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广角内容解读(经典实用)_第1页
小学数学广角内容解读(经典实用)_第2页
小学数学广角内容解读(经典实用)_第3页
小学数学广角内容解读(经典实用)_第4页
小学数学广角内容解读(经典实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广角”内容解读一、“数学广角”的编排意图。“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新增设的一大教学内容模块,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内涵之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

2、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有效落实这一总体目标,人教版教材编排中不但加大力度把数学思想渗透在数与代数、量与计量等每一个知识板块中,更以新增设的单元“数学广角”为呈现形式,进一步集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二、“数学广角”的内容体系学段册数单元内容数学思想方法第一学段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类比较和分类思想方法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符号化思想方法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简单的排列组合逻辑推理排列组合思想方法逻辑推理思想方法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排列、推理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排列组合排列组合思想方法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重叠问题等量代换集合的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思想第二

3、学段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烙饼问题排队论田忌赛马运筹思想、对策论、优化思想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化归的思想方法数学建模思想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字编码数字编码思想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次品优化思想方法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鸡兔同笼问题假设法思想方法数学建模思想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数学建模思想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级递进、螺旋上升。”教材在“数学广角”内容的编排上注意体现了这一要求,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时,实验教材先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学生初步接触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

4、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而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又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但目标定位为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等数学问题。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三年级教材的内容则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排列以及组合。综观整个十二册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从简单的分类思想到较为抽象的运筹思想、对策论以及最后一册更为复杂的抽屉原理,无不体现了思维层次是从低到高,从具体到抽象,逐级递进、螺旋上升,向学生逐步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以

5、符合数学认知规律。它们各个内容之间又存有一定的联系,准确把握各册教材的联结点有助于解读教材。譬如,第七册的运筹问题、第十册的找次品问题以及第十二册的抽屉原理,解决问题时都要考虑“至少”的问题,都在多种解决策略中寻找最佳最优的策略,都要运用推理能力和渗透优化思想。学习“数字编码”的时候,自然地要同“找规律”这一个知识点进行嫁接;解决“封闭方阵中的植树问题”时需要用 “重叠问题”来诠释;植树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都很注重数学模型的构建,一般都得经历“问题模型构建模型解释应用模型”的学习过程第一学段,数学广角出现了简单的排列组合、简单的推理、集合思想、等量代换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

6、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第二学段渗透了优化思想、对策论、解决由植树引发出来的问题、数字编码、假设法、抽屉原理等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继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另一方面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

7、数学广角的教学首先应定位于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因为数学广角是面向全体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图是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因此,要防止把数学广角当做奥数培训课进行“英才”教育,它需要更多地、有计划地创设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去观察、研究、尝试,重在活动中对思想方法的感悟。下面我们逐册分析一下它们的编排结构和教学目标:一上“分类”的教学目标: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文具商店

8、的情景图,货架上的文具按不同的类别放在不同的位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把同类文具(例如,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文具,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类的标准。接着安排了一个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活动情景。三个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对同一堆铅笔分成不同的类,第一个同学是按铅笔的颜色分的,第二个同学是按铅笔有无橡皮头来分的,第三个同学是按铅笔有无削过来分的。使学生看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分类标准、正确分类

9、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更好地得以发展。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一下“*找规律:探索图案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例1例3,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例5,也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从数量的角度观察,数字的排列规律,也是循环出现的。如1、2、1、2、或2、3、2、3。例6例7,是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要从图形的数量上去寻找规律。例7中数字的排列规律是等差数列。例8,没有图形,只有数,通过

10、观察找出数的排列规律,抽象程度更高。也是等差数列。仅限于简单的:循环出现的、等差数列。)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规律及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二上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 *简单的逻辑推理”例1是最简单的排列(与顺序有关,用两张或3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做一做”3个小朋友两两握手属于组合,选定的一组事物与顺序无关。例2是最简单的推理知识,让学生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例2给出了两个活动,通过这两个活动使学生感受

11、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例3在例2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条件,难度稍有增加。实际上例3可以转化为例2的形式。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说明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社会书,再根据条件判断,与例2就非常类似了。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二下“*找规律:铺地砖花纹的规律 等差数列的探究规律”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例2是图形和

12、数列的变化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7类似的地方是:无论是图形还是数的排列,不再研究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而是研究数量的变化,图形的变化也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与例7不同的地方是:它的规律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三上数学广角“*简单的组合 *简单的排列”例1通过探讨衣服和裤子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需要两

13、步来确定,一步是上装的选择,一步是下装的选择,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教材在这里给出两种连线方法:先确定一件上装,对这件上装与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连线,然后再进行另一件上装与下装的连线,这样就得到第一种连线方法(图一),说明只要有顺序的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不漏。在此基础上将两个连线图合并起来就可得出另一种连线方法(图二)。这里只要学生能掌握一种连线方法就行了!例2教学简单的排列,用3个数字卡片摆三位数,数字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三位数。通过比较引导出一个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的记录方法: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然后是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这个例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

14、问题的意识。例3通过探索4个队一共要踢多少场球,学习简单的组合。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是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例3是以中国队参加的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为背景,中国队所在的C组共有四个国家足球队,小组赛时每两个队踢一场比赛,看看一共要踢多少场。这里每场比赛只与哪两个队有关,与两个队的顺序无关。每两个队连一条线,就代表要踢一场比赛。这里也给出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把四个队摆成正方形,两两相连;另一种是一字摆开,每个队都与其他三个队相连。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15、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建议: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不要提高要求。教师教学语言中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也不要跟学生解释。三下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等量代换”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材通过统计表让学生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

16、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同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如中间部分表示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同学,左侧是只参加语文小组而不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右侧是只参加数学小组而不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最后,再让学生列式求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共有多少人。例2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所以,从第一个图中可以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二个图中可以看出,四个苹果重

17、1千克,让学生思考一个西瓜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在这里还不能直接运用等量代换,需要学生首先考虑: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引导学生想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建议: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

18、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量代换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四上数学广角“*运筹问题:烙饼、沏茶、码头卸货等问题 *对策问题:田忌赛马。”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例1讨论烙饼时怎样操作最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教材首先给出一幅

19、生动有趣的情境图,让学生探索发现:3张饼的烙法,最好的方法是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反面,这种方法只需9分钟。然后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现: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个2个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省时间。例2分析家里来客人需要沏茶时,怎样安排各种事情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继续讨论如何用优化的思想选择合理、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在情境图下给出了沏茶所要做的各种工序,以及做每件事情所需的

20、时间。然后呈现学生们讨论怎样安排的场面。在这些内容中包含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方法:首先要明确沏茶的大致顺序,也就是说哪些事情要先做,然后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教材还提示可以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顺序或方案,教给学生设计方案的具体方法。例3安排的是在码头卸货时,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让三艘船总的等候时间最少;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教材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里卸货顺序的种数是一个排列问题,一共有6种不同的方案,方案卸货顺序船1的等候时间(时)船2的等候时间(时)船3的等候时间(时)等候时间的总和(时)1船1船

21、2船388+48+4+1332船1船3船288+1+48+1303船2船1船34+844+8+1294船2船3船14+1+844+1225船3船1船21+81+8+41236船3船2船11+4+81+4119学生可以计算出每种方案中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各是多少,从而找出最优的卸货顺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船开始卸货,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例4呈现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这个故事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但是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在这里,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这个故事,并让学生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列出来,齐王

22、田忌本场胜者第一场上等马下等马齐王第二场中等马上等马田忌第三场下等马中等马田忌通过比较让学生看到:虽然在同等级的马中,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如果拿同等级的马进行比赛田忌一定会输,但是田忌所采用的策略却让他赢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对策论的方法在这场比赛中的重要性。接下来让学生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并让学生把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列出来,通过对照来找到答案。田忌可以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也就是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唯一可以获胜的。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获胜方齐王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齐王田忌1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齐王田忌2上等马下等马中等马齐王田忌3中等马上等马下等马齐王田忌

23、4中等马下等马上等马齐王田忌5下等马上等马中等马田忌田忌6下等马中等马上等马齐王(田忌1代表他的第一种策略)最后,教材让学生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乒乓球团体比赛)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建议:运筹思想和对策方论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

24、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只要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从优化的角度给出最优的方案。另外老师在教学中也不要使用运筹、优化和对策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四下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树都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正好与间隔点的个数相同,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2是在例1的基

25、础上继续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教材给出动物园里绿化队在大象馆和猩猩馆之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在这条小路的两端都不栽树。通过探索让学生发现:当两端都不栽树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例3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这里借助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求围棋盘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个棋子的问题,介绍如何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教材用直观图的形式展示了两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看上下两个边,每边是19个棋子,然后再看左右两边,由于上下两边已经包括了两个端点,所以左右两边每边都少了2个棋子,只有17个,

26、把四边上的棋子加起来就可得到最外层总共的棋子数,即19+19+17+17=72。另一种想法是: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正好都是18个棋子,184=72得出结果。教材这里没有给出解决关于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规律,而是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可以接受的话,也可以让他们自主探索这种植树问题中包含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例如,围棋盘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最外层每边有18个间隔,最外层总共摆放的棋子数是184=72。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

27、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本单元就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对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的难度,造成教学要求过高。五上数学广角“*数字编码”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

28、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例1是通过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来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教材向同学们介绍了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如448268。它的前两位数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如44表示湖北

29、省;前三位数表示邮区代号,如448表示湖北省荆门邮区;前四位数表示县(市)的编号,如4482代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 所以448268表示的就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邮电支局的投递局。例2是通过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每个公民一出生,就有一个身份证号码。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由公安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的。教学时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对身份证号码的组成,数字的排列,每个数字表示的含义等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得出: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

30、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例如:5105221,510402行政区划代码,19620330出生日期码,522是顺序码,1是校验码。倒数第2位数字表示性别,双数表示女性,单数表示男性。注意这里不要求学生掌握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以及编排方法,有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比如校验码)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根据身份证号码,我们可以辨别身份,例如:(出示题目)先看第一个身份证号码,1940年出生的可能是爷爷、奶奶,倒数第二位是单数,说明是男性,因此这是爷爷的身份证号码,其余同理讲解。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

31、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比如入学年份、年级、班级、班级序号、性别等,然后再根据这些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比如说可以用1表示男生,2表示女生。教材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些范例,学生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设计方案,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这种编码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图书的检索号,在图书馆里有成千

32、上万册的图书,为了便于查询和统计,我们给图书也编了一个“书号”检索号。如果熟悉了图书的分类及检索方法后,就可以快速、有效地查阅自己需要的图书。教材在这里给出一些范例,比如用字母表示书的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学生还可以设计不同的信息和编码方案,这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练习中的第3题介绍国际标准书号,它是国际上通用的比较科学合理的一种图书编码系统,外文简称ISBN。ISBN是由13个数字组成的,其中978代表图书,中间的9个数字分成3组,分别表示组号、出版社号、书序号,最后一个数字是校验码

33、;各部分之间用“-”或空位隔开。其中组号是代表一个国家、地区或语种的编号,这个编号是由国际ISBN中心设置和分配,中国为“7”。出版社号是由地区或国家的ISBN中心设置和分配的,可以多达7位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出版社号是“107”。书名号是由该出版者出版的每种出版物的编号。检验号是国际标准书号编号的最后一位数字。教学目标是: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车牌号),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

34、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4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建议: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

35、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五下数学广角“*找次品”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2通过让学生探索和比较找次品的多种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使其在试验、研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

36、平均分成3份,不能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例如: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实际教学时,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这时,教师可引导学

37、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六上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由于“鸡兔同笼”原题的数据较大,不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所以教材以化繁为简的思想为指导,先在例1中安排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的方法。在分析解答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最“朴素”的想法猜测。分别猜测鸡、兔各有多少只,然后验证脚的只数是否对应,通过这种不断地猜测、尝试最终找到答案,例1的表格可帮助学生按顺序寻找答案,虽然也可以解决问题,但当数据较大时过程颇为繁琐。因此引导学生思考更具有逻辑性和一般性的解法,教材中主要呈现了最典型的“假设法”和列方程的解法。“

38、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但有其独特的特点,是一个假设计算推理解答的过程。例1中就是通过假设笼子里都是鸡,然后通过计算实际与假设情况下总脚数之差,进而推理出鸡、兔的只数。实际上“假设法”可以有很多巧妙的思路,“阅读资料”中介绍的“抬腿法”也是其中之一。列方程则是一种代数解法,通过假设鸡或兔任何一个量为x,然后根据只数与脚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即可。在日常生活中,“鸡兔同笼”问题有很多的变式,教材在“做一做”中安排的日本民间流传的“龟鹤问题”以及租船、植树等实际问题均与“鸡兔同笼”本质相同。教学目标1. 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

39、问题(罗列的方法、假设的方法、列方程的方法),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建议1. 注意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较大的原题。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使学生体会这一点。2. 适当把握教学要求。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解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

40、某一种方法。六下数学广角“*抽屉原理:”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例如,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要把三个苹果放进两个抽屉,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两个苹果。这样的道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抽屉原理”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

41、的问题。本单元用直观的方式,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例1描述的是最简单的“抽屉原理”:“4支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通过直观地摆铅笔,发现把4枝铅笔分配到3个文具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数的分解),即(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反证法”或“假设法”的思路,即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铅笔,3个文具盒里就放了3枝铅笔。还剩下1枝,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中就有2枝铅笔了。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为抽象,更具一般性。在解决了“4

42、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以后,可让学生思考: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接着,可以继续提问:如果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2,多3,多4呢?引导学生发现:把 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 个空抽屉里(m n, 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例2描述了“抽屉原理”更为一般的形式:“5本书放入2个抽屉”,学生仍然可以采用枚举的方法,把5分解成两个数,有(5,0),(4,1),(3,2)三种情况。在任何一种

43、结果中,总有一个数不小于3。更具一般性的仍然是假设的方法,即先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利用有余数除法52=21可以发现,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还剩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研究了“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出“如果一共有7本书,9本书,情况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前面的方法进行类推,得出“7本书放进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4本书,9本书放进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5本书”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把多于 kn个物体任意分放进 n个空抽屉里(k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例3是“抽屉原理”的

44、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思考本例的问题与前面所讲的抽屉原理是否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抽屉问题”,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再应用前面所学的“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例如,在本例中,根据例1中的结论“只要分的物体个数比抽屉数多,就能保证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球”就能推断“要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球,分的物体个数至少比抽屉数多1”。现在,“抽屉数”就是“颜色数”,结论就变成了:“要保证摸出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的球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种数多1。” 在教学中,在实际问题和“抽屉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不是一

45、件容易的事。如果学生在理解时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时,也可以引导他们这样思考:球的颜色一共有两种,如果只取两个球,会出现三种情况:两个红球、一个红球一个蓝球、两个蓝球。如果再取一个球,不管是红球还是蓝球,都能保证三个球中一定有两个同色的。教学目标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建议:1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

46、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2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抽屉原理” 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

47、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从对数学广角内容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每一个数学广角的内容认知目标相当明确;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的。数学广角立足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该明确三点: 数学思想是我们进行数学广角教学的指导思想; 不能只满足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还要有数学思想的飞跃和创造;数学思想不可能像数学知识那样一步到位,它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三、 “数学广角”的教学策略怎样让每一位学生能体验 “数学思想方法”呢?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几年我也上了数学广角的公开课,从这些课中能体会到要真正发挥“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四条策略。策略一:要提升数学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长流不息的小溪水。做一名有较高数学素养的教师,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要想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数学广角” ,把这些数学思想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