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_第1页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_第2页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 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 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 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 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 稳定反应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 的形成过程。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 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 性的过程。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 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 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 和。4、同辈群体: 是由地位相近, 年龄、 兴趣、 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

2、同的人组 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 的形成过程。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 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 性的过程。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 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 范内化的过程。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 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 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 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13、角色扮演

3、: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 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 式的期望和要求。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 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 角色领悟的发展。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 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 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 产生角色紧张。15、角色冲突: 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 调状态。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 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 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 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17、角色中断:指

4、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 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 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 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 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 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 人要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 需要。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 的支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 力。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 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 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

5、图与社 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 而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25 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 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 会有所损失。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 察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 我情感、自我意向。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 活动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 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 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 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 程。包括自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6、。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 或增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 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 己的印象的过程。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 人,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 对社会刺激物的知觉。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 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 印象的过程。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 次见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 烈的影响作用。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 烈的影响。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 某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 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 特征。慈

7、悲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 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 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 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 索,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态度的原因 并加以判断和解释。35、社会态度: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 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 应倾向。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 交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 之间通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 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 信

8、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 与远近距离,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 别人的倾向。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 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 种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 带。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 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破坏甚至消 灭对方的方式和过程。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 达到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 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43、自我价值保护: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 胁和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 理倾向。44、团体: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

9、员, 在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 个组合。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 行为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 压力下,改变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 一致的倾向。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 他人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观点和行为的现 象。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 请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47、团体凝聚力:成员在团体内团结一致、 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团体的吸引力。48、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 出的一种测量团体 (特别是小团体 )内成员 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 法。49、社会促进作用: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 的情况下工

10、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 现象。社会抑制作用: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团 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 会抑制作用。50、偏见: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建立的 对人、对事的态度。一、1、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1)哲学思辨阶段:基本特征是根据权威的 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2)二、社会经验阶段:基本特征是强调根 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 3)实证分析阶段: 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转 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2、社会心理学主要方法1)档案法: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搜集各种现 存资料,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与心理现 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 法。优点:无实验效应问

11、题;可以追溯社 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也可进行跨文化比 较。缺点:它是相关性研究,难以作因果 判断。难以获得完整、客观的档案资料。 2)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所研究问题性质来 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然后作统计分 析最后做出结论的一种方法。优点:能够 进行大面积的研究,并且经济、省事、易 于进行等。缺点:研究缺乏控制,有时结 果中会混进任意作答的资料,使研究的精 确性受到损害。 3)观察法: 是研究者亲临被 研究情境现场,对一定被试的某些行 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统观察的一种 研究方法。优点:自然、真实、前期探索。 缺点:代表性差;主试偏见。 4)实验法:是 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的操纵一个或

12、 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 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优 点:可以揭示因果联系。缺点:控制有限, 研究可能会受到干扰。二、1、影响社会化的因素1) 生物因素: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 基础和前提。 2)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文化因 素。家庭因素,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尤为 重要。学校因素,教师的威信和期待作用 尤为重要。同辈群体。职业背景。大众传 播媒介。2、社会化发展的阶段1)基本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再社会化 5)反向社会化三、1、成就动机理论1) 追求成功与逃避失败:艾特肯逊,相对 心理向度理论。 2) 追求成长与追求表现。3)成功恐惧动机:赫尼尔。2

13、、为什么在高度不安的条件下个体会产生 亲和动机? 1)人和人之间的亲和是为了减少不安和恐 惧;2)当个体对自己的状况模糊不清时, 很 难有客观的标准来说明自己的情感是否符 合一种情境,于是就产生亲和动机。个体 越是难以确定自己的感情,就越希望与别 人在一起,以便减少不确定性。3、如何判断一个人具有侵犯动机?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2)行为者的社会角 色 3) 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4) 行为者的身 份特征4、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1)厌恶事件:挫折、剥夺感、不公正、侮辱 等 2) 榜样的影响:观察学习 3) 激励性诱因4)控制:指令性控制、 妄想性控制 5)生物化 学因素5、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

14、素 / 原因1) 情境因素:情境的模糊性,责任分散, 助人代价,事件的紧迫性,自然情境2)认知因素:他人需要帮助的推断,助人合适 性的推断,值得性推断,责任的自我归因, 自我意识和自我归因 3)情绪和人格因素6、亲社会 / 利他行为促进与培养 1)增加责任明确与人际相互作用2)提供亲社会榜样 3)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 主义动机 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5)通过行为 实践培养亲社会行为 注:若提问控制 侵犯行为和增加利他行为,则需要加上如 下几条: 6)合理宣泄 7)移情能力的培养 8) 成熟个性的培养 9)创造良好环境 10)通过 惩罚矫正侵犯行为四、1、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1)根据社会上

15、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 己 2) 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 似的人的比较 3)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 的分析2、印象管理的策略 1)按照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和抬 高自我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 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4)投人所好,如自我暴露、施惠。3、米德的自我形成和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自我是原始的,主 要特点是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对符号和意 义缺乏理解。第二阶段是模仿阶段:儿童 学会了语言,学会扮演他曾模仿过的“某 个重要他人”。第三阶段是社会角色扮演阶 段:把自己扮演为某个角色。五、1 、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 2)观察位置 3)自我价值保护

16、4) 时间因素2、归因理论(一 )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 始人,认为每一个人不仅对各种行为的因 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楚周围人们行为 的前因后果。行为事件发生的原因有: 1)内在因素, 情 绪动机态度人格等 2)外部因素,环境、运 气、任务难易程度等。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使用的原则: 1)共变 原则 2)排除原则。(二)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论” 。任 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归于三个方面: 1)行为者 2)刺激物 3)环境背景。归因时候使用三种基本信息: 1)区别性信 息 2)一致性信息 3)一贯性信息。(三 )维纳归因理论。 1)把成功归于内在因 素,会使个体感到自豪和满意;若把

17、成功 归于外在因素, 会使个体感到意外和感激。 若把失败归于内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内 疚和无助;若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会 使个体感到气愤和敌意。 2)把成功归因于稳 定因素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成功 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会使以后的工作积 极性可能降低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 稳定因素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失 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可能提高以后工作的 积极性。 3)后来又提出了可控制性维度。 即 事件的原因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 (四 )琼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适用于对他人行 为的归因,认为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 在属性如动机、态度、人格相一致时,就 是在进行对应推论。3、影响社会认知的

18、因素 1)认知者因素:需要、经验、情绪情感、价 值观念 2)认知对象因素:魅力、知名度、 自我表演 3)认知情景因素:空间距离、背 景参考。六、1、社会态度的特性1)社会性 2)内隐性 3)统合性 4)主观经验性5)媒介性 6)动力性 7)稳定性 8)指向性 2、社会态度的构成(一 )历史观点。 1)“行为一元论”观点: . 奥尔波特特,主张态度是 “行为反应的准 备状态”。2)“行为二元论”观点:卡茨等, 侧重于态度本身所含有的认知和情感成 分,而将行为倾向成分排除在外。 3)“行为 三元论”观点:迈尔斯, “态度的 ABC”, 即情感、 行为倾向性和认知三个维度。 (二) 态度构成的三要素

19、:认知、情感、行为意 向因素。3、态度的社会功能 1)工具性、适应性或功利性功能 2)认识和评 价的功能 3)价值观表达功能 4)自我防御功 能 5) 影响社会理解 6) 影响记忆的选择 7) 自 我价值保护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基因遗传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具有选择 性、持久性、多元性 3)主体本身的因素: 经验和知识、需要 4)家庭、同伴、团体的 影响5、态度形成的阶段 凯尔曼的三阶段理论: 1)模仿或服从阶段: 模仿是形成和改变态度最常见的一个途 径;服从是为了获得满足或是避免惩罚 2) 同化阶段: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 行为或新的信息。即态度在这一阶段已比 服从时进了一步

20、, 已从被迫转为自觉接受, 自愿进行。 3)内化:个体的内心已经真正发 生了变化,接受了新的观点、情感和打算, 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即彻底 形成了新的态度,比较稳固不易改变了。 6、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因素 1)个体所持有的态度: 认知与情感的协调程 度;个体态度的由来;态度的抽象程度; 态度与个体的关联程度 2)个体行为反应因 素:单一行为或多重行为;即时行为或长 久行为 3)个体自身人格因素 4)个体所处情 境因素7、社会态度的改变过程1)信息传递者: 特征身份; 可信度; 人格魅 力;相似程度;所属关系 2)信息的传递过 程:信息的差异特性、情绪特性、组织特 性以及信息传递的渠道

21、3)信息接受者:智 力水平、自我认知、心理免疫、原有态度、 人格特点 4)相关情境:预警、分心、重复 8、社会态度的理论(一 )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态度的 改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强调 在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 用的是联想、强化及模仿,强化是基本条 件,起决定性作用。(二 )认知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人们的态度 是符合他们的认知结构总体的平衡状态 的,强调人在认知中总是寻找一种平衡和 一致的状态。提出了P(认知者)-0(另一个人)-X(认知对象)模式:如果二种关系肯定, 或两种否定,则平衡状态存在;如果三种 关系否定,或两种肯定,则不平衡状态存 在, P 的态度需

22、要转变。(三)认知失调理论, 贾斯廷格,认为当处于 失调状态时,就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快感, 这时个体就会想方设法去减轻或消除失调 状态。方法有:改变认知,协调行为,强 调某一认知的重要性,增加新的认知。(四 )心理反抗理论, 布鲁斯。信息接受者在 接受传递的劝说信息之前,都有对自己问 题的固有看法、固有的选择倾向,如果某 种劝说信息与信息接受者的观点相反,或 者剥夺信息接受者信息选择权利,就会激 起其不满的情绪,产生攻击性心理。出现 心理反抗的因素:自由的期望值,自由的 安全性,自由的关联性,自由的重要性。七、1、沟通的意义 1)沟通提供人身心发展必须的信息资源 2) 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 系 3)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 互联系2、沟通的改善方法1)沟通改善计划: 明确试图改进的方面; 监 督是保证计划能够有效和坚持的一个手 段。 2) 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