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 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 2) “芦管 ”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 “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解析】 【
2、分析】( 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 “沙似雪 ”“月如霜 ”) “芦管 ”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
3、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潮平两岸阔 ”的 “阔 ”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b.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
4、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答案】 ( 1) “阔 ”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 d【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潮平两岸阔 ”, “阔 ”,是表现“潮平 ”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 ”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 ”而用 “风正 ”,是因为光 “风顺 ”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
5、写法的理解。a 项、首联:写诗人在船上,停泊在北固山下, “客路 ”,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 ”点题中住在 “北固山 ”还未到故乡,“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有误; b 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是颈联,不是颔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错误; c 项、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 有误。 d 项正
6、确,故选 d。故答案为:( 1) “阔 ”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 d;【点评】(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 “阔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d 项无误。3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
7、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何 ”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b. “日月 ”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 “若 ”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
8、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3)诗中用一 “观 ”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_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一句中 “若 ”字用得好,试评析。【答案】 ( 1) a( 2) b( 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 ”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
9、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感情。a 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 ”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突出大海,而不是“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 ”。( 2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都是描写秋季景色。“秋风、红叶黄花 ”都是秋季的标志。(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东临碣石
10、,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 “观沧海 ”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 ”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 “若”字在前面的描写的基础上,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故答案为:(1) a;( 2) b;( 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 ”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
11、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 ”,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 “何 ”,何其,今言“多么 ”,是叹美之词。 “澹澹 ”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b 项和观沧海都是写秋季景色。(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答题时应注意,诗歌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
12、大的抱负。(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 “若”字,描写日月、星汉都仿佛是从海中升出,如此浩瀚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抱负。其胸中容纳的是浩大的景象,自然能反映出其心胸之宽广、博大.体现出其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胸襟。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 季,从 “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颔联 “阔 ”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 ”描写了舟
13、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答案】 (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 2) c【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 “江春入旧年 ”的意思是: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归雁洛阳边 ” 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信到洛阳去。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
14、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c 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故答案为:(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 c。【点评】考查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感官)描写夜雪的?请作具体分析。(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 ( 1)触觉:冷;视觉:明;听觉:声
15、。(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解析】 【分析】( 1) “已讶衾枕冷 ”的“冷 ”是触觉感知到的; “复见窗户明 ”的 “明 ”是明亮的意思,是视觉感知到的。 “时闻折竹声 ”的“闻 ”字突出是听觉。( 2)明确诗意: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冷”写天气的寒冷,营造了一种带有凉意的氛围,作者在深夜听到雪落、折竹的声音,暗示作者无心睡眠、内心孤寂凄凉。“已讶衾枕故答案为: 触觉:冷;视觉:明;听觉:声。 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点评】 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
16、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从写作角度方面,进行解答; 本题是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对诗人心境进行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钟山 即事 (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 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注】 钟山:山名。 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 “即事 ”之类的题目。 相对:对着山。(1)诗中 “_”、“_”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 ( 1)无声(或 “涧水无声 ”);不鸣(或 “一鸟不鸣 ”)
17、(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解析】 【分析】( 1) “幽”,幽静,从诗中筛选出相关的词语答题即可,如 “无声 ”,没有声音,显出幽静, “不鸣 ”,不叫,没有声音,显出环境的幽静。( 2)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分析作者的感情,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 “涧 ”是幽静的, “竹 ”是幽静的, “花草 ”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据此
18、可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故答案为: 无声(或 “涧水无声 ”);不鸣(或“一鸟不鸣 ”) 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合适的词语即可。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7阅读潼关,回答问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9、【答案】 ( 1)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2)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这首诗写于公元1882 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诗中所谓大河“犹嫌束 ”、群山 “不解平 ”,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
20、全合拍的。译文:久远的高云拥簇着这个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河流入大荒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也不知何谓平坦。故答案为: 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描绘的景象。(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能表现情感的句子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情感。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九日寄子约 (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乱后书来少,霜前木
21、落多。不堪羁宦 日,同是阻干戈。【注释】 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黄河指故乡。 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 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 “九日 ”是指 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答案】 ( 1)重阳节( 2)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但是第一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解析】 【分析】( 1)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
22、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从“登高”“菊 ”等词可以看出是重阳节。( 2) 同: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作者以菊花代长安,由长安想到“战场 ”战火纷飞,血染天街的景象,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恨。“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意思是本来因为战乱的缘故,兄弟之间赖以联系的惟一方式就受到了阻隔,偏又遇上这令人伤感的萧萧落叶!同样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 不同:第一首诗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一句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第二首诗“
23、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意思是自己早已不堪忍受仕途的寂寞和不自由,兄弟都是为战乱所阻啊!则主要突出的是自己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故答案为: 重阳节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但是第一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节气的理解,考生在平时注意对24 节气稍加感知,即可完成此题。 本题考查的是作者心情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抒情的语句,结合诗人的处境,仔细体会作者的心情
24、。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 “酒 ”,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答案】 ( 1
25、) b( 2)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解析】 【分析】( 1)本诗写于杜甫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以舟为家,四处漂泊之际,表现了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愁绪。“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表现了诗人因不堪回首的往事黯然神伤的心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写出了李白在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内心更加烦忧苦闷的心境。二者心情最接近。而 a 项表达的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的豪情, c 项是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
26、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 d 项抒发苏轼由打猎激发起来的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故选b。( 2)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表面是写景,但 “一切景语皆情语 ”, 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 ”,而使 “物色带情 ”,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 ”、 “留人 ”,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故答案为: b;
27、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一定结合主题“酒 ”分析即可读出答案;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10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韦庄,晚唐诗人。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 “_”字写出六个短促
28、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 “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答案】 ( 1)梦;空( 2)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解析】 【分析】( 1)本六朝繁华,但却很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在历史的舞台,就像是一场梦一样。所以 “梦 ”字写出了六个短促的王朝相继衰败之快。作者漫步六朝遗迹,看到昔日繁华都被风吹雨打去,心中若有所失,空落落。所以“空 ”字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迹而生出
29、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杨柳非人,当然不会有人的感情,但作者却说杨柳“无情 ”,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由诗意可知,无情的不仅是杨柳,还是自然,还是历史。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和感伤怅惘。故答案为: 梦 ; 空 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句提示,明确所涉及的字。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诗的三、四两句句意,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理解写出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感
30、情11 古诗词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 诗 歌 题 目 “龙 标 ”与 诗 句 “闻 道 龙 标 过 五溪 ”中 的 “龙 标 ”依 序 分别 指 _ 和_。( 2)诗歌首句以 “杨花 ”“子规 ”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答案】 ( 1)龙标县;王昌龄( 2)诗人择取 “杨花 ”“子规 ”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解析】 【分析】( 1)标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中,左迁:贬官,降职。古代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
31、南怀化黔阳县。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 “左迁 ”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该句中的“龙标 ”指的是王昌龄。( 2)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 “不如归去 ”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龙标县;王昌龄; 诗人择取 “杨花 ”“子规 ”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32、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句赏析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内容,再对诗句进行赏析。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 ”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b. “枯藤老树昏鸦 ”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 ”点出时间已是傍晚。c.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d. “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 “小桥流水人家 ”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这首
33、小令,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案】 ( 1) c(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解析】 【分析】(1 ) c错在 “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烘托了旅人凄苦的心境。故选c。(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写法的理解。“枯藤老树昏鸦”与 “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将哀物与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 ”人的思想愁绪。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故答案为: c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
34、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表现方式进行理解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逐项审读选项,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和思想情感,注意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其表现手法。13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断肠 ”的意思是 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首句展现的萧索景象,与游子的悲凉心境吻合。b. “夕阳西下 ”照应首句中的 “昏 ”字,点名了时间。c.这首小令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远行图
35、。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答案】 ( 1)形容悲伤到极点( 2) d【解析】 【分析】( 1)翻译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词语解释。断肠人:悲伤到极点的人。断肠:悲伤到极点。(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小令的前三句分别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面的氛围凄凉伤感,第二幅画面氛围温馨,第一、三幅画面和第二幅画面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一种漂泊的凄凉。最后两句中的“断肠人 ”直接点明了一个漂泊在外游子的凄凉、思乡之情。故“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错误,故选d。故答案为: 形容悲伤到极点 d
36、”表述【点评】 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14 诗歌鉴赏渡 汉 江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 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 1) “经冬复历春 ”中 “历 ”的意思是: _( 2)诗歌前两句里的 “绝 ”和 “复”反映诗人在贬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 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成 “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 ”更恰当。诗中的 “怯 ”和 “不敢 ” 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 ( 1)经历 经过( 2)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3)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草厂特殊环境用电安全规范
- 旅游公司私企导游聘用合同
- 管理学校餐饮部员工合同
- 栅栏围墙钢结构施工合同范本
- 智能家居房产买卖合同范本格式
- 质量控制与市场营销
- 通信设备招投标管理操作指南
- 2022年大学林业工程专业大学物理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2年大学森林资源专业大学物理二期中考试试卷D卷-附解析
- 2022年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大学物理二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计划(3篇)
- 青光眼病人的护理-课件
- 中国祥瑞-貔貅流传和演变
- 诗词大会训练题库-十二宫格课件
- 土建工程冬季施工专项施工方案费用计算书
- 事业单位财务报销流程及制度课件
- 医疗器械风险定性定量分析表
- 腐蚀与防护概述课件
- 屠宰企业(生猪屠宰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方案资料汇编(2022-2023年)
- 小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工作方案
- 哈工大自动控制原理大作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