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罐并用治疗急性腰扭伤研究论文_优秀论文_第1页
针罐并用治疗急性腰扭伤研究论文_优秀论文_第2页
针罐并用治疗急性腰扭伤研究论文_优秀论文_第3页
针罐并用治疗急性腰扭伤研究论文_优秀论文_第4页
针罐并用治疗急性腰扭伤研究论文_优秀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针罐并用治疗急性腰扭伤研究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针罐并用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效果。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组, 治疗组90例采用针刺加留针拔罐治疗, 对照组60例采用口服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3d后统计, 治愈46例(51.1%), 好转42例(46.67%), 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治疗3d后统计, 治愈23例(38.33%), 好转27例(45.00%), 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 并且在同样治愈的病例中, 治疗组施治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针罐并用治疗急性腰扭伤有较好疗效。【关键词】急性腰扭伤;针刺;留针拔罐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部扭伤后立即出现以

2、腰部剧烈疼痛, 腰肌紧张, 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病症1。笔者采用针刺加留针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90例,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收治150例患者, 均为我院门诊病人, 按就诊顺序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组(针刺加留针拔罐)和对照组(口服西药组)。治疗组90例, 男58例, 女32例;年龄最小20岁, 最大55岁;病程最短1d, 最长27d;中医辨证属气滞血淤证61例, 湿热内蕴证29例。对照组60例, 男38例, 女22例;年龄最小21岁, 最大56岁;病程最短0.5d, 最长25d;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证41例, 湿热内蕴证19例。两组病例在临床表现、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2

3、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症诊疗标准1拟订:临床表现以腰部有明显的扭伤史, 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 活动受限, 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腰肌和臀肌痉挛, 可触及条索状硬块, 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X线及CT摄片腰椎除有生理弯曲改变或有度脊柱侧弯外无其它异常。全部观察病例均经X线或CT检查确诊, 排除腰椎骨折及腰椎间盘突出等症。2治疗方法治疗组全部病例均不采用任何药物, 仅用针刺加留针拔罐。治疗组主穴取后溪(双)透合谷(双)、肾俞(双)、命门、阿是穴。气滞血淤证配三阴交(双)、阳陵泉(双)。湿热内蕴证配腰阳关、委中(双)

4、。操作方法:先令患者取站立位, 两手微握拳取穴, 用华佗牌30号22.5寸毫针, 常规消毒后, 依次取两手的后溪穴透刺合谷穴(针尖在合谷穴皮下不刺透), 行捻转泻法得气。此时患者有强烈针感, 以针感压倒痛感。然后鼓励患者最大限度地活动腰部, 尽量向受限方向活动。注意开始时活动幅度不宜过大, 随着针感的加强, 可逐步扩大活动范围。在此过程中如后溪穴针感减弱, 再捻针促使气至后继续进行腰部活动。如此反复多次, 直至腰部活动自如或有所好转后再出针。出针用泻法, 摇大针孔慢慢出针不按压。出针后再令患者取俯卧位, 取肾俞(双)、命门、阿是穴直刺0.51寸提插捻转得气后, 用闪火法留针拔罐, 留罐10mi

5、n, 起罐出针, 用消毒干棉球擦干流出之淤血, 然后用手掌轻微按压片刻即可。上述治疗1次/d, 3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对照组采用口服消炎痛片(规格:25mg)、地塞米松片(规格:0.75mg)、维生素B1片(规格:10mg)、安络痛片, 各2片/次, 3次/d。3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疗标准1拟订, 腰部疼痛消失, 脊柱活动正常为治愈;腰部疼痛减轻, 脊柱活动基本正常为好转;腰部疼痛减轻, 症状无改善为未愈3.2治疗结果治疗结果见表1。治愈病例所用天数见表2。表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略)与对照组比较, 经卡方检验处理, 2=10

6、.67, *P0.01表2两组治愈病例施治时间比较(略)与对照组比较, 经卡方检验处理, 2=6.9, *P0.01经统计分析, 治疗结果两组相比, P0.01, 疗效显著。证明针刺加留针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较好;施治天数相比, P0.05。特别是前1天、2天疗效非常显著, 立竿见影。提示在同样治愈的病例中, 针刺加留针拔罐治疗天数明显少于口服西药组。3.3随访情况治疗组治愈46例中, 经1年的电话随访无复发;对照组治愈23例中, 有4例在6个月内复发, 经用针刺加留针拔罐治疗后痊愈。3.4典型病例男, 46岁, 于20010603就诊。主诉:3d前因搬重物扭伤腰部, 疼痛严重, 不能翻身及

7、坐起, 动则剧痛。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口服西药治疗无效。查:患者腰部不能挺直, 俯仰屈伸转侧困难。腰部疼痛以右侧为甚, 局部微肿, 肾俞穴处压痛明显, 并向两胁下放射。X线摄片示脊柱侧弯。西医诊断:急性腰扭伤。中医证属气滞血淤。即采用站立位, 双足略分开与肩同宽, 常规消毒后取双侧后溪穴透合谷穴直刺, 进针后双侧同时行针, 强刺激35min后患者感觉酸麻胀。此时, 令患者前后左右活动腰部, 动作由慢到快, 幅度由小到大, 活动1030min, 其间间断行针, 直至腰部活动时听到轻微“喀哒”声为止, 泻法出针。出针后患者取俯卧位, 在肾俞(双)、命门、委中(双)穴处针刺得气后行留针拔罐, 留罐10m

8、in起罐出针。当时患者就能站起弯腰走路等正常功能活动。1次而愈无复发。4讨论急性腰扭伤是因腰部剧烈运动或负重不当、跌仆牵拉以及过度扭转等外伤所致。本病发病急骤, 局部淤血内阻, 气行不畅, 络脉不通或兼夹湿热之邪。发病部位多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病机的重点是淤血内阻络脉不通。治宜活血行气, 通络止痛。本疗法采用后溪(双)穴透合谷(双), 是因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 手太阳与足太阳为同名经, 同名经脉气相通“输主体重节痕”2;后溪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气导原于肾间动气2, 肾与膀胱相表里,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故针刺后溪透合谷穴, 能使气至病所, 行气血而通经络, 使受伤组织功能恢复正常。肾俞、命门治腰肌强直;腰阳关助阳散寒化湿;阿是穴是病变部位在体表的阳性反应点;委中疏通足太阳经气是治疗腰背疼痛的要穴3。诸穴相配、针罐并用、相得益彰, 更能加强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4之功, 从而使腰部痉挛的肌肉得到缓解而疼痛消失。【参考文献】1戴慎, 薛建国, 岳沛平.中医病症诊疗标准, 第1版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