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关于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_第1页
精品关于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_第2页
精品关于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_第3页
精品关于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_第4页
精品关于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研究理论 国內研究 论文摘要:为了综观近30年来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內的发展状况,并为学术界和实践提供参考,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非营利组织治理和国內研究四个方面详细地回顾了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国际上非营利组织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存在明显不足;国內研究相对落后。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任重道远,有着巨大的扩展和完善空间。 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那些社会组织(如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独立部门、第三部门、市民组织、市民社会、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草

2、根组织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迅猛,学术界也掀起了相应的研究热潮。本文拟对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以按照研究内容的分类,进行一番述评。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 (一)法律定义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美国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通过组织是否具有免税资格来认定的,即满足免税条件的组织在法律上被认可是非营利组织。 英国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定标准如下:该组织为公众而非私人利益设立;该组织雇用一些志愿服务、不领薪水的人员;领薪水的人员放弃应有的报酬(如接受比一般行情低的薪水);盈余不得分配给会员;不支薪会员的理事负责管理该组织事务;其资

3、金来自不同的组织。 日本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其收入不得用于分发给成员的社会组织,但非营利并不意味着不能参加营利性经营活动,而是必须把各种收入用于公益事业。 联合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根据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来定义的。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组织。由于各个国家此类组织在资金来源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此标准并不具有普适性。 (二)学术定义 列维特(levitt)则是从部门划分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并使用第三部门(third sector)这个名词,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社

4、会组织。非营利组织更多地表现出社会责任,具有持续更新社会价值、信念和规范的活力,洞察社会的道德取向、预测社会的趋势,并能开发新的社会服务方式来满足民众需求,他认为这类组织的特征在于组织使命,并且是公共使命。 麦克劳夫林(mclaughlin)从管理行为角度来界定非营利组织,他通过比较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的管理行为差异,来界定什么是非营利组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salamon)教授从组织特征来界定非营利组织,他认为满足以下六个基本的特征: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的组织就可以称为是非营利组织。 安瑟尼。杨(anthony y)则是从组织运营特征来界定非

5、营利组织的内涵,他认为非营利组织相对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具有以下12个方面的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冲突更加激烈;在目标和发展战略上相对于营利性组织具有更多的约束;收入具有非价格来源性质;税收和法律上有特殊的规定;存在管理控制失灵的痼疾;组织成员的行为难以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内部结构差异较大;财务上对客户的依赖性较小;趋向商业化运行。 (三)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萨拉蒙根据26个国家的比较研究,建立了国际非营利组织分类标准:教育学术;医疗;社会福利;文化休闲;职业团体;住宅开发;国际事务;公民倡议;环境保护;慈善;宗教;其他。这

6、种分类法很容易识别哪些组织是非营利组织,但不利于深入的学术研究,而且各个国家的背景存在差异。 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把非营利组织划分为3大类,15小类,它们是: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医疗和社会工作:医疗保健、兽医和社会工作;其他社区服务和个人服务:环境卫生、商会和专业组织、工会、其他会员组织(包括宗教和政治组织),娱乐机构、新闻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及文化机构,运动和休闲。 欧共体经济活动产业分类体系把非营利组织划分为5类18项: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护理教育;研究与开发;医疗与卫生:医院、诊所,其他医疗机构,牙医和兽医;其他公众服务:社会工作、

7、慈善机构、专业组织、雇主协会、工会、宗教组织和学会、旅行社;休闲与文化:娱乐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动物园和体育组织。 综上所述,本文可以对非营利组织做出以下定义,即非营利组织是指由私人发起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志愿性的公益性组织,上述各个特征的综合构成了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二、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美和欧洲,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急剧增加,即使在东欧,对非营利组织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根据克拉默(kramer)等人的统计表明,1970年以来的非营利组织研究成果甚至比过去50年的综合还要多,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理论。 (一)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 维斯博德(w

8、eisbrod)最早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角度来解释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原因,他采用了剩余分析的策略来论证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在满足个人物品的需求(包括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公共物品无法由个别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市场交易来提供,即市场失灵。 然而,米亚(meyer)认为政府提供的任何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政治决策过程来决定的,而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倾向于反应中位选民的需求,导致了公共物品对部分选民的过度供给,同时对另外一部分选民供给不足,导致了政府失灵。 在维斯博德的分析框架中,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是满足个人对于公共物品需求的存在相互替代性关系

9、,非营利组织在捐赠人的资助和志愿者的无偿劳动以及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存在,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满足公众需求的背景下共同存在,是互补关系。 维斯博德的理论开创了经济学解释非营利组织部门的先河,但是既然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非营利组织部门是否完美无缺,非营利组织部门的特性如何?这些问题维斯博德并没有在他的理论中得到解决。 (二)合约失灵理论 汉斯曼(hansmann)最早提出了该理论,从营利性组织的局限性人手,来分析非营利组织部门的功能需求。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满足前提下,营利性组织会以体现社会效率最大化的数量和价格来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些条件是:交易成本为零,包括消

10、费者事前的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等。信息完美。法律的健全,即如果生产者没有遵守协议,可以获得赔偿。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上述条件完全成立,如较低的交易成本等,但是在有些领域,消费者与生产者在关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营利性企业很可能利用自己在信息不对称中所占的优势地位欺骗消费者,谋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导致合约失灵。 汉斯曼的理论首次把注意力放在非营利组织本身特性上,并进行了详细分析,但他在分析非营利组织形态的必要性时还是从制度需求的角度出发的,具有浓厚的功能分析色彩,并没有对非营利组织的特点、规模和制度供给状况做出更为细致、全面的分析。 (三)慈善理论 罗斯

11、一阿克曼(rose-ackerman)则从供给的角度来解释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原因,认为非营利组织领导人通过创造非营利组织来传递他们的价值和理念,为了传播他们的价值和理念,他们建立了非营利组织组织,这也成为非营利组织领导人的激励因素。杨(1986)认为这种类型的人有时更多地在非营利组织里面可以反映出来,非营利组织可能提供较低的劳动报酬,甚至包括志愿行为,一些志愿者愿意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无偿服务。 慈善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企业家提供这种产品完全出于利他动机,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非营利组织企业家的效用通过慈善行为来实现,或者捐赠带来的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地位让他们感到满足。 (四)自利理论 与慈善理论相反

12、,自利理论认为,捐赠人在实施捐赠行为的事后,也是消费者,捐赠行为被看作是自利行为的一种表现,即所谓的“捐赠控制”,捐赠行为使得捐赠者像营利性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一样,使得代理人欺骗的激励动机减弱,因此这也可能是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原因,这种情况下,捐赠人就有动机实施捐赠行为,同时捐赠者还可能获得免税的优惠政策。 除了上述关于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文献之外,还有大量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非营利组织,这些成果遍布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 (五)其他理论 主要包括伍叟(wuthow)首先提出的国家、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的三部门模式等。伍叟把国家定义为“由形式化的、强制性的权力组织起来并

13、合法化的活动范围”。国家的特点是强制性的权力。市场被定位为“涉及营利性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关系的活动范围”。市场主体主要以非强制性的原则来运作。非营利部门被定位为“既不是正式的强制,也不是利润取向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的剩余的活动范围”,他主要是以志愿的原则来运作。三、非营利组织治理研究 针对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论述。本部分将做一个简要回顾。 (一)非营利组织治理和绩效度量 弗鲁姆金(frumkin)和凯艾姆(kim)认为,对于非营利组织效率,特别是关于一些激励私人捐赠的影响因素方面,一方面需要建立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性和捐赠者的信心,这是非营利组织部门新的底线的基础,如果不

14、能建立这样的基础,非营利组织将难以生存,另一方面需要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效率。 把那些看不见的收益和成本纳入到非营利组织绩效,如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和非营利组织的慈善形象和声誉纳入本质上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客观度量。事实上,对那些看不见的、难以度量的绩效评价是非常困难的。 非营利组织绩效度量的困难性使得把绩效、治理因素和过程联系起来变得困难。从现有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主要通过对效率的度量一运作效率和管理效率来考虑治理和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基于代理理论的非营利组织治理研究 法玛(fama)和智森(jensen)认为非营利组织这种特殊组织生存在于捐赠行为带来的代理问题,其核心在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

15、分离,尽管无法用剩余索取权来解释捐赠人的行为和管理者的策略,但是捐赠者为了保护非营利组织活动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有可能采取对组织发展有利的行为和策略。 格雷瑟(glaeser)认为,在所有的经济组织中,管理者都不会自觉地最大化捐赠人的目标,即使管理者本身也是志愿者,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带来的代理问题不可避免,因为利他主义者一捐赠人不可能找到这样一个完美的代理人,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这意味着代理问题不可能通过向人们灌输利他行为的思想观念来得到解决。代理人和捐赠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非常明显的。 由于管理者的机会行为:侵占捐赠人所捐赠的资源或者不当分配所捐赠的资源,减少捐赠试图投资给一个项目的资源使

16、用,加上无法对管理者的行为施加影响,管理者剥削捐赠资源的情形必然会出现。一方面寄希望于非营利组织捐赠人和志愿者关心对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控制,另一方面,大量的学者提出了诸多对管理者使用资源的约束来诱使投资者事前投入更多的资源。非营利组织面对的消费者市场和筹资市场的约束,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必须向非营利组织捐赠人保证其投入的资源没有被侵占,捐赠人事前选择捐赠给哪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过程意味着捐赠人关心所捐赠资源的使用情况。大量文献集中讨论捐赠人的捐赠偏好,结果显示捐赠者在选择接受捐赠资源的非营利组织过程中有最大化行为的倾向。为了保证捐赠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完全依靠捐赠人的监督是不够的,而且也不能假定管理者是

17、利他行为主体。因此必须考虑什么样的约束控制机制可能对非营利组织的绩效产生影响,这些机制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三)非营利组织治理及其控制机制 根据智森的观点,有四种控制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力量能力:外部控制系统是资本控制市场,司法系统和产品要素市场,最后一个是内部控制系统,主要是董事会控制系统。 第一个外部控制系统是资本控制市场,资本市场使得股东在公司产品市场出现危机之前选择退出。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是公司接管控制系统,如果执行董事会的绩效无法让投资者满意,则有可能新的董事会会替代原有的董事会,这种机制将会对公司的管理者产生约束。资本市场和公司在股票市场用现金回购使得投资者可以退出,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18、但是在非营利组织,接管机制根本不可能存在。 第二个控制系统是司法控制系统,政府通过制定特定的法律约束管理者的欺诈行为或者滥用资源,而管理者的机会行为的类型差异很大,法律所规定的非常笼统,因此,很难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准确界定,而且,通过法律规范的成本也非常大。 第三个控制系统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竞争可以用来评价组织对资源的运用情况。智森认为,由于没有资本市场和有效的外部市场来约束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只能依靠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来保护捐赠人所捐赠的资产。 第四个是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通过合约关系来约束管理者的行为,这种机制通过以最小的合约成本来控制签约双方的利益分歧,监督资源的有

19、效运用和分配。jensen认为内部控制机制的核心是董事会控制机制,还有一些其他的内部控制机制,如利益相关者控制机制。(四)非营利组织董事会和治理绩效 关于董事会构成和组织绩效的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营利性组织领域,整体上看来,研究结论存在较大的分歧,贝辛格(baysinger)和巴特勒(but-ler)发现董事会外部董事的数量和公司的绩效成正相关,巴哈哥特(bhagat)和雷克(lack,1999)等则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外部董事比例的大小和公司股票价格(或者利润的会计度量变量)存在相关关系,相反,克莱(klein)发现外部董事数量大小和公司的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叶麦克(yer-mack)从

20、其他角度出发,认为规模较小的董事会相对规模较大的董事会更加有效率,在实证过程中发现董事会规模和公司价值成反向关系。 从实证研究角度来看,对非营利组织董事会作用的经验研究成果非常有限,而且比较分散,这些文献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运用主观绩效度量(组织成员的自我评价)的经验研究;运用组织绩效客观指标度量的经验研究。其中,后者的客观绩效指标度量又分为三类:董事会获得资源绩效的度量;董事会完成组织目标绩效的度量(effectiveness);董事会投入产出绩效的度量(efficiency)。 (五)非营利组织治理和管理者补偿 管理者行为,特别是管理者的努力程度是非营利组织的治理起源的另外一个原因。一方面

21、是管理者的偷懒行为,另外一方面是管理者的搭便车行为。霍斯金森(hoskisson)对此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在营利性组织内部,结论也是多种多样。例如,管理者制定了避免专业化的战略,但多元化并不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从代理理论来看,多元化是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管理者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人力资本是不可能多元化的,但是他们有动力追求组织业务的多元化,特别是不相关的多元化,这样就可以分散他们职业多元化的风险,只要公司的利润不是太糟糕,管理试图通过投资来给组织定位,投资就给了他们提升他们管理这种投资的机会,组织的规模和管理者的补偿是高度相关的,管理者拥有额外的动机通过多元化来增加组织的规模

22、,从而增加管理者的补偿。除了不相关的多元化,还有研发投资会增加管理者的风险,管理者避免研发投资,结果使得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下降。 四、国内非营利组织研究进展 总体看来,中国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相当少,主要是从上个世纪90开始的,而且集中于社会学领域,研究成就不大:主要是介绍西方理论界学者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描述西方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作用与功能,说明西方国家对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些手段与措施,以及对我国当前一些非营利组织活动的案例做尝试性评估研究,仲伟周对此作过系统归纳。 纵观国内学者对非营利组织行为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营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动因研究 其

23、一是功能学派,他们认为非营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动因是其功能的存在,即非营利组织可以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结构的公平性、扶持社会弱小群体、促进贫穷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吸纳社会从业人员、提高科学文化研究水平、捐资助学、实施与宣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其二是组织学派,即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第三种经济组织,这种新的第三种经济组织可以克服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二)从社会功能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的研究 提出与分析非营利组织的本质功能及其扭曲与矫正,他们首先提出非营利组织及其活动不仅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机制。这些学者的理论贡献在于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角

24、度揭示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对非营利组织的国民收入市场型无偿再分配机制产生的根源、机制、福利效果以及与传统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行政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比较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三)从社会角色定位理论的研究 分析了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定位及其扭曲与矫正,即非营利组织是从事公益事业的民间组织,其活动经费不能主要依赖财政拨款,而要依赖私人营利捐助、自身经营等,否则就是角色与功能的扭曲,如以与政府间的关系搞摊派、索赞、拉赞等,因此必须对这些行为的扭曲进行管制。在所有这些学者的理论分析中,他们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们仍没有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性组织的比较中揭示非营利组织的本质特征或独有特征、非

25、营利组织的本质特征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非营利组织行为扭曲的管制社会效应等。 (四)非营利组织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市场中的企业越来越多地自己从事公益非营利活动而不是以给非营利组织捐助提高企业声誉,导致非营利组织资金短缺;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组成人员结构复杂,正是不以利润为活动目标,导致责任不明、管理混乱,因而导致其服务低效,这些均直接威胁其生存与发展。 (五)诸多不同社会制度背景、发展阶段下的案例评估研究 这些评估主要集中于对评估方法、活动内容的效率讨论等。 近两年以来,学者们在试图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一些现象和相关管理问题。如刘霞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生产费

26、用和交易费用的定量分析,认为非营利组织由于其在交易费用方面的优势可以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曹菽江把产权理论分析引入到非营利组织领域,认为非营利组织的产权结构使得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代理人不能获得剩余索取权,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李小宁等则从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出发,指出长期利益和利他主义可以对代理人产生较强的激励,同时不确定性的存在将会削弱激励效果。 五、总 结 目前国内外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处于一个快速的成长阶段,其研究具有很大空间。研究范围从基本概念、定义、运作机制延伸到社会运动与社会资本的研究;但是所有的研究都显得不成熟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新兴学科。目前的研究呈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和定义、研究范畴具有较多争议。这与研究深度有关,同时与各国国情及背景的差异密切相关。 (2)目前大多数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难以进行国际比较,也无法推出一般的理论,属于经验研究,无论从方法和结论上都欠说服力。 (3)目前的研究仍不成熟,还需要大大吸收来自其他领域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成果,来丰富和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研究。 (4)国内研究相对落后,同时非营利组织也与我们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学者们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进一步深化研究。 总之,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任重道远,但是值得人们期待更多、更好的成果来指导实践。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