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策略_第1页
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策略_第2页
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策略_第3页
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策略_第4页
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策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年第18卷第3期jofpubhealthandpreymed2o07,vo1.18,no.3?55?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策略胡汝源【中图分类号】r1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2483(2007)03-0055-02近年来,由于国际旅游和贸易增加,人口和环境变化,人类生活方式及行为改变等原因,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正在迅速发生变化,一些早已被人们认识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新的食源性病原体感染不断出现.在过去的20年中,许多国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显着上升,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在发达国家,估计每年有1/3的人

2、群感染食源性疾病0.全世界每年有2201000万人因患食源性疾病而丧生.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据卫生部历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自1985年到2003年,食物中毒共发生26894起,发病人数722322人.但据who估计,实际发生的数字可能是这一数字的300350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2006年9月7日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论坛上指出,食源性疾病已是目前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食源性疾病给社会,经济和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2000年第5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列为重要议题,并指出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是不断扩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

3、摩洛哥共同主办的世界食品卫生安全论坛上,呼吁建立国际食品卫生安全组织和机制,制定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共同战略oj.1食源性疾病种类食源性疾病(foodbomediseases)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一般可将其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食源性病毒性感染,食源性寄生虫性感染,化学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及其它或不明原因的食源性疾病8大类.也可按发病机制分为食源性感染和食源性中毒两大类.其病原物可分为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三类.食源性疾病具有3个基本要素,即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

4、子,临床症状为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方式,但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相比范围更广,它除了包括一般概念的食物中毒外,还包括经食物感染的病毒性,细菌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甚至还包括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一般来说,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国外主要采用食源性疾病这个概念,而我国则更多地采用食物中毒这个概念.随着人们对疾病的深入认识,食源性疾病的范畴还有可作者单位:671000云南省大理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研究?能扩大,由食物因素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也可能会归为食源性疾病.2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

5、食源性疾病是一种最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只有-4部分引起卫生部门的注意.据估计,报告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到实际发病率的10%,甚至不到实际发病率的1%.由于缺乏健全的监测网络,瞒报,漏报等多种因素严重,发展中国家所报的病例甚至更少.中国目前尚无确切的全国食源性疾病的统计资料,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19922001年10年间,监测网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状况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012003年期间,江苏,黑龙江等一些省份继续保持下降趋势.1,但湖南,湖北,上海,广东等省市的发病率却是起伏不定,降中有升).全球范围监测表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沙门菌病,霍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

6、甲型肝炎和其他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有暴发流行且危害严重.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个案报告的资料分析表明:微生物性病原占46.4%,其次为化学物占24.1%和有毒动植物占14.7%.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疾病暴发占4o.1%,变形杆菌占11.3%,葡萄球菌肠毒素占9.4%,蜡样芽孢杆菌占8.6%,沙门氏菌占8.1%,致病性大肠杆菌占4%.化学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中,农药残留引起的事件占68.9%,其次为亚硝酸盐,占10%.农药残留导致疾病的患者数和死亡人数最多,以有机磷农药为主,其次为毒鼠强.动植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中,毒蘑菇占24.6%,毒扁豆碱占18.6%.龙葵

7、素,河豚毒素和桐油引发的事件所占比例均在5%左右.食源性疾病发生场所以公共餐饮单位,食堂为主.近年来家庭进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较以往明显增加.发病对象以少年儿童,青壮年为主,学生,农民及工人等人群中发病最高j.3警惕新的食源性疾病英国的疯牛病,比利时的二嚆英事件,日本雪印牌低脂牛奶中毒等,都是大家熟知的新食源性疾病.我国近年来食源性疾病事件也是层出不穷.非法使用瘦肉精,吊白块,苏丹红等添加剂造成的中毒事件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中毒事件更是举国震惊.近期,北京多人因食用福寿螺引起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成了北京20年来首次食源性疾病事件.1982年起,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

8、亚,南非相继出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感染疾病,是典型的食源性疾病,其传播与食物,水相关.我国于1979年?56?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年第l8卷第3期jofpubhealthandpreymed2o07.vo1.18.no.3以来在山东,江苏,北京也相继发现了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患者,虽然其发病率较低,但病情严重,尤其对婴幼儿和老年人构成了巨大威胁.此外,0139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幽门螺杆菌与食物的关系也常有报道,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过去20年里,至少有15种微生物被认为是食源性疾病的新病因.这些病原体,既包括新发现的,也包括那些以往并未受到重视,但近

9、年来引起严重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4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认真组织执行卫生部2005年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工作计划.该计划除与以往工作保持连续性外,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法规政策变化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及时作了调整,重点监测国际,国内普遍关注以及问题突出的品种,指标.能从监测数据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通告,实现预警的目的.虽然现在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但相信它将是以后食源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之一.应重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强调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责任的观念,重点完善我国目前以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尽量避免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监管链条中,各监管部门发

10、生条块分割,沟通不畅,互相推诿等弊端,弥补监管上的漏洞和真空.因此,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强有力的食品安全机构,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已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当务之急.在明确监管责任的前提下,必须加速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为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管理,保证食品安全和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法律依据,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食品安全评价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及应急体系,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保障.对因未严格履行职责而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应追究监管责任.另外,还要

11、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重点推广食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控制关键点(haccp)管理,形成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川.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开展继康教育.通过培训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为食品安全生产和销售提供保障,同时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培养高尚人格,养成对本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习惯,减少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无辜的损失,也非常必要.【参考文献】1韩秀霞,陆如山.who发布降低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五项措施j.国外医学情报,2005:26(2):23.2麦充志.我国食品安全与食源性

12、疾病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8):940942.3崔立.动物性食品中重要致病微生物的隐性危害j.饲料工业,2006,27(11):4648.4樊永祥.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71173.5who.pressreleasewho/58r,1997.6who?globalfoodsafetystrategicplaneb/ol..2002.7关怀.新的食源性疾病与食品安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28(1):1719.8崔秀杰,李兆良.食品安全与控制措施j.中国饮食卫生与健康,20

13、04,2(6):45.9周天兵,戴月.江苏省20002002年食源性疾病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4,15(4):2426.1o李颖.牡丹江市19822003年食源性疾病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j.中国饮食卫生与健康,2005,3(2):3032.11郭绶衡,李原浩,陈焱,等.湖南省20002002年食源性疾病调查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4,4(4):632634.12徐国景,许四元,樊柏林.湖北省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6):505507.13袁政安,顾宝柯,许学斌.食品中5种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17(6):2

14、78279.14李迎月,何洁仪.20002004年广州市食物中毒特点及原因分析j.中国饮食卫生与健康,2005,3(4):5456.15刘家发,朱建如.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16(6):3537.16王茂起,刘秀梅,王竹天.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l8(6):491497.17常军,刘烈刚,陈永德.食品安全及管理的动向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16(6):687o.18yangse,choucc.growthandsurvivalofescherichiacoli0157:h7andlistenriamistefia

15、monocytogenesineggproductsheldatdifferenttemperaturesj.jfoodprotect,2000,63(7):907911.193aymecht,garr/gam,yllaj,eta1.applicationofenterocinsasbiopreservat/vesagainstlisteriainnocuainmeatprroductsj.jfoodprotect,2000,63(6):721726.2o王明,赖以刚,陈善隆.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和措施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l1(1):6263.21tauxerv.emergingfoodbornediseases:anevo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