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答案含答案_第1页
部编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答案含答案_第2页
部编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答案含答案_第3页
部编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答案含答案_第4页
部编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答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案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巴山道中除夜 书怀唐 崔涂迢递三巴 路,羁危 万里身。乱山残雪 夜,孤烛 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 新。【注释】 除夜:除夕。 迢( ti o)递:遥远的样子。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后亦多泛指四川。 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残雪:残余的积雪。 孤烛:一支烛。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僮仆:未成年的仆人。亲:亲近。岁华:年华。(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 ”言路途遥远,“万里身 ”表地域艰险。b. 颔联中, “夜 ”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 ”“残雪 ”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d. 尾联中 “明日 ”二字紧扣题中的 “除夜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诗核心是一个 “悲 ”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b. 颔联写山用一 “乱 ”字,写雪用一 “残 ”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

3、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 “僮仆 ”之亲,暗指 “骨肉 ”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答案】 ( 1) a( 2) c【解析】 【分析】( 1) a 错误,应是:“三巴路 ”表地域艰险; “万里身 ”言路途遥远。( 2) c 错误,明写 “情亲 ”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故答案为: a; c。【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 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

4、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采桑子 (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注】 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 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小文:从 “残红 ”“春空 ”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

5、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 “飞絮濛濛 ”、 “垂柳阑干 ”、“双燕归来 ”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 ”字, “好 ”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解析】 【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 “残红 ”“春空 ”等词分析出来的。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

6、之情。还可分析诗眼“好 ”,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 “飞絮濛濛 ”、 “垂柳阑干 ”、“双燕归来 ”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 ”字, “好 ”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 ?修辞 (描写手法 )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

7、?的感情。)3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曲中的 “昏鸦 ”是指 _(2)下列对 “夕阳西下 ”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b. 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c. 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答案】 ( 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d. 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2) c【解析】 【分析】( 1)理解词语意思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昏:傍晚。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2) “夕阳西下 ”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

8、有一种凄凉美。a. “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表述错误。 b. “温情 ”表述错误,无中生有。 d.“怅惘若失的心绪 ”。应是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故答案为: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c【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就能完成。 本题考查句子的做的鉴赏,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能够判断出正误。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

9、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写作背景:嘉祐元年( 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一联答苏辙的 “_”,以 “_” 一句答苏辙

10、的 “无方骓马但鸣嘶 ”,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 “应似飞鸿踏雪泥 ”答苏辙首联的 “怕雪泥 ”,结合两诗内容,借助 “名词解释 ”和“写作背景 ”,简析苏轼的用意。【答案】 ( 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2)示例 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示例 2 :苏轼以 “雪泥鸿爪 ”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 ”路上 “佳味少 ”,但回想往

11、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 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 “雪泥 ”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 “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解析】 【分析】( 1) “新塔、坏壁 ”对应 “旧宿、僧房 ”; “蹇驴嘶 ”对应 “但鸣嘶 ”。( 2)写作背景: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人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名词解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12、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故答案为: 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示例2:苏轼以 “雪泥鸿爪 ”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

13、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 ”路上 “佳味少 ”,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 ”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 ”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通过分析诗句中所写的人、事、物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再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句子诗句答题。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5阅读下

14、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眉峰聚 ”“眉眼盈盈处 ”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 1)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 ”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 “

15、又送君归去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解析】 【分析】( 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 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下片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正面写 “送 ”,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又送君归去”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

16、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 ”一个 “又 ”,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

17、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 “又送君归去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要注意其比喻义、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境遇、时代背景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b. 两联均用语清新,不

18、事雕球,且对仗工整。c. 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 “驱 ”“带”两字写活了画面。d. 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b. 首联的 “徙倚欲何依 ”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c. 颈联中的 “返 ”与“归 ”,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d. 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答案】 ( 1) d( 2) c【解析】 【分析】 d 项有误;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

19、孤单的心境。两联都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而非 “喜悦之情 ”。故选 d。 c 项有误;颈联中的“返 ”与 “归 ”,指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而非“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故选 c。故答案为: d; c【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体会手法和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辨析正误。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

20、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这句诗。【答案】 ( 1)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解析】 【分析】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

21、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如: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征蓬出汉塞,归

22、雁入胡天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 “蓬 ”“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像振翅北飞的“归雁 ”一样进入 “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故答案为: 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点评】

23、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癖江边。【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

24、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_;【乙】诗中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_和王质。( 2)请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答案】 ( 1)降职(贬官);向秀(2)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异:【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 “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解析】 【分析】( 1)根据平时对词语的理解及这个典故的积累即可知答案。指西晋向秀

25、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 23 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 ”而获罪被贬, “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

26、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 ”,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 ”、 “弃置身 ”,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 ”、 “烂柯人 ”,借典寄慨

27、,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 降职(贬官);向秀 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异:【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 ”而 “不惜残年 ”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

28、以及积累诗歌典故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古诗中运用的典故,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提出来,因此平时学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下来。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淮村兵后戴复古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注】 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 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 “小桃无主自开花 ”

29、一句, “无主 ”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答案】 ( 1)盛开的桃花前加上 “无主 ”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2)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解析】 【分析】( 1)“小桃无主自开花”: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绽开了艳丽的红花。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 “无主 ”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反衬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凄凉,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

30、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 “几处 ”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 “一一人家 ”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战争的厌恶。故答案为: 盛开的桃花前加上 “无主 ”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

31、的意思进行分析,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环境等进行分析。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村晚 (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 信口吹。【注】 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陂 bi:指山坡。 漪 y:指细细的水波。 腔:曲调。(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 “衔 ”不如换成 “连 ”字贴切,而 “横 ”字又不如 “跨 ”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

32、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 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前一个动词,用“衔 ”而不用 “连 ”,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 ”而不用“跨 ”,因为 “横 ”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解析】 【分析】( 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

33、抓住这几样景物: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 2)“衔 ”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可爱。“横 ”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 3)这首诗的题目是“村晚 ”,第 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因此表达的情感是: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故答案为: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前一个动词,用“衔 ”而不用 “连 ”,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

34、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 ”而不用 “跨 ”,因为 “横 ”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点评】 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 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牧童 “横牛背 ”中一个 “横 ”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意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

35、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诸将效 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 右倍 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 曰 破赵会食 ,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 士大夫 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 “善!非臣所及也。 ”【注】 效:贡献,呈献, 倍:通 “背 ”,背向,背着。 陈:通 “阵 ”,布阵摆开阵势,

36、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 士大夫:指一般将士(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诸将效首虏,毕贺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 顾诸君不察耳 / 元方入门不顾c. 置之亡地而后存 / 且焉置士石d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 今非昔比(2)请用三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 ( 1) a(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 其势非置之死地 / 使人人自为战(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

37、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示: 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 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解析】 【分析】( 1) a 项,两个 “毕 ”都解释为:全、都。b 项,第一个 “顾 ”:不过、但是;第二个 “顾 ”:回头看。 c 项,第一个“置 ”:置于;第二个“置 ”:放置。 d 项,第一个“今 ”:这次。第二个“今 ”:如今、现在。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

38、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启示在于,遇到逆境,要迎难而上,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故答案为: a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 使人人自为战 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示: 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 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

39、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附参考译文】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并趁势问韩信说:“兵法上提出: 布军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什么待打败赵军后再会餐 ,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呀?”韩信说: “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

40、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吗?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 ”将领们于是都心悦诚服地说: “对啊!您的谋略的确非我们所能比呀!”12 阅读岳阳楼记,回答下面问题。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41、,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连月不开 _ 朝晖夕阴 _ 而或长烟一空 _ 日星隐曜 _ 樯倾楫摧 _ 把酒临风 _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 去国怀乡 _(2)下列各项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上下一白 / 而或长烟一空c. 临溪而渔 / 而不知人之乐)b览.物之情d不.以物喜

4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以君之力(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 ( 1)放晴;日光;有时;光芒;倒下;持、执;探求;国都(2) a(3) 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解析】 【分析】(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课内的文言实词注意平时的背诵积累。开:今义多指关的反义词,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放晴 ”;晖:翻译为“日光 ”;或:该词含义比较多,在这里翻译为 “有时 ”;曜:日、月、星都叫曜,在这里翻译为 “光芒 ”;倾:翻译为 “倒

43、下 ”;把:翻译为 “持、执 ”;求:今义多翻译为 “请求、寻求 ”,古义在这里翻译为 “探求 ”;国:今义多指国家,古义在这里翻译为 “国都 ”。( 2)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 a. 一:均翻译为 “全、都 ”; b. 之:助词,的情 /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而:表承接 / 却 ; d. 以:因为 / 凭借 ;故选 a。( 3)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 以:因为; 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故答案为: 放晴;日光;有时;光芒;倒下;持、执;探求;国都; a; 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不是这种人,我与

44、谁一道归去呢?【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附参考译文】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

45、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46、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 “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 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3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

47、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乙】良将李牧司马迁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

48、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 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 急入收保, 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 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 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注】 便( bi 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

49、握。 莫府:即幕府。 飨( xi ng):用酒食招待。 入盗:入侵。 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 ”通 “堡 ”。 让:责备。 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李牧至如 / 故约匈奴 / 数岁无所得。c. 李牧至 / 如故约匈奴 / 数岁无所得。(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李牧至 / 如故约d.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匈奴数岁 / 无所得。a. 军细柳上自劳军b居.无何常居雁门c. 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他人代将d.已而之细柳军赵之良将也(3)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

50、如“持节 ”“揖 ”“拜”“改容式车 ”等,其中 “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b. 【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c. 【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 ”的形象。d. 【乙】文中 “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5)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

51、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答案】 ( 1) b( 2) c( 3) a(4) 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5)共同点: 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 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解析】 【分析】( 1)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据此断句为:李牧至/ 如故约 / 匈奴数岁无所得。故选b。( 2) a 驻军,动词;军队,名词。 b 停留;居住。 c 派。 d 到;的。故选 c。( 3)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