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文梅溪湖景观建筑赏析_第1页
胡芳文梅溪湖景观建筑赏析_第2页
胡芳文梅溪湖景观建筑赏析_第3页
胡芳文梅溪湖景观建筑赏析_第4页
胡芳文梅溪湖景观建筑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类号: 密 级: 学校代号: 10538 学 号: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论文 长沙梅溪湖景观建筑赏析 作 者 姓 名: 任 课 教 师: 培 养 学 院: 班 级: 学 号: 提 交 日 期: 目录一、项目概况3二、 设计策略42.1建构逻辑42.1轻质介入72.3 地形线索92.4低碳生态规划的策略与方法122.4.1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混合开发模式122.4.2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空间122.5设计方法与思考132.5.1回归原真性132.5.2契合微地形132.5.3认知材料属性142.5.4 尝试建造方式14三、 材料使用143.1 竹木材料143.2 金属材料153.3

2、 清水混凝土163.4 其他材料164、 结语16参考文献18.一、项目概况梅溪湖位于“两型社会综合配套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新城建设的战略重点,由美国建筑师事务所与英国阿特金斯集团规划,片区规划总用地为1479.85hm2,滨湖核心区约766hm2。湖泊形似一把优雅的提琴成为整体空间的中轴,周边环绕桃花岭公园等自然生态山水。2009年以来梅溪湖陆续启动实施的公共项目有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英国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数字服务中心(意大利迈丘设计事务所)以及滨湖景观建筑等。年初,梅溪湖实业有限公司邀请魏春雨地方工作室进行环湖景观配套服务建筑的设计工作。首先,建筑师会同业主从

3、规划、交通、景观等宏观层面进行梳理,初步明确了这些建筑的位置、功能、规模。十余个小建筑按不超过步行距离控制,散布于环湖景观带上。功能涵盖了茶室、会所、游客服务、公厕、设备、管理等,建筑尺度以单层为主。然后,建筑师结合现场踏勘从场地、朝向、植物等微观层面进行考察,逐步明晰了各个建筑的特性、诉求、机会。建筑师希望能从材料出发,促使建筑与环境发生某种材料关联,帮助建筑融入环境促成具有材料特色的地景塑造与表达;同时,具体环境和材料使用本身有诸多差别,个体建筑从而有机会展现出足够的差异性和自由度,最终整体呈现出最大的公共性与多样性目前完工建成的景观建筑有6栋:2号“坡”、7号“透”、8号相“、9号“转”

4、、12号“嵌”和15号“离”。2号建筑面积筑285m2,主要功能为直饮水机房,位于北岸的体育公园内。12号建筑约600m2,主要功能为喷泉管理用房,处于湖中央的人工岛上。其他栋建筑分布于南岸,7号建筑133m2、8号建筑284m2、9号建筑252m2、15号建筑74m2,主要功能分别是茶室、会所、游客服务和公厕。图一:景观建筑分布图 图二:建筑规格及结构形式建筑尺度均不大,单层居多。规划按照功能配套与景观步道控制,距离不等。作为重要的功能与景观节点,设计初步确定了“小题小做,化整为零”的环境优先的整体设计思路。以湖泊为中心呈放射状展开,体系化的交通、复合的功能配套与周边丰富的山水环境相得益彰,

5、整体空间形态自然有机、高低错落。建筑功能、空间要求相对简单。与此相反的是,建筑所处的具体场地、朝向、植物等景观资源丰富而多样,这也启发设计采取“由外而内”的设计方法,在功能、空间、建筑学的基本范畴外,重点从环境要素中寻找线索与机会。设计最终聚焦于建筑与环境共同的物质基础材料,作为构思的真正起点。2、 设计策略2.1建构逻辑相比城市建筑,梅溪湖景观建筑小品空间关系离散孤立,分布极不均衡,相互关系灵活自由。传统建筑学中的轴线、序列等空间设计方法显然不太适合。而从单体角度来看,建筑小品仅需满足游客服务、厕所、配套等简单要求,并没有复杂的功能与空间的诸多制约,设计尝试从环境中寻找策略引导和逻辑架构。建

6、筑小品地处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山水环境之中,环境中的材料成为关联建筑与环境的关键介质。恰当的材料使用可以帮助建筑融入环境,也以建构回答空间、功能、形式等建筑学的基本问题。建构强调针对具体环境采用最恰当的材料与最合理的结构,建构逻辑成为材料使用的评判准则和设计展开的关键策略。最终,材料通过建构操作以更主动的方式搭建建筑,以更敏锐的方式响应环境,表达丰富而统一的地景特征和空间意义。作为典型的中国式新城项目,梅溪湖大量土地肌理被重塑,呈现着无差别、细节缺失的速生状态,场地的自然特征亟待重新发掘。同时,相比大多数城市建筑,项目本身没有琐碎的功能要求、严苛的规划控制,也没有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平米的建设规模

7、,限定制约较少。这两点促使建筑师回归建筑的本体,尝试从材料这一建筑基本范畴来思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首先,寻找建筑与场!地的材料线索,把材料作为建筑与场地发生关联的纽带,尝试通过材料来契合场地中的某些自然要素,主动参与到地景的场地塑造。其次,是聚焦材料的使用与搭配。借助物质层面的材料使用与操作来消解思维层面中根深蒂固的某些原型,使建筑体现出更多的材料建构特征,在环境中尽的弱化甚至消解建筑形式再者,重新认知与发掘材料的自然属性,不再孤立、静态的看待材料,材料作为建筑的物质载体,它的物理性能与外观等往往随着空气氧化、人的触摸而发生微妙变化,例如:竹木、混凝土、鹅卵石等材料长时间裸露在空气中会缓慢老化

8、玻璃、金属等镜面材料的效果是动态的,其透光、反射的效果依赖周围环境与光线,这些自然属性使得表皮材料随着时间和空间环境缓慢发生自然演变,使得建筑与环境可以日趋接近。恰当的材料使用成为建筑与环境持续对话的重要手段。2号和7号两个建筑周边植被丰富,工期要求紧张,建筑师考虑采用竹材与竹结构,一方面,采用工业装配程度较高的竹柱、竹梁和金属连接件来搭建整体框架结构,空间体系、形式建构能够与结构同步完成,耗时短;另一方面,竹材的自然肌理也能很好契合周围树木。在表皮材料方面,2号建筑体量相对较大,外墙选择了竹木板、鹅卵石砌体墙等小尺度的、天然质感的材料;屋顶考虑到与周围丘陵山体呼应而选择了金属轻质屋面单坡折板

9、处理、并与植被屋面局部混搭。号建筑体量较小且位于开阔沙滩前,表皮材料选用了镜面不锈钢金属板来映射环境与光线;配以超白玻璃来追求出类似“范斯沃斯住宅”的通透效果。金属与玻璃光感独特,通过反射、折射和映射等使建筑成为场地中“虚”的层次与背景。8号、9号、12号和15号四个建筑由于位于不同标段、承建的施工单位不一,为降低施工难度、保证实施效果不至于反差过大,结构材料选择了较为常规的混凝士。其中,12号建筑位于人工岛上且有较大面积的地下室,为强调滨湖半岛水平向度的场地特征以及保证项目更好的防水效果,结构采取清水混凝土剪力墙形式:模板经多次比对最终采取了15cm宽的粗纹杉木板横向进行铺装。在清水混凝士结

10、构浇捣完成同时,内外空间与形式也一次成型,建筑表面细腻的杉木粗纹质感呼应了周边的植物,而整体的横向窄条肌理则强化了建筑的水平感。8号、9号、15号三个建筑结构上采取了相对低技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形式,空间设计和功能划分是在框架确定的单元空间基础上进行,较为灵活。表皮材料从不同的环境线索出发进行选择,8号建筑临水,选用了拉丝钢板来刻画水面光线的反射与折射变化;9号建筑场地内岩石较多,选用了混凝土板在色彩与质感上呼应;15号建筑周围树木繁茂,选用了具有木纹肌理的碳化木板,这些材料分别呈现出细腻反射、平整自然、细腻温暖的肌理质感,帮助各自建筑融入所处的环境。 2号建筑“坡” 7号建筑“透”策略:天际线、

11、竹材建构 策略:轻质介入、散构手法:顺应 手法:悬浮材料:新型竹材、鹅卵石墙、碳化木材、 材料:新型竹材、黑色镜面不锈钢、金属屋面板、超白玻璃 中空钢化玻璃8号建筑“相” 9号建筑“转”策略:轻质介入、多向 策略:植被屋面、混凝土建构手法:多向 手法:转折材料:钢筋混凝土、拉斯钢板、 材料: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挂板、超白玻璃 中空钢化玻璃12号建筑“嵌” 13号建筑“映”策略:下沉地形、清水混凝土建构 策略:轻质介入、并置手法:嵌入 手法:映衬材料:清水混凝土、鹅卵石、 材料:钢筋混凝土、碳化木板、超白玻璃 绿庭15号建筑“离” 16号建筑“隐”策略:微坡地形、群构 策略:轻质介入、弱建筑手法:

12、分离 手法:隐匿材料:钢筋混凝土、碳化木板、 材料:钢筋混凝土、碳化木板、鹅卵石 金属网、超白玻璃用最恰当的材料与最合理的结构,建构逻辑成为材料使用的评判准则和设计展开的关键策略。最终,材料通过建构操作以更主动的方式搭建建筑,以更敏锐的方式响应环境,表达丰富而统一的地景特征和空间意义。2.1轻质介入现实中的许多标志性建筑的材料与环境的关系是简单、生硬的,究其原因是建筑孤立地使用材料,过于关注材料的视觉化表现,忽视环境与材料的有机共生。其实,材料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建筑借助材料能更好地契合环境。设计希望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轻触碰的方式,通过材料的自然属性敏锐地响应环境的微妙变化,以“轻质

13、介入”来柔化建筑与环境,诠释两者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材料的透明、朦胧、反射等性能可以弱化甚至消解建筑形体;另一方面,材料能直接反映出人的体验印记与自然的新陈代谢。材料的物理性能与外观随时间而老化,随人的触摸而发生微妙变化,如:竹木和金属材料室内长期接触使用会形成漂亮的包浆,而在室外风吹日晒则会脆变和生锈变色;砖石材料裸露在空气中会逐步风化。图三:2号建筑外观图四:2号建筑防腐木这些特性使得材料随环境同步发生缓慢而自然的演变,材料促成建筑以轻柔的方式介入环境,人与时间的痕迹交叠使建筑与环境日趋一体。传统方式上,材料往往过分强调坚固耐用的一面,而忽略了自身对环境的干扰,这种观念需要检讨。“轻”、“

14、弱”、“微”也可以成为材料的另一种策略。 图五:2号建筑构造分解图图六:2号建筑大样图2.3 地形线索地形作为建筑与环境的背景不可或缺,具象而独特,有时甚至具有统治性的地位。梅溪湖为典型的湘中丘陵地貌,地形柔和且肌理丰富。场地中的地形要素包括山、石、树木、湖泊和天际线等。地形成为材料与建构的隐形线索和内在基因。建筑在选择材料时,可考虑对地形线索的回应和对地形关系的重塑,借助材料来表达对场地的理解。材料也得以摆脱单一的建筑表皮定位,成为建筑与地形的最大“公约数”,材料甚至可以成为地形的外在物化和表现形式,建立起建筑的深层逻辑与场地关联。具体而言,梅溪湖景观建筑小品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建构逻辑、轻质

15、介入、地形线索”等材料策略。2号和7号建筑周边竹木茂密,工期要求紧,设计出于建构考虑采用竹结构:一方面,采用工业装配程度较高的竹柱、竹梁和金属连接件来搭建竹结构,空间体系、形式建构能与结构同步完成,耗时最短;另一方面,竹材的自然肌理也能很好地契合环境,取材也较为方便。值得一提的是,2号建筑由于体量相对较大,屋顶考虑地形线索而采取轻质金属板单坡折叠,以呼应天际线并弱化自身尺度。7号和8号建筑位于滨湖岸边,采取轻质介入的策略弱化建筑,建筑表皮采取镜面不锈钢和拉丝钢板来映射环境。金属光感独特,可以反射或映射周边环境,建筑实体感被弱化甚至消解,材料成为湖与岸“虚”的层次与背景。12号建筑位于人工岛上且

16、要求较大面积的地下室,考虑到建构与地形条件,采取“清水混凝土+半下沉”的形式,模板选用15cm宽的横向粗纹杉木板,浇捣成型后使清水混凝土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其表面细腻的杉木粗纹呼应了周边植物,而整体的横向窄条肌理则暗合了地形强烈的水平感。图七:7号建筑镜面不锈钢临湖景观 图八:7号建筑临沙滩景观图九:7号建筑镜面不锈钢与超白玻璃反射效果 图十:7号建筑轴测图图十一:8号建筑临湖外景9号、13号、15号和16号4栋建筑选择了常规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形式,但表皮材料各不相同。9号建筑场地内山石较多,选取了混凝土板以在色彩与质感上与环境相呼应;13号和15号两个建筑的周围树木繁茂,建筑采用了碳化木板包裹外

17、墙;16号建筑位于湖边沙滩上,尝试用金属网来细化尺度与增加微妙的层次感。这些材料分别呈现出平整低调、自然温暖、轻盈细腻的肌理质感,帮助各建筑呈现出不同的建筑表情。图十二:8号建筑与微地形 图十三:8号建筑轴测图 图十四:12号建筑主入口 图十五:12号建筑轴测图图十六:12号建筑外表面肌理2.4低碳生态规划的策略与方法2.4.1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混合开发模式TOD即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 800m(510min步 行 路 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

18、、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其他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功能组团,则结合公交站点布置社区中心,在居民步行和自行车可达范围内,通过土地的混合使用,集中布置社区商业、餐饮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保证居民在400 800 m 范围内获得各类日常服务。2.3 以公共交通引导片区发展构建低碳交通方式。梅溪湖新城以混合交通模式(IT)与公共交通导向(TOD)为总体理念,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交通能耗的低碳化。依托地铁站点构建交通节点,利用大运量轨道交通疏解高强度区域的交通出行压力,提供跨区域快速到达的通勤服务。并通过完善到达交通节点的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公共停车设施,构建便捷的交通换乘体系,实现各

19、交通间的无缝连接。沿滨湖区域规划了一条低碳游览车行线,并能便捷接驳地铁站。同时还构建了高品质的慢行交通系统,建立滨湖步行系统与地铁站点之间的良好连接,保证地铁站500m步行范围内能够到达滨湖景观步行带。2.4.2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空间 梅溪湖周边有良好的山、河、湖等自然资源,规划强调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加强生态建设,增加城市碳汇。在遵循原有控规限定的绿色廊道基础上,整合梳理湖体周边连通水系,形成通往湖边的多条绿色廊道,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空间,实现绿色空间保护与完善城市功能的良性互动,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碳的排放。规划还将带状绿廊、块状绿地综合布局,形成条块均布的开放空间系统(图十七)。

20、不同的开放空间周边融入商业、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城市功能,使人们就近享受完善的配套设施,并体验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尤其关注沿湖景观绿带的建设,并通过研究滨水主要的人群逗留点,设置穿越水面的主要视廊和相互间的视线联系,成为环湖景观节点序列。图十七:项目开放空间规划图2.5设计方法与思考2.5.1回归原真性相比大多数城市建筑,小建筑没有琐碎的功限定、严苛的规划控制;也没有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m2的建设规模,反而有机会尝试从原点重新思考建筑本体,回归建筑原真性。设计希望清零,回归原初状态,以简洁的语汇来表现建筑、以地景的方式响应环境,促使建筑与环境特征产生某种呼应。2.5.2契合微地形现实中许多外表光鲜

21、的建筑与基地的关系却是简单、粗暴的改变关系,地形的变化常常被忽略甚至熟视无睹。建筑应该是融入环境的,有如从环境中长出来。设计希望这批小的景观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轻轻触碰的方式,能够敏锐反映地形的微妙变化,以低调的态度因应微地形,以抬起、嵌入、顺应及散构等轻触环境,建筑强调以“轻”来应对微地形。2.5.3认知材料属性建筑外部的主导材料往往是工业生产和装配的,与主体多是装饰关系,材料处于贴合、附着的某种状态,建筑师因缺少确定材料的话语权而不甚关注,材料在有限范围内被简单选择。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建筑没有特色、表情单一、缺乏生命力。这批景观建筑分别尝试了新型竹材( 2、7号)、碳化竹木( 14、15号)

22、,清水混凝土( 12号)、拉丝钢板(8号)、黑色镜面不锈钢( 2号)、混凝土挂板(9号)甚至是天然的鹅卵石( 2号、12号)等材料。设计希望能够重新认知与挖掘材料的某些属性,寻找“呼吸”的材料、“反射的材料、能够触碰及呈现出自然肌理状态的材料。2.5.4 尝试建造方式这批景观建筑有意识地尝试了不同的建造方式。8、9、14和15号建筑由于工期较紧,采用常规钢筋混凝土梁柱框架结构;再分别进行了金属幕墙、混凝土板以及碳化竹木板的表皮处理;12号建筑采用了清水混凝土(无梁柱)结构体系,通过横向窄纹粗木模板浇捣,结构与装饰一气呵成,配上自然肌理的竹木板、通透的超白玻璃,在建造过程与完成效果上追求出天然与

23、质朴的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号、7号建筑以新型竹材(GluBam板,胶合材料固化形成的竹纤维复合材料)来搭建竹木梁柱结构体系,实现了材料与建造本身的低碳与可持续。3、 材料使用材料是建筑的基本语言,材料使用则是建构形式与空间的重要手段。8栋建筑分别使用了新型竹材(以胶合材料固化形成的新型竹纤维复合材料)(2号、7号建筑)、碳化木板(13号、15号建筑)、清水混凝土(12号建筑)、拉丝钢板(8号建筑)、黑色镜面不锈钢(7号建筑)、混凝土板(9号建筑)、金属网(16号建筑),甚至是自然的鹅卵石(2号、12号建筑)等多种材料。3.1 竹木材料竹木材料是生态友好型环保材料,在中国南方有着悠久的使用

24、传统和技艺。考虑到天然竹木材料的局限性(如截面尺寸较小、易霉变、易虫蚀等),梅溪湖景观建筑小品尝试了新型竹材和碳化木板这两种新型竹木材料。在保持天然生态优势的基础上,新型竹木材料具有更优良的特性:一是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且易加工,二是复合材料较自然竹木更为轻质、高强;三是外观差异性小,耐久性好。2号和7号建筑采用新型竹材来进行建造,竹梁、竹柱通过螺栓、预制连接件来搭建主体的竹结构框架,然后以层叠的竹制胶合板构建围护体系与分隔功能空间。此外,碳化木板作为新型木材在2号、13号和15号建筑外墙也得到广泛使用。2号建筑表皮采用了碳化木板斜向拼接来与曲折多向的屋顶产生呼应,同时与竹结构自然搭配;13

25、号和15号建筑则是在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上,选择碳化木板以竖向错位拼接排列的方式进行表皮包裹,建筑外观整体、细腻、自然。图十八:15号建筑外景3.2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使用源于轻质介入的策略,设计希望在自然环境中尝试光洁、轻盈的材料,使得建筑更“轻、弱、微”,甚至消解。梅溪湖7号和8号建筑表皮分别使用了黑色镜面不锈钢、灰色拉丝钢板(这两种金属材料经工厂预制加工成型、采用轻钢龙骨固定现场安装)。7号建筑直接临水,选择具有独特反射性能的镜面不锈钢,以镜像的方式来映射场地中的湖面。8号建筑位于湖岸自然景色宜人的南坡,建筑外墙采用了拉丝钢板,希望材料能够触碰且漫反射环境。表皮最终确定为两种规格尺寸(15

26、0mm600mm和300mm600mm)的灰色拉丝钢板竖向拼贴,且采取哑光与亮光的不同抛光来强化效果。此外,16号建筑外墙叠加孔洞尺寸为30mm30mm的金属网来增加面纱般迷人的层次感,使得建筑效果愈加轻盈、动人。3.3 清水混凝土12号建筑位于梅溪湖中央人工岛的中心位置,与北岸的梅溪湖国际艺术中心临湖相对。建筑采取清水混凝土材料消解人工痕迹、协调环境,由此也兼顾了地下室所需要的结构与防水要求,更体现对相邻建筑谦和的态度。清水混凝土经过现场多次试验比对,最终采取横向窄纹杉木模板浇捣,结构与表皮一气呵成。清水混凝土细腻的质感、自然的色差以及木纹细节使得建筑具有类似植物、岩石一样的自然特征,表面木纹肌理完美地呼应了周围的自然树木与水平向度的地形。室内的清水混凝土在光线的映衬下表现出特有的内敛、细腻;而室外的清水混凝土由于风沙、雨水的侵蚀而表现出非雕琢的天然与质朴。这种材料建构带来的丰富知觉体验,无疑正是设计所向往的自然表达。图十九:16号建筑金属网+清水混凝土3.4 其他材料除了竹木、金属、清水混凝土材料外,景观建筑小品都借助了玻璃的透光与折射性能来加强优美景观环境的空间渗透。此外,8号建筑的外墙使用了混凝土板来追求平整、细腻、质朴的感觉;鹅卵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