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教材第47章脑脊髓被膜脑脊液及脑血管_第1页
人体解剖学教材第47章脑脊髓被膜脑脊液及脑血管_第2页
人体解剖学教材第47章脑脊髓被膜脑脊液及脑血管_第3页
人体解剖学教材第47章脑脊髓被膜脑脊液及脑血管_第4页
人体解剖学教材第47章脑脊髓被膜脑脊液及脑血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十七章 脑脊髓被膜、脑脊液及脑血管 10 问题引入: 1. 2. 3. 为什么有的脑病可通过腰椎穿刺进行检查呢? 为什么有的人太激动或突然用力的时候会发生脑血管破裂呢? 颅腔内的空间是有限的,那么颅腔内的压强又是如何调节的呢? 学习目标: 1. 2. 3. 4. 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组成及其形成的腔隙。 熟悉硬脑膜窦的组成。 掌握脑室的数量、位置、组成及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熟悉脑的动脉,了解脑的静脉及脊髓的血管。 理论基础: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这些被膜对脑 和脊髓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黄韧带 蛛网膜下隙 软脊膜 /二滋寿祷

2、硬膜外隙 三!玄邂注硬脊下隙 m哆|臺評前根 后纵韧带 脊神经 图6-54脊髓的被膜及其周围的关系 (一)硬膜 硬膜是一层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包括硬脊膜和硬脑膜两部分,分别位于脊髓和脑 的周围。 1. 硬脊膜 呈管状包绕脊髓和脊神经根,自椎间孔处变薄延续为脊神经的外膜,硬脊 膜的上端紧附于枕骨大孔的周缘,并与硬脑膜相续。下端自第2骶椎以下包裹终丝,末端 附于尾骨的背面。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腔隙,称硬膜外隙,也称硬膜外腔(图 6-54 )。隙内除有脊神经根通过外,还含有淋巴管、静脉丛及大量的脂肪。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略呈负压。硬脊膜外麻醉就是将麻醉药注入此隙,以阻断神经根的传导。 2.

3、 硬脑膜 坚厚而光泽,与硬脊膜相比,有以下特点: (1)硬脑膜由两层构成,两层之间有硬脑膜的神经和血管(图 6-55 )。硬脑膜的外层 即颅骨内面的骨膜。因此,硬脑膜的外面无硬膜外隙。在不同部位,硬膜与颅骨内面的连 接不同。它与颅盖的连接较疏松,与颅底的连接则十分紧密。因而颅底骨折时,易连同硬 脑膜及深面的蛛网膜一起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颅顶外伤时,则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2)硬脑膜在某些部位,内层折叠形成不同形态的板状结构,伸入大脑的某些裂隙 内,其中重要的有大脑镰和小脑幕。 大脑镰 形似镰刀,伸入大脑纵裂内。 小脑幕 伸入大脑横裂内。其前缘游离,呈一弧形切迹,称小脑幕切迹。海马旁回 及钩恰

4、在切迹上方的两侧,当颅内压突然升高时,有可能嵌入此切迹内,称为小脑幕切迹 疝,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3)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未愈合,形成含有静脉血的腔隙,这些腔隙称硬脑膜 窦(图6-55 )。硬脑膜窦和一般的血管不同,其特点是无瓣膜和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 伤时出血较多。 上矢状窦 直窦 横窦 窦汇 小脑幕 导静脉 大脑镰 海绵窦 垂体 眼静脉 面静脉 图6-55硬脑膜及硬脑膜窦 下矢状窦 乙状窦 IM 主要的硬脑膜窦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横窦和乙状窦 于乙状窦沟内) 直窦 窦汇 海绵窦 位于大脑镰的上缘。 位于大脑镰的下缘。 横窦位于小脑幕的后缘(横窦沟内) ,其外侧端向前续乙状窦

5、(位 ,乙状窦向前下经颈静脉孔,续接颈内静脉。 位于大脑镰和小脑幕相接处。 位于横窦、上矢状窦和直窦连接处。 位于蝶骨体的两侧,内有颈内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及三叉 神经的分支眼神经通过。因此海绵窦的病变,可影响上述结构。 硬脑膜窦借贯穿颅骨的导静脉与颅外静脉相通。此外,海绵窦向前经眼静脉与面静脉 相交通。因此,颅外感染,有可能经上述途径蔓延到颅内。上述各窦的血液注流关系及与 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如图 6-55。 记忆歌诀:硬脑膜窦血液流注关系 上矢下矢直窦汇,横窦乙窦接颈内 眼归海绵注横乙,上矢导静可来回 (二)蛛网膜 蛛网膜薄而透明,缺乏神经和血管。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间隙,称蛛网膜

6、下隙,也称 蛛网膜下腔。隙内有脑脊液。蛛网膜下隙的某些部分较宽大,称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粒 硬脑膜 巒課輕茁篷駅译沁a W 甘 WWW: 壬罷; 上矢状窦 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软脑膜 大脑镰 HBiai 图6-56 脑的被膜 较大的蛛网膜下隙有小脑延髓池和终池。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和延髓之间,终池位于 脊髓圆锥下端与第 2骶椎平面之间。终池内有马尾、 常在此处进行穿刺。 蛛网膜在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 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进入血液。 (三)软膜 软膜薄而透明,富含血管,分为软脊膜和软脑膜, 其沟、裂。软脊膜自脊髓圆锥以下形成终丝。 软脑膜的血管,在脑室的某些部位反复分支,

7、形成毛细血管丛。这些毛细血管丛与 覆盖在它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是衬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壁的一层上皮)共同突 入脑室,形成脉络丛。脉络丛能产生脑脊液。 终丝和脑脊液,临床抽取脑脊液时, 突入上矢状窦,称蛛网膜粒(图6-56 )。 分别紧贴脊髓和脑的表面,并深入 记忆歌诀:脑脊髓被膜概况 脑脊被膜硬蛛软, 脊神经根穿外隙, 蛛膜下隙脑脊液, 硬膜外隙邻椎管 硬膜外麻根阻断 室来窦去液循环 二、脑室和脑脊液循环 (一)脑室 2个)、第三脑室(1个)和第四 脑内的腔隙,称脑室。脑室有四个,包括侧脑室 脑室(1个)。 侧脑室 z J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侧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8、脉络丛 第三脑室 图6-57 脑室的位置及通连关系 1.侧脑室 为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右大脑半球内。按所在部 位由四部分组成,即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向额叶,后角伸向枕叶,下角伸向颞叶。 两侧前角各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2.第三脑室是位于间脑内的矢状裂隙,借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脑桥与小脑之间,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向背侧经正中孔和 6-57,图 6-58,图 6-59)。 所有脉络丛均能产生脑脊液。 3.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 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图 所有脑室内均含有脉络丛, (二)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成人总量约为150

9、ml。脑 6-59 )。 脊液主要由脉络丛产生,循环和回流处于平衡状态。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如下:侧脑室脉 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入第三脑室,汇合第三脑室产生的脑脊液,经中脑水管入 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 膜下隙,在脊髓和脑蛛网膜下隙循环后,经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汇入血流(图 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时,可引起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 记忆歌诀:脑脊液循环 脉络丛生液入室,侧三四室入小池 蛛膜下隙环脑脊,借蛛膜粒回上矢 滑车神经 上(前)髓帆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楔束结节 上丘 下丘 第四脑室外侧孔 薄束结节 第四脑孔 第四脑室脉络丛 图6

10、-58 第四脑室 7 侧脑室一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蛛网膜下隙 脑脊液循环途径 图 6-59 第三脑室 *. li 硬脑膜窦 蛛网膜粒 脑脊液具有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维持颅内压的作用。正常脑脊液化学成分 和细胞数恒定。临床上检查脑脊液,可协助颅内疾病的诊断。 三、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 其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 1/6,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 20% 脑血流量减少或中断可导致脑神经细胞的缺氧甚至坏死,造成严重的神经精神障碍。 1. 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间脑的一部 分;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间脑后部、小脑和脑干。颈内

11、动脉和椎动脉都发出皮质 支和中央支,皮质支营养皮质和浅层髓质;中央支营养间脑、基底核和内囊等。 O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图6-60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动脉 大脑前动脉的分支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分支 图6-61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动脉 自颈动脉管入颅腔后,分支营养脑和眼球等结构,主要分支有: 发出后进入大脑纵裂,沿胼胝体的背面向后行,分布于顶枕沟以前 供应豆状核和尾状核的前部 (1 )颈内动脉 1)大脑前动脉 的大部分皮质(图6-60 )。其起始部发出数支细小的中央支, 及内囊。左、右大脑前动脉之间有前交通动脉。 2) 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主干的延续,进入大脑外侧沟后行,分布于大脑上外侧 面

12、的大部分皮质 (图6-61)。在起始部发出数支中央支供应豆状核的大部分、尾状核和部 分内囊(图6-62 )。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的病人,中央支易破裂而导致脑出血。 3) 后交通动脉在视束下面后行,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2)椎动脉 经枕骨大孔入颅后窝,在脑桥的基底部,左、右椎动脉合成一条基底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发出分支营养脑和脊髓的相应部位,其主要分支有大脑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后,分支分布于颞叶下面、内侧面和枕叶。起始处发出细小 的分支,分布于丘脑枕、内、外侧膝状体和下丘脑等处。 (3)大脑动脉环称Willis 环,围绕着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由前交通动脉、 两侧大脑前动脉、两侧颈内动

13、脉、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互相通连组成(图 6-63 )。动脉环将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相互沟通,以调节左、右大脑半球的血液供应。 皮质支 内囊 图6-62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和中央支 r A Ok TV 1-7 J=-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中央支 大脑中动脉 嗅球 嗅束 颈内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前交通动脉 后交通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图6-63 脑底面的动脉 记忆歌诀:大脑动脉环 大脑动脉前和后,交通动脉前和后 再加颈内总共九 颅底呈环环何者?交叉漏斗和乳头 2. 脑的静脉 主要收集脑和眼的静脉血,最后汇入颈内静脉。 (二)脊髓的血管 1. 动脉 包括从椎动

14、脉分出的脊髓前、后动脉和一些节段性动脉。 2. 静脉 集中于脊髓前、后静脉,再注入硬膜外隙内的静脉丛。 四、血-脑屏障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脑组织细胞之间存在的一层具有选择通透 性作用的结构,称血-脑屏障。其结构基础是:毛细血管内皮和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 接;毛细血管内皮的基膜; 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起包绕毛细血管所形成的胶质膜等(图 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脑组织 6-64)。它们具有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 的正常生理活动等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血-脑屏障 图 6-64 毛细血管内皮基膜 4. 1. 2. 3. 12 实验操作: 1. 2. 3. 在模

15、型或标本上辨认硬膜、蛛网膜、软膜、硬膜外隙及蛛网膜下隙。 在模型上辨认硬脑膜窦的位置,及流通关系。 在模型上辨认脑室的位置、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在模型上辨认脑的动脉,大脑动脉环的位置及组成。 练习巩固: 大脑动脉环 血脑屏障 硬膜外隙 4. 5. 6. 7. 8. 9. A. 蛛网膜下隙 脑和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是 、和 蛛网膜下隙位于和之间,其内充满 营养脑的动脉来源于动脉和 大脑动脉环由 产生脑脊液的结构是 上矢状窦 脉络丛 脉。 B. 连接构成。 蛛网膜粒 脑膜 C. 颈内动脉 10. 下列哪些腔隙内不含脑脊液 A. 硬膜外隙B.蛛网膜下隙 C.第三脑室 D. 第四脑室E.左、 右侧脑室 11. 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 A. 蛛网膜、硬脑膜、软脊膜 B. 硬脊膜、软脊膜、蛛网膜 C. 软脊膜、蛛网膜、硬脑膜 D. 软脊膜、硬脑膜、蛛网膜 E. 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 12. 第三脑室 A. 是间脑和脑干之间的裂隙 B. 是大脑和小脑之间的裂隙 C. 是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裂隙 D. 是两侧间脑之间的裂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