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毕业论文_第1页
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毕业论文_第2页
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毕业论文_第3页
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毕业论文_第4页
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中文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和会计学领域广泛研究的课题。上市公司 利用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对盈余进行管理,新会计准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盈余管理现象进 行了制约,但同时又留下了新的盈余管理空间。本文从目的、手段和经济效果的角度对盈余 管理的概念进行解释,并结合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动机,着重分析盈余管理在新形势下可 能的变化,揭示了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方向并立足于盈余管理现象不可完全消除同 时又有其存在价值这一现状,提出若干个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助于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 目 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1 目

2、录2 1 盈余管理概述1 1.1 盈余管理的内涵1 1.2 盈余管理存在的必然性2 1.2.1 盈余管理存在的内因2 1.2.2 盈余管理存在的外因2 1.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2 1.3.1 基于管理者利益的动机2 1.3.2 基于公司利益的动机3 2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3 2.1 新会计准则具体项目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制约3 2.1.1 后进先出法的取消3 2.1.2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允许冲回4 2.1.3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为基础4 2.2 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新的盈余管理空间4 2.2.1 公允价值的应用4 2.2.2 利用债务重组准则4 2.2.3 利

3、用借款费用资本化5 3 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及规范管理的对策建议5 3.1 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5 3.2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建议6 3.2.1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6 3.2.2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并改进证券市场监管制度6 3.2.3 加强审计提高审计质量6 3.2.4 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识别能力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7 4 结论7 参考文献8 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己经证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盈余管理现象较为普遍, 上市公司存在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保证证券市场 的有序运行,我国财政部于 2006 年 2 月颁布了由一项基本准则和 38 项具体准则 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

4、体系,并于 2007 年 1 月 1 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 准则的部分新规定,如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对存货计价方法的新规定,合并 报表范围扩大等,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很有针对性的遏制作用, 但在遏制原有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同时,新会计准则赋予了企业管理层更大的会计 政策选择权和会计人员更大的职业判断余地,从而在客观上也带来了盈余管理的 新空间。比如,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 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可能 被企业管理层在必要时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加以利用等。 然而无论是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5、,完全消除盈余管理 现象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对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有一个科学的观 念和正确的认识,看到它众多弊端的同时也不忽视其积极地一面,在治理企业盈 余管理行为时,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契约,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压制, 通过政策和监管体制的完善,抑制盈余管理的负面效应,尽量发挥其对企业的正 面刺激效应,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 盈余管理概述 1.1 盈余管理的内涵 盈余管理是当前上市公司常见的现象,也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 研究的课题。但至今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存在着诸多 不同意见。以下几种是比较主流的描述: 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

6、 k scott)把盈余管理定义为:“在公认的会 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市场价值达到 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 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陆建桥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 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 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 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张永奎、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 的而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并且指出盈余管理并非限制在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 方法内。魏明海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认为,

7、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 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 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从财务理论界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盈余管理大多持这两 类态度:一类对盈余管理持中立态度,不一定引起会计信息偏离真实性和误导使 用者,没有彻底消除的倾向。另一类对盈余管理持批判态度,会导致会计信息质 量失去真实性和客观性,有意识的误导了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有彻底消除的倾向。 本文对盈余管理也持中立态度,盈余管理有其积极地一面,但它所带来的弊 端也不容忽视,所以需要对盈余管理进行规范。 1.2 盈余管理存在的必然性 1.2.1 盈余管理存

8、在的内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分离,所有者和债权人把资金投 入企业后雇佣有能力的经营者管理企业,采用委托代理关系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产生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经济 人,各自利益取向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方面的矛盾。委托人所追求的是财 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代理人的目标就较为复杂,多追求效用最大化, 两者目标函数有偏差即存在利益冲突,构成了“契约摩擦” 。另一方面:委托代 理关系下代理人比委托人拥有更多关于企业发展状况的详细信息,却由于受到成 本效益原则的约束以及信息传递给委托人代价太大的原因,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 都传递给所有者,

9、这些内部信息只能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委托人,信息的 交流受到阻碍,构成了“沟通摩擦” 。 盈余管理在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产 生了,目前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体制不会改变,必然带来盈余管理的发生。 1.2.2 盈余管理存在的外因 会计准则不仅是企业核算的标准,对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均具有约 束力。但会计准则作为公认会计原则,如果对所有的会计处理都做出详细规定, 那么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和及时性就会因此下降。此外,由于企业实际情况的复杂 多变,新的情况、新的交易和事项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 和报告并未在相关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于是会计准则的这种灵活性和滞后性 为企业管理

10、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选 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以使报表中的盈余信息达到期望目的。 1.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动机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了管理者个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为 了公司的利益。前者属于基于管理者利益的动机范畴,后者属于基于公司利益的 动机范畴。 1.3.1 基于管理者利益的动机 股东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确定后,为使经营者更好的维护股东利益,股 东作为委托方通常采用管理激励机制,即管理层的报酬常常会受到企业盈利情况 的影响。若企业实际盈余低于盈余下限或高于盈余上限时,经理人将采取降低应 计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来披露盈余,从

11、而增加未来的奖金报酬,而当实际盈余处 于上限和下限之间或充分接近保底盈余时,经理人将会采取提升报告盈余的会计 处理方法,以达到自身报酬最大化的目的。 1.3.2 基于公司利益的动机 维持上市资格目的。 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 市,在其后一个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将被终止上市。上市公司一旦被戴上 st 帽 子,筹资难度将加大,资金成本将上升,甚至于被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公司以 及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出现亏损 的上市公司,为实现扭亏或防止连亏的目标,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配股目的。公司取得上市资格后,最大的好处是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 中

12、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在净资产收益这一指标上有严格的规定。想实 现配股的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规定的配股标准,有强烈的动机通过盈余管理调整净 资产收益率水平。 减少债务契约违约可能。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管理者用 债权人资产为企业获利的同时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在贷款时,通常会与其 签订一些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保证条款,一旦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 为违约,不仅贷款面临被收回的危险,而且经营活动还会受到限制。因此,当上 市公司注意到本年度的一些财务指标有偏离债务条款的趋势或已经偏离时,会有 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减少违约的可能性。 避税目的。避税是短期盈余管理最明显的动机,公司

13、管理当局通过调节企 业当期盈余的高低能够影响到当期的应纳税额,以达到减少或延缓支付税款的目 的,从而节约公司当期的现金支出和增加营运资金,对提高公司当期的盈利水平 和改善财务状况具有很大帮助。而在长期盈余管理中并不存在避税的动因,因为 就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公司的盈余总量是固定的,因此公司的总纳税额也是相 对固定的,无法通过操纵应计利润进行调节。 2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2.1 新会计准则具体项目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制约 2.1.1 后进先出法的取消 在存货价格波动时期,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当期利润有着重要影响。 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将最高价格的材料入账,则当期

14、销售成 本增加利润虚减;采用先进先出法将最低价格的材料入账,则当期销售成本减少 利润虚增。当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则正好相反即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减少当期销 售成本增加利润;采用先进先出法会增加当期销售成本减少利润。 2.1.2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允许冲回 盈利上升时,多计提跌价准备;盈利下降时,再将已计提的跌价准备转回, 这是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之一。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当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来年冲回的会计操作,制造扭亏为盈的假象,规避退市风险。新会计准则规定除 存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 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及金融资产

15、的减值适 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以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 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限制了企业会计人员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 备的主观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空间。 2.1.3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为基础 新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 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 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 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以避免利润操纵。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 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充分考虑了

16、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和资本市 场发展的程度,按这些规定编制的合并报表将能真实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 成的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而很好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母子 公司的控制关系在合并或重组时利用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提高企业利 润的可信程度。 2.2 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新的盈余管理空间 2.2.1 公允价值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规定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 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均采用公允价值, 并且给予公司根据对公司经济预期的改变来调整会计政策的更大的自主权。公允 价值的广泛使用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

17、标志,新会计准则对 公允价值的使用采取谨慎性原则,规定了使用必须满足的条件。但某些条件的判 断在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此外我国没有确定公允价值比较准确的计量标准, 没有完善的评估机构,而且公允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不同评估方式和不同评估 机构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构造公允价值使用条件和管理公允价 值的价值,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关的具体业务都有可能成为盈余管理新手段。 2.2.2 利用债务重组准则 新会计准则将原来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 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由此增加的利润只需在附注 中披露,勿需在计算每股收益指标时扣除;以非现金资产

18、抵偿债务时,引进公允 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既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又确认转让非现金资产损益,直接影响 盈余利润。新准则明确提出上述会计处理都是建立在债务人财务困难而不是任意 情况的前提下,体现了新准则在制度上制约了利用本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那些原本财务状况出现危机、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就可以通过进行债务重组,确 认重组收益来改变企业当期的盈利状况,就有可能成为经营业绩较好,盈利能力 良好的公司。这一合法性的操作对于经营业绩差的公司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债务人也可在执行上有意创造财务困难情况,利用债务重组进行过度盈余管理, 尤其对于亏损和微利公司来说是一个便于操作的盈余管理手段。 2.2.3 利用

19、借款费用资本化 企业会计准则第 17 号借款费用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 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 资本化范围从原来仅为固定资产变为现在包括固定资产、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 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和无形资产等。 3 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及规范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在管理当局与公司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一前提下,通 过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公司管理者可以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价值信号,提高会 计盈余信息内涵;管理者的适当盈余管理可以向市场传递好的信息,从而稳定物 价,避免股东不必要的损失;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总

20、是存在着可控和不可控的风险, 盈余管理给予管理者一定的利润调整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不可控风险带来 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了管理者的报酬风险,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在 企业经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契约,而企业的经营者通过盈余管理方法可以把企业 的财务数据控制在契约的限制性条款内,这就会降低企业违约的风险,提高企业 价值。 虽然盈余管理能给企业带来一系列好处,但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 它的众多弊端也跟随着显现出来:企业的盈余信息是市场评价企业业绩的最主要 的参考指标,过度的盈余管理使得企业的盈余管理信息严重扭曲,可供市场参考 的价值大大降低,并且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

21、不真实的盈 余信息时,将误导其决策,使决策者产生“不利选择”行为,使社会资源得不到 有效配置,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而且就长期来看盈余管理存在较大风险,盈 余管理会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感觉。有关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以后的转回将 使投资者失望,导致股价下滑;债权人如果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们不利的盈利管 理,就会对企业管理当局失去信任,导致借贷市场失灵。 3.2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建议 3.2.1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 只有在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会计信息才能保证其准确性,上市公 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规范。如果会计准则的规定具有诸多漏洞, 不仅会给企业的利润操纵和盈余操作留

22、下可乘之机,而且在事后监管中也会遇到 不少麻烦。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一方面弥补了原有会计准则在规范企业盈余管理方 面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 问题,留下了一些新的漏洞。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缺乏一套健全的制度 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再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特 点,及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准则中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规定, 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涌现,如一 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等,需要对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使准则 具有适度前瞻性,以适应会计国际协调和交流的需要,给予会计

23、主体应有的选择 空间。 3.2.2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并改进证券市场监管制度 要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必须限制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 比较有效的措施是在企业内部要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 效制衡机制,要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一种基于合约的委托书来规定双方的权 责利关系。要健全董事会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形成牵制和监督机制;在企 业外部必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兼并市场管理,大力发展经 理市场。 按照我国现行有关法规的规定,公司盈余水平高低是决定公司能否上市、配 股和退市的主要指标,因此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为取得上市资格、配股资格和避免 退市而进行盈余管

24、理。本文认为应改变有关证券法规过于注重盈余水平的态度, 建立科学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有关硬性指标不仅要关注公司盈余水平,更 要关注公司盈余的质及未来发展能力。 3.2.3 加强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 息的可信度,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但是,现有的 cpa 审计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出于种种私利,cpa 往往屈从于被审计单位的意图,丧失其独立性,甚至发生审 计合谋行为。因此,要使审计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 ,首先,应加强 审计准则建设,建立一套能有效规范审计业务的准则体系,培育规范的审计服务 市场;其次,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

25、质,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对于影 响盈余信息合法性、公允性及一致性的盈余管理应要求公司纠正,否则出具非标 准审计意见以提醒信息使用者;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公允性 是否反映了经济业务的实质应切实发表客观意见,不能失职,更不能串通舞弊。 最后,要加强审计的独立性,真正做到经济、工作和精神上的独立。 3.2.4 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识别能力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财务信息使 用者不能单纯地相信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还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对 信息的分析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充分挖掘深层次的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 导。例如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多关注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当局说明、会计 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合并报表中合并范围的变动、关联交易等等;通过对在 职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与业务能力,使其充分认识盈余 管理的意义和后果,从而更加规范会计行为,规范盈余管理。此外,加强会计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