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1课《春》精品同步测试1_第1页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1课《春》精品同步测试1_第2页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1课《春》精品同步测试1_第3页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1课《春》精品同步测试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资源欢迎下载(一)基础达标1.下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鸟巢(ch a)b.酝酿(li mg)c.薄烟(ba)d.噫亮(li a)2.填空。春的作者是 散文集撑伞(zh ong )披蓑(su 0黄晕(y丘i)赶趟(t mg))宛转(w 戴笠(1 1) 抖擞(s cu)应和(h e),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欧游杂记等。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诗文集 ,3.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4 .

2、模仿下列句子,用相同的句式以“夏之色”、“冬之色”开头各写一个句子。例句: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 极。夏之色冬之色(二)精段阅读阅读春第段,回答下面问题。5 .请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6 .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7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句中“闹”字用得好,试分析其作用。8 .对本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描写桃、杏、梨花争芳吐艳,表现了春花的烂漫和娇艳。b.第句写“野花遍地是”为了与桃花、杏花、梨

3、花形成对比。c.第句由春花的香味联想到满树的桃儿、杏儿、梨儿,由味及果,由实到虚。d.这部分按照由“树上”到“花下”再到遍地这一自上而下的描写顺序,写出了百花争艳的喜人景色。9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一句中,“仿佛” 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三、课后能力通(一)能力拓展提升春暖花开邸玉超我非常喜欢春暖花开这个词。词汇的温度不可预报,但可以感知,可以体会。对于走过漫长冬季的北方人 来说,感受这样的词一定是特别温暖而欢欣一一如同与久别的亲人相拥那一刻的美好。古代文人心思细腻如陶泥,可以拿捏任何无以名状的事物,因此对春天的感受要比一般人更细致入微。唐代诗人史青应诏赋得除夜云:

4、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 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新一年的晨曦微现,普通人还没有感觉到春光的来临,而史青眼里的梅已经蓿蕾 初绽了。这首诗虽是应诏之作,却也写得俊逸纯真。古人比我们生活简单,时间宽裕,性子就比较慢,想事情会 更细致,做事情也会更执着。其实,我们也需要慢下来,看一看花是怎样开的、天气是怎样暖的。与史青家的后园不同,我老家的后园子没有梅,但有一株杏,还有一株桃。梅属于贵族,属于士大夫,不 属于百姓。从古到今普通百姓爱戴的大都是杏桃之类,因为这类仁果可以充饥饱口福。口腹不饱何以饱眼福?在古人写春的诗中,我最喜欢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

5、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异乎寻常地简单,朴素真切的感悟。花开花落中,蕴藏着淡淡哀伤和悠远的哲思。我喜欢这首诗的另一个好笑的 因由是,这位田园山水诗人的落花留给了我更大的想象空间,至少没有像史青那样直接咏梅一一我不喜欢梅,我猜想孟襄阳诗中的花应该是桃花,抑或杏花,与我家后园子那两株一样。春分过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走出梦境,先醒的是耳 朵,睡眼蒙胧中,满耳是鸟儿的欢鸣。那鸟啼也不是冬天麻雀的单调叽喳,而是戴胜、黄喉、红胁蓝尾鸥的婉转 悠扬。睁开双眼,灿烂的阳光射过玻璃窗,好像太阳雨落在脸上,暖融融麻酥酥的。而几天前的一场细雨,润绿 了后园子的

6、杏树枝,淋透了墙角的桃树干。这个早晨,杏花率先开了。深红、浅红、粉红、粉白,一树云霞,满 园生辉。杏花开时,绿叶尚未被春风的剪刀裁出;而桃花绽放之时,桃叶已经舒展成绿箭,在绿叶的衬托下,桃 花显得更加娇艳妩媚。杏树为什么先开花后长叶?原来杏花花芽生长所需要的气温比叶芽生长所需要的气温低, 早春的温度已满足了她生长的需要,于是花芽逐渐膨大而开放。但此时的天气对于叶芽来说,还稍显凉意,因此 她仍然蛰伏着,待气温逐渐升高,她才肯萌发。桃花的花芽、叶芽生长所需要的气温相差无几,春风拂过,花和 叶就会几乎同时与我们会面。神奇的自然给了我们太多惊喜,也一再提醒我们人应当谦逊。我现在生活的远郊有杏花山、梨花

7、沟,那里漫山遍野,千树万树,繁花如海,蝶飞蜂舞。朋友邀我郊游赏 花,我每每婉拒。我不喜欢这样的宏大与张扬,包括花,也包括人。我念念不忘后园子那一株杏,那一株桃,她 们甘于寂寞,自我绽放,馨香如故,唐朝这样,宋朝这样,如今依然是这样。我还知道,亿万年前,世界上第一 朵花_辽宁古果也是这样灿烂而又无人问津地绽放的。由此说来,春暖花开原本与我们并无瓜葛。我们是多情的,有时又情不自禁地自作多情起来,不是吗?春暖花开是有关季节的词汇,更是有关生命的词汇。23年前的春天,海子走了。每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都隐隐作痛。他向往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同时喜欢行走在人群的边缘,保持一颗独立而圣洁的 心。“从

8、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向往宁静与美好的诗人毅然决然地把自己永远留在了寂寞的春天里,而我们依然在明媚的春光中幸福着,想想挺惭愧的。我们能做的,也只有珍惜春光,珍视自然,珍爱生命。至一选自2012年4月20日辽宁日报10 .文章以“春暖花开”为题有何妙处?11 .第段写道“我猜想孟襄阳诗中的花应该是桃花,抑或杏花,与我家后园子那两株一样”作者为什么这 样猜想?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2 .品读第段画线句子,完成下面题目。 (1)请从修辞角度作简要点评。(2)作者为什么认为“桃花显得更加娇艳妩媚”?,为什么我们还对

9、它“情不自禁13 .品读第段画线句子,思考并简答:春暖花开“原本与我们并无瓜葛” 地自作多情起来”?14 .本文引用(化用)了许多诗词,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艺术表现力。(二)挑战自我潜能15 .请你为文中的春花图配一句古诗。16 .在具体的语境中仿写、续写一个“我喜欢”的句子。我心里总是充满着太多的喜欢。我喜欢倾听春天的脚步, 我知道我如果不喜欢, 便意味着我不珍惜鲜嫩的花、碧绿的草;我喜欢欣赏大地的容颜,我知道我如果不喜欢,便意味着我不热爱高峻的山、清浅的 河;, , 。参考答案1.a. “撑”读“ch eng” b. “酿”读“ ni a ng” d. “和”读“he” 2.

10、朱自清 踪迹 背影3.d 4.夏之色 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5.春花图6.a.拟人,写出花的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b.比喻、排比,写出花的色彩,突出花的艳丽。7.写出了花下蜜蜂之多,场面之大,群蜂之乐。 8.b 9.不能删去。这句话是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用虚写开拓了 诱人的丰收美景。如果不用“仿佛”,句子变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10 .“春暖花开”是个有温度的词,一读就让人觉得温暖而又欢欣,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春暖花 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行文的线索。“春暖

11、花开”是作者热爱生活、珍惜春光、珍视自然、珍爱 生命的象征。11 .因为梅属于贵族,属于士大夫,不属于百姓。普通百姓爱的是能充饥的杏桃之类。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 诗作内容大多是山水田园风光,所以作者这样猜想。 体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状况的关心,对普通百姓生活质量低的不满。12 . (1)“桃叶舒展成绿箭” 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初绽时桃叶的形态;“桃花显得更加娇艳妩媚”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桃花美丽动人的情态。借助两种修辞,表达了作者的欢喜之情以及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2)因为桃花的花和叶几乎同时与我们见面,提醒我们人应当谦逊。杏花先开花后长叶,有卖弄之嫌。而作者 不喜欢宏大与张扬,喜欢像桃花一样谦逊,所以作者将杏花、桃花进行对比,用“更加娇艳妩媚”表明作者对桃 花的喜爱。13 .虽然花儿不是为我们绽放,不需要我们赞美和过度的欣赏,好像与我们并无瓜葛。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 求美好事物、向往美好生活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