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概览 第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探究传统农 业精耕细作特点的表现。 3.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4. 探究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素养解读: 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结合耕作方式、经营 方式等相关知识,了解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 (易混点)2. 从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 因素。 (重点)3.从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古代农业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意义。 (难点 )知识梳理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 起

2、源:距今一万年左右。(2) 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3) 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4)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2商周农业(1) 概况(2) 影响 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 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 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 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2)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 一个方向翻土。(3) 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4) 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

3、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耕作技术(1) 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2)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3) 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 用耕耙技术。4耕作制度(1)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2) 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 形成一年三熟制。5灌溉技术(1)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2) 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 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3) 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集体劳作(1)出现:商周时期。(2)基础:土地归国家所有。

4、(3) 评价: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 工效。2小农经济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2)原因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 特点 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生产结构: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 税。(4) 评价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 的基本形式。进步性: 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 重要贡献。 局限性: 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 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 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释疑解惑 概

5、念阐释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 又称迁移农业, 为 原始生荒耕作制。 先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 木晒干后用火焚烧。 经过火烧后的土地变得松软, 不翻地,利用地表 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易错易混 商周时期金属工具并未普及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当时,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只是被大量用在兵器和礼器制作上。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1)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 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 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

6、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 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 先地位的关键因素。(2) 正确理解“耕作方式”的内涵“耕”指的是农田的开垦技术及方式和农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方 式,而“作”应包括农业的经营技术模式。此外, “耕作”还应包括 农业的组织经营。名师点拨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思考探究 1 :试从我国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有何进步? 提示: 从农具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制、骨制、木制、蚌制等 农具到后来的青铜、 铁制等金属农具; 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 磨制再到冶炼、铸造;从牵引动

7、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牵引再 到自然力牵引。易错易混 自给自足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其中“足”并非富足,而 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生产 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 艰苦。思考探究 2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指同一种经济 形态吗?为什么?提示: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 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 和商品 经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 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探究点一

8、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史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 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盐铁论史料二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史料三二牛抬杠 (北方地区 ) 唐曲辕犁 (又称江东犁 )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何影响?(2)史料二、三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经济产生的影响。信息解读 的意思是伐掉树木就可以种庄稼,烧掉野草就能 播种,用火烧荒种地,用水来除草,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体现了牛耕技术的出现。体现了耕犁技术的进步。尝试解答 (

9、1)经济形态:反映了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影响: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生活十分艰苦; 这种耕作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2)变化:出现了铁犁牛耕:原来用作祭祀的牛,开始用于田间 耕作;汉代改进并进一步推广耕犁技术,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使得 耕犁技术得以完善。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的 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加速了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 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在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 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

10、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和单位面积产 量及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 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 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29典例】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男耕女织B 精耕细作C分工协作D 重农抑商审题指导 定时空:战国、汉代、唐代、元代的农业。抓关键:“战国都江堰”“汉代牛耕图”“唐代曲辕犁”“元代王 祯农书”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调储备:“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男耕女织属于农业经营模式,不符合材料信息“唐代曲

11、辕犁”“元代王祯农书 ”错误B项都江堰属于灌溉工程, 牛耕和曲辕犁属于耕地工具, 农 书属于农业技术总结,四者均属于农业精耕细作的特 点正确C项分工协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D项重农抑商属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答案 B此类试题应注意的陷阱是“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 原意是回答 的不是所问的问题。 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 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 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作干扰, 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 就会误选。如此题中的 C、D 两项即是“答非所问” 。问题延伸 根据上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精耕细作形成 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我国古代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12、是根本因 素。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 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社会经济条件 (指经济水平、经济制度等 )是重要原因。 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探究点二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史料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史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 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 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

13、离 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 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 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司马 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四八史料三 (在我国古代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 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 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 是影响中国命运的 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 农业 形态的官僚体系。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思考: (1)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据此说明 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2)根据史料二, 归纳司马光认为 “惟农最苦” 的原因。 史料一、 二哪个更能反映真实的小农经济?(3)根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

14、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信息解读 史料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世外桃 源的美好世界。史料二:司马光的记载, 真实地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和生 存的艰难。说明士农工商“四民”中农民的处境最艰难。史料三:自然地理环境,包括黄土、气候、黄河等,对古代中国 有重要影响。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因素。尝试解答 (1)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系:小 农经济在文学艺术领域会有所反映。(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反映真实: 司马光的记载更能反映小农经济的真实情况, 司马光是一个严谨的史 学家,而文艺作品则有高于现实的虚构成分。(3)关系:一家一户分

15、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治理黄河、应对自然灾 害,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 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 催生出易于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 格。 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 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 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b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 力提高耕作技术,

16、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 小农经济。不利因素a自耕农经济规模小, 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b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 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c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典例】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指出: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 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 很少有欧洲的牧野与山林。 ”这体现出 ( )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D 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审题指导

17、 定时空:古代农业经济。抓关键: 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与山林。调储备: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生产经营模式, 其基本特 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长 期存在,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艺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说法错误,排除错误B项材料中未体现道家思想错误C项根据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 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可知,生产 方式对思想观念有着重要影响正确D项材料中仅有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错误答案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 社会的反映。 这就

18、要求考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要把握这一原理,从 经济角度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或实质。 中国人对静谧田园生活的向往与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有关; 欧洲诗歌中常见牧野与山林则跟 庄园经济盛行有关。 另外还要注意,受文学作品的影响, 很多同学认 为小农经济下,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衣食无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问题延伸 根据上题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提示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 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 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政策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

19、与农业 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反映 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 和追求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家庭伦理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也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深度思考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 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

20、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 地私有制。5 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 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 物力修建水利工程, 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国家在农 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 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国情怀 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借鉴 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兴修水利设施,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4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5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之路。课堂归纳

21、小结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1)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 作发展的历程。(2)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推动了小农经济模式的形成。(3)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题组 1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 (有称人身牛首 ),断木为耜, 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载,这些内容 ( )A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B呈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C提供着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D 记载着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解析 耜耒是早期农业生产工具,并非想象,故 A 项错误;耜 耒与刀耕火种无关, 故

22、 B 项错误;相传神农氏制造了农具耜耒, 反映出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故 C 项正确;以农立国的方针伴随着 小农经济的产生而逐步确立,故 D 项错误。答案 C 2“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 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B 铁犁牛耕C耜耕D 耦犁解析 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 明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 放火烧山, 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 刀耕火种。答案 A题组 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 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 )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鍤、锛四川荥经铁锄

23、、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釺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庆云阳铁削、铁锄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 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解析 铁犁牛耕只是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下主要的 生产工具和农业动力, 仅从铁器的广泛分布也并不推断精耕细作农业 生产模式的实现,故 A 项错误;材料表格所展示的只是东汉时期我 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而非比例表, 所以仅仅依据该表格难以推断铁 器是否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生产工具,故 B 项错误;通过表格内容 不难看出,铁器于东汉末年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 C 项正确;西南地区铁器的广泛分布并

24、不意味着该地区的冶铁技术水平 大大提高,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 D 项错误。答案 C4耕耙耱 (m )是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农业生产技术。 耕是指犁地翻土;耙是指将犁地后形成的土块耙碎;耱也作耢(l o),是用荆条或藤条编成的长方形农具 (见右图,其功用和耙差不多 ),一 般在其上压以一定重量, 以畜力或人力在前面拉, 用来平整地面和掩 土保墒。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 ( )A工具种类繁多B 生产自给自足C注重精耕细作D 经济发展迅速解析 本题为图片型选择题。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故 C 项正确; 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工具种类繁多,故不

25、能选 A 项;B 、D 两项材 料未体现,排除。答案 C题组 3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5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主要的社会生产模式,也正 是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 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 下列有关这一生产 模式认识错误的是 ( )A铁犁牛耕是形成的主要条件B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C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D 以家庭为单位,限制了精耕细作解析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有利于农业生产 的精耕细作。答案 D6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 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 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 的是 (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女分工明确

26、田园生活自然悠闲AB CD 解析 材料反映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状态,自给 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 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 并不 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故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项。答案 D课后作业 (一)一、选择题1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 “后稷 (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 )播百 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 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 犁。这说明 ( )A历史记述的正误必须得到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解析 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

27、的唯一佐证标准,故 A 项错误; 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 的相关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 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的 历史久远,故 D 项正确。答案 D2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 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 )A铁制工具B 曲辕犁C风力水车D 石刀、石斧解析 根据题干中 “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耕种方式是原始 的刀耕火种,此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答案 D 3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 齐国耕者必有

28、“一耒(播种工具 ),一耜(翻土工具 ),一铫(除草工具 )”。 该文献印证 (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铁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 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 “一耒(播种工具 ),一耜(翻土工具 ),一铫(除草工具)” 的信息从播种、翻土以及除草工具说明了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的齐全, C 项正确;耒耜不是铁制农具, A 项错误;此时农业正处于定型时期, 并非是转型时期, B 项错误;材料中的“耒” “耜”有木制、骨制, 并非一定是铁制的, 因而得不出铁制农具在齐国的发展状况, D 项错 误。答案 C4某学者认为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

29、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县制的出现B 铁农具的使用C都江堰的修建D 一牛挽犁的出现解析 县制的出现是我国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不属于“农业 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故 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 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故 B 项正确; 都江堰的修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仅局限于四川地区,故 C 项错 误;一牛挽犁出现于东汉,故 D 项错误。答案 B 5云梦秦律厩苑律记载: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 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者,赏赐田啬夫酒 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牛者一次更役, 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 可见, 秦( )A与六国

30、经济水平相当B 普遍使用牛耕C牛耕发挥了重要作用D 重视推广牛耕解析 由材料“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 “举行大考 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很好运用,发挥 了重要作用,故 C 项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 A 项结论,排除 A 项。B 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牛耕的推广,可 排除 D 项。答案 C 6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的吕氏春秋在描述农耕的好 处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 耕种 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B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动D 农户生产积极性

31、较高解析 题干的材料出自 吕氏春秋,强调耕种的好处是一个农 户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 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据此可知本题考查农业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 耕技术取得革命性进步,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促进了农业的发 展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故 C 项正确;精耕细作技术成熟于隋唐时期, 故 A 项错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产量并无直接联系,故 B项错误;农户生产积极性较高不是生产效益提高的根本因素,故 项错误。答案 C7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 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 叙述不正确的是 (

32、 )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D 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改进 生产工具、 努力提高生产技术、 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来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 耕细作突出特点应为多投入,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 过改进生产工具,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 C 项正确,不符合 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 提高生产技术,促进土地的高效 利用,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 B“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 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C发展

33、尊重自然规律8古代中国总结出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B 精耕细作的特点D 注重因地制宜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早田、深水、晚田、 换田等足以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精细程度, 所以,这些谚语整体上反 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 项正确。 A、C、D 三项都包 含于 B 项中,故排除。答案 B 9古代中国有很多水利工程福泽久远。古人有诗云:清流直下 宝瓶口,离堆千载怨声滔。沃野无垠天府裕,从此天下绝饿殍。此诗 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B 郑国渠C白渠D 灵渠解析 沃野无垠天府裕,天府之国指的是四川成都,战国时期 李冰父子

34、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 宝瓶口等部分组成,故 A 项正确;郑国渠位于陕西境内,故 B 项错 误;白渠位于陕西境内,故 C 项错误;灵渠位于广西境内,故 D 项 错误。答案 A10 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 包括治理水害、 修筑漕渠和灌渠, 阐述了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 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D 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解析 水利事业的进步确实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但是这是 一种间接影响,故 A 项错误。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耕

35、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铁制农 具的使用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进步, C项因果关系颠倒,故C 项错误。 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但这也是一种间接影响, 故D 项错误。答案 B11 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 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的形成B 商业经济的发展C井田制的确立D 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 会生产力,更多的私田被大量开垦出来,井田制逐渐瓦解。各诸侯国 相继推行变法,制定新的税法, 不同程度承认土地的私有制,封建生 产关系逐渐确定。 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 一家一户为单位 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所以,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是个体小农 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故 D 项正确;自然经济即是男耕女织的小农 经济,故 A 项排除;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特点,与商业 经济对立,故 B 项错误;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瓦解,故 C 项 错误。答案 D12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 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官家榜村路,更 索栽桑树。”该诗句表明了 ( )A男耕女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