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t中频无心感应炉使用说明书_第1页
3t中频无心感应炉使用说明书_第2页
3t中频无心感应炉使用说明书_第3页
3t中频无心感应炉使用说明书_第4页
3t中频无心感应炉使用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吨中频无心感应熔炼炉使用说明书目 录1、产品概述2、产品成套范围3、产品结构和工作原理4、炉子安装5、筑炉工艺6、操作注意事项和运行维护7、故障及故障处理8、随机文件1.产品概述:1.1 产品型号和名称本产品为GW3-1800/0.5-DL型3t中频无心感应熔炼炉 1.2 产品主要用途,适用范围和工作环境条件1.2.1本产品用于铸铁的熔炼.1.2.2 工作条件: 产品符合 GB10067.3-88电热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感应电热设备和 JB/T4280-93 中频无心感应炉的要求。1. 产品环境条件: 符合高、低压电机电器安装条件 a.海拔不超过1000m; b.环境温度在540范围内; c.

2、使用地区最湿月每日最大相对湿度的月平均值不大于90; d.周围没有导电尘埃.爆炸性气体及能严重损坏金属和绝缘的腐蚀性气体; e.没有明显的振动和颠簸。 1.2.3 产品冷却水要求: 水质要求; a.总硬度小于10度 (CaO容量10mg当量) b. 溶解性固体 300mg/l c. PH值 77.5 d. 碱度 0.50.7 e. 电导率 500us/cm 供水系统: a. 最高进水温度 5 c. 进水压力 0.20.4MPa d. 出水温度 98% Fe2O3 0.3%H2O 0.5% Al2O3 0.5%石英砂的颗粒配比:68目 30% 1020目 25%4070目 10% 70100目

3、10%140200目 25%粘结剂硼酸的加入量与铁水温度有关,当出铁水温度越高时,硼酸的加入量越少。当出铁水温度为1450度时,炉底和侧壁硼酸加入量为石英砂重量的1.7,炉口为2%。打结时,将加粘结剂的石英砂分别加入,炉底的打结较为简单,先加入不带有硼酸的石英砂,再加入带有硼酸的石英砂。打结侧壁时,若用电振器打结炉衬,则可将侧壁石英砂一次加满,用振动器一次打成。若用手工打结,每次加入高度80100mm,加新料前要把打结部分的表面扒松再加料继续捣制,直至完全紧实。打实后炉衬比重应达到2.12.2g/cm2。炉衬的烘烤:3t中频感应化铁炉的炉衬烘烤,除低电压加热坩埚模外,炉子上口和出铁嘴用煤气或重

4、油燃烧,进行辅助加热。烘炉曲线如图所示。 炉盖炉衬炉盖炉衬采用重质混凝土,配比如下:骨料 矾土(一级或二级) 70%掺和料 工业氧化铝细粉 14%粘结剂 低钙氧化铝水泥 16%外加水 810%矾土颗粒的比例:510mm 30%1.25mm 35%1.2mm 35% 施工时将骨料、掺和剂、粘结剂,按此规定比例,在搅拌器中干混35min,均匀后再逐渐加入水湿拌23min,搅拌好的混凝土必须15min内用完,施工时周围环境温度在530度范围内。浇筑炉盖前,先在炉盖内侧铺设20mm厚硅酸铝耐火纤维毡。 浇注炉盖时,一次倒入炉盖内适量混好的混凝土,用手工稍捣打,然后倒入其余混好的混凝土,再捣打结实,使内

5、部气泡充分地向上排出,并使炉盖内部呈圆弧形。 炉盖打实后,为了防止由于水化发热造成的升温,可在浇注料上铺盖湿麻袋或草袋,在530度的室温下静放、养护7天,然后进行烘烤干燥。烘烤时要严格防止脱水反应及相变剧烈进行所造成混凝土崩裂影响质量,因此烘烤速度要缓慢。 炉盖烘烤曲线如图6. 操作注意事项和运行维护6.1 第一次冷炉启熔,应加满炉料。按烘炉曲线进行烘炉。在每次装料时均应小心,不要让冷料块冲击炉衬。每次浇注完后,炉内应留额定容量的1/3以上铁水作为下次熔化的启熔液,以提高生产率。但当炉子不连续使用而要停炉时,应将炉内铁水全部倒出,盖上炉盖,让炉衬缓慢冷却。下次起熔时,加入起熔块重新起熔。6.2

6、 油压系统的油液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注意各润滑部位,定期加油。6.3 在通电熔炼前,先打开感应器冷却水闸门,水压在0.3MPa 时确认水流畅通,方可通电,停电后,将炉衬冷却到100度后再关冷却水闸门。6.4 经常检查炉体接地是否良好。6.5 经常检查磁轭的顶紧螺栓,防止松动。6.6 经常检查坩锅漏炉报警装置是否正常。6.7 检查炉衬的裂纹和磨损情况,若炉衬厚度小于90 mm左右时要及时修炉。6.8 熔化的铁水温度不要超出需要值,过高的铁水温度会使炉衬寿命大大降低,一般铁水温度不超过1500度。6.9 加料过程不应造成熔融金属表面凝固或使熔池上面的炉料熔结在一起(搭桥)的现象产生。这样会使炉料

7、内部熔融金属温度快速高,超过炉衬允许温度而使炉衬迅速减薄造成事故。对炉料应有严格要求,炉料应干燥,无严重锈蚀,不允许有空腔,更不允许空腔内有潮气,这些都是不安全因素。6.10 供水系统的维修每日:检查所有软管是否有渗漏及损坏,发现有毛病的软管应及时更换。 检查和记录水冷系统每个支路中的出口水温。每星期:用玻璃温度计监测一次进水温度与各支路出水温度,并与水冷架上双金属温度计对比,作好记录;水温偏高,则调节进口的截止阀。所有出水流量的大小,均以获得所需的出口温度为准。 每半年将整个供水系统有计划地冲洗一遍。 冷却系统很少产生突然堵塞现象,通常是在设备运行一段较长时间后,水管中铁锈、污物及水垢才逐渐

8、堆积起来。因此,上述供水系统的维修方法,是减少事故的非常有效的措施。当出水温度超过规定,阀门又开到最大,水流量不能增加了,则应马上用逆水流冲洗法和去垢化学冲洗法疏通冷却水通道。6.12 电气设备维修 每日: 将控制柜上所有仪表读数记录下来。 检查感应体噪音是否增大,如果噪音增大很多,则必须旋紧固定磁轭的螺栓,或旋紧感应线圈及紧固固定线圈顶杆的螺母。 检查各电气设备是否发热,发声及振动等异常现象。 每星期: 检查电气报警系统的正确性。 检查电源柜和电容器架。 每月: 检查电气装置接地可靠性。 检查电气连接栓是否牢固、清除母线上、电容器上的灰尘。 每年 应检查各带电体和所有接地的金属结构件之间的绝

9、缘电阻,其值应1M。 详细检查各电气元件触头、活动件的可靠性。6.13 炉子本体维修每日:经常巡视以下区域: 炉子下部周围区域、感应体与磁轭结合面处、浇注头与炉壳结合处以及炉壳原油漆有变色、或有过热、或有热斑点的地方。一旦有漏炉迹象,就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检查液压系统管路是否有漏泄现象。每星期:检查液压站油箱上油温及油标。如果油温过高应找出原因,如果由于油质变坏,阻力增大发热,应及时更换。如果油标显示油位过低,应补充加油,并找出漏泄原因。 每月: 倾炉回转轴承及油缸头上轴承加油。 对液压系统及炉子本体进行一次清洁工作。 各紧固螺栓有无松动。 每年: 对液压站油箱更换一次新油。 生产车

10、间应根据本说明书并结合冶炼工艺及熔铸车间管理情况,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及维修制度。并遵照执行。7. 故障及故障处理控制柜事故报警铃响起来,应迅速将炉子电源转入停止状态。这时,可通过按钮消除音响。但故障仍然存在,可根据事故信号灯指示找出事故原因,迅速排除故障,并在炉子运行记录上记入事故原因及时间。 7.1 供水故障及其处理 水温高报警指示灯亮,则表示炉子的感应线圈、水冷电缆某一环节水温过高,应根据各 路电接点温度表检查确定。 水管堵塞,是造成水温升高报警的主要原因。 个别水路水流减少,开始可将截止阀旋松,以增加水流量,如果无效,可采取逆水流方向通水或压缩空气的办法来排除水管、水腔内的铁锈及沉淀物。

11、如果水质较硬,设备运行较长时间后,水中的碳酸盐会以缓慢的速度沉积下来而成水垢,则所有受影响的水路需要泵入去垢溶剂进行清洗。 水压低报警指示灯亮,则表明总水管断水或水流量不够。 故障处理方法: 总水管断水,立即将备用水源打开,接入总进水管,直至总水管恢复正常供水。 需要切断电源进行供水故障处理时,停电时间通常不得超过10min,否则,感应线圈的绝缘会被烧坏。7.2 漏炉故障及其处理为保护感应线圈,在感应线圈的内层涂抹一层10mm厚的耐火胶泥。耐火胶泥中埋入第二报警电极。炉衬底埋入第一报警电极。如果金属液从熔池渗漏到炉衬外层。这时灯光铃声报警。应迅速寻查漏炉处及严重程度,轻则继续操作,直到该炉次金属液出炉再倒空,或修补炉衬或重新砌筑,重则迅速倒空。 漏炉迹象的出现,操作人员应持认真态度,努力防止炉子严重损坏及人身事故。为防止漏炉事故造成大的损失,设备维护人员应常检查。7.3 停电故障及其处理 如果用户没有采用备用电源,当电源出现故障停电或控制设备损坏而使炉子停电,应分别以下情况采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