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_第1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_第2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_第3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_第4页
现在煤造气净化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净化方法习惯上将原料气中硫化物的脱除过程叫做“脱硫” ,将一氧化碳和 水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过程称为“变换” ,将二氧化碳的脱 除过程称为“脱碳” ,将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少量杂质的脱除过 程称为“精制”。一、原料气的脱硫硫化物主要是以 H2S 的形式存在,其次是 CS2、COS、RSH、R-S-R/、 噻吩等有机化合物。原料气的脱硫主要有湿法脱硫和干法脱硫两大类, 前者脱硫剂为溶液,后者为固体。1.1 湿法脱硫 湿法脱硫可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三种。1.1.1 化学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就是利用脱硫液与 H2S 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除去 H2S 的目的。按化学反应过

2、程的不同,化学吸收法可以分为湿式氧化法和中 和法。湿式氧化法主要有ADA、栲胶法、PDS、乙醇胺法,是利用弱碱性 溶液吸收原料气中的酸性气体 H2S,在借助于载氧体的氧化作用,将硫 化氢氧化成单质硫,同时副产硫磺,湿式氧化法脱硫的优点是反应速率 快,净化度高,能直接回收硫磺。中和法是利用弱碱性溶液与酸性气体 H2S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硫氢 化物而被除去。溶液在减压加热的条件下得到再生, 但放出的H2S再生 气不能直接放空,通常采用进一步回收 H?S的操作。1.1.2 物理吸收法 物理吸收法是根据吸收剂对硫化物的物理溶解作用进行脱硫的。 当 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时,硫化物解吸出来,使吸收剂再生,溶液

3、循环使 用。如低温甲醇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法, 这类方法除了能脱除硫化氢外, 还能脱除有机硫和二氧化碳。1.13 物理化学吸收法 物理化学吸收法是在吸收过程中既有物理吸收,又发生化学反应。 如环丁砜法,溶液中的环丁砜是物理吸收剂, 烷基醇胺则为化学吸收剂。1.2 干法脱硫 干法脱硫的脱硫剂为固体,即用固体脱硫剂吸附原料气中的硫化 物。该法的优点是既能脱除硫化氢,又能除去有机硫,缺点是再生比较 麻烦或难以再生, 回收硫磺困难。由于干法脱硫的脱硫剂价格比较昂贵, 又是再生困难,所以一般串在湿法脱硫以后,主要作为精细脱硫和脱除 原料气中的有机硫。当原料气中硫含量小于 50PPM 时,可以单独使用。1.

4、2.1 氧化锌法 氧化锌是一种内表面积大、硫容量高的固体脱硫剂,能以极快的速 率脱除原料气中的硫化氢和部分有机硫(噻吩除外) ,净化后的原料气 硫含量可以降至 0.1PPM 以下。1.2.2 钴钼加氢法 氧化锌脱硫剂只能脱除硫化氢和一些简单的有机物, 不能脱除噻吩 等一些复杂的有机硫化物。而所有的有机硫化物在钴钼催化剂作用下, 能全部加氢转化为容易脱除的硫化氢,然后再用氧化锌脱硫剂除去。所 以钴钼加氢转化法是脱除有机硫化物十分有效的方法。二、原料气变换一氧化碳的脱除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利用一氧化碳和水蒸气作用 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将大部分的一氧化碳转换掉,这一过程称为一氧 化碳变换,反应后的气

5、体称为变换气。第二步,采用其他的方法,脱除 原料气中残余的少量一氧化碳。变换根据温度的不同,有中温变换和低温变换两种,一般在中温和 低温变换之间加一个耐硫(低温)变换。2.1 中温变换中温变换催化剂含有氧化铁 80 90,氧化铬 711,并有 少量的氧化钾、氧化铝、氧化镁等成分。催化剂活性组分是氧化铁,使用前还原为四氧化三铁,氧化铬为促 进剂,可与活性组分形成固溶体,高度分散于活性组分四氧化三铁晶粒 之间,使催化剂具有更细的微孔结构, 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耐热性。 添加剂氧化钾也能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氧化镁和氧化铝能提高催化剂的 耐热性,氧化镁还有良好的耐硫性能。(1)温度一般开始时温度 3

6、20-380C,热点温度450-500C,根据原料气中CO 的不同,中温变换分为一段、两段或多段,段间进行冷却。主要是 采用中间间接换热式或中间直接冷激式 (即在段间加入冷激水或者水蒸 气降温)的冷却方式来降低反应系统的温度,使变换过程操作尽量接近 最适宜温度曲线。(2)压力变换是等体积的变换,压力对变换反应的平衡几乎没影响。但加压 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催化剂的生产能力,可采用较大的空速使设备紧凑,而且有利于过热蒸汽的回收。一般中小型选用1.2-1.8Mp,大型合成氨厂采用 3.0-8.0Mp。(3)水蒸气比过量的水蒸气,有利于提高CO的平衡变换率,降低CO残余含量, 加快反应速率。能抑制析炭及

7、甲烷化等副反应的发生,保证催化剂活性 组分四氧化三铁的稳定而不被过度还原,还能起到载热体的作用,使催 化床层温升较小。但是水蒸气过多大量的提高能耗,而且为后续降温加大负荷。一般我公司采用水汽比 0.35-0.45,经计算,算上增湿器蒸发的水蒸 气,现在水汽比 0.416。一氧化碳从 29.6降至 7.632.2 耐硫变换针对铁铬系列变换催化剂活性温度高,抗硫性差,变换后残余一氧 化碳含量比较高等,开发了钴钼系列耐硫变换催化剂,其主要成分是氧 化钴、三氧化钼,载体为氧化铝,另外加入了少量的碱金属,以降低催 化剂的活性温度。硫化氢三80mg/NM3,以抑制反硫化反应的发生,既能将 CO变换, 又能

8、将气体中的有机硫变换为硫化氢,从而从后面的脱硫中除去。( 1 )温度耐硫低变操作入口温度为180-220C,热点温度330-400C,本公司 由于入口硫化氢含量低,入口温度 220C,热点温度一般270-280.(2)压力耐硫低变的压力由进入低变系统的原料气的压力决定,一般为0.8-3.0Mp( 3)入口气体中氧含量如果进入低变系统的原料气中氧含量高, 会引起耐硫低变催化剂床 层温度上升,若长时间超温,则会引起催化剂活性下降,所以耐硫低变 的入口气体中氧含量必须控制低于 0.5.(4)原料气中硫化氢含量在CO变换过程中,如果原料气中硫化氢含量高,耐硫低变催化剂中 的钴钼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催化

9、剂维持高活性。当反应温度高、水蒸气比列大而气体中硫化氢含量不足时,易使催 化剂出现反硫化现象,造成催化剂失活。一般控制硫化氢150mg。一氧化碳从 7.63降至 0.982.3 低温变换目前工业上应用的低温变换催化剂均以氧化铜为主体, 经过还原后 具有活性的组分是细小的铜微晶。 但单纯的铜微晶在操作温度下极易烧 结,导致微晶增大,比面积减小,活性下降和寿命缩短。为此,需在催化剂中加入氧化锌、氧化铝、氧化铬等添加物,作用 是将铜微晶有效的分割开来,提高其稳定性。根据添加物的不同,低温 变换催化剂可分为铜锌系、铜锌铝系、铜锌铬系三种。其中铜锌铝系性 能好,生产成本低,且无毒。低温变换催化剂的组成范

10、围为 CuO 15-32 、ZnO32- 62 、Al 2O330 -40。(1)温度变换反应在低温下进行是为了提高变换率,使变换气中 CO 含量降 到 0.3以下,但是在低温变换过程中,湿原料气有可能达到该条件下 的露点温度从而析出水滴,使催化剂粉化失活。所以低温变换操作温度 必须比操作条件下的露点温度高 30 C, 一般应控制在190-260C。我公 司控制在 200 以上。(2)压力低温变换的操作压力随中温变换而定,一般为 1-3Mp(3)入口气体中 CO 含量 低温变换催化剂虽然活性高,但是操作温度范围窄且对热敏感,价 格高。如果原料气中的 CO 含量高,反应放出的热量多,容易使催化剂

11、 超温,从而催化剂使用寿命缩短,并且加大催化剂的用量,费用较高。 因此,低温变换入口 CO含量一般3%-6%。我公司一般从1%降至0.08%.三、变换气中CO2的脱除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 原料气经过 CO 变换后,一般含有 18%-35% 的CO2。CO2的存在会使合成氨的催化剂中毒,而 CO2又是制造尿素、 干冰、纯碱和碳酸氢铵等产品的原料,必须加以回收。脱除大量 CO2 的过程,习惯上简称脱碳。脱碳的方法有很多种,大 部分为溶液吸收法,根据吸收剂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物理吸收法、化学 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和变压吸附法。3.1 物理吸收法物理吸收法一般用水或有机溶剂作为吸收剂,利用CO2 比

12、H2、 N2在吸收剂中溶解度大的特性而除去 CO2。吸收后溶液的再生是依靠闪蒸 解吸和气提的方法,溶液在放出CO2后循环使用。常用方法有加压水洗 法、低温甲醇法、碳酸丙烯酯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法( NHD )。碳酸丙烯酯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法( NHD )法脱碳过程基本相同, 它们的优点是对原料气中的 CO2、H2S等酸性气体有较大的溶解能力, 且吸附剂无毒无腐蚀,因此有部分中小型合成氨厂采用此法。低温甲醇洗涤法是在低温下,用甲醇脱除原料气中的 CO2、H2S等 酸性气。 甲醇吸收能力大, 气体净化度高, 大型合成氨厂大多采用此法。加压水洗法是应用较早的一种脱碳方法, 但因为水和动力消耗都很 大,

13、近年来已较少采用。3.2 化学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大多是以碱性溶液为吸收剂来吸收酸性气体 CO2,采用 减压加热再生,释放出溶液的 CO2。常用的方法有氨水法、改良热钾碱 法和乙醇胺法。氨水法是用浓氨水与二氧化碳进行碳化反应, 不仅将原料气中的二 氧化碳除去,同时将氨加工成碳酸氢铵肥料。早些年,我国大多数的小 型合成氨厂均采用此法,近些年已较少应用。改良热钾碱法是用加有活化剂的碳酸钾溶液, 脱除原料气中的二氧 化碳。活化剂的种类有多种,如以二乙醇胺为活化剂,称为二乙醇胺催 化热钾碱法,即本菲尔特法。我国以天然气和轻油为原料的大型合成氨 厂,采用此法较多。我公司采用此法,吸收后,二次脱碳出口CO2约

14、0.2%3.3 物理化学吸收法 物理化学吸收法兼有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特点, 常用的方法有环 丁砜法,吸收剂为环丁砜和烷基醇胺的水溶液,我国应用较少。3.4 变压吸附法近年来,变压吸附法(PSA法)在我国许多合成氨厂得到推广使用。 变压吸附技术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在加压下吸附二氧化碳, 使气体得到净 化,吸附剂减压脱附析出二氧化碳进行再生。一般在常温下进行,能耗 低,操作简单,对环境无污染。我国已有国产化 PSA装置,其规模和技 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原料气的精制经过变换和脱碳以后,原料气中尚有少量的 CO (我公司0.08%)、 CO2 (我公司一般0.2%)、少量的硫化氢和氧气,为了防止他们

15、对氨合 成催化剂造成毒害,在送往氨合成系统以前,必须做最后的净化处理, 生产中称为原料气的“精制” 。精制以后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的总量,大型合成氨厂控制在低于10cm3/m3,中型氨合成厂控制在小于 25cm3/m3。4.1 铜氨液洗涤法铜氨液洗涤法采用铜盐的氨溶液在在高压低温下吸收少量 CO、CO2、H2S和02,然后在降压加热的条件下进行溶液的再生。通常把铜 氨液洗涤称为“铜洗”,铜氨液称为“铜液”,精制后的气体称为“精炼 气”或“铜洗气”。此法较广泛地适用于以煤为原料制气的中、小型合成氨厂。(1)温度温度超过15C以后,铜液的吸收能力迅速下降,铜洗气中CO迅速 增加,但温度过低

16、,铜液粘度增大,同时也容易生成碳酸铵及碳酸氢铵 结晶,堵塞设备,增加系统阻力。生产上,控制进入塔的铜液以8-12C为宜,出口约15-20C (放热)。 ( 2)压力提高铜洗操作压力,气体中 CO 分压也随之增加,铜液的吸收能力 增加,但 CO 的分压超过 0.5Mp 以后,吸收能力已不再明显增加,却增 加了动力消耗,同时,动力消耗也增加。生产上,铜洗操作压力一般控制在 12.0-15.0Mp。( 3)铜液组成生产上总铜含量控制在 2.0-2.5mol/L铜比一般控制在 5-7 范围内总氨控制在8.5-12.5mol/L,游离氨含量一般控制在 2.0-2.5mol/L醋酸含量:由于原料气中含有

17、CO2,若铜氨液中醋酸含量不足,就 会生成碳酸铜氨盐,同时还会生成碳酸铜沉淀。一般铜氨液中醋酸含量 超过总铜含量的 10-15较为合适,生产上选择 2.2-3.0mol/L。再生后CO含量小于0.005m3/m3铜液,CO2残余量为1.5mol/L。4.2 液氮洗涤法在空气液化分离的基础上, 用低温逐级冷凝原料气中的各高沸点组分,再用液氮把少量CO和CH4洗涤除去。使CO降至10cm3/m3以下, 这是物理吸收过程,他比铜洗法净化效果好,此法主要适用于重油部分 氧化、富煤氧气化的制氨过程。在实际的生产中,液氮洗涤往往和空分、低温甲醇洗涤组成联合装 置,这样冷量利用合理,原料气净化流程简单。液氮

18、洗涤法不仅能脱除一氧化碳,而且能同时脱除甲烷和氩气,得 到含惰性气体量很少的氨合成原料气, 这对于提高氨合成的生产能力非 常有利。由于一氧化碳的沸点比氮气高并能溶于液氮中,因此,可以利用液 态氮洗涤少量的一氧化碳等杂质,使各种杂质以液态与气态氢气分离, 从而使原料气得到最终的净化。液氮洗涤一氧化碳为物理过程, 是利用空气分离装置得到的高纯度 液氮,在洗涤塔中与原料气接触, CO 被冷凝在液相中,而一部分液氮 蒸汽到气相中。由于甲烷、氩气和氧气的沸点均比一氧化碳高,这些组 分也同时被冷凝,并随一氧化碳的冷凝液和液氮一起从洗涤塔底排出, 称为含CO馏分。而塔顶得到的是一氧化碳含量小于 10cm3/

19、m3、惰性气 体含量小于100cm3/m3的纯氢氮气。氧气含量小于 20cm3/m3不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含有氮氧化物和不饱和烃。 原料气的温度降到一氧化碳的沸点以下操作压力一般 2.1-8.5Mp4.3 甲烷化法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CO、CO2与 出作用生成甲烷,使CO和CO2总量小于10cm3/m3。由于反应消耗氢气,生成的 CH4又不利于 氨合成反应,由此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C0+C02) 0.7%的原料气精制,通常和低温变换工艺配套。甲烷化具有工艺简单、净化度高、操作 方便、费用低的优点,因此被大型合成氨厂普遍采用。我公司(CO+CO2) 一般约0.3%。甲烷化反应是强放热反应

20、, 平衡常数都很大, 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 即有利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合成甲烷。甲烷化的催化剂以氧化镍为主,含镍约 15%-30%, AI2O3为载体, MgO或Cr2O3为促进剂。为了提高催化剂的耐热性,有时还加入稀土元 素作促进剂。甲烷化催化剂在使用前,必须将 NiO 还原为金属 Ni 才有活性,一 般用氢气或者脱碳后的原料气还原。由于催化剂一旦还原就有活性,立 即可以使CO+CO2进行甲烷化,放出大量的热,为了避免甲烷化反应使 床层温升过高过快,要尽量控制还原用气体中CO+CO2的总量在1%以下,还原后的镍催化剂容易自燃,要避免其与氧化性气体接触。为了保护催化剂,防止催化剂中毒,一般在甲烷化催化剂床层之前 设置氧化锌或活性炭保护层。( 1 )温度操作温度低对甲烷化反应的平衡是有利的, 但温度过低一氧化碳会 与镍生成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