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黄疸_第1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黄疸_第2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黄疸_第3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黄疸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黄疸细目一:概述黄疸的概念及源流1.黄疸的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 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2.黄疸的源流金匮要略 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 。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细目二:病因病机一、黄疸的病因内因: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外因:外感湿热、疫毒。二、黄疸的病机及转化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肝胆 。基本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分。湿热交蒸,发为阳黄;

2、寒湿瘀滞,发为阴黄。 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细目三:辨证论治一、黄疸的诊断要点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二、黄疸的辨证要点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结合病史、症状,区别阳黄与阴黄。三、黄疸的治疗原则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 。四、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炽盛(急黄)之阳黄及寒湿阻遏证阴黄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阳黄(1)热重于湿证

3、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 ,脉象弦数。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2)湿重于热证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 ,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 ,脉象濡数或濡缓。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薏苡仁、黄芩、连翘。(3)胆腑郁热证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 ,身

4、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红 ,脉弦滑数。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实、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白芍、甘草。(4)疫毒炽盛证(急黄)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 ,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 ,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减。常用药:犀角(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土茯苓。2.阴黄寒湿阻遏证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常用药:茵陈、附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