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教学盛开理性之花_第1页
让诗歌教学盛开理性之花_第2页
让诗歌教学盛开理性之花_第3页
让诗歌教学盛开理性之花_第4页
让诗歌教学盛开理性之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让诗歌教学盛开理性之花用“演绎法”进行高一诗歌教学的尝试永康一中王小青一、用“演绎法”进行高一诗歌教学的缘由高一新生入学后,做了一次摸底测试,仔细批改后,发现最差的一题是默写题,功 利性教学所造成的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可见一斑;其次就是诗歌鉴赏题。审视学生答案, 问题五花八门,不是毫无章法,就是乱戴帽子,人为拔高,要么断章取义,甚至与诗作 毫不相干。询问原因,答案并没有意外:一是诗歌干脆就读不懂;二是不知从何入手赏 读诗歌,三是即使有些感觉,也无法把心中所读的感觉表达出来。这样的答案与我上一学年高三教下来的忧虑是一样的,姑且不说高一学生,就是大 部分的高三学生在诗歌复习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从小

2、学的“床前明月光”开始学 诗,到高三经历了十几年的诗歌学习,还是不会欣赏诗歌,那么,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否 存在一定的问题呢?这样的问题是应该放在高一,还是高二甚至是高三解决,又该采用 何种教学方法才能解决上述问题?这些思索困扰了我多日。语文的学习,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语言的学习,大多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 譬如小孩子学说话,基本不用教,只要给他一个环境,让他接触到大量的语言,到学龄 前,大多数的话都能表达自如了。根据语言学习的这一特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大都 遵循这样一种逻辑思维,即用“归纳法”进行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语言现象 来得出一般的语言规律。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然而,诗歌的教学能否反其道而行呢?即采取逆向的思维方式,尝试采用“演绎法”进行教学,先给学生以理性的方法论的指导,构建诗歌阅读的整个框架,再引领学生进 行感性的品味,然后再回归理性,逐步让学生明白何谓诗歌,诗歌鉴赏从何入手。这样, 到了高三,我们就可以占据主动,况且,一种阅读方式学会了,也可以受益终身。整个暑假我都在思索这个问题,基于以下几个原因,我准备做出一定的尝试。其一, 从学生角度而言,诗歌教学已经有了小学和初中的铺垫,同学的脑海中已经存放了一定 量的诗歌,有了对诗歌一些感性认识的铺垫,学生应该能够接受由浅到深的方法论的指 导。其二,从诗歌这一体裁本身而言,诗歌作为“语言的钻石”,浑然天

4、成,读起来常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鉴赏起来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让人有老虎 吃天,无从下手的困惑,所以对诗歌鉴赏进行一定的方法论的指导大有必要。其三,从 苏教版的编排来看,我统计了一下,包括所有类别诗作,五册必修教材只有23首,编排如下: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新体诗沁园春长沙 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 腾吧发现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别离旧体诗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离骚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外国诗歌祖国土致西伯利亚 囚徒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旧日的 时光箭与歌(以上划横线的为讲读课,其他为自读课)从以上编排我们可以看出,整个高中的诗歌讲读课文只

5、有11篇,自读诗作有12首。想通过11首诗作的讲读来理解诗歌鉴赏的真谛,没有一点理性的思索,方法的引导,显 然是很困难的。同时,由于苏教版的编排方式,诗歌教学散落在每一册中,前后学习间 隔比较长,很难形成对诗歌这一体裁的理性认识,所以诗歌教学就需要一个提纲挈领式 的东西来连接整个教学。高中三年的诗歌学习并不多,从高一开始建立一个对诗歌认识 的整体框架,以理性的方法的指导带动诗歌的品读也是必要的。其四,从高考这个现实 角度来说,到高三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就少去了学生消化吸收的过程,用匆忙学 来的未经充分内化的方法去应对高考,显然,要做出规范全面的答案也是有一定的难度 的。二、用“演绎法”进行

6、高一诗歌教学的具体操作为此,我和高一语文备课组的其他五位组员进行了讨论,对上课进度进行了些微调整,把必修一的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和必修二的念 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放在一起上,形成高中阶段诗歌学习的 第一个小专题。这样,利于诗歌教学的系统化,反复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诗歌鉴赏基本 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同时,每次考试时的诗歌鉴赏题也可以成为重温诗歌学习方法一个 途径。然而,这样也会破坏苏教版原来的编排体系,我们将在其他课文的教学中加以弥在教学方法上我准备采用“演绎法”构建整个诗歌教学,以理性指导,感性体验 为主的方法组织教学。作为高中阶段的第一个诗歌教学专题,我将分四个层次

7、进行如下设计。第一层次,用三节课左右的时间,高屋建瓴的构筑整个诗歌学习的框架。利用学 生已学的诗歌知识,着力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诗歌鉴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 2、 诗歌到底学些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诗歌很美好”,运用已学诗歌,通过探究 诗歌的美好之处来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诗歌到底美在哪里。最后站在理性的角度明确, 诗歌之美,其一美在诗歌中所蕴含的的情感、理趣、志向;其二美在诗歌为传递出自己 某种独特的情感、理趣、志向而选用的一些载体,如别致的景、物、人、事。在这一过 程中,我将学生对诗歌的关键要素“意象”和“意境”理解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教学。其 三美在诗歌所体现的奇特的想象

8、,新颖的构思和巧妙的手法上。由此,学生懵懂的认识 到诗歌鉴赏大致是这么些要素,然要想运用于实践还是操之过早的。针对第二个问题, 我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关注。第一是赏标题、猜诗作。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已学诗歌的 标题来学会赏析其他诗作的标题,最后明确我们大致可以从标题中看出一首诗所写的时 间、地点、内容、对象、情感、缘由以及诗歌的类别及写作的手法。第二是明诗人、知 时事。弓I导学生去多了解诗人和其所处的年代,通过向青春举杯中三首诗不同的作 者和背景,故而诗作在各方面大不相同的例子,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和时代打在诗歌 上的烙印。第三是品正文、用己心。正文的品读将通过具体的诗作来体现。 在本专题中, 由

9、于通过意象来传情明志的诗歌较多,我们将重点介绍两种诗歌鉴赏手法,即“拆象组 境”和“知人论世”。至此,学生大致理解诗歌由哪些要素构成,可以从那些方面入手 欣赏,不再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诗歌鉴赏的框架大致完成。不过,此时的学生还是 无法将这些方法和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诗歌鉴赏的。所以,教学的第二层次就是通过本专 题这几首诗歌的教学和自学,让学生将所学方法运用于实践,形成自觉运用以上方法分 析诗作的习惯。第二层次,根据以上的理论指导,按三个步骤来安排具体诗歌教学,务必让学生 形成诗歌鉴赏的大致思想流程,通过不断的反复,以期达到诗歌鉴赏的自觉与自由。这 个过程将通过相关简案的形式来呈现。大致用八个课时

10、进行教学。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念奴娇赤壁怀古三首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以写景抒情为主,两首词均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对于此类词作,我准备采用相对固定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以期通过八个课时的教学, 让学生基本明了写景抒情类诗词作品的赏读方法。基本教学流程如下:(一)课前准备字音字形朗读作者了解初原感受(二)新授1、赏标题、猜诗作2 、品正文、用己心明确思路对上阕进行“拆象组境”的分析(具体见下面的教案) 品诗句3 、明诗人、知时事、探情志对下阕进行分析,结合诗人和时事,探究词作的情志(以上三个步骤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进行顺序上的相应调整)4、作小结 情志和写景如何结合“拆象组境”和“知人论世”

11、方法的归结(三)作业用“拆象组境”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读具体诗词。以下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学目标: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按照读诗的三个步骤,运用“拆象组境”和“知人论世”的手法来学习本词,逐 渐掌握相应的诗歌鉴赏手法。3、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 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教学重点:“拆象组境”和“知人论世”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教学方法:方法指导学生讨论教学计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1、文学常识,字音字形的落实2、谈初原感受3、读课文,听录音,再读

12、课文,读法指导(二)新授1、赏标题、猜诗作学生讨论明确:词牌名看出词风,赤壁为地点,怀古为咏史诗,猜测可能写赤壁的哪些人物2、品正文、用己心(1)明思路,理脉络上阕,写景,写赤壁之景下阕,写人叙事抒情(2)重点 上阕的写景,用“拆象组境”的方法加以学习 拆象(选用了什么意象):大江浊浪乱石惊涛千堆雪选用意象的特征:壮阔 雄伟 豪放派词风组境(意象是如何组合一起的):分析字词和手法:乱、惊、千堆(形容词);淘、穿、拍、卷(动词) 仰结合、比喻、夸张画面(上阕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诗歌借助什么样的(或哪些)意象,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一 般由两组双音节词组成的四字词概括)画面。(3

13、)品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很高,说它不同凡响。说说你的 认识。明确:此句选用了 “大江”、“浪”等意象,用一个“淘”字将景与历史人物结合,不仅写出了长江奔腾的气势,而且将写景和写人融合为一,形象的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选用了那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此句选用了“乱石”、“惊涛”、“千堆雪”等意象,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 用惊天地,泣鬼神之墨,极尽描摹之能事,写出了一幅雄奇壮美,古老险峻,澎 湃阔大的赤壁大江雪浪图。(三)作业用“拆象组境”的方法赏析下面这首诗作: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14、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赏读下阕3、明诗人、知时事、探情志(1)核心问题:以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三国英雄辈出,为何独选周瑜(2)苏轼眼中的周瑜是怎样的?小乔初嫁了 年轻有为 风流倜傥 美女衬英雄雄姿英发一一才情出众卓越不凡羽扇纶巾一一从容娴雅风度翩翩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一一指挥若定战功卓著风流人物:俠胆柔肠、文韬武略、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探讨:何以写“小乔初嫁”,何以写“羽扇纶巾”)(3)苏轼不但选了周瑜,而且还将之塑造成了“风流人物”的形象,为何?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苏轼一生沉浮:宋仁宗嘉佑二年(1

15、057),苏轼21岁中进士。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 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 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佑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 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 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贵州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本词的背景: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 21岁中进士

16、,30岁以前 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 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被贬黄 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 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 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4)理解“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两相比较:周瑜苏轼年龄: 34岁47岁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

17、酬明确:自身年近半百,有志报国,功业无成,壮志难酬。他人年轻有为,英俊儒雅,风流倜傥,功成名就对他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感伤,故任何文学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作者, 每一个作者都身处一个时代。(5)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作者此时的情感又如何与上阕的豪放之景相关联呢?体味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味二: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 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体味三: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苏轼的性格很复杂,有儒家内核

18、, 又有道家精神,兼有佛家的境界 。(6)小结不单为豪放,豪放中有一种奋进,有一种苍凉,有一种旷达,有一种通 观古今的气度,维其如此,才显真实。(三)小结: 本词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征(四)作业杜甫的作品多大沉郁顿挫,一生忧国忧民,但在词绝句中为何却如此欢快呢?第三层次,巩固训练,以学习报告的形式呈现,大致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任何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能自觉熟练的加以运用,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进行一定 的巩固训练十分必要。同时针对性的练习还可以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方便老 师了解学情,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有的放矢。在选取具体的训练诗作时,我反复思量了 很久。首先考虑的是选用课内的还是课

19、外的,最终决定选用课内的,因为课内诗作一方 面是要求学习的,同时如果学生的学习报告做的不够理想,相关的遗漏不足可以通 过具体的授课来弥补。再次考虑的是选取哪些作品。必修四的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 中有八首诗作。根据这次专题主要是针对写景抒情类诗作的方法指导,我最终选定以下 两首:一首是杜甫的登高,另一首是晏殊的蝶恋花。以下为蝶恋花和登高学习报告的呈现:晏殊蝶恋花的学习报告班级姓名 学号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读标题:读作者:读正文:上阕 拆象组境:拆象:赏词(手法):

20、组境(表达):下阕 叙事抒情叙何事:抒何情:全诗:景事情如何结合:组境(表达):后四句叙事抒情叙何事:抒何情:全诗:景事情如何结合:以下为学生作品展示:晏殊蝶恋花的学习报告班级 高一(2)班姓名学号25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读标题:学生作答:运用比喻修辞,把男主人公比作蝶,把女主人公比作花,蝴蝶依恋花朵代表他依恋女主人公,由此可见深情,标题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教师点评:莞尔一笑,词牌名了解不多啊。读作者:学生作答:从人间词话中得知,晏殊字同叔,少年以神童召试,

21、是北宋期间 重要词人,他一生安逸富贵,词雍容温和,温润秀洁,内容多为抒发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凉。教师点评:能去寻找资料,真好读正文:上阕 拆象组境:拆象:学生作答:槛菊、兰、燕子、明月教师点评:少了 罗幕西风碧树赏词(手法): 学生作答: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菊花、兰花人格化,菊花伤心,兰花哭泣,明月 不懂得相思离别之苦,看到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作者感到万分伤感,故移情于物, 表现自己的哀愁。教师点评:感觉写得不错,是否做了参考?不过没有抓住具体的字词分析补充: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 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

22、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 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 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 更反托出人的孤独。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 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 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 起的怅触。组境(表达):学生作答:菊花上含着朦胧的烟,万分愁苦,兰花上露珠满是,仿佛是泪水,罗

23、幕之间略有一丝寒意,幕外燕子双飞,明月把光撒到红色的窗户上,它根本不懂 得相思离别之苦。教师点评:没有按要求的步骤作答,答案不够全面。补充:学生去写本词通过“槛菊、兰、燕子、明月、罗幕 西风 碧树”等意象,运用了移情于 物的手法,营造了一种婉约哀愁、广远苍茫的意境。下阕 叙事抒情叙何事:学生作答:昨天夜里西风袭来,绿树凋零,作者一个人上高楼看尽天涯路,他想给女主人公写信,怎奈天地之大不知她身在何处。教师点评:倒也朴素。抒何情:学生作答: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无奈与对女主人公的万般思念。教师点评:紧扣词作内容。全诗:景事情如何结合:学生作答:选取的景物作者赋予它们愁苦之感,看到它们,作者就想到了自

24、己, 两者皆有相同之处,由景入情。教师点评:明白意思,但是不够专业移情于物杜甫登高的学习报告班级高一(1)班 姓名 胡煜晗学号 34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读标题:学生作答:“登高”本意指上到高处,也多指重阳节登高习俗,由此推测该诗写 于9月9日重阳节,大概是诗人在这特殊之日登上高处, 见景引发心中万千感慨 而书。教师点评:此答体现了该生清晰的思路,先由本意到习俗,同时对写作手法做了 推测。读作者:学生作答: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其诗作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

25、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此推测该诗应 讲述黑暗现实惨状,抒发其悲悯众生的博大情怀。教师点评:此答可以看出是学生运用以往对杜甫的了解的知识所作出的。由于未提供背景质料,学生答案往诗人一般风格上靠,思路是正确的。补充: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 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 武不久病 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 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 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 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56岁。读正文:前四句 拆象组境:拆象:学生作答:风、猿、渚、鸟、落木、长江教师点评:还有天、沙、赏词(手法):学生作答:“急”写出了风速之快和猛;“高” “清”视角由上而下,写出了秋天 的特征;“啸”从听觉入手,写出其哀;“白”为视角,写出色彩;“萧萧”和“滚滚”从 听觉入手。教师点评:从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有一点咬文嚼字的意识, 也考虑到了手法,但 具体分析不够到位,有遗落。这也是最难的一关。补充: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 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 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