物。在社会心理学上这叫“决定后不后悔”,在行为的基础上,人们会对行为事物发展出积极的、稳定的态度 屠文淑.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8页。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居民通过经常参与社区各种活动,改变他们对社区的认知,建立对社区的感情,从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社区参与有利于培养和不断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即对社区的认同、归属、依赖等心理和价值取向。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同时,还增进了居民间的相互了解,形成共识,增强了他们在社区建设等重大问题上的集
36、体认同,增强他们的自治意识和凝聚力,推动社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社区建设过程中,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共建,提高居民社区认同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社区居民的参与没有成为社区建设的主要动力,而仍然是依赖政府包揽和行政力量推动。我国在社区建设中,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政社不分,政府包揽现象严重。社区居委会出现了“角色错位”,其应然角色和本位角色严重地弱化与退化,居委会过多地承担了政府的行政职能,变成街道办事处的下级行政延伸机构,常常将工作重点放在接受政府委派的各项工作并接受政府的检查评比中。由于职责分工不明,许多事情统统落实到基层自治组织居委会身上。治安、卫生、社区服务等工作都由居委会来实施和主持
37、,使居委会疲于应付检查达标,忙于各类具体事务,严重阻碍了居行会作为自治组织的功能的发挥。其结果导致,一方面,居委会没能为居民提供他所必需的服务,另一方面,居民在生活、居住方面遇到了问题也很少求助居委会,因而,对居委会的选举也缺乏兴趣;因为缺乏选举参与的基础,对居委会开展的其他活动缺乏主动参与积极性。因此,居民不热心参与社区事务,缺乏社区归属感,甚至对居委会的工作反感、不支持。4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通过以上研究,拆迁移民面临的问题众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社区环境硬件配置方面,二是社区软环境方面,包括社区精神文化活动、社区管理、居民的社区参与等。硬件方面,主要受社区经济水平的制约以及政府政策的
38、导向,社会工作者显得无能为力;社区软环境方面,涉及居民自身、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居民与管理层(或者说是政府)、居民与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为社会工作者协助居民化解诸多矛盾提供了空间,并且通过专业的社工知识和从业技巧,使社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社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移居新社区之前,针对移民在移民政策、自身权利意识、以及暂时性的生活困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社区工作者应当发挥社区居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和社区利益的代言人作用,通过正当途径使搬迁移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社区居民获得他们应有的利益与服务。例如,帮助移民熟悉拆迁补偿政策,固定资产折价评估、迁入地环境构成要素的评估,以及迁入新区后居民的再社
39、会化评估,必要的时候能够代表移民跟政府部门谈判。当移民群体受到机关、团体与个人对其合法权益损害时,社区工作者应尽其所能为维护移民的利益奔走呼号,呼吁政府、社会和有关人士关注搬迁移民利益的需要,甚至拿起法律武器以维护移民的权益。当完成移民工程之后,即移民在迁入地社区开始正常生活开始,社区社会工作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满足社区居民合法利益诉求,保障其再社会化的顺利进行。4.1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也称社区管理制度,是由社区发展动力、利益主体、权力结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多方面内容构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管理制度。拆迁移民们从位于城郊结合部的乡土社会融入城市社区生活,地域空间上已实现了转换
40、,职业上也实现了非农化,从移民群体的利益出发,把为他们服务作为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我们可以在社区居委会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新进移民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引导社区新移民的社区参与,引导移民熟悉社区资源、了解社区支持网络、参与社区管理、表达自己的诉求,同时也可以参选居委会委员,使他们切实成为社区的一员,培养移民主体意识,协作意识与社区责任感,建立身份同一、地位平等的社区管理制度,使移民尽快融入社区。为此,社区工作者要培养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对政治产生兴趣,掌握更多的政治知识和技巧去参与政治事务,觉得自己在政治参与上有着重要位置。4.2 培育新的社区组织首先,社区工作者可以协助新进
41、移民之间建立起邻里,搭建社区参与的平台,整合社区资源。引荐移民们沟通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合理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参与到新社区活动、社区服务当中来,增加与迁入地社区居民的互动,让社区居民真正了解他们、认同他们。其次,由共同的利益而促成的居民参与及其组织形式是社会资本和社会结构的表征。新进居民与原住居民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的兴趣爱好,集合在一起建立居民组织,参与组织开展的活动,既可以增进群体内部的团结,也可以通过这一纽带,增强与原社区居民的互动,实际上就是他们通过持续的行为预期分享在城市社区的共同经历体验,从而建立互惠的团结和信任的过程,而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信任恰恰是社会资本的价值
42、和灵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和扩展强化了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了他们的社区共同体意识。4.3 开展社区教育文化程度与职业技能是影响移民融入新的社区生活的重要因素。城乡居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面对失去土地后的再就业,他们由于知识的匮乏和职业技能的欠缺,发展处境并不理想,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变境遇,提高自身竞争力。因此,社区应当发挥充分的作用,以社区为平台,开展社区教育,对社区居民进行职业教育、普通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内容不仅仅是为了就业,同时也是为了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增加居民间的互动,使移民尽快被社区认可和接纳,拉近居民间的距离,从“移民”发展为“社区主人”。4.4
4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支持网络社区保障是指社区承担或实施的社会保障工作,以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社区作为落脚点,以社区居民作为保障对象。社区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落脚点,已经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障具体事务,如社会救助的审查和发放、失业保险和再就业介绍等。社会救助、失业保险和再就业介绍、社会福利等对移民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支持的手段,应该首先考虑以社区为依托,将新进移民纳入社区保障体系和再就业服务体系中,特别是帮助其熟悉和了解各种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证其享有同等的受保障权利。4.5 为新移民群体 “赋权”拆迁居民在新的社区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和社区居民交往时的不自信和被排斥感的强化,
44、这无疑不利于其融入社区。社区工作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和资源,开发他们的潜力。“赋权”并不是赋予案主以权力,而是激发案主的潜能,可以从个人层次、人际关系层次、环境层次协助案主赋权 吴亦眀 现代社区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321页。目前移民群体当中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主动赋权的意识,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主动赋权。首先,社区工作者要协助移民从个人层面,承认他们有潜在的优势实现自己价值的能力,有责任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适应社区的生活。社区工作者要致力于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自我,激发潜能,树立起自立自强意识和竞争意识,进而使他们能主动适应社区生活的要求,并在社区发展中发挥应
45、有的作用。其次,人际关系层面,要鼓励移民群体扩大交往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建立在血缘、地缘等初级社会关系网络,要增加与其他居民交往的机会,扩大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社区工作者要将移入居民放在受助者的位置,将其视为环境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客体。要在原有的血缘、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政府、城市社区、民间组织或社团等后生支持系统,让后生支持系统与先赋支持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扩大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提高社会交往的深度,争取和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最后,从社会参与层面来看,目前的状况是,移民群体整体社区参与意识不够,社区管理意识淡薄。而居民在参与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为争取更多的
46、服务与机会,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增强与社区组织的沟通,增强其作为社区成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使他们在社会生活和心理上进一步融入社区。以城市社区为依托,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培育社区居民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完善社区保障、为新进移民群体“赋权”,保障移民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空间,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培养社区共同体意识。当然,在这其中,还有赖于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社区工作者,秉承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增强服务意识,利用科学的助人方法作为指导, 深刻领会拆迁移民社区融入的重大意义,提升业务水平,协助他们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社区。总结与思考城郊结合部房屋拆迁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47、已然成为目前城市化过程的焦点、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定、政府作为等角度、以及拆迁过程中利益冲突问题。本文通过对拆迁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研究,实地调查发现,拆迁造成居民原有邻里、组织、社区关系网络、经济基础等的瓦解和新的社区关系的形成,居民的经济负担加重,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并产生失落、担忧的心理落差,缺乏社区认同,社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基于此现状,笔者提出主要以社区为单位,社工介入社区工作的方式,来帮助拆迁居民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整合社区资源,融入新社区,增强社区归属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当然,本次研究只是一次初步的尝试,由于时间的原因及个人能力的限制,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就研究方法而言,个案访谈虽然具体、深入,但仅仅定性研究难以获得定量研究中更直观的资料。另外,就研究的案例类别而言,案例比较集中,只局限于某一片较小的区域,并不能完全反应出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移民因拆迁而出现的诸多问题。在此,真诚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有所突破,弥补以上不足。参 考 文 献1 蔡勇美,郭文雄.都市社会学,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4年;2 吴亦眀 现代社区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疸病例讨论》课件
- 《数字电路EDA设计》课件第三章 数字电路EDA工具
- 《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原理与实践》课件第7章
- 《公共工程履约》课件
- 2024年燃料油电商平台分销合作协议汇编3篇
- 《计算机数据恢复技术》课件第1章
- 2024年清洁能源项目合作开发协议
- 2025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模板
- 2025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知识点解决合同争议方法
- 2024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合作协议3篇
- 尊重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媒介与性别文化传播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工业大学
- 美术档案袋PPT课件
- 民事诉讼文书样式(上册)pdf
- 春节序曲简谱二胡乐谱
- 二十八星宿吉凶释义知识讲解
- 医疗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
- 自动打印机机构设计
- 学生选课系统-黑盒测试
- 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分析标准表格模板
- 中日英设备安全专业用语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