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与对策_第1页
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与对策_第2页
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与对策_第3页
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与对策_第4页
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与对策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公元前3600 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牵制的一些做法,说它充满活力是我国的理论界、实务界都在研究如何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西方国家,内部控制经过漫长的发展,业已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已主导着国际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然而,对我国来讲全面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会计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灵。 如红极一时的巨人集团倒闭、郑州亚西亚的衰败等,都无一例外地对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重要性和紧迫性作出了实证性的分析。作者就此调查了近7

2、个大中型企业,试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探讨问题的成因,研究内部控制的对策。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通过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走访等互补手段,调查了 3 家以国有资本为主的股份公司, 2 家以私营资本为主的股份公司, 2 家外商投资企业。 调查表涉及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从调查的整体情况看,被调查单位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等。调查发现的问题可概括为以

3、下两个方面:(一)控制环境基础薄弱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涵盖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和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经营观念,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出,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非常严重。1 、 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我们调查的 7 家企业中就有三家未制订完善的、 成文的内控制度,这一事实反映出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即使已经制订出相应内控制度的企业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 给人看”的表面文章上,制度的

4、落实很存问题。2、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少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3、企业制度不健全。一是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例如厂长(经理)缴纳的风险数额只是象征性的,对他们无法构成压力。多数企业领导人还不能负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来,一旦出了问题仍由国家来承担损失。企业经营者可能基于利己动机而利用职权侵吞资产或大肆挥霍。为满足这种欲望,有些经营者不会重视内控的建设,甚至有意忽

5、略或阻挠,反过来又加重了企业制度的不健全,形成恶性循环。二是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雇佣人员时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有许多是凭关系挤入企业;对职工未形成一套关于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的制度;未根据不同情况对职工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企业职工的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值得怀疑,即使有良好的内控也会因执行者的能力不强或道德败坏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三是企业制度不全面,没有针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订出相应的规章制度,顾此失彼现象严重。4、管理者素质较低。在调查的企业中,有四家企业的管理者素质较低,普遍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企业亦未对这些管理者进行管理培训。这样低素质的管理者即使有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素

6、质,也因他们的能力所限而无法真正地管理好企业。在调查中经常听到员工们的一句话是“他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能人” 。5、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因为企业文化是培养诚信,忠于职守、乐于助人、刻苦钻研、勤勉尽责的一种制度约束。企业文化是将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统一和融合, 使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达到有机的结合,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中枢神经,它所支配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

7、人们行为规范,从而才能很好地解决因制度失灵而产生的种种问题。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多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也重视了企业文化的环境建设,但对企业文化内容以及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很多企业负责人只是在“作秀” 。(二)企业内控部门责权不对称,内部控制和监督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而我国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会计控制。从调查中发现,作为承担内部控制主要部门的财会、审计部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 1) 内审部门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但是,我们调查发现,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能真正履行其

8、应有的职能,其存在问题主要有:组建的非自愿性。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在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很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而这种过多依靠行政干预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机构很难受到企业重视。被调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会部门转来的或由财会部门兼任或是从其他部门调来,有的未经过专门培训,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内审部门成为企业安置干部的一个部门,这种情况下组建起来的内部审计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而目前对内审部门是界定在“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

9、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 这说明我国内部审计只是服务于企业负责人。 这就造成内部审计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因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都是在企业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其各项经营行为尤其是重大行为大多是在厂长经理的授权下进行的,是厂长经理意志的直接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又如何开展工作呢?基于以上两点,内部审计无法在地位上实现超然独立,其工作范围大大受限,也很难赢得威信。调查表明,内部审计人员成了企业最休闲的一个部门,在调查中听得最多、最受刺激的一句话就是“有本事查上面去” 。重审计监督,轻服务建设。内部审计是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设立的,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它能

10、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而实际中内部审计却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在各种正式的文件规定中,强调“监督”的多,提倡“服务”的少,强调“事后监督”的多,提倡“事前、事中监督”的少。这种过分强调事后监督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审计认识上的一大误区,也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思想因素。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和作用不甚理解。调查中发现,企业管理人员经常将“内审监督”与“会计监督”混淆不清,使人们产生“企业内部审计没什么意义”的想法。由于指导思想上的误区,多数审计人员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些人将自己等同于厂长经理的行为工具,处处依厂长经理的旨意行事,有些则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心灰意

11、冷或充当好人,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2)责权不对等。权利、义务与责任对等是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目前有关法规中明确内部控制机构既代表国家执行行政监督职责,又要为企业领导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服务。这种理论上的双向服务机制将内部控制机构经济责任和义务确定得大于其实际的功能和拥有的权力,只能把内部控制机构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3) 财务与会计合署办公。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这种机构设置尚能满足管理的需要,但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比,其弊端暴露无遗:一是服务对象不明。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

12、、公允”的原则。将服务对象和灵活性程度不同的两项工作合并一处,必然导致服务对象模糊,财务管理的灵活性会干扰会计的公允性。二是财会 部门不堪重负。 应由财务部门负责的投资、 筹资和收益分配事项, 涉及的时间跨度大 (包括过去、现在与将来) ,采用的方法特殊(如分析、考核等)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事项必将日趋复杂,关系到企业的存亡。由会计人员兼做财务,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既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又导致财务管理乏力,财会部门的工作质量也随之下降。三是违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由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信息处理,极易导致基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本营运系

13、统,而会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 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随着理财业务量的增大,对财会部门内部不相容职务的划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划分不当,容易产生个人舞弊。被调查的企业中有5 家成立了财务部,但究其实质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部门, “换汤不换药” 。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决不是“一日之寒” ,既有人的素质原因,也有制度原因。从我们调查的 7 家单位来分析,主要成因有:(一)双元控制主体矛盾导致内部控制不力。7 个单位中 4 家属于现代意义上公司制企业,另外3 家还不是真正的公司制企业,其董事长同时还是总经理。现代企业

14、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产生了两个控制主体,即所有者控制主体、经营者控制主体,两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一方面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因为所有者拥有对经营者经营权的最终控制权,同时也决定着其报酬的高低;另一方面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实质是为经营者所拥有,所有者还要依靠经营者“尽心尽力”地工作才能实现其资本的扩张和企业财富的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者又受制于经营者。双元控制主体矛盾性导致内部控制存在漏洞。( 1)所有权与经营权制约失衡使内部控制权责不清。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机制约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讲,内部控制就应当是所有

15、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即应当体现所有者的意志和要求。但实际上, 所有权往往是缺位的或虚拟的,经营者实质性拥有了对企业资产的控制权和处置权,明显地出现了所有者对经营者约束不力,形成“该控制的控制不了,能控制的不愿控制”的局面,其结果则会产生经营者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独断专行等后果。这样,势必导致企业控制失灵、会计信息依需而做、内部审计形同虚设,等等。( 2) 内部控制的所有者主体意识得不到体现使内部控制弱化。 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控制者都希望成为控制主体以实现其控制目标,但由于企业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而所有者则成为虚拟的控制主体,其对经营者的控制则

16、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的。这样一种所有者和经营者客观存在的关系,再加上双方利益上的矛盾甚至对立,从而形成了企业内部信息失真的土壤,并弱化了内部控制的作用。( 3)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上矛盾使内部控制的目的对立。对于所有者来说,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另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 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 确保自己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

17、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入,不足额提取费用,在职时的过度消费等。这就必然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在内部控制目的上产生严重的分歧,经营者会利用其掌握的实质上的控制权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所有者只能“望洋兴叹” 。(二)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陋习仍在延续,导致内部控制得不到重视。政府包办企业一切事务和企业经营大锅饭思想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个鲜明特点。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企分开、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深入,打破了大锅饭思想。但其遗毒还在,一些陋习仍在

18、作怪。( 1)行政和大锅饭思想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政企分开,但在实践中执行并不彻底,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但仍然存在的主管部门,基于权利和利益的双重考虑,仍把持着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企业并无真正的理财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呵护长大”的企业,主观上还保留着吃“大锅饭”的意念。而政府对经营不善企业的盲目保护机制,又助长了这种意念,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致使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2)封建家长制,终身制作祟。企业管理者往往由主管部门任命,而非民主选举;任命干部往往重政治表现而轻业务能力,经营失败者不是“撤位”而是“挪位”等等。由于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19、的建立,健全负有主要责任,管理者的素质和内在的激励因素, 自然成为决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 许多改制企业原来的领导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广大员工只占极小的股份甚至没有股份,暂不说改制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却使得家长制的管理逐步盛行起来。从我们调查的 7 家企业中有5 家是这样的情况。(三)各种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的刚性被扭曲。事实上,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会受到来自企业以外的各种监督机制的约束,为其“保驾护行” 。 但由于这些监督机制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整治的合力, 使得监督机制弱化。( 1)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在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企业的威

20、慑力不够。( 2)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事不就人,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四)企业文化落后、内部控制执行者素质不高,使得与内部控制要求不协调。很多企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文化,即使规定出各种规章制度来,但没有形成良好的执行氛围,没有很好地将企业制度与文化、习惯、行为标准很好的结合起来。事实已经证明,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作支撑, “为控制而控制”肯定是事倍功半的,只要企业发生一小点的变故,如总经理换人,企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管理者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观

21、念,才能影响和激励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形成独立的文化氛围的基础在员工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但现实情况是员工培训已经步入了“恶性循环” 。如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形式,股份制企业约束机制不到位等,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不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企业效益不佳,教育基金没有足够来源,从而职工素质得不到提高,进而导致企业效益再度滑坡,形成恶性循环;教育手段软弱,只重视思想品德、制度宣传的软性教育,而忽视对道德败坏,践踏法制者的硬性规定处罚教育,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普遍现象;管理措施不力,对管理者、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职业化系统管理,内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三、企业内部控

22、制的对策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其客观的成份越多,科学性就越强。内部控制建设也应当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制定出能针对企业自身特点的内控制度来,而不可能千篇一律。(一)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机制。实施内部控制,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不但要把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1 、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23、 财务总监首先通过对单位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领导和控制,掌握会计系统的运行,对于单位重大的交易、资产变动等拥有审批权;其次通过主持定期及非定期的单位内部审计,及时发现企业经营和会计方面 已经发生的或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尽管实际工作中因个别经理素质差异和财务 总监素质不一,不乏有受经理个人意志指使者,但只要明确控制责任,再有相制衡的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控制主体存在,是会收到很好成效的。2 、 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供产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

24、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最好实行双签制,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中小企业如不需配备专职人员,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此项工作。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

25、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3、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产生,行为主体全是“人” 。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把内部控制工作做好。具体讲,除领导本身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

26、,要及时掌握企业内部控制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违法违纪,必然有其动机,因此企业领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 着重了解他们是否有赌博、 炒股、经商、与社会劣迹人员往来和追求超常消费等情况,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第二,对内部控制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加强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业务

27、处理的技术错误。(二)以“协调”作为双元控制主体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以“约束+ 激励”作为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1 、在存在双元控制主体的现代企业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双方“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 :企业所有者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他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信息“间接”控制;经营者“直接”控制企业经营的过程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报告方式, 他希望由此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并获得期望报酬。因此决定了在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以上两个基本目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协调问题可以说一直是困扰现代企业制度的难题,企业内部控制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2 、 “约束 + 激励”是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实现现代企业双元控制主体“协调”的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办法。控制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按既定目标运作的系统化机制,但是控制的过程和方式并不仅仅是约束或限制,同时也包括了协调、激励和促进。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使得经营者有可能存在“隐藏行动道德风险”和“隐藏信息道德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