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新课标全册备课_第1页
六年级新课标全册备课_第2页
六年级新课标全册备课_第3页
六年级新课标全册备课_第4页
六年级新课标全册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课标对本册内容的要求主备人 孙颖超 刘武龙 (一)具体目标1数的认识(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2数的运算(4)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5)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6)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7)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决简单的4正比

2、例、反比例(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5探索规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二、空间与图形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

3、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一) 具体目标1图形的认识(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2)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2测量(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2)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3图形与变换(1) 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2)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4图形与位置(1) 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

4、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2)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3)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4)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三、统计与概率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一) 具体目标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1)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2)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3)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2可能性(1)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2)对简单事件发生

5、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四、综合应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 具体目标1 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2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3 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备课 主备人 孙颖超 刘武龙一 教学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二 教材分析(1)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

6、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2)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3)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4)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

7、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6)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

8、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四、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五、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

9、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

10、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六、施教措施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

11、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习方式: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七、课时安排 一、负数(3课时)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1圆柱6课时左右2圆锥2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比例(14课时)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2正比例和反比

12、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3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四、统计(2课时)节约用水1课时五、数学广角(3课时)六、整理和复习(27课时)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4综合应用4课时第一单元 负数 主备人:孙颖超、刘武龙一、教学内容1负数的初步认识。2数的大小比较。二、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三、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

13、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标准第二学段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存折上现金的存入和支取,水位高度的上升和下降,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为了表示这样两种

14、相反意义的量,还用学生原有的数概念知识就不够了,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负数的认识。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例1)、存折(例2)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接下来通过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例3让学生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和负数,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形式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例4借助数轴对气温进行排序让学生初步辨别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四、教学建议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

15、些素材来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把握好教学要求。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

16、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了。五、课时安排本单元内容可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例1、例2)主备人:马振业 李贵国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难点:1、 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 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1、 温度计教

17、学过程:一、 引入新知学生观测温度计,先简单介绍温度计的结构,让学生学会温度计上的数,分组对教室里的和教室外的温度进行观测(视天气而定),在班上进行交流,注意零度以下的温度。问:零上16用16表示,那么零下16可以怎样表示呢?二、 自主学习自学例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用负数表示零下16的写法和读法。零下16用“16”表示,读作:负16 自学例2,存折明细表示的意见,2000表示存入2000元,-500表示支出了500元,重点是支出或存入+,体会它们的含义正好相反。三、 互动交流1、 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有哪些,举例说明。2、 0是什么数?3、 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四、 分层练习 P

18、4 1题,2题基础训练P1 1题,2题,3题。五、 整理归纳 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认识数轴主备人:汤友印 刘 霞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学会把数字在数轴上表示2. 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教学重难点:数轴上表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先让学生回忆原来在直线上表示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例3的情景,并提出问题: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它们运动的情况么?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 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老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确定好起点,方向和单位长度2. 在学生画完的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3. 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表示学生和大树的

19、相对关系呢?4. 汇报交流,总结,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5. 再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点代表的数.6. 教师总上结,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 在数轴上表示出下面的数1.5 -1.5 3 -4 6 -6 02. 在数轴上表示出下面的数1/5 3/5 1 -2/5 -4/5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 数的大小比较 (例4) 主备人 孙颖超 刘武龙教学内容:1教材P67,例4及做一做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 零和负数之间的大小。教学重点 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过程引入新知前

20、面我们学习了比较两个正整数的大小的方法,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比较负数,正数和零的大小。自主学习1 出示例4的有关信息,让学生自主学习2结合以上信息让学生把未来一周的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教师提示学生重点思考:1正数和正数,正数和0的大小比较2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以及负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互动交流1小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巡回指导2汇报结果,全班交流3归纳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分层练习1完成做一做32完成练习1中的第6题7题整理归纳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第二单元备课主备人:马振业 李贵国教学目标:1、 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

21、的底面和高。2、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3、 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4、 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学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教学重难点: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教学准备: 圆柱体模型,圆锥体模型教材分析:本单元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展开观察,得出圆柱的表面积是怎么计算呢?教学时,教师应大

22、胆放手让学生探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9课时。圆柱的认识主备人:刘 霞 汤友印教学内容:教材第10-12页及做一做,练习二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2.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2.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请同学们先拿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桌面上滚动,再拿出一个圆柱物体在桌上滚动,结果怎样?来汇报一下。 2.生活中

23、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你们知道这种形状的物体叫做什么吗?圆柱体简称圆柱。3.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柱形的? 二、自主学习1.大家继续观察、触摸、玩一玩圆柱,也可以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一下,看看你能发现圆柱体的哪些秘密?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圆柱的形状有什么特点?老师也很想看看你们想出来的圆柱体的样子,你能怎样展示给我们看看呢?三.互动交流1.我们已经了解了圆柱,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圆柱,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请四位同学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你们小组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4、2.小组活动.交流发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分组活动,互相交流。全班汇报发现。3.比较学生做的不同的圆柱,发现什么?引导认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四分层练习1.长方形纸长的一边为25厘米,短的一边为15厘米。把这张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形纸筒(不计接头)圆柱形纸筒的高是多少厘米?底面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一张长方形纸,长厘米,宽厘米,如果把它围成圆柱状,围成后的圆柱侧面与长方形底有什么关系?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3. 一张正方形纸边长厘米,围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厘米?(以上各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计算结果。)五、整理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圆柱的

25、表面积主备人: 孙颖超 刘武龙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上的例3、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的有关习题。教学目标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推导教学难点: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及应用教学准备:圆柱侧面展开教具教学过程一、引入 新知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自主学习,互动交流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2、教学

26、例3。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3)圆柱的底面积你会计算吗?侧面积呢?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

27、面积底面周长高)三、分层练习。(1)求下面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2.5dm,高0.6dm。底面直径8cm,高12cm。(2)求下面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是40c,侧面积是25 c。底面半径是2dm,高是5dm。(3)完成课本练习二第58题。四、.课堂总结:说一说你的体会。教学设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长方形的面积 = 长 宽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圆柱的体积(例5,例6)主备人:马振业 李贵国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推理,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2、 利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1、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2、 利用圆柱的体

28、积公式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圆柱模型,切割后的圆柱模型教学过程:六、 引入新知 回顾旧知,长方体体积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如何计算圆柱体体积?你有什么想法,大胆说一说?能将圆柱转化成一种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体积吗?七、 自主学习 互动交流自学例5,分组讨论圆柱是如何转化成长方体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等于圆柱的: 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1.同位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2.全班交流:圆柱的体积与容积区别。 3.出示:量杯、水、圆柱体、沙子、长方体盒子、橡皮泥,想一想:如何求出圆柱的体积4.小组交流,想出可行的方法.实际操作演示。5.教师演示: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

29、成16等份)。然后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长方形,整个圆柱被拼成了有点接近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小结: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VSh 6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试做,交流。2.1米210厘米5021010500(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7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0、先同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自己做,全班交流。三分层练习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3.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4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5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6.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7.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

31、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八、 整理归纳 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圆锥的认识主备人:汤友印 刘 霞教学内容:教材23-24页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学重点难点:圆锥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出示各种实物,辨认形状。2引出:圆锥的认识3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锥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2指名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圆锥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三.互动交流1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如何得到圆锥体的高?小组讨论方法。全班交流如何测得圆

32、锥的高。2教师边演示,边小结测量过程。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3.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 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4想一想:如何制作一个圆锥体?说一说自己的做法。引出: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呢?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通过实验来证明。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四、分层练习1说出圆锥的特征。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3出示一些图形指名学生判断哪个是圆锥,并说出理由。4做练习九第12题。 五、整理归纳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上了这堂课你有什

33、么收获?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例2.3)主备人 孙颖超 刘武龙教学目标1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锥体积。2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3进一步丰富对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学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容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二、自主学习,互动交流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

34、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板书: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

35、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4、教学例3(1)出示例3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

36、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三、分层练习 完成练习四的第68题四、整理与归纳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二单元整理复习主备人:马振业 李贵国教学目标1、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以熟练运用。2、 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教学流程:复习圆柱1、圆柱的特征(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37、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3、圆柱的体积(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2)做第29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4、学生

38、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计算)复习圆锥1圆锥的特征(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2)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让学生将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2圆锥的体积(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

39、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2)做第29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课堂练习1、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2、做练习五的第2题。(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3、做练习五第5题。(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四、作业练习五的第3、4、6题三单元备课主备人:马振业 李贵国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2、 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 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

40、生的实践能力。4、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5、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6、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7、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教学重难点:1、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3、 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

41、小。4、 渗透函数思想。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应用。本单元具体内容安排:本单元教材是在掌握了比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比例的意义2、比例的基本性质3、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1、成正比例的量。2、成反比例的量。比例的应用:1、比例尺,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3、用比例解决问题。在教学正、反比例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避免发生混淆。本单元一下要渗透函数思想,函数是近代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现代科技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是中学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本单元,主要通过

4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渗透函数思想。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课时安排本单元约14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主备人 孙颖超 刘武龙【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会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流程】一、引入新知1.什么叫做比?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2.你们会求比值吗?出示

43、下面几组比,让学生独立求比值。 12:16 : 4.5 :2.7 10:63.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说明: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

44、“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巩固练习。做第2页的“做一做”。2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学生自学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两个外项的积是( ) 两个内项的积是( ),生口算,师板书。 “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 最后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

45、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三、分层练习1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2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3完成练习一1、2、3题。四、整理归纳说一说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解比例主备人:刘 霞 汤友印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的方法。2.鼓励学

46、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比例,从而使学生养成不同的方法探索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不断的提高思维水平。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教师: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教学例2。出示例题,“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指生答。板书:3x

47、815。 “这变成了什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3x前加上:解:)“怎样解这个方程?”生独立做,指一生上黑板板演。师生总结方法: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三.互动交流教学例3。出示例3,提问:“这个比例和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你打算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指生自由发表意见。师生总结方法: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

48、乘。就得出方程。生独立做,指一生板演,师巡视指导。四、分层练习1.解比例。= = 0.9:x=1.6:4.8 : =x:182.把3.64=24改写成比例。3.如果9a=7b,那么=( )。4.做第3页“做一做”的题。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五、整理归纳谁能总结一下解比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成正比例的量主备人:刘 霞 汤友印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

49、正比例关系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二、自主学习1.教学例1一列火车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时间(时)123456路程(千米)90180270360450540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请每位同学先取一组相对应的数据,然后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教师提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2. 教学例2。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鞋的米数和总价的表。数量(米)12345总价(元)8.216.424.632.841.0观察表格: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

50、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怎样变化?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三.互动交流1. 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2.母关系式。教师提问:如果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出来?3.教学例3。据正比例

51、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四、分层练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2.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吗?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五、整理归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图像主备人 孙颖超 刘武龙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

52、过程一、引入新知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可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二、自主探索1出示表格。圆柱形的杯子体积和高度的数据如下高度/24681012体积/350100150200250300底面积/2问:你有什么发现?2教学例2。(1)出示表格(见书);(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三 互动交流(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2)看图回答问题。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