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慕课:新媒体实务教学新路径-新闻学慕课:新媒体实务教学新路径郭栋吴兰兰摘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新媒体实务课程的教学 方式和理念滞后:缺乏可行的教材;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和业界缺乏顺 畅的沟通机制。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压缩理论内容,增加专业实践时间之外,还 要借鉴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其中,慕课、翻转课等新型模式对新媒体实务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关键词新媒体教学慕课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社交媒介治理研究一一基于微博规制实践的考察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K112013年教育部首次批复28所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招生;2014 年批复了 20所高校招生;
2、2015又批复29所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招生。 至此,全国已有7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在“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教师和学生在新媒介的使用方面处于同一起跑 线,加上当前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技能要求已从内容生产转变到懂APP制作和社交媒介管理,因此,对于新媒体实务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全然不适应, 探讨社交媒介情境下的新媒体实务课程教学在当前显得迫切而又必要。一、新媒体实务课教学的困境新媒体实务课探讨的是在社交媒介时代如何进行内容生产和技术制作, 它是和网络新闻业界最接近的一门课程, 然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该课程却面临 一系列困境。首先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
3、的教材。 据统计,当前关于网络新闻实务方面的的教材多达几十余种,出版的日期也多集中在近5年,这些教材的编写体 例大多遵循传统新闻教材的采、写、编、评逻辑,以网络新闻编辑类的教材为例, 笔者在某网络书店搜索到了近20种该方面的教材,数量不可谓不多,但是教材 的内容滞后表现的很明显,例如,关于网络专题方面的内容,几乎所有的教材均 花了大量篇幅作了详细的介绍,然而,业界反馈的信息却是“专题是过时的手 法”,“二级页面比一级页面要少 80%的用户,在很多时候,做大专题纯属费 力不讨好。”而对于近年来风靡业界的 htm15动态新闻专题,所有教材都没有 涉及。在网络新闻写作方面,笔者查阅了几本教材,多是按
4、照传统的写作体例逐 一介绍,导语、主体和结尾等写作技法仍被奉为圭臬,对于当前阅读量达10万以上的数据新闻的写作技法完全没有探讨, 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既有的教材难 以适应碎片化、浅层阅读以及悦读时代,行之有效的教材缺失导致的一个结果是, 上课时不依赖某一本教材,而要若干本教材结合讲解,这样就使课程的系统性和 逻辑性受到破坏。另一个结果是抛弃教材,在 2015年4月,笔者对某知名大学 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访谈时发现,该专业不订教材。还有个重要的问题是, 高校对业界的最新成果缺乏有效的互动, 以搜狐新闻手册为例,这本小册子在业 界引发的反响非同,然而对于高校从事网络新媒体教学的教师而言,却由于
5、平时和业界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而“望书兴叹”。第二个困境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考核标准冋题。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冋 题,从技术教学方面凸显出来,新媒体技术教学是新媒体实务课涉及的主要内容 之一,只有和技术完美结合的内容生产才是合理的。 然而,当前的新媒体技术教 学情形不容乐观,传统的新闻学或传播学博士在内容教学方面没问题,但是在技 术方面却捉襟见肘,以致技术教学严重滞后于业界现状。目前的专业课教师尚能从事传统的网页制作教学,然而,这种技术在实践中已经让位于APP制作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这两个方面可谓新闻专业课教师的软肋。在教学实践中,学校 层面的人才标准和专业课对教师的技能需求不甚吻合,以致会出现适应
6、专业教学 的师资却不符合学校层面的定位这种现象。 当前解决新媒介技术教学的困境呈现 出三种路径。一种是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制作能力;另一种是外聘教师:第三是使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计算机学院开设的和该内容相 关的课程。笔者以为,技术教学的困境和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 其根源在于对博 士文凭的盲目崇拜以及教师考核机制的僵化, 当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的考核 和其他专业的教师毫无二致,注重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轻视教学实践,这种导 向将会使得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愈来愈远离业界实践。第三个困境是课堂和业界实践缺乏顺畅的沟通机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的教师多数理论储备充分而实践欠缺,因此在课堂
7、上教学时多数基于对新媒体的 想象,而非从经验层面来展开。这就导致了和传统新闻教学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被形容成“隔山打牛”, 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当然不能 培育出适应业界实践的能手。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有的学校采取了从新闻一线请 资深记者进入课堂的做法,应该说,此举给课堂注入了活力,让最前沿的理念和 操作技术进入课堂,短期的效果显著,然而,名家进课堂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 种做法受限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如果高校地处新闻名家汇聚的北上广深等一 线城市,此举的成本较低,可行性比较大,如果学校地处西北或者其他偏远地区, 那么该举措难以形成制度性的机制。 另外一个问题是,业界名家进课堂
8、,带来的 更多的是“活鱼”,案例新鲜、操作技巧超前,然而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教学 和业界实践的沟通如果持续不顺畅,还会出现学界和业界相互轻视的现象。因此, 该如何调适这个矛盾也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网络新闻传播实务课的教学困境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但是,如果上述 问题不解决,还按照传统的教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漫不经心甚至靠刷屏来打发 课堂时间的话,那么,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二、慕课模式对新媒体实务课的启示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应对上述教学困境的举措,除了压缩理论内容, 增加专业实践时间之外,还有必要借鉴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来对新闻实务课进行 改革。笔者以为,弓I入新举措的根本目的是调
9、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强化和缩短 同业界的差距等,其中,慕课、翻转课和研讨课等几种新型模式对新闻实务课有 一定的启示作用。所谓慕课,指的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peiveOnlineCourses)。其中影响最大的是Coursera平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创办,报名学生突破150万,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课程注册人数 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最多一门人数16万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 系统,像是随堂测验、考试等,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 互动和回应,提出问题5分钟后能得到反馈。”
10、其重要特点是资源丰富,全球范 围的一些高校资源共享,而且成本低廉。复旦大学2014年4月首门上线Coursera平台的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全球选课人数已突破12000人。 这门课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执鞭,探讨人、媒介、信息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新规律。在国外几大慕课平台的影响下,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 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深圳大学致力推动的“优课”联盟 (UOOC)等中 文慕课平台相继上线。其中,学堂在线上和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相关的课程多达20多门,二级页面“广场”栏目则是学习者互动的区域。“好大学在线”中也 有若干课程与此相关,而入驻“优课”联盟的高校数量近百家,是几家平台
11、中数量最多的一家。中国大学的慕课平台显示,截至 2015年5月,进驻该平台的高 校仅有32所,其中北京的高校数量占21%,长三角高校占19%,西部地区高 校占19%,这32所高校开设了慕课375门。和全国2000余所高校及诸多学科 的课程数量相比,这个数字反映了高校领导者对于新技术的不敏感。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的课程中,和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有,大学计算机、C语言设计、数字电子计算基础、数据结构等十余门课程,授课教师清一色来自各大名校,听课者 参与的程序很简单,此外还需要“提交作业、测验、期中考及期末考试”等。高 校扩招使得实验室资源紧缺,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完成,但是,目前几乎人
12、手一部智能手机,因此,关于 APP等移动媒体技术的学习完全 可以借助个人的手机完成。互联网上的商业性质的“慕课网”实用性更强,如有的网站定位,国内最大的IT技能学习平台。提供移动端开发、php开发、web 前端、an droid开发以及htm15等视频教程资源公开课。”以 htm15专题制 作为例,该页面详细介绍了“热1点关注、开发实例、新特性和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内容,而在应用开发方面,则有 40余篇文章对htm15进行了多维度 的应用开发介绍,这种专业水平是传统新闻实务教师所无法达到的。不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把师生限制在教室内,重书本而轻实践,对于当前的教学机制而言, 慕课该占有怎样分量还值
13、得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在慕课上学习的兴趣是另一个重 要问题,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娱乐化功能越发凸显,调查显示,在中国的移动互联 网用户中的热门活动中,52.60/0的用户热衷在线音乐,34.8的用户热衷在线游戏,故而在缺乏压力和监督的情形下,学生很难对枯燥的技术视频教学产生兴趣。 笔者以为,课堂之外的学习在未来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如何培养学生的新型 学习习惯和健康的新媒介素养也是在这里需要考量的问题。就前者而言,新型的学习习惯减少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依赖, 能有效克服所授知识的滞后性,能保持对 前沿热点领域的关注和学习等。而对后者而言,良好的新媒介素养能减少对新媒 介娱乐功能的沉迷,转而对技术和创新
14、等因素进行关注。对于非一线城市的高校而言,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设置在远离市区 的新校区,交通不便,环境相对比较闭塞,因此利用慕课这种形式来消除知识获 取上鸿沟就显得尤为必要。慕课有助于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与推进混合式教学改 革,使得学习的空间从类似公共空间的教室变得虚拟化,师生之间的传播形式也由人际传播变成大众传播,学习的时间变得可自由支配。对于快节奏的后现代社 会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慕课学习并非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补充, 对于网络 新闻传播实务课而言,慕课为翻转教学形式提供了便利条件, 对基于印刷术的传 统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解构,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下移至学生,信息的获取则主要 依靠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而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则变成基于项目的学习, 自媒体 平台诸如微信群、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