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保护利用项目岩土工程初期勘察报告(图文)_第1页
古镇保护利用项目岩土工程初期勘察报告(图文)_第2页
古镇保护利用项目岩土工程初期勘察报告(图文)_第3页
古镇保护利用项目岩土工程初期勘察报告(图文)_第4页
古镇保护利用项目岩土工程初期勘察报告(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延川县文安驿古镇保护利用项目岩土工程地质勘察1 前言 1.1工程概况受建设单位委托,我研究院承担了其拟建的XX县文安驿古镇保护利用项目初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该项目由设计院设计,并提供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及建筑总平面图。1.2勘察目的根据有关规范、规程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本次勘察主要目的是:(1) 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评价场地稳定性及建筑物适宜性;(2) 查明建筑场地地层结构和岩土工程特性;(3) 查明场地湿陷类型,判定地基湿陷等级;(4) 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5) 评价场地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6) 划分建筑场地类别,评价场地地震效应;(7) 提供地基

2、土承载力和变形参数;(8) 提供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9) 提供不良地质现象防治措施建议和岩土参数。1.3勘察依据本次岩土工程勘察主要的依据有:(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_年版); (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9)

3、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及建筑总平面布置图。1.4拟建建筑的类别特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任务书”,依据有关规范和标准,拟建建筑均为丙类建筑,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均为标准设防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5 勘探方法与设备本次勘察采用外业钻探、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工作方法。(1) 钻探钻探机具采用DPP100-4型汽车钻机,F146mm螺纹钻头开孔。钻探方式为低压高速回转钻进。场地碎石土及基岩采用合金钻头、单壁岩芯管钻进。(2) 井探 探井采用机械洛阳铲挖掘。 (3) 取土试样钻孔中采用120mm黄土无衬壁薄壁取土器静压采取不扰动土试样,土试样质量等级为级。探井

4、中采用人工井壁刻槽采取不扰动土试样,土试样质量等级为级。碎石土扰动样及岩芯样从单壁岩芯管中采用。(3) 原位测试A标准贯入试验(SPT)标准贯入试验严格按照GB50021-2001(20_年版)规范第10.5节的有关规定进行。B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重型(N 63.5)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严格按照GB50021-2001(20_年版)规范10.4节相关规定进行。(4) 室内土工试验测定液限WL的方法采用76g瓦氏圆锥仪下沉10mm所对应的界限含水率。室内土工试验采用的设备和方法均符合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规范的有关规定。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的设备和方法均符合有关规定。1.6勘察完成工

5、作量本次勘察共完成钻孔20个,其中先井后钻孔4个,钻探总进尺167.70m,探井总进尺24.10m,共采取不扰动土试样34件,扰动土样10件。室内试验共完成常规试验28件,湿陷性试验21件,自重湿陷性试验19件,湿陷起始压力试验11件,颗粒分析10件,固结快剪试验6组,土壤腐蚀性分析2件,水质腐蚀性分析2件。1.7勘探点的测放本次勘察勘探点位置是以拟建场地周围原有建筑为依据,图解勘探点坐标,用钢尺施放的。勘探点孔口标高引测于建设单位指定的基准点(N12),其绝对高程为735.04m,属1985国家高程基准。各勘探点位置、类型及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8工作日程本次勘察外业勘探工作于20_

6、年03月21日开始,20_年03月22日结束,室内土工试验于20_年03月28日全部完成,本报告于20_年04月03日提出。2 场地岩土条件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XX县文安驿下驿村,210国道北侧。拟建场地地形起伏较大,整体呈北高南低之势,勘探点孔口标高介于732.51754.82m之间。地貌单元属文安驿河级阶地。2.2地层结构及岩性描述根据外业钻探及室内土工试验,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土主要由素填土、黄土、粉土、圆砾和砂岩构成,各土层厚度、层底标高及层底埋深统计结果详见下表1。现将地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 素填土Q4ml:褐黄,以黄土、粉土为主,含大量砂岩石块。(2) 黄土

7、Q3eol:灰黄色,硬塑。含少量植物根系,零星蜗牛壳,具虫孔、针孔。具湿陷性。该层仅在场地北侧1-5#钻孔中有揭露。(3) 粉土Q3al+pl:灰黄色,可塑。可见云母片、氧化铁等暗色矿物,含少量粘性土。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存在。(4) 圆砾Q3al+pl:杂色,湿饱和,中密。磨圆度较好,以圆形为主,级配不良。骨架颗粒含量占总质量的6070%,粘性土充填。一般粒径为12cm。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存在。(5) 强风化砂岩T3:浅灰色,强风化。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等。原始结构破坏,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表1 各土层厚度、层底标高及层底埋深统计表层号厚度(米)层底标高(米)埋深(米)最

8、小值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0.502.60732.51754.826.3010.70739.17754.320.501.301.306.50731.01743.620.5011.200.603.80729.21733.352.0011.90勘察深度15.00m范围内最大揭露厚度0.50m各地基土层的分布埋藏条件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录4)。2.3地下水 场地地下水属潜水类型。根据该地区地下水稳定水位的一般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勘察期间属较低水位期,在钻孔中测得稳定水位深度为3.6010.00m,相应标高为728.91733.00m。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排泄方式则

9、以径流排泄和蒸发消耗为主。根据区域资料,拟建场地地下水位年平均变化幅度在1.00m2.00m。2.4场地水、土的腐蚀性依据GB50021-2001(20_年版)规范,拟建场地环境类别为类。根据“土壤腐蚀性分析”(详见附录6),依据GB50021-2001(20_年版)判定,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根据“水质腐蚀性分析”(详见附录7),依据GB50021-2001(20_年版)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2.5地质构造在大地构造单元上,XX县属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地台(亦称陕北构造盆地)的一部分,在构造上是一个台向斜XX县

10、处于台向斜的单斜翘曲地带。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岩层构造简单,无大型褶皱和断裂。2.6不良地质作用根据外业勘探、地面调查,结合地形地貌特征,拟建场地东侧和北侧存在原旧城墙遗址,垂直矗立,高度约5-12m。由于多年失修,局部已崩塌,在后期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原旧城墙进行加固处理,防止雨水冲刷造成的失稳或崩塌对临近建筑的破坏。3 地基土的工程特性3.1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3.1.1地基土的一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为查明拟建场地地基土的基本特性,进行了一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试验结果见附录5,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统计结果详见表2。3.1.2地基土抗剪强度试验指标为获取基坑开挖时基坑稳定性以及支挡结构设计

11、计算参数,进行了固结快剪试验,试验结果详见附录5,分层统计结果详见表2。3.1.3碎石土的颗粒组成为判定碎石的颗粒组成,对扰动土样进行了颗粒分析试验,试验结果见附录5。3.1.4 标准贯入试验指标为评价场地内的黄土和粉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在黄土和粉土中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试验结果详见附录8,统计结果详见表3。表3 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土层编号数据个数范围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黄土6386.02.120.35粉土86107.51.600.213.1.5重型(N 63.5)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为评价场地内圆砾的密实度及承载力,进行了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实验结果详见附录9。其杆长修正系数是根据工程地质手册

12、(第四版)表3-2-1确定,分层统计结果详见表4。表4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结果(N 63.5)统计表 土层名称及编号经杆长修正值密实度统计数范围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圆砾159.3815.0711.922.100.18中密3.2地基土的压缩性(1)各层土的压缩性根据附录5和表2中的压缩系数a1-2指标值,经分析统计,各层粘性土的压缩系数及压缩性判定详见表5。 表5 粉土的压缩性判定表土层编号压缩系数a1-2(MPa-1)压缩性数据个数范围值平均值黄土100.110.610.48中等偏高粉土110.160.310.22中3.3 地基的均匀性由于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均未提供拟建建筑的基础埋深和室内

13、地坪标高,由于拟建建筑均为单层建筑,且无地下室,故均为浅埋基础。在将填土全部挖除后,根据拟建场地土的持力层底面坡度、下卧层在基础宽度方向上厚度的差值、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相应孔的压缩模量当量值,综合判定拟建建筑均为均匀地基。(若后期设计和上述假设基础埋深有较大差异,应重新评价地基的均匀性)。3.4湿陷性评价为了查明地基土的湿陷性,对不扰动土试样进行了湿陷性试验及自重湿陷性试验。试验结果见附录5。从附录5及表2可以看出,场地内分布的黄土具有湿陷性。自重湿陷量的计算自天然地面起,累计至其下非湿陷性土层顶面止。由于该场地土层的自重湿陷系数均小于0.015,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

14、-2004第4.4.4条,拟建场地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自天然地面下1.50m起算,累计至其下非湿陷性土层顶面止,1-5#钻孔黄土湿陷量的计算值为34168mm,计算过程见附录10。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综合考虑,1-5#钻孔所在区域拟建建筑湿陷性等级可按级(轻微)考虑。其他区域均可按一般地区的规定设计。3.5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和压缩模量ES详见表6。 表6 地基土层承载力特征值表 土层名称及编号黄土粉土圆砾强风化砂岩fak(kPa)140150190230ES(MPa)5.968.58

15、20(E0)4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4.1 建筑场地类别及地震动参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3条,依据场地岩土名称及性状和当地经验,拟建场地内地基土为中硬土,场地平均等效剪切波速范围值介于250m/s Vs 500m/s,根据地区经验,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m,拟建场地类别为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XX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4-2,判定本场地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有关

16、划分标准,拟建场地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4.2地震液化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3.1条规定,饱和砂土和粉土的液化判别,6度时,可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5 地基基础方案拟建场地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由于拟建建筑均为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单层丙类建筑,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6.1.5-1条,可不进行地基处理。由于场地内的黄土层和粉土层的承载力较低,为了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小不均匀沉降,建议采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当拟建建筑采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时,宜进行整片处理,换填材料可采用灰土或砂石。换填厚度可取1.0m,压实系数及平面处理范

17、围应满足规范、规程的要求。垫层最终的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垫层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分层铺填厚度和压实系数。地基处理完成后应进行人工地基检测工作。6 基坑开挖与支护根据勘察技术委托书及现场条件,建议基坑开挖时优先考虑放坡开挖,放坡坡度可采用1:1;当场地无放坡条件时,应进行专门支护设计,支护方案可选用土钉墙支护体系。有关设计参数可按表7中的有关数值采用。表7 基坑支护设计参数表土层编号黄土粉土碎石土天然重度(kN/m3)15.817.618.5内聚力C(kPa)18120内摩擦角()201818注:表中数值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取值。土方开挖完成后应立即对基坑进行封闭,防

18、止水浸和暴露,并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基坑土方开挖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不得超挖。基坑周边堆载不得超过设计荷载限制条件。 7 结论与建议(1)拟建场地内及其附近无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适宜建筑。(2)场地地下水属潜水类型。根据该地区地下水稳定水位的一般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勘察期间属较高水位期,在钻孔中测得稳定水位深度为3.6010.00m,相应标高为728.91733.00m。(3)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4)拟建场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1-5#钻孔所在区域拟建建筑湿陷性等级可按级(轻微)考虑,其他区域均可按一般地区的规定设计。(5)场地各主要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可按表6提供的数值采用。(6)场地地震效应评价详见第4章。(7)地基基础方案论述详见第5章,建议采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地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