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具的介绍及其图解_第1页
功夫茶具的介绍及其图解_第2页
功夫茶具的介绍及其图解_第3页
功夫茶具的介绍及其图解_第4页
功夫茶具的介绍及其图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功夫茶具的介绍及其图解作者:日期:功夫茶具的介绍及其图解现代主要指茶壶、 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 古代 茶具”的概念指更大的范围。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 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以下只列举现代茶具:闻香杯茶nr公道杯茶壶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 竹木茶具和玉石茶具等几大类。茶具的详细介绍“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2、。现代主要指茶壶、 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 古代 茶具”的概念指更大的范围。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 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 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茶壶、

3、盖碗:用于泡茶的器皿。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茶壶是茶具中最主要的泡茶器具,可称为茶具之王。盖碗又称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

4、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点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随明太祖对茶艺简化的要求,盖碗就遍及于整个中华。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 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 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又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茶汤内含物又可徐徐沁出,茶香、茶味久泡不散,甚是惬意。盖碗后被演译称三才碗”包含了古代哲人 天为盖、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5、把茶饮与器具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用天、地、人”三才来为 三头盖碗”命名恰如其分。人以茶为饮,上有天,下有地,人在中间顶天而立 ;非天,地不能行;非地,万物不生;非人,哪个采茶。杯口的喇叭形,防尘、端放、观形、闻香、吹拂、品啜,显得方便、优雅、舒服和惬意,直口杯和缩口杯都没有这种感觉。茶滤:导茶水入公道杯,防止茶叶掉落杯外,同时可以过滤茶渣。茶滤底部常用金属或丝帛茶海(公道杯):用来盛放泡好的茶汤,再分倒入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同,滋味一致,同时能够沉淀茶渣。茶盏、茶碗、茶杯:用于饮茶 茶碟:用于放置茶杯,防止茶杯烫手。茶道配件茶筒、茶道六君子茶则茶夹茶针茶漏 茶匙1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

6、筒2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的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3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 ,以导茶入壶,防止茶 叶掉落壶外。4茶则:茶则(茶勺)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 一般为竹制。5. 茶夹:又称茶筷,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 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6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 (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 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二、其他配件其他配件还有:茶巾、茶盘、茶船、煮水器、茶罐、

7、茶荷、茶托等。1、 茶巾: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不能用来清理泡茶桌上的污渍,果皮物。2、茶盘: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 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3、茶船: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 ,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 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 茶水、保温。4、 煮水器: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

8、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自 动电炉。古人煮茶要用火炉 (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5、茶罐: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6、 茶荷: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 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 ,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 荷形状使用之。7、茶托:用于将功夫茶杯托举到客人面前,可防止茶杯烫手,以及其他人手指污染茶杯。茶艺程序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功夫茶具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希望这沁人心脾的

9、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你的心会伴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 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第二道:孔雀开屏,叶嘉酬宾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 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代茶人叹为观止,视为至宝,所 以后人都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大彬壶。 大彬沐淋,就是用开水浇烫茶壶,其目的是洗壶并提高

10、 壶温。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风拂面武夷茶艺讲究“高冲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将开水壶提高,向紫砂壶内冲水,使壶内 的茶叶随水浪翻滚,起到用开水洗茶的作用。“春风拂面”是用壶盖轻轻地刮去茶汤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壶内的茶汤更清沏洁净。第五道:乌龙入海,重洗仙颜品饮武夷岩茶讲究“头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头一泡冲出的茶汤我们一般 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为茶汤呈琥珀色,从壶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龙入海,所以称之为乌龙入海。“重洗仙颜”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处摩崖石刻,在这里意喻为第二次冲水。第二次冲水 不仅要将开水注满紫砂壶,而且在加盖后还要用开水浇淋壶的外部,这样内外加温,有利于茶 香的散发。第

11、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冲泡武夷岩茶时要备有两把壶,一把紫砂壶专门用于泡茶,称为“泡壶”或“母壶”;另 一把容积相等的壶用于储存泡好的茶汤,称之为“海壶”或子壶。现代也有人用“公道杯” 代替海壶来储备茶水。把母壶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壶,称之为“母子相哺”。母壶中的茶水倒 干净后,乘着壶热再冲开水,称之为“再注甘露”。第七道:祥龙行雨,凤凰点头将海壶中的茶汤快速而均匀地依次注入闻香杯,称之为“祥龙行雨” ,取其“甘霖普降” 的吉祥之意。当海壶的茶汤所剩不多时,则应将巡回快速斟茶改为点斟,这时茶艺小姐的手势一高一低 有节奏地点斟茶水,形象地称之为“凤凰点头”,象征着向嘉宾行礼致敬。过去有人将这道程序

12、称之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因这样的解说充满刀光剑影,杀气太重,有违茶道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所以我们予以扬弃。第八道:夫妻和合,鲤鱼翻身闻香杯中斟满茶后,将描有龙的品茗杯倒扣过来,盖在描有凤的闻香杯上,称之为夫妻和 合,也可称为“龙凤呈祥”。把扣合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之为“鲤鱼翻身”。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鲤鱼翻身跃过龙门可化龙升天而去。 我们借助这道程序祝福在座的各 位嘉宾家庭和睦,事业发达。第九道:捧杯敬茶,众手伟盅捧杯敬茶是茶艺小姐用双手把龙凤杯捧到齐眉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右侧的第一位客人行 注目点头礼后把茶传给他。客人接到茶后不能独自先品为快,应当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艺小姐 点头致谢,

13、并按照茶艺小姐的姿势依次将茶传给下一位客人, 直到传到坐在离茶艺小姐最远的 一位客人为止。然后再从左侧同样依次传茶。通过捧杯敬茶众手传盅,可使在座的宾主们心 贴得更紧,感情更亲近,气氛更融洽。第十道:鉴赏双色,喜闻高香鉴赏双色是指请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龙凤图案的茶杯端稳,用右手将闻香杯慢慢地提起来, 这时闻香杯中热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随着品茗杯温度的升高,由热敏陶瓷制的乌龙图案会从黑 色变为五彩。这时还要注意观察杯中的茶汤是否呈清亮艳丽的琥珀色。喜闻高香是武夷品茶三闻中的头一闻,即请客人闻一闻杯底留香。第一闻是闻茶香的纯度 看是否香咼辛锐无异味。第道:三龙护鼎,初品奇茗三龙护鼎是请客人用拇指,食指扶

14、杯,用中指托住杯底,这样拿杯既稳当又雅观。三根手 指头喻为三龙,茶杯如鼎,故这样的端杯姿势称为三龙护鼎。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中的头一品。茶汤入口后不要马上咽下,而是吸气,使茶汤在口腔中翻滚流动,使茶汤与舌根,舌尖,舌面,舌侧的味蕾都充分接触,以便能更精确地品悟出奇 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这泡茶的火功水平 ,看有没有“老火”或“生青”。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兰芷 再斟流霞是指为客人斟第二道茶。宋代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兰花之香是世人公认的王者之 香。二探兰芷是请客人第二次闻香,请客人细细地对比 ,看看这清幽,淡雅,甜润,悠远,捉 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单纯的兰花之香

15、更胜一筹。第十二道:二品云腴,喉底留甘“云腴”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对茶叶的美称。“二品云腴”即请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 品茶的滋味,看茶汤过喉是鲜爽,甘醇,还是生涩,平淡。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荡气回肠“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贡茶中的珍品,后人常用来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 茶。“荡气回肠”是第三次闻香。品啜武夷岩茶,闻香讲究“三口气”即不仅用鼻子闻,而 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后从鼻腔呼出,连续三次,这样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细腻地辨 别茶叶的香型特征。茶人们称这种闻香的方法为“荡气回肠”。第三次闻香还在于鉴定茶香 的持久性。第十五道:含英咀华,领悟岩韵“含英咀华”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饮武夷岩茶时说:“品茶应含英咀华并 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其中的英和华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华即在品茶时像是在嘴里含着一 朵小花一样,慢慢地咀嚼,细细地玩味,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 ,甘, 活”,无此美妙的岩韵。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古人讲“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饮了三道浓茶之后,再喝一口白开水。喝这口白开水千万不可急急咽下而应当像含英咀华一样细细玩味,直到含不住时再吞下去。咽下白开水后,再张口吸一口气,这时您一定会感到满口生津,回味甘甜,无比舒畅。多数 人都会有“此时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