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光纤接入网的发展趋势论文_第1页
宽带光纤接入网的发展趋势论文_第2页
宽带光纤接入网的发展趋势论文_第3页
宽带光纤接入网的发展趋势论文_第4页
宽带光纤接入网的发展趋势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商丘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编号:_商丘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宽带光纤接入网的发展趋势_ _系 别 : 计算机科学系 专 业 : 计算机网络 姓 名 : 翟 伟 栋 成 绩 : 指导教师 : 路 晓 亚 2011年5月13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世界宽带接入网发展的状况和主要应用,然后讲述了宽带光纤接入网的优点。接下来,重点分析了宽带点到点有源以太网光纤系统和宽带点到多无源光纤系统的特点和应用。最后提出我国光纤接入网的发辰可能跨越APON、GEPON和EPON阶段,从宽带点到点以太网光纤系统和GEPON开始,乃至最终过渡到GPON阶段的初步设想。关键词:宽带光纤接入网,APON、GE

2、PON和EPON,GPON目 录第一章 宽带接入网发展的状况和主要应用1第二章 宽带光纤接入网的优势3第三章 点到点有源光纤接入网43.1 有源光纤接入网43.2 宽带数字环路载波系统53.3 点到点同步数字系列/多业务传送平台系统6第四章 点到多点及无源光网络系统74.1 无源光网络技术74.2 APON和BPON94.3 EPON/GEPON94.4 GPON10结束语12参考文献13第一章 宽带接入网发展的状况和主要应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宽带接入网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其中亚太地区,特别是韩国和日本是发展最迅猛的国家,这与其政府的大力推动是密不可分的。韩国经过三年的大发展,宽带用户总数突

3、破1 000万,宽带普及率达到世界第一,占家庭用户的70,互联网用户的90,市场规模达到40亿美元。日本政府也通过各种措施(包括eJapan、uJapan等一系列国家项目)大力推动宽带技术的发展,目前宽带用户总数为1 500万,其中光纤到户(FTTh)达到120万,计划到2005年将宽带用户总数提高到3 000万,其中FTTh达到1 000万。美国的宽带接入以电缆电视和ADSL为主,近来光纤到驻地(FTTP)已引起不少地方政府的兴趣,成为近期FTTP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传统电信公司中Verizon的态度最积极,计划在2004年敷设100万户。到2004年底,总用户数已经达到1.5亿,成为电信史上

4、发展最快的电信业务之一,甚至比移动业务还快。例如全球移动业务从1000万发展到1亿花了5.5年,而宽带接入业务仅用了3.5年。按照IDC的预测,2007年全球宽带总用户可以达到2.09亿,其中大约2000万用户为光纤接入网。就光纤接入网,特别是光纤到驻地(FTTP)或光纤到家(FTTH)而言,全球已经开始进入启动阶段,仅美国就有270个FTTP项目,多半是地方政府、公共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和非主导电信运营商的项目。我国宽带接入网在近两年发展也十分迅速,据初步统计,到2004年底我国宽带用户为2500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宽带接入市场,其中主导技术是ADSL,大约占70%左右,其次是以太网技术

5、,还有少量宽带无线接入和电缆调制解调器接入,对于FTTH技术还处在跟踪阶段,少数发达城市也已经在开始考虑和试验各种FTTHI技术。从宽带应用看,按照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分析,初期的宽带应用主要是高速上网,可以增加约30的上网时间。此后,随着宽带业务的大规模拓展,开发新的业务将成为继续发展的动力。据美国h在2004年第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美国前五名的宽带消费是网上赌博、成人节目、游戏、音乐下载和视频点播,具有明显的向消费类业务倾斜的趋势。韩国宽带市场的成功发展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第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政策推进、政府资金的支持等,例如韩国政府拨出15亿美元资助运营商建网,发放10亿

6、美元低息贷款鼓励建网,开发200美元的低价电脑扶贫以及开放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二是丰富的在线应用和内容,教育与游戏相结合形成的应用突破使网民的上网时间从每月17 h提高到44 h。 需要指出,讨论应用驱动要防止进入一个基本认识上的误区,即不能寄希望于人为事先研究开发出一两项所谓的杀手锏应用来推广应用。事实上,从电信发展历史看,当网络用户数达到一定规模时,各种应用会自然产生,这也是所谓的迈特卡夫定律的威力所在。历史上没有一种技术生来就带着一大堆应用,无论是移动通信还是互联网,其短信、浏览、网上聊天等关键应用都是在用户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产生的,而不是事先刻意设计和策划出来的。从宽带光纤接入

7、网的发展趋势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DSL技术仍然占据宽带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宽带面临全面提速使DSL从第二代ADSL2+技术向第三代VDSL2技术演进。第二,宽带光纤接入网正从传统的铜线接入网向“有线铜退光进、无线宽带移动化、有线无线相互补充、实现无缝接入”的目标演进。近年来,以EPON和GPON为代表的光纤接入网产业链逐步成熟,光纤接入网规模应用的时机已经来临,全球光纤接入部署开始加速。据统计,至2008年6月全球光纤接入用户已达到4000万户,FTTx是目前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宽带接入技术,2008年第二季度,FTTx的增长率为6.9%,同期DSL和cablemodem的用户增长率分别为

8、3.8%和3.0%。从全球来看,FTTx的部署呈现“日本成熟、北美和欧洲规模导入”的总体特点。第三,从FTTx的建设模式和采用的技术来看,全球不同地区也存在较大差异,日本为“光纤到户(FTTH)为主,光纤到楼/路边(FTTB/C)为辅”,而北美则呈现“FTTH和FTTB/C并存”的特点。从FTTx采用的技术来看,全球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日本以EPON技术为主,而北美、欧洲和全球大部分国家选择了GPON,相比较而言,EPON技术和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而近年来,GPON技术随着规划部署发展速度较快,技术和产业链也已成熟。第四,从无线接入市场来看,无线接入技术将从传统的作为有线接入补充的定位向“与有

9、线接入并存、面向个人、家庭、商企更多受众、短距离和城域接入等多种技术并存,兼顾移动和漫游”的方向发展,宽带城域无线接入技术、更高速率的无线局域网技术、短距离无线电技术都是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第二章 宽带光纤接入网的优势光纤接入网具有如下优点: (1)光纤接入网能满足用户对各种业务的需求。人们对通信业务的需求越来越高,除了打电话、看电视以外,还希望有高速计算机通信、家庭购物、家庭银行、远程教学、视频点播(VOD)以及高清晰度电视(HDTV)等。这些业务用铜线或双绞线是比较难实现的。 (2)光纤可以克服铜线电缆无法克服的一些限制因素。光纤损耗低、频带宽,解除了铜线径小的限制。此外,光纤不受电磁干扰

10、,保证了信号传输质量,用光缆代替铜缆,可以解决城市地下通信管道拥挤的问题。 (3)光纤接入网的性能不断提高,价格不断下降,而铜缆的价格在不断上涨。 (4)光纤接入网提供数据业务,有完善的监控和管理系统,能适应将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需要,打破“瓶颈”,使信息高速公路畅通无阻。宽带接入网的技术实现手段有多种,包括铜线上的DSL和以太网技术,同轴电缆上的HFC技术,光纤上的各种有源和无源技术,以及无线上的宽带接入技术等。当前各种宽带接入技术都在发展和应用,从世界范围看,电信公司是以ADSL为主发展的。根据ATM论坛的统计,2004年第一季度全球已有7 340多万ADSL宽带用户,其他宽带接入技术的

11、用户量都不是很大。 目前的ADSL技术是建立在铜线基础上的宽带接入技术,然而铜是世界性战略资源,所以随着国际铜缆价格的持续攀升,以铜缆为基础的DSL的线路成本会越来越高;其次,作为有源设备,电磁干扰难以避免,维护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最后,随着全网的光纤化进程继续向用户侧延伸,端到端宽带连接的限制将越来越集中在接入段,目前ADSL上行1 MBit/s和下行8 MBit/s的连接速率已无法满足高端用户的长远需求。尽管ADSL2和ADSL2技术有望缓解这一压力,但其速率和传输距离的继续大幅度提高是受限的,不能指望有本质性突破随着光纤在长途网、城域网乃至接入网主干段的大量应用,逻辑的发展趋势将是继续向接

12、入网的配线段和引入线部分延伸,关键是推进速度有多快?这将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市场的需求、竞争的需要、应用的刺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下降和配套运维系统的开发等等。我国2008年举办奥运会和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这两大事件将在一定程度上会推进宽带光纤接入网的发展。下面将主要从系统技术的角度来分析几种主要的宽带光纤接入技术的特征、问题和发展趋势。当然,除了系统技术外,影响其应用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业务和应用以及管制政策。此外,各种配套元器件技术和敷设安装测试技术也十分关键。目前低成本光源已有望实现,850nm的VCSEL仅数美元,1310nm的VOSEL已有突破,速率达10Gb/s。PLC混合集成技

13、术,高密度低成本光缆及相关技术,对弯曲不敏感的室内用光纤,低成本无源器件,施工安装技术,自动光操作测试系统等也都是影响光接入网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需要有妥善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 点到点有源光纤接入网3.1 有源光纤接入网有源光网络又可分为基于SDH的AON和基于PDH的AON。有源光网络的局端设备(CE) 和远端设备(RE)通过有源光传输设备相连,传输技术是骨干网中已大量采用的SDH和PDH技术,但以SDH技术为主,本文主要讨论SDH(同步光网络)系统。 3.1.1 基于SDH的有源光网络SDH的概念最初于1985年由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提出,称之为同步光网络(Synchronous Optic

14、al NETwork,SONET)。它是由一整套分等级的标准传送结构组成的,适用于各种经适配处理的净负荷(即网络节点接口比特流中可用于电信业务的部分)在物理媒质如光纤、微波、卫星等上进行传送。该标准于1986年成为美国数字体系的新标准。国际电信联盟标准部(ITUT)的前身国际电报电话资询委员会(CCITT)于1988年接受SONET概念,并与美国标准协会(ANSI)达成协议,将SONET修改后重新命名为同步数字系列(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使之成为同时适应于光纤、微波、卫星传送的通用技术体制。 SDH网是对原有PDH(Plesiochronous

15、Digital Hierarchy准同步数字系列)网的一次革命。PDH是异步复接,在任一网络节点上接入接出低速支路信号都要在该节点上进行复接、码变换、码速调整、定时、扰码、解扰码等过程,并且PDH只规定了电接口,对线路系统和光接口没有统一规定,无法实现全球信息网的建立。随着SDH技术引入,传输系统不仅具有提供信号传播的物理过程的功能,而且提供对信号的处理、监控等过程的功能。SDH 通过多种容器C和虚容器VC以及级联的复帧结构的定义,使其可支持多种电路层的业务,如各种速率的异步数字系列、DQDB、FDDI、ATM等,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新业务。段开销中大量的备用通道增强了SDH网的可扩展性。通

16、过软件控制使原来PDH中人工更改配线的方法实现了交叉连接和分插复用连接,提供了灵活的上/下电路的能力,并使网络拓扑动态可变,增强了网络适应业务发展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可在更大几何范围内实现电路的保护、高度和通信能力的优化利用,从而为增强组网能力奠定基础,只需几秒就可以重新组网。特别是SDH自愈环,可以在电路出现故障后,几十毫秒内迅速恢复。SDH的这些优势使它成为宽带业务数字网的基础传输网。 在接入网中应用SDH(同步光网络)的主要优势在于:SDH可以提供理想的网络性能和业务可靠性;SDH固有的灵活性使对于发展极其迅速的蜂窝通信系统采用SDH系统尤其适合。当然,考虑到接入网对成本的高度敏感性和运行

17、环境的恶劣性,适用于接入网的SDH设备必须是高度紧凑,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新型系统,其市场应用前景看好。 接入网用SDH的最新发展趋势是支持IP接入,目前至少需要支持以太网接口的映射,于是除了携带话音业务量以外,可以利用部分SDH净负荷来传送IP业务,从而使SDH也能支持IP的接入。支持的方式有多种,除了现有的PPP方式外,利用VC12的级联方式来支持IP传输也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方式。总之,作为一种成熟可靠提供主要业务收入的传送技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会不断改进支持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的平滑过渡。 3.1.2 基于PDH的有源光网络准同步数字系列(PDH)以其廉价的特性和灵活的组网功能,曾大量应用于接

18、入网中。尤其近年来推出的SPDH设备将SDH概念引入PDH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这种改良的PDH系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广泛应用。3.2 宽带数字环路载波系统 光纤接入网可以粗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类,所谓的有源光接入网以前主要指第二代数字环路载波(DLC)系统,即综合的数字环路载波(IDLC)系统。随着宽带的发展,DLC也在进一步改进以支持DSL等宽带接入业务,构筑统一的宽窄带综合接入平台,支持向光纤到路边(FTTC)/FTTH的演进,国际上(例如heavy Reading)将其看作第三代DLC系统或宽带数字环路载波(BDLC)系统。其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原有IDLC的基础

19、上加宽带背板总线,支持独立DSL接入;另一种是新设计的系统,所有用户接口都是普通老式电话业务(POTS)加DSL,而成本几乎没有明显变化,设备往往还集成了VoIP媒体网关,具有h.248控制协议和信令,可以由软交换直接控制,适合网络在从传统电话网端局向软交换统一控制的宽带网过渡时期应用。 传统DLC的缺陷是由于低用户密度区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设备(DSLAM)的敷设缺位或DSL的传输距离和速率限制而只能支持大约50的用户。而BDLC可以增加DSL的可用性,在所有有业务需求的地区都可以按需提供DSL业务。BDLC也是推动接入网灵活点(交接箱处)融合的理想平台,可以按需以用户线为基础逐步实现向软交换

20、的平滑过渡。这种技术在较低DSL密度下是比较经济的解决方案,转折点大约为25左右,对于大规模高密度DSL敷设,则DSL是更理想的解决方案。然而,BDLC技术作为有源设备仍然无法完全摆脱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以及有源设备固有的维护问题,尽管在近中期会有发展,但不是接入网的长远解决方案。 3.3 点到点同步数字系列/多业务传送平台系统 在接入网中应用点到点同步数字系列(SDH) 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提供理想的网络性能和业务可靠性。SDH的最新发展趋势是支持以太网等业务接口的映射,于是SDH逐渐发展成为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基本思路是将多种不同业务直接或经过处理后再通过虚电路(VC)级联等方式映射进

21、不同的SDH时隙, 而将SDH设备与二层乃至三层分组设备在物理上集成为一个实体,构成业务层和传送层一体化的SDH多业务节点,定位于网络的边缘。具体实施时相当于将SDH复用器、数字交叉连接器(DXC)、WDM终端、二层交换机乃至IP边缘路由器等多个独立的设备集成为一个MSTP网络设备,统一控制和管理。当然,这种融合不是一步到位的,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近期可以首先实现物理融合,中长期再走向完全的功能融合,成为名副其实的融合节点。特别是集成了VC级联、通用成帧协议(GFP)、动态链路容量调整机制(LCAS)三种标准功能的新一代MSTP,不仅能大大增强自身灵活有效支持数据业务的能力,而且可以将

22、核心智能光网络的智能特征扩展到网络边缘,增强整个网络的智能范围和效率。 最新的发展则是将具有很好汇聚特性和优化数据接入能力的弹性分组环(RPR)功能集成进来,最适合于城域网的接入层应用,特别是以太网业务带宽需求占绝对优势的场合。然而,由于RPR没有跨环标准,独立组大网的能力较弱,若利用与MPLS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跨环业务流配置成同一个MPLS的标记交换通道,从而实现多个RPR环业务的互通和端到端业务调度。利用MPLS还能提供基于全网的流量工程,实现空间重用和带宽保证,提供有QoS保证的端到端的业务连接,加强了支持数据灵活联网的能力,应用范围则可以扩展到网状网等复杂的拓扑结构。鉴于这种方案基于同

23、步工作,抖动要求严格,设备成本较高,而且灵活生成业务的能力不足,因此主要适用于局间或汇接点(POP)间,以及大型企事业用户的点到点通信。 传统以太网属于用户驻地网(cPN)。然而其应用却在向包括接入网在内的其他公用网领域扩展。历史上,对于企事业用户应用环境,以太网技术一直是最流行的方法,目前已成为仅决于供电插口的第二大住宅和办公室公用设施接口。采用以太网作为企事业用户接入手段的主要原因是已有巨大的网络基础和长期的经验知识、目前所有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也都是与以太网兼容的、性能价格比好、可扩展性、容易安装开通以及高可靠性等。 对于公用网住宅用户应用环境,点到点有源以太网系统采用有源业务集中点来替

24、代无源点到多点系统的无源器件,使传输距离可以扩展到1 20公里之远。主要优点是专用接入,带宽有保证,每用户可以独享100Mb/s乃至1dbs;局端设备简单便宜;传输距离长,服务区域大;成本随用户数的实际增长而线性增加,无需规划,投资风险低,因而在低密度用户分散地区成本较低。缺点是两端设备和光纤设 施专用,用户不能共享局端设备和光纤,当需求快速增长且用户很密集时,光纤和两端设备数量及其成本以及空间需求也随之迅速增加,因而不太适合高密集用户区域。第四章 点到多点及无源光网络系统4.1 无源光网络技术 无源光网络(PoN)是一种纯介质网络,其主要特点是在接入网中去掉了有源设备,从而避免了电磁干扰和雷

25、电影响,减少了线路和外部设备的故障率,降低了相应的运维成本。其次,PON的业务透明性较好,带宽宽,可适用于任何制式和速率的信号,能比较经济地支持模拟广播电视业务,具备三重业务功能(tripleplay)。最后,由于其局端设备和光纤由用户共享,因而线路成本较其他点到点通信方式要低,土建成本也可以明显降低。特别是随着光纤向用户日益推进,其综合优势越来越明显。PON的主要缺点是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因为局端光线路终端OLT很贵,光纤和分路器等无源基础设施又必须一次到位,这样当用户数较少或用户分布超过某一限定距离时,每用户的成本很高。另外,其树型分支拓扑结构使用户不具备保护功能或保护功能成本较高,影响了

26、大规模发展。无源光网络(PON),是指在OLT和ONU之间是光分配网络(ODN),没有任何有源电子设备,它包括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PON及基于IP的PON。 APON的业务开发是分阶段实施的,初期主要是VP专线业务。相对普通专线业务,APON提供的VP专线业务设备成本低,体积小,省电、系统可靠稳定、性能价格比有一定优势。第二步实现一次群和二次群电路仿真业务,提供企业内部网的连接和企业电话及数据业务。第三步实现以太网接口,提供互联网上网业务和VLAN业务。以后再逐步扩展至其它业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全业务接入网系统。 APON采用基于信元的传输系统,允许接入网中的多个用户共享整个带宽。这种统计复

27、用的方式,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APON能否大量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价格问题。目前第一代的实际APON产品的业务供给能力有限,成本过高,其市场前景由于ATM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挫而不确定,但其技术优势是明显的。特别是综合考虑运行维护成本,在新建地区,高度竞争的地区或需要替代旧铜缆系统的地区,此时敷设PON系统,无论是FTTC,还是FTTB方式都是一种有远见的选择。在未来几年能否将性能价格比改进到市场能够接受的水平是APON技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IPPON的上层是IP,这种方式可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容易实现系统带宽的动态分配,简化中间层的复杂设备。基于PON的OAN不需要在外部站中安装昂贵

28、的有源电子设备,因此使服务提供商可以高性价比地向企业用户提供所需的带宽。 无源光网络(PON)是一种纯介质网络,避免了外部设备的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减少了线路和外部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同时节省了维护成本,是电信维护部门长期期待的技术。无源光接入网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无源光网体积小,设备简单,安装维护费用低,投资相对也较小。 (2)无源光设备组网灵活,拓扑结构可支持树型、星型、总线型、混合型、冗余型等网络拓扑结构。 (3)安装方便,它有室内型和室外型。其室外型可直接挂在墙上,或放置于“H”杆上,无须租用或建造机房。而有源系统需进行光电、电光转换,设备制造费用高,要使用

29、专门的场地和机房,远端供电问题不好解决,日常维护工作量大。 (4)无源光网络适用于点对多点通信,仅利用无源分光器实现光功率的分配。 (5)无源光网络是纯介质网络,彻底避免了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极适合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使用。 (6)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无源光网络扩容比较简单,不涉及设备改造,只需设备软件升级,硬件设备一次购买,长期使用,为光纤入户奠定了基础,使用户投资得到保证。 4.2 APON和BPON 早期的窄带无源光网络是基于TDM的,性能价格比不好,已经自然消亡。一个ATM化的无源光网络(APON/BPON)可以利用ATM的集中和统计复用,再结合无源分路器对光纤和光线路终端的共享作用,使

30、性能价格比有重要改进,目前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已经开始商用。然而,目前实际APON/BPON的业务适配提供很复杂,业务提供能力有限,数据传送速率和效率不高,成本较高,其市场前景由于ATM的衰落而黯淡。最后,从长远的业务发展趋势看,APON的可用带宽仍然不够。以FTTC为例,尽管典型主干下行速率可达622Mb/s,但由于分路后,实际可分到每个用户的带宽将大大减小。按32路计算,每一个分支的可用带宽仅剩19。SMb/s,再按10个用户共享,则每个用户仅能分得约2Mb/s的带宽而已。显然,这样的性能价格比是无法满足网络和业务的长远发展需要的。 4.3 EPON/GEPON 随着IP的崛起和发展,有人提出

31、了EPON的概念,即在与APON和BPON类似的结构和0.983的基础上,设法保留其精华部分物理层PON;而以以太网代替ATM作为链路层协议,构成一个可以提供更大带宽、更低成本和更宽业务能力的新的结合体-EPON。这一思想在以太网界获得到了积极响应,在IEEE802.3ah的旗帜下已经形成了GEPON标准。在实际中,EPON和GEPON的基本差别就是标准化,前者往往指非标设备,后者指符合IEEE 802.3ah,规范的设备。另外,GEPON的传输距离和分路比均比EPON有所减小。从EPON/EPON的结构看,其关键优点是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的多层重叠网络结构,主要特点有:l 消除了ATM和SDH层

32、,从而降低了初始成本和运行成本; l 下行业务速率高达1G bit/s,允许支持更多用户,每用户带宽可以更高,并能提供视频业务能力和较好的QoS;l 硬件简单,无须室外电子设备,使安装部署工作得以简化; l 改进了电路的灵活指配以及业务的提供和重配置能力。 IEEE 802.3ah规范的GEPON技术的规范性好,上下行波长分别是1 310 nm和1 490 nm,上下行速率为1.25Gbit/s,传输距离是10/20km,分路比是16,主要业务是数据和语音,增加一个1 550 nm电视广播波长后,可提供语音、数据和电视三合一的所谓triple-play宽带业务捆绑服务,而这将是未来家庭业务的杀

33、手锏应用。 EPON/GEPON的主要缺点是效率低和难以支持以太网以外的业务。前者是由于采用8B/10B的线路编码,有20的带宽损失,而APON和GPON都采用不归零(NRZ)扰码为线路码,因此没有带宽损失。再加上承载层、传输汇聚层、业务适配效率等原因,使得EPON总的传输效率很低,大约仅为千兆无源光网络(GPON)的一半。4.4 GPON 2001年,在IEEE积极制定EPON标准的同时,FSAN组织开始发起制定速率超过1Gb/s的PON网络标准一千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GPON),随后,ITU-T也介入了这一新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于2003年1丹通过两个有关GPON的新的标准G984.1和G984.2(速率提高到2.5Gb/s)。按照这一最新标准的规定,GPON可以提供1.244和2.488Gb/s的下行速率和所有标准的上行速率;传输距离至少达20公里,具有高速高效传输的特点。从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