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赠郭给事-王维|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赠郭给事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也是一首 唱和诗,郭给事有诗给王维,所以王维就酬和。此类应酬性的诗,总 是称赞对方,感慨自身的,这首诗即意在称道郭给事。首联写郭给事 的显达。第一句写皇恩普照;第二句写他桃李满天下,门生显达。颔 联写郭给事奉职贤劳,居官清廉闲静,所以吏人稀少,讼事无多,时 世清平。颈联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下达,不 辞辛劳。尾联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更 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原文】赠郭给事作者:王维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2、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注解】给事:给事中的省称,唐时属门下省,官阶正五品上。洞门:指重重相对的宫门。霭:暮霭,傍晚时分的云气。桃李: 指门生。禁里:皇宫。玉佩:玉制佩饰,古时贵族方可佩带。趋:快步疾行,以示恭 敬。句中指上朝。拜琐闱:指下朝。奉:“捧”的本字。无那:无奈。解朝衣:脱去朝服,指辞官。【韵译】门庭楼阁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桃李繁荣茂盛柳絮乘风纷飞。禁宫中官舍的晚钟稀稀落落,门下省里鸟鸣吏少无事可为。凌晨身佩玉饰进诣銮殿朝拜,傍晚捧着诏书退朝拜别琐闱。我想随您进退无奈年迈体衰,将因常常卧病解脱朝衣引退。【翻译】东门高阁凝聚着太阳的余辉,桃李盛开
3、,柳絮飞扬。宫中钟声疏 落已到傍晚,门下省中听得见鸟儿的鸣叫,往来的官吏稀少。早晨戴 着玉饰恭恭敬敬地上朝,傍晚捧着皇帝的诏书朝拜回来。虽然勉力想 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将因为卧病而辞官退休。【评析】这首酬和诗,是王维晚年酬赠与给事中郭某的。“给事”,即给事 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 违失,地位是十分显赫的。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然而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 拂席迎之。”(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这类应酬的 题材甚多。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 的思想。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
4、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 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 从雅的艺术效果。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 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 阴阴”,是说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是指那些门生故吏个 个飞扬显达。这样,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 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诗的三、四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 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 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 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
5、人往,现在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 鸣叫声,不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 的唐诗三百首栏目。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无奇的景或物, 赋予它们某种 象征意义。“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 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五、六两句,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朝服盛装,恭恭敬敬地去 上朝面君,傍晚捧着皇帝的诏令向下宣达。他那恭谨的样子,有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 “晨”、“夕”两字,则使 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怎样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从全诗 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诗的末两句
6、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 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 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 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 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人称诗佛,名 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 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 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 “诗佛”的称
7、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 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 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 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 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 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 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
8、侣了。王维青少年时期即赋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 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 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 体现了他当时要求 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 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 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 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 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
9、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 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 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 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 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 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 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
10、的景色,借以反映其 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 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英汉对照】酬郭给事王维洞门高阁霭余辉,禁里疏钟官舍晚, 晨摇玉佩趋金殿, 强欲从君无那老,桃李阴阴柳絮飞。省中啼鸟吏人稀。夕奉天书拜琐闱。将因卧病解朝衣。harmonizing a poem by palace-attendant guowang weihigh beyond the thick wall a tower shines with sunsetwhere peach and plum are blooming and the willowcotton flies.you have heard in your office the court-bell of twilight;birds find perches, officials head for home.your morning-jade will tinkle as you thread the golden palace;you will bring the w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我国旅游管理办法
- 抽检分离管理办法
- 2024年西藏昂仁县普通外科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投诉暂行管理办法
- 旅店登记管理办法
- 律师宣传管理办法
- 2024年四川省汶川县急诊医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招待物资管理办法
- 2024年陕西省澄城县急诊医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慈善入会管理办法
- BCS奶牛结构解剖英文介绍
- SH3904-2022年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规定
- 检查院的申诉书范文写检察院的申诉状
- 数字孪生应用白皮书
- 叉车检验检测报告
-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银监会: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
-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施工组织设计
- 浙江省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安装300条)新版
- 古建筑木构件油漆彩绘地仗施工技术分析
- 中药化学第六章 : 黄酮类化合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