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_第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_第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_第3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_第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试题 ( 有答案和解析 ) 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 画舸 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注】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画舸( g):即画船。 半酣:半醉。( 1)诗中短语 “烟波与风雨 ”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答案】( 1 )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 诗题中 “柳 ”,谐音 “留 ”,暗含惜别之意; 首句描写 “画舸 ”“春潭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

2、舍之情; 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 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末句中 “载将离恨 ”,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解析】 【分析】( 1) 公元975 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 ”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

3、接抒情,侧面烘托等。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从“题眼 ”方面分析,诗题中 “柳 ”,谐音“留 ”,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 ”“春潭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故答案为: 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诗题中 “柳 ”,谐音 “留 ”,暗含惜别之意; 首句描写 “画舸 ”“春潭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 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

4、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末句中 “载将离恨 ”,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点评】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之后再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2名著阅读。(1)看人物。看下

5、面含 “闹 ”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回目列举)西游记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水浒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人物: 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认识: _( 2)品艺术。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我选作品 _, _。【答案】 ( 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 ,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

6、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 )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 ”、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解析】 【分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 ”

7、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简单的概述情节。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2)结合小贴士中的讽刺方法,选择围城或格列佛游记,结合其具体内容,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即可。格列佛游记中夸张的讽刺手法,如:在小人国,其国王只是比其他臣民高出一个指甲的高度,而他却把自己任命成宇宙界最神

8、圣、最高的统治者。然而,小人国的臣民想要升官,采用的方式则是跳绳。也就是说跳绳的高度是和职位成正比的。如:对于一个部长来说,并不是要求他有多少的才能,而只要身手敏捷即可。通过主人公游历小人国的经历,作者是在讽刺18 世纪英国政府的平庸和无能。故答案为: 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

9、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 ”,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 ”、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点评】 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本题考查名著艺术手法。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文分析格列佛游

10、记和围城的讽刺艺术。结合名著相关内容来解答。3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答案】 ( 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解析】 【分析】( 1)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当然,

11、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 “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故答案为: 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

12、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54【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平时对施诗歌鉴赏的知识的掌握技巧运用。分析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鉴赏。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从内容、情感以及结构上进行分析。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牧童词(唐)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

13、尔,无是亦无非。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答案】示例1:一样。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示例 2:不一样。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 ”“不怕猛虎 ”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牧童中“自由骑 ”“唱歌去 ”“抚掌归 ”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解析】 【分析】牧童词写道:牧童早晨赶着牛去江湾放牛,傍晚再赶着牛回到村落。雨天里披着蓑衣走在细

14、雨绵绵的树林里,晴天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有时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来咬牛犊。这首诗里的牧童是那么自由自在,那么的悠闲,作者写牧童,其实是他自己心境的反映。牧童写道:牧童骑着牛儿穿行在春天的细雨中,青翠的山色,青青的草,一支笛子,一个穿着蓑衣的牧童,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呀!牧童早晨哼着歌去放牛,然后乘着月色回家,还有什么人能比得上牧童啊,心无牵绊,欢乐舒畅。这首诗表达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据此作答。故答案为:示例1:一样。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

15、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示例2:不一样。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 ”“不怕猛虎 ”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牧童中“自由骑 ”“唱歌去 ”“抚掌归 ”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人的情感溢于文字,在古诗中,诗人的感情一般总是寄托于所写事或所绘景物上,通过对这些叙述或描写的分析,即可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情感。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归嵩山作 王维清川带长薄 , 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

16、,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注释】 归嵩山作是王维从济州贬所返回之作。 薄( b):草木丛生的地方。(1)诗人归来时的情感是波折变化的。从颔联中的流水有意、_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则流露出诗人_的情感。(2)请结合归嵩山作和竹里馆的内容,谈谈你对“归 ”的理解。链接材料:竹里馆 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时期。【答案】 ( 1)暮禽相还;凄清悲苦(2)示例: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闲适的

17、心境。诗人选择 “归 ”,纵然有一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爱自然的人生选择。【解析】 【分析】(1 )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意思是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把 “流水 ”和“暮禽 ”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 ”和 “鸟 ”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的意思是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

18、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2)归嵩山作的 “归 ”,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 “归 ”字。 “闭关 ”,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在归去的路上心情经历了由悠闲到伤感,最终释然的过程。而竹里馆中,也可看到诗人归隐后的生活

19、,虽然有孤独寂寞,但更多的是心境的澄净恬淡,由两首诗可知, “归”正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故答案为: 暮禽相还;凄清悲苦; 示例: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闲适的心境。诗人选择“归 ”,纵然有一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爱自然的人生选择。【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0、。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A. 衡阳雁去B. 四面边声C. 长烟落日D. 孤城紧闭( 2)句

21、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答案】 ( 1) A( 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这 “一杯 ”与 “万里 ”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解析】 【分析】( 1)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所以“衡阳雁去 ”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 2)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

22、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直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矛盾的情感。故答案为: A; 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这“一杯 ”与 “万里 ”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就能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手法,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和角度,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分析,就能归纳出诗人的情感。7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

23、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宿江边阁 杜甫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 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注】 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 鹳:形似鹤的水鸟。A. 望岳的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B. 宿江边阁的五,六两句将鹳、鹤追飞后的宁静安栖同材狼的争喧抢夺对比,一静一喧,渲染夜晚野外凄清与悲凉的气氛。C. 古人用字颇为考究,望岳中的 “割 ”字形象地写出泰山的高峻,宿江边阁中的“翻 ”字

24、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D. 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为沉郁顿挫,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答案】D【解析】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 D 项有误, “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 ”理解和分析不恰当 ,望岳的风格不是 “沉郁顿挫 ”而是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豪放风格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清平乐 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 下落梅如雪乱,拂了

25、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注】 公元 971 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 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 砌:台阶。( 1) “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2)李煜虞美人中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答案】 ( 1) “乱 ”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2)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运用比喻,将 “离恨 ”比为 “春草 ”,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

26、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解析】 【分析】 (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砌下落梅如雪乱 ”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 “乱 ”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 2)结合诗句理解。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意思是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 “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 “离恨恰如春草”意为离别的愁绪正像春天的野草,运用了比喻,把离愁别绪比喻成春草,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

27、法形容愁绪,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答案为: “乱 ”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运用比喻,将 “离恨 ”比为 “春草 ”,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 +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

28、鉴赏。9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小题。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 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 ”,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B. 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

29、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 ”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D. 清平乐的下阙,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答案】 ( 1) D( 2) 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

30、深情。【解析】 【分析】( 1) ABC 理解正确。 D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布被秋宵梦觉,写作者在深秋的夜晚睡着后又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 2)结合诗歌内容和词人的感情分析,南乡子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属于豪放风格的诗。清平乐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如用饥刻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 ”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 ”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现。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

31、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据此理解可知,这首词属于婉约风格。故答案为: D; 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 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 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 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本题考查分析词的风格的能力。宋词是继续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

32、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是辛弃疾、苏轼、岳飞等。解答此题,除了要理解各个风格的代表人物外,还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10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 浅,天寒梦泽 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 岘( xi n)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 鱼梁:襄阳两水中的沙洲。 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A. 曹操观沧海B.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C. 王安石登飞来峰D. 文天祥过零

33、丁洋( 2)诗人为何不把 “天寒梦泽深 ”写为 “天黑梦泽深 ”?请简要分析。【答案】 ( 1) B( 2 )“天寒梦泽深 ”中的 “寒 ”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 “黑 ”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解析】 【分析】( 1 )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故选项中的四首诗歌,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曹操观沧海表达的是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王安石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

34、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分析,“天寒梦泽深”与 “天黑梦泽深”只有一字之差,但 “寒 ”是从触觉来写,“黑 ”是从视觉来写的,此诗是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因此“寒 ”字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而改为“黑 ”则没有这种效果。故不能改。故答案为: B; “天寒梦泽深 ”中的 “寒 ”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 “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点评】 本题考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

35、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诸将效 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 右倍 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 曰 破赵会食 ,臣等不服,然竟

36、以胜。此何术也?”信曰: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 士大夫 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 “善!非臣所及也。 ”【注】 效:贡献,呈献, 倍:通 “背 ”,背向,背着。 陈:通 “阵 ”,布阵摆开阵势, 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 士大夫:指一般将士(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诸将效首虏,毕贺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 顾诸君不察耳 / 元方入门不顾C. 置之亡地而后存 / 且焉置士石D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

37、 今非昔比( 2)请用三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 ( 1) A(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 其势非置之死地 / 使人人自为战( 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示: 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 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解析】 【分析】( 1) A 项,两个 “毕 ”都解释为:全、都。B 项,第一个 “顾 ”:不过、但是;第二个 “顾 ”:回

38、头看。 C 项,第一个“置 ”:置于;第二个“置 ”:放置。 D 项,第一个“今 ”:这次。第二个“今 ”:如今、现在。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启示在于,遇到逆境,要迎难而上,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故答案为: A

39、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 使人人自为战 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示: 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 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结合

40、生活实际进行回答。【附参考译文】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并趁势问韩信说:“兵法上提出: 布军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什么待打败赵军后再会餐 ,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呀?”韩信说: “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吗?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 ”将领们于是都心悦

41、诚服地说: “对啊!您的谋略的确非我们所能比呀!”1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2、,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阡陌交通 _ 便要还家 _ 便扶向路 _ 处处志之 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B. 陶渊明虚构了一

43、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C. “不足为外人道也 ”,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 本文以 “忘路之远近 ”开篇,到 “遂迷,不复得路 ”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链接材料】至治之极 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注】 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甘:美味,以为甜美。【答案】 ( 1)交错相通;同“邀 ”,邀请;沿着、顺着;做标记( 2) 花草鲜嫩美丽,

44、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 C( 4)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解析】 【分析】 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句意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 “邀 ”,邀请。 句意为: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 句意为: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芳草,芳香的青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

45、落花。句意是: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句意是:(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C 项有误, “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错误,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反映了桃花源人外人来打破他们安定和平的世界。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虽只有寥寥几句,却留给人们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也勾画了一个环境优美,安定祥和,人们生活

46、和乐幸福的理想世界。故答案为: 交错相通 ; 同 “邀 ”,邀请 ; 沿着、顺着; 做标记 。 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C; 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点评】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

47、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答题时应注意,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附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

48、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

49、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

50、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造白糖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 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

51、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注】 粘手则信来矣: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 瓦溜:用糖膏重力分离糖蜜以取得砂糖的陶制工具,类似过滤漏斗。 黄泥水:取黄泥水上层溶液,起脱色、除蜜作用。( 1) “量上一层厚五寸许 ”中 “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答案】 ( 1)左右,上下( 2)这时候还是黄黑色,将(它)用桶来盛贮后,(不久)就会凝固形成黑色的沙糖。( 3)逻辑顺序。【解析】 【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是:最上面一层大约有五寸厚。故“许 ”的意思是左右,上下。( 2)翻译文言文句子 ,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尚:还是;将:用。注意翻译时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