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doc_第1页
2021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doc_第2页
2021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doc_第3页
2021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doc_第4页
2021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

2、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

3、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译为

4、: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

5、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其1、作人称代词,

6、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

7、分类例析(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

8、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

9、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于1.表示对

10、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4.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五)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11、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2、(七)者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八)也_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

13、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_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_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_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_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九)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_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十)因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2.介词,表示动作、

14、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4.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十一)且1.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5、。(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十三)矣_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_句末语

16、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十四)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十五)所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

17、的人”、“的事物”、“的情况”。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所”和“以”连用。(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十六)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

18、.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十七)夫1.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f,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十八)遂1.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十九)虽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

19、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二十)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二十一)故1.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

20、公)3.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_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十二)苟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_序)2.副词,可译为“苟且”。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二十三)会1.副词(1)适逢,恰巧。例:会宾客大宴。(口技)(2)一定。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2.动词(1)回合,聚会。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21、)(二十四)或1.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2.副词(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_)(2)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二十五)诸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众。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3.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汇编一、之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22、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狼其他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轼

23、而望之。(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2、用作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句式倒装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A在句中表示动

24、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B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吾欲之南海,何如?“去”为学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而1、“而”作连词,这是最主要的用法。判别时,一定要理清“而”前

25、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并列关系。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连接前后并列的分句,表并列,可不译)邹忌讽齐王纳谏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治水必躬亲“而”连接前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顺承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例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而”连接的分句有明显的动作先后,可译为“接着”。郑人买履,忌不自信,而

26、复问其妾(“而”相当于“就”)邹忌讽齐王纳谏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幼时记趣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此句中的“而”易混淆为转折连词)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例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修饰关系。这种用法较多,有时易混淆为“顺承关系”,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而”前后词语的关系,还是容易区别的:如果“而”前面的词语或短语在句中作修饰、限制语,“而”之后是中心语(一般

27、是动词或形容词),简而言之,“而”前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而”肯定表修饰。表示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句:朝而往,暮而归“朝”“暮”分别是“往”“归”的时间状语。醉翁亭记。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表情态,是“止”的状语。愚公移山。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默而识之“默”表示“识”的方式。论语八则。跪而拾之以归赵普。执策而临之马说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西南”意思是“向西南”表方向。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这种用法在初中教材中较少,有两个句子: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八则

28、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句: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B“而后”,相当于“然后”。例句: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例句:既而风定山市既而儿醒口技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D“而或”,相当于“有时”。例句: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三、以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29、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何以战?凭借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曹刿论战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句:屠惧,投以骨狼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必以分人。曹刿论战2、作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乃

30、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其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句:其真无马邪?

31、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马说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2、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论语十则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它的,指狼的。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他的,代“屠户”狼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桃花源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们的,代齐军。曹刿论战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指

32、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五、为“为”有三种用法:名词、动词和介词。作为名词性的用法不多。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为:心理活动,(上述两种心情)。岳阳楼记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例句

33、: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六、于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

34、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其一犬坐于前。狼-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虽然,受地于先王。公输-从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例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给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句:“受制于人”。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苛

35、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比七、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例句: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例句: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八、且1、表递进关系,后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可译为“而且”、“况且”等。例句:且焉置土石?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将近”的意思。例句:年且九十。九、则1、用作连词,可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