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_2017)_第1页
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_2017)_第2页
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_2017)_第3页
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_2017)_第4页
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_201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东府20095 号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东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核心任务。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 2008 年-2012 年,展望到 2017 年。一、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一)发展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东莞顺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政策、区位和人文等优势,有效承接了港台地区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为产业转型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007 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1%;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收入539.5 亿元,其中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86 亿元;进出口总额1050 亿美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0.4:57.1:42.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7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 2227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3.4%。金融保险业、会展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展会总数位居全省第三,培育了名家具展、服交会、毛织展等知名本土展览品牌项目,引进多个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和零售企业,商贸市场活跃。2、工业支柱产业凸现。电子信

3、息、电气机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40%,以信息产业为主体, 配套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提高,形成了电子信息、服装、家具、毛织、五金模具等产业集群,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和专业镇,集群效应增强。3、内外源型经济稳步提升。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展,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 1 千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持续稳定增长, 增资扩产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增大,服务业成为吸收外资的新亮点。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超过 40 万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31%,缴税总额占全市总税收的40%。4、发展环境日趋完善。扎实推进城市建设,大力开展“四清理”、“五整

4、治”和基础设施工程,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宜居、绿色 GDP”等五大工程,城市功能得到完善,城市面貌大大改善,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二)存在问题东莞市的产业发展同时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方式粗放,三产发展相对缓慢, 服务支撑能力不强。二是研发投入低,技术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是资源制约明显,土地资源匮乏,电力缺口较大,水资源紧缺。四是对外依存度高,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竞争力不强。五是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数量大,人均产出不强。六是镇街发展不平衡,模式同源,产业同构,资源利用效益较低。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区域竞争的加剧,各类资源日益

5、紧缺,我市原有的比较优势明显减弱,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就会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丧失优势。(三)调整的机遇1、国际产业发展机遇。国际产业调整转移日益向高新科技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制造业链条中的部分服务环节加速分离,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产业内部结构也出现不断细分化趋势,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新业态、新产业不断出现。同时,国家、地区和企业间的交往与合作日趋紧密,企业并购及资产重组活动频繁,生产要素全球化流动加快,产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2、国内产业政策导向机遇。国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发展高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省委省政府先

6、后出台了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为东莞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指明方向,提供良好的机遇。3、自身具备推动升级的条件。我市的产业基础比较扎实,产业链条比较完整,配套能力比较强,这有利于吸引优质项目来莞投资,促进产业升级。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加强、城市功能完善,有利于聚集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承接发展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条件、有能力把握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为中心环节,以资源

7、集约利用为手段,以强化政策导向、科学规划和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为保障,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调整第二产业,精细发展第一产业,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质量效益,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使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单

8、位产出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减少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预计 2012 年生产总值超 5000 亿元,年均增长 10%以上。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 2012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高到 47%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3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高到 35%以上。3、产品技术结构明显优化。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传统特色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风险投资体系比较完善,培

9、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能力和影响力的自有品牌。到 2012 年,企业 R&D 经费支出达到企业主营收入的 2%,专利申请量达到15000 件,授权量达到 10000 件,商标注册量达到 40000件,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拥有量达到 60 个。4、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推进企业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打造 5 个年营业收入 100 亿元以上企业,50 个年营业收入 10 亿元以上企业,发展一大批“专、优、特、精”的中小企业。5、人口结构明显优化。到 2012 年,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形成与产业

10、结构相协调的人口结构。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650 万人左右,人才总量增加到 142 万人以上,户籍人口比重增加,人口结构明显优化,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6、空间布局结构明显优化。以主体功能区、产业基地和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促进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鼓励要素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通讯、光电、创意产业等一批新集群,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集聚力明显增强。7、资源配置结构明显优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资源节约 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产品结构,资源能源消耗明显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 2012 年,新投产工业项目用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

11、达标率为 95%,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20%;全市单位 GDP 能耗降低1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 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50%。到 2020 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布局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人口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产业整体竞争力领先珠三角,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三)基本原则。进退有序,调稳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东莞结构调整的目标要求

12、,积极发展符合东莞发展功能定位的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推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坚持淘汰落后产业与扶持优势产业相结合,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优化的政策体系,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分类指导,点面结合。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现状和特点,运用有区别的政策,采取有区别的措施,充分发挥各地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经济,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分类、分区域、分行业推进试点工作,形成经验,有序推进全市范围及重点领域产业结

13、构调整。自主创新,内外结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技术改造作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多的产业优势,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先导产业,推动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以外源经济为动力, 加快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挖掘和激发内源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发展“两自企业”,实现内外源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政企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加强统筹协调, 实现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的合理衔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加强综合协调

14、,积极完善产业政策,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规划、政策、项目、价格等手段,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各类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体系。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总体思路是:以提升产业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 以稳定现有优质企业为前提,以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为重点, 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引进高端企业和发展总部经济为手 段,按照“高端带动、适度重化、自主创新、循环集约、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强化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服务支撑,稳定提升食品饮料、制鞋玩具、造纸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产

15、业,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适度重型化,努力实现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双突破。(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城市综合辐射力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服务支撑。1、充分发挥金融、物流、会展、中介及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有机融合。金融业。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把东莞打造成区域性金融机构聚集区、金融服务创新区、金融生态示范区和金融后台中心区。-积极探索金融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金融新产品、新服务试验区,探索筹建小

16、额贷款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推动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信托基金和住房信托基金,培育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融资租赁业务,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投融资领域。-扩大金融开放,推进区域金融合作。统筹优化金融产业的整体布局,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主体,建设具有东莞特色、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引进台资及国际金融机构来莞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东莞。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及风险创业投资。加强与穗深等珠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合 作。-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树立地方金融品牌。着力推动东莞银行、东莞证券上市,扶持

17、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按照上市公司标准改造信托公司,鼓励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增强地方金融竞争力。-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优化金融生态。整合信息资源, 构建统一征信系统和金融交流平台。规划建设金融商务区, 引导金融机构聚集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建立电子交易资讯处理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金融业务及数据备份中心等后台,将东莞建成为广东省内的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吸引国内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流向东莞。-通过政策扶持,推动信用中介体系建设,组建实力较为雄厚、运营规范的信用担保公司、信用评估机构、保险公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信用再担保体系。物流业。建设

18、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保税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大流通、大通关、大口岸”的格局。-大力发展综合保税区、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加大虎门港规划建设力度,完善港口码 头、通港道路等基础设施,优化口岸环境,完善金融、代 理、生活等配套设施,申请合理配置多个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珠三角重要的工业原材料进口及集装箱货物出口中心。-鼓励和支持资源性综合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善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和电子口岸建设,支持现代物流企业拓展网络服务体系,发展骨干型物流企业,形成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及供应链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产业群。-加大开放物流市场,积极

19、引进一批国内外先进的现代物流企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国际化。引导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外资企业的本土化进程,提高物流企业的营运水平。-鼓励和支持发展铁路物流,做好客运和货运与火车站的有序衔接,发挥火车站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镇区的物流、人流、商流发展。会展业。完善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巩固现有展会品牌, 鼓励会展业进行优化整合,构建虎门、厚街、城区商务会展产业带,全力打造面向国际的区域性会展中心。-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配套服务,逐步将会议展览中心建设成为集产品展示、经贸洽谈、商务采购、专业论坛、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展馆。-充分发挥品牌会展的效应和带动作用,积极扶持电 子、家具、服装、

20、通讯设备等专业会展品牌。重点办好电博会、厚衔名家具展、虎门服装交易会、大朗织交会等较具国际影响的展会,打造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会展品牌。-支持通过兼并、收购、相互参股、结成战略联盟等方式壮大会展企业实力。鼓励外商投资会展业,加强对外合作特别是港台地区合作,吸引国际、国内大型会展公司、著名会展服务公司以及国外政府机构到我市举办各种类型的会展,进一步提高会展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加强会展与产业经济的互补联动。利用会展活动对参展商和观展商的吸引作用,大力培育新的专业会展;引导会展活动的延伸,发展会展行业咨询、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信息服务,举办产业上游和下游配套会展,使会展服务于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各个环

21、节,促进会展活动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商务会展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模式。中介服务业。依托产业优势,加快发展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商务服务,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咨询、认证认可、评估、广告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成支撑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服务体系。-支持中介服务业发展。鼓励民间资金进入中介服务 业,积极引进一批境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鼓励有条件的中介组织加强与境外中介组织的合作,拓展国际业务,提升整体服务能力。-优化中介服务发展环境,规范中介服务行业管理,积极培育行业协会。推进中介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

22、。信息服务业。充分发挥信息产业集聚优势,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吸引国内外优秀服务商落户东莞,加快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与网络增值、电信与广电运营等服务。-加快发展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网络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外包等行业。重点鼓励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 件、软件服务、数字内容处理等的研发与应用,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IC 研发、集成、应用和推广。积极推动数字设计创意业发展。-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建立健全信用、认证、标准、支付等电子商务交易应用平台与支撑服务平台。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社区工程建设,建立统一电子政务基础设

23、施、基础信息资源和各类业务协同平台,促进政策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实现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社区、便民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应用。-重点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自动识别和采集跟踪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制造业设计、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支持面向制造业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推进商业、餐饮、劳务、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加快建设我市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宏观经济、专利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资源数据库,加强基础信息资源的开放、互联和共享。加快

24、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加工和应用的产业化,推进商业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公益性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建设若干个全市性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和网络数据中心。2、着力培育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支持科研开发、产品设计、质量检测、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行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松山湖为依托,支持公共研发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重点推进软件、工业设计、集成电路设 计、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科技孵化器,引进港台科技创新资源,做大做强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设立各类技术检验检测、科技咨询与项目评估、专利代理、技

25、术产权交易与风险投资等中介机构,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引导科技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以专利、商标为主的分析检索平台和预警服务系统,建立重点行业专利数据库和商标信息库,推动科技成果的产权实现资本化、股份化。组建知识产权法律援助中心,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文化创意。依托制造业基础,以研发设计、咨询策划、文化传媒、时尚消费为重点,构筑创意产业链,拓展延伸使其形成规模,培养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大力扶持大众传媒、印刷复制、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拓展文化创作与艺术表演、艺术培 训、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规范发展文化娱乐、

26、网络文化和文化中介。-鼓励发展工业设计、服装服饰设计、家居家具设计、广告设计、模具设计等工业创意,发挥创意设计在引导消费、丰富生活的作用。-有效整合镇街特色文化资源,鼓励利用有特点的闲置厂房进行改造,发展创意产业园和特色文化产业园。重点依托鸦片战争遗址、粤晖园传统文化、可园岭南文化等文化资源,建设一批集创意、文化与旅游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培育高科技创意产业集群。加强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融合,促成数字视听、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建设以数字内容为主的创意产业集群等。总部经济。充分利用我市地理区位、市场体制、投资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来莞设立总

27、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打造总部经济功能区。以功能性组团错位发展为原 则,着力打造以松山湖、生态园为主体的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功能区,以主城区为主体的商贸、会展、金融、中介等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功能区,以虎门港为主体的物流产业总部经济功能区,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互补配套的发展布局。-完善总部经济的发展环境。根据总部经济的功能和业态需求,完善总部经济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 设,构建中央商务区(CBD),重点发展银行、证券、基 金、保险、法律、会计、咨询等业务领域,促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融通交汇,提高对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大型企业在 CBD 设立地区总

28、部的吸引力。-增强总部经济的植根性。充分发挥企业总部区域集 聚、辐射和引领功能,进一步完善优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配套环境,发挥总部经济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作用,提高总部机构业务与本地产业的融合度。服务外包。加强服务外包队伍和设施建设,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以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为突破口,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外包企业,鼓励企业为外国及港澳台公司、其他经济组织提供外包服务。-以承接香港公司服务业外包为突破口,拓展以客户内部数据分析、用户化解决方案和系统设计、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发展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及分析、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外包和

29、创意设计外包。-支持并资助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3、加快应用科学管理模式、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业态优化提升商贸、旅游等传统优势服务业的质量水平。商贸服务业。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优化商业设施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和各类商务中心, 建设现代商业网络体系。-改进提升传统商业区。重点提升中心城区、虎门和常平等商业服务功能,强化对各级商业中心、重要商业街和大型商业设施规划、规模、布局的管理,引导商业分区域分档次发展,发展集现代商贸和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商贸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继

30、续做大农副产 品、纺织服装、塑胶原料、家具、建筑与装饰产品市场、五金模具、电子产品等市场集群。-积极发展新兴商贸业态。积极推动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卖经营、专业配送等现代商贸业态的发展,促进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商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贸易分销企业,推动分销代理制发展, 主动拓展国内外市场,建立自己销售渠道和网络,掌握市场发展动向,增强经济发展主动性和稳定性。-加快发展社区商业。优化升级现有的社区商业,整合商业资源,加快社区新业态、业种店铺建设,扩大商业设施总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旅游业。建设国际性新型旅游城市,扩大旅游产业辐射力,提高东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力打造会展休闲商都旅游品牌。利用好现代

31、城市景观和现代产业等旅游资源,充分体现现代港口、时尚潮流、历史文化、外向经济等形象元素,以办好节庆活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强化城市旅游。-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区和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和各主要景区交通网络建设,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沿线指示牌以及城市公共信息网等配套设施,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开发旅游特色产品。重点打造生态休闲和时尚商务旅游印象区,推出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三大精品旅游线路,将东莞打造成为以商务会展、城市休闲为重点,以娱乐、酒店、餐饮为特色,以运动、文化为补充的珠三角重要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的旅游城市。4、大力发展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

32、事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教育培训。完善教育培训系统,以培养专业化人才、提升市民素质为目标,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业。-做强职业教育。加快中职学校新建、扩建项目实施进度,充实设施设备,统筹规划专业设置。建设职教城,加快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理工学校新校、高级技工学校新校 区、市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等项目。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和科技人才。-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开展职业资格、上岗适用技能、地方特色产业技能和灵活就业技能等培训,提升创业就业技能,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与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合作,积极接纳其学生到我市就读,以联合办学等的方式推动省内劳动力向我市

33、转移。-支持和引导企业内部培训市场的发展,完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市场,发展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促进教育培训市场的完善和成熟。加强与国内外教育机构、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作,推动教育培训向现代化、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社区服务业。优化社区服务结构,形成有效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社区环境建设,构建社区交通网络。-建立全市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构建联通市镇(街道)社区三级的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社区管理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建立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社区智能呼叫中心

34、。-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鼓励公益性民间组织进入社区, 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承办各类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促进经营型社区服务产业化。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护理、关心青少年成长、劳动、社保、医疗卫生、计生等社区服务,拓展新莞人服务。房地产业。按人口发展规模,科学引导房地产合理发 展,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增长基本稳定,初步建成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的土地供应。-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在完善一级市场的

35、同时,推动二手房市场的发育,规范租赁市场,鼓励梯级消费。-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发展和规范经济适用 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规划建设科技人员公寓。-优化房地产开发布局。商品房重点布局在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和主要交通走廊沿线以及城镇中心区、产业聚集区域,强化人口疏散功能。(二)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加快形成健全的产业链和产业 群,提高产业结构的适度重型化水平和自主创新水平,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化。1、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大力

36、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信息产业作为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产业,以建设“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龙头,发挥信息产业规模大、配套齐、制造能力强的优势,依托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推动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全市产业层次提升。(1)突出重点,打造信息产业强市。-重点扶持平板显示产业。制定专项产业扶持政策,争 取引进具国际领先技术的TFT-LCD 项目,加快推进广东OLED 研究院及示范生产线项目,力争将我市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OLED 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生产的重要基地。-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引进大型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完善信息制造产业链;培育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增强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仪器和基础

37、材料的开发能力,提高高密度封装测试能力,全面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LED 光电产业。利用广东省(企石)光电产业基地等载体,引进培育一批 LED 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光电技术检测中心和研究机构,完善光电产业发展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光电产业集聚。大力推进新型节能照明灯具、LED 背光源等大功率 LED 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加快薄膜光伏电池和其他非晶硅薄膜电池等前沿技术及组件的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产业。以发展第三代(3G)移动通信为契机,坚持“标准主导,需求引导”,重点发展高性能移动通信终端,特别是新型智能手机和 3G 手机。支持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联合

38、有关公司共建微波与通信平台,支持东莞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开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讯基站。(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势产业群,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重点发展软件、下一代网络与通讯、数字视听、数字家庭、生物医药等战略创新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群。-鼓励建设海洋生物、智能控制、精密机械、环境工 程、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主要技术领域的新兴产业孵化器。-充分发挥散裂中子源项目的基础研究平台优势,积极与中科院、中广核等开展合作,创造条件,规划建

39、设核电科技产业园和核技术产业基地,有选择地发展核装备制造、技术支持服务及核医疗应用等领域,围绕散裂中子源项目技术的民用化、产业化,积极做好质子治疗装置、民用加速器等项目的研究和引进工作。-支持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发,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优势产业、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高科技中小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适度重型化。(1)装备制造业。重点抓好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和服务,促进企业做强做大,示范带动全市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和先进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以电子信息、通讯设备、电

40、气机械、汽车零配件、船舶制造、精密模具、中高压输电设备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特色专用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重点发展计算机整机、网络设备及零配件、通信终端设备、数字激光视盘、数字音频、数字电视、电子元器件及新型电子材料。-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重点发展通用及专用电动 机,控制及驱动微电机,高效节能环保型动力设备,通讯电缆及光纤、光缆和专用新型电源产品等。-机械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与我市产业结合密切的专用设备。包括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电子整机装嵌设备、纺织服装和制鞋专用设备、塑料加工专用设备、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汽车专用维修配套设备、食品饮料生产加工专用设

41、备,积极发展通用数控机械设备、高速精密特种轴承以及各种金属铸造模具和塑料用模具等。-数控加工设备。重点发展数控车床、数控折弯机、数控冲压设备、激光切割等数控设备,发展传统产业生产用设备的信息化改造、电子专用配套设备体系、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和产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大力培植专用特种整车生产, 加强与周边地区整车项目的产业配套,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轿车用发动机配套件、车用轴承、车用电 机、车身/底盘电子装备、汽车安全电子设备、电子遥控器、电气分配和电子导航系统、汽车电子仪表等。-船舶制造业。依托现有大型企业和优质项目,加快发展壮大船舶工业制造业,不断培育和完善产业链条依托现有

42、企业,开发游艇产品。以广东中远船务造船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船舶控制与自动化、通讯导航、仪器仪表等船用设备制造,逐步发展高性能、特种船舶,开发海洋工程平台产品。积极支持游艇制造,优化船舶工业产品的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2)石化产业。充分利用重工业化的发展契机,依托产业发展带动和虎门港加快开发的优势,建设一批石化下游加工项目,促进产业适度重型化。-规划建设好立沙岛石化基地,引进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有利于产业配套对接的大型化工能源项目,引导原有化工企业进园生产,推动相关产业做强做大。推行环保绿色清洁生产,加快高附加值、低污染化工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

43、和基础有机化学品为主体的石化深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学品、高档涂料等,以产业配套为导 向,重点发展有机硅材料、塑料合金和碳四深加工等项目。依托热电、煤化一体项目,发展碳一化工及新能源。3、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等潜力产业。(1)生物医药产业。加强引进与研发创新,大力推动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加强中药创新研究,开发电子医疗器械,提高制药装备和药品包装的技术水平。-加快生物技术在工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引进国外先进制剂工艺技术,改进和开发新制剂、新剂型。-研制开发新型、优势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天然药物原料制备技术,积极开展前沿技术应用研究。重点

44、开发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多发性地方疾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治药物, 开发推广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研制活组织或生物替代物。-加强中药复方、新剂型工艺研究和中医药系统挖掘, 开发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中医药水平。-重点研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诊治医疗装备、制剂机械设备及质量检测设备。发展社区医疗及家庭保健医疗设备、技术和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系统。-以新型食品、饲料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开发为重点,重点研究开发食用菌、酵母、生物酶、微生物蛋白和生物医药产品。(2)新能源产业。以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为重点,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新能源设备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以

45、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生产设备、核电设备、风能设备、新型贮能设备为主体的新能源设备产业,抓住产业高端。-推广应用水煤浆技术,支持环保水煤浆项目和煤气化联合循环洁净煤发电项目建设,发展煤气化、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鼓励新能源开发及高效节能技术的技术创新,以太阳能热发电、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等为重点,加快引进新能源重点项目,建设新能源研究院、国际科技合作等研发平 台,发展一批新能源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政府采购为手段,通过重大示范工程,加强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应用,培育新能源产品市场。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发展节能服务业。(3)新材料。 打造和建立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和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

46、规模。-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鼓励发展多层板敷铜板,重点开发多功能、智能、仿生等复合材料。-鼓励发展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和建筑材料,包括优质节能复合门窗、新型墙体材料、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建筑密封材料及建筑涂料的开发生产。-支持 LOW-E 玻璃、SOLAR-E 太阳能热反射环保夹层玻璃等汽车玻璃开发生产。(4)环保产业。围绕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业,重点发展环境工程承包服务。-以锅炉脱硫除尘、有机废气废水治理、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垃圾焚烧等为重点引进、消化先进技术设备

47、,提升污染治理水平。鼓励发展环境保护需要的设备和产品的研发、制造。-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蚀刻废液、电镀废液、电镀污泥的综合利用和废纸、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以及垃圾按类分拣及发电等无害化处理。-建立环保技术服务专业机构和环保科研基地,加强污染治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资源再生利用技术、河涌及水库淤(污)泥处置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保护技术、污染物监测监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服务。4、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带动全面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以集群 化、品牌化为方向,发展传统产业簇群,推进产业集聚发 展。按照现代都市工业发展方向,加快利

48、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把传统产业逐步改造为知识、信息、技术和技能密集产业。-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信息服务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立以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为核心的制造集成系统,提高传统产业连续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竞争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培育,推进区域品牌、行业名牌和产品名牌的创建,设立区域性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家具等设计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产品生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专业化市场物流体系,加强品牌生产、产品设计、市场开拓等,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

49、,提高优势传统产业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在家具、玩具、模具等行业大力推广生产设计 CAD 技术及企业信息化改造工程,全面普及推行 ISO9000 质量管理、ISO14000 环境管理及OHSAS18000 职业安全管理技术标准,规范企业的运作。-科学规划环保产业园和生态工业园,加大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促进生产工艺的优化,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通过资产重组、整合、环保控制、技术改造等措施, 扩大企业规模,发展龙头企业。有序转移一批产品档次低、劳动密集、耗能高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和生产环节,支持高增长、高技术、高效益的企业发展,

50、实现资源优化配置。(1)纺织服装制造业。从简单加工装配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面升级,完善服装产业链条和配套,鼓励发展附加值高、前景好的新产品,以毛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为龙头,以染整织造技术进步、织物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加快形成纺织服装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体 系,发展成为国际区域性纺织服装信息中心、生产中心和贸易中心。(2)家具制造业。重点开发生态环保家具及绿色原辅料、高档时尚家居系列、办公家具、纸家具、便携式家具以及特殊功能性家具等。重视对家具时尚潮流和本土文化特色设计,实现产品功能化、时尚化、品牌化、系列化。(3)玩具制造业。鼓励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网络技术、复合材料、

51、先进表面处理工艺等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发展应用新型安全环保型材质的玩具产品,重点开发电子玩具、成人玩具、儿童益智玩具以及互动式玩具产品等。(4)五金模具业。采用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提高标准件的使用率,提高模具标准化水平、设计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要重视塑料模具发展,推广应用新技术工艺,节省原材料和节约能源。(5)造纸及纸制品业。发展低定量、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率的造纸技术,研究开发废纸处理、纤维回收和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适用技术。重点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纸及纸板,新增产量以高级箱纸板和纸制品为主,提高包装用纸及纸板高档产品比例,建设国内最大的高档包装纸板生产基地和纸制品出口生产基地。(6)食品

52、饮料制造业。重点发展发展粮油深加工、畜禽产品深加工、果蔬深加工,拓宽新的食品加工与制造领域, 加快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及旅游食品等产业发展。开发高档精制糖、高档食用调和油、果汁饮料、茶饮料、乳饮料、功能性运动性饮料以及啤酒新产品,重点开发优质高档酱油、高档蚝油、复合调味品、高活力新型酶制剂及功能性发酵制品,开发低糖、低脂及功能性糖制食品、糕点和饼干。(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强农林生态保护,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经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1、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建设若干区

53、域化分布、专业化生产的农业产业园,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成为产业化生产基地,建成第一产业的集约发展区域,推动农业向组团式发展转变。加强农业资源整合,完善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农业园区的信息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建设,搭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的平台。2、优化提升种养业结构。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实行蕉园改种,鼓励蕉农开展水旱轮作,多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增加粮食产量。拓展种植业的经济、生态、景观、传统文化以及示范带动等综合效 益,突出发展以蔬菜、优质水果、花卉苗木等为重点的特色观光农业和以观赏鱼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文化休闲渔业。以畜禽饲养异地化、加工集群化、流通与销售网络化、

54、服务社会化为总体方向,进一步加大异地定点供莞生猪基地建设步 伐,推进畜牧业投入品生产、畜禽产品加工、储藏以及运销等产业发展。探索开展蔬菜供莞基地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及质量安全。3、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组织。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逐步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实施农业名牌产品带动战略,着力提高名牌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比重,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农业流通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安全监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市场化规模。4、加强生态保护。坚决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探索建

55、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超额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镇给予经济补偿,以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利益关系,调动欠发达地区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加强农田环境的规划改造,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水利、土壤、道路、环境整治,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拓展农业的经济、生态、景观等综合效益。保护和利用好全市 92.67 万亩林地,探索建立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发挥其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5、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认真贯彻省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逐步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规模、范围和机型, 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农机具,大力推行大棚实施、节水灌溉设施等农业现代化装备、进一步扶持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四、优化

56、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一中心、多支点”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和“中心提升、东西推进、西北拓展”的思路,坚持以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以优化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为导向,立足基础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的发展要求,按照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资源条件,根据各镇街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结合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强化区域功能对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注重各产业功能区、居住和服务配套功能区的相互衔接、相互依托,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产业合理布局,构筑产业集聚化和一体化布局格局。(一)打造“一核三带五功

57、能区”的空间布局。通过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强化梯度集聚,促进各类产业向城市集中,向园区集中,形成由中心城区为核心,松山湖- 生态园、虎门-长安-厚街、常平-樟木头-塘厦三大产业带、以及五大功能区组成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一核:逐步把中心城区打造成最具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现代产业核心区。着重发展为金融、文化创意、教育、商贸、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总部经济中 心,强化其综合服务和高端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三带:“松山湖-生态园”建设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企业总部中心。“虎门、长安、厚街”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专业性会展中心、商务和休闲旅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全市高端生产服务发展的重点地区。“常平、樟木头、塘厦”成为珠三角的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商务和休闲旅游中心、区域性铁路交通枢纽。五大功能区:建设五个产业功能区。一是以中心城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强化主城区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的综合服务功能,以知识型服务业为重点,消费性服务业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完善中央商务区、中央生活区和行政文化区的功能设施,重点发展加快发展商贸金融业和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