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细生名词解释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1.内外膜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线粒体内外膜上存在的内、外膜相互接触的,膜间隙变狭窄的地方。其间分布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蛋白和特异性受体内膜转位子和外膜转位子。2.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atp合酶复合体(atp synthase complex)附着在线粒体内膜上的圆球形颗粒。是蘑菇样蛋白质复合体,由球形f1头部和f0基片组成。f0基部有质子通道,允许氢离子从膜间腔f1头部进入基质。将电子传递中产生能量用于adp磷酸化合成atp。3.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
2、ation)在细胞内特定细胞器(主要线粒体),在氧气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分解代谢产生的能量储存于atp中的过程。4.基质导入序列(matrix-targeting sequence)输入线粒体的蛋白质在n端具有的一段富含精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序列。包含所有介导细胞质中合成的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的信号。5.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在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的可逆的接受和释放氢离子,电子的由多种化学物质组成的酶体系。6.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产生的还原性电子载体nadh和fa
3、dh2经呼吸链将携带电子传递给氧气,释放能量被atp合酶复合体催化adp磷酸化形成atp的过程。7.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ance-level phosphorylation)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第五章 细胞的内膜系统与囊泡转运1.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内部某些在结构,功能和形态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细胞器构成的完整系统。包括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转运小泡以及核膜等功能结构。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结构。2.微粒体(microsome)应用超速分级分离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
4、的直径在100nm的球囊状封闭小泡。含有内质网和核糖体,可行使内质网的一些功能。3.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通过与多肽链识别协助它们折叠组装转运,并能识别滞留组装错误的蛋白质不被运输的内质网腔驻留蛋白。特点是羧基端含有kdel四氨基酸滞留信号肽。4.糖基化(glycosylation)是指单糖或寡糖与蛋白质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糖蛋白的过程。分为起始于内质网完成于高尔基复合体的n-连接糖基化和主要或完全在高尔基复合体中进行的o-连接糖基化。5.信号肽(signal peptide)被合成肽链n端的一段由不同数目,不同种类的氨基酸组成的疏水氨基酸序列,是指导蛋白质多肽链在内质
5、网上进行合成的决定因素。6.移位子(translocon)内质网膜上的一种亲水通道。是一种动态结构。和信号肽结合时处于开放活性结构,多肽链完全转移后转变为无活性关闭状态,能协助多肽链穿越内质网膜的转移。7.停止转移肽(stop-transfer peptide)肽链中一段由特定氨基酸序列组成的疏水序列。当其进入移位子并与其相互作用,移位子即闭合终止肽链转移。8.转化酶(flippase)在内质网膜胞质侧合成的脂类转到内质网腔面借助的酶。9.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肌细胞中滑面内质网的特化结构。其上分布有ca泵,把细胞质基质中的钙离子泵入网腔储存。受到细胞外信号时,
6、释放钙离子。10.初级溶酶体(原溶酶体,前溶酶体,内体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含酶运输小泡和内体融合时形成内体性溶酶体。其不含消化底物,水解酶无水解活性。11. 内体(endosome)也称溶酶体前体,其膜上有atp依赖的质子泵,能泵入h,使得其内ph值降低,含有溶酶体酶蛋白的运输小泡与内体结合后,变成内体性溶酶体。12.次级溶酶体(吞噬溶酶体,消化泡)(secondary lysosome)内体性溶酶体与来自细胞内外的作用底物相互融合时形成吞噬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成熟后的功能作用状态。13.三级溶酶体(tertiary lysosome)又称后溶酶体,是酶活性逐渐降低
7、至消失,进入的终末状态。有些沉积于细胞中不被外排如脂褐质,髓样结构和含铁小体。14.类核体(nucleoid)过氧化物酶体中所含由尿酸氧化酶形成的电子致密度高,排列规则的晶格结构。15.边缘版(marginal plate)过氧化物酶体界膜内表面的高电子致密度的条带状结构。16.囊泡(vesicle)内膜系统重要的整体功能结构组分之一。不是细胞内固有结构,只是细胞内物质定向运输的载体和功能的表现形式。17.囊泡转运(vesicular transport)囊泡以出芽方式,从一种细胞器膜产生脱离又定向地与另一种细胞器膜相互融合的过程。第四章 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1.细胞膜(cell membr
8、ane)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将细胞中的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维持细胞特有的内环境。2.生物膜(biomembrane)质膜和细胞内膜系统在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具有很多共性,把它们统称为生物膜。3.单位膜(unit membrane)电镜下生物膜内外两层为电子密度高暗线,中间夹一条电子致密度低的明线。这种“两暗夹一明”的结构即为单位膜。磷酸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部分,亲水头部向外,疏水头部向内,蛋白质通过静电作用与磷酸极性端相结合。4.脂筏(lipid rafts)质膜中的一些功能性微区。富含鞘磷脂和胆固醇。其中聚集一些特定的蛋白质,参与细胞内吞,囊泡转运和信号转导等
9、。该区域较厚且流动性较小,周围是富含磷脂的流动性较高的液态区。5.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既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膜中蛋白质分子以不同形式与脂双层分子结合,有的嵌在脂双层中,有的附着在脂双层表面。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流动性结构。6.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小分子物质不需要膜转运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脂溶性物质如醇,苯,甾类激素以及氧气,二氧化碳,no,和水的运输方式。7.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即离子通道型受体。与细胞外特定配体结合后变构
10、,将“门”打开,允许离子快速穿过。8.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由膜两侧跨膜电位改变控制开关的离子通道。此类通道蛋白存在对跨膜电位改变敏感的基团或亚基,可诱发通道变构,将“门”打开。9.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一些非脂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等在载体蛋白介导下,不消耗细胞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方式。易化扩散转运特异性强,转运速率快。10.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在载体蛋白介导下,消耗水解atp或离子电化学梯度提供的能量,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11.胞
11、吞作用(endocytosis) 又称内吞作用或入胞作用。是质膜内陷,包围细胞外物质形成胞吞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额内吞作用。12.吞噬作用(phagocytosis)质膜下微丝驱动,细胞膜凹陷或形成伪足,将较大颗粒(d25nm)包裹后进入细胞。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入侵微生物,清楚损伤和死亡的细胞等功能。13.胞饮作用(pinocytosis)细胞非特异性摄取细胞外液滴的过程。当细胞外某些液体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质膜内陷形成小窝,包围液体物质,形成胞饮体。14.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 mediat
12、ed endocytosis)是细胞通过受体的介导摄取细胞外专一性蛋白质或其他化合物的过程。过程为胞外的大分子或颗粒物质先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识别并结合,膜内陷形成有被小窝,进而与膜分离形成有被小泡,有被小泡脱去包被变成无被小泡,无被小泡与内体结合。特点是速度快,有选择浓缩作用,有特异性。15.结构性分泌途径(constitutive pathway of secretion)分泌蛋白在粗面内质网合成之后,转运至高尔基复合体经修饰,浓缩,分选,装入分泌囊泡,随即被运送至质膜并与质膜融合,将分泌物排出的过程。16.调节性分泌途径(regulated pathway of secretion)分泌
13、蛋白合成后储存于转运囊泡,当细胞受到外信号刺激引起钙离子浓度瞬时升高才启动胞吐过程。17.细胞表面(cell surface)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结构复合体和多功能体系,是细胞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产生复杂功能的部位。以质膜为主体,包括质膜外的细胞外被和质膜内侧的胞质溶胶。18.细胞外被(cell coat)与质膜相连接的糖类物质,即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表面伸出的寡糖链部分。参与细胞保护,细胞识别,物质运输等功能。19.胞质溶胶(cytosol)质膜下厚约0.10.2um的较粘滞的无结构液体物质。其中含较高浓度蛋白质,分布较多微丝和微管。对维持细胞形态极性即运动有重要作用。20.孔蛋白(por
14、in)以-折叠片层结构构成其跨膜结构域多次穿过质膜形成筒状结构的内在膜蛋白。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外膜和细菌质膜中,允许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0的分子自由通过。21.应力激活通道(stress-activated channel) 通过感应力而改变构象使“门”打开的通道蛋白。如内耳毛细胞顶部的听毛受到切应力产生弯曲时,使应力门控通道开放。第七章 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1.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主要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对于细胞的运动,胞内物质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等均起重要作用。2.微管(microtubule) 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骨架
15、成分。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中空圆柱状结构。微管具有极性,参与维持细胞形态,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器定为分布,染色体分离和细胞内信号传导。3.微观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mtoc)微管聚合开始的核心。,主要是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主要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装配过程的成核。具有保护负极功能,使负极相对稳定。4.-微管蛋白环形复合体(-tubulin ring complex, -turc)含有10到13个-微管蛋白分子的环形结构。可刺激微管核心形成,包裹微管负端,阻止微管蛋白渗入。还能影响微管从中心粒释放。5.中心体(ce
16、ntrosome)是动物细胞决定微管形成的细胞器,包括中心粒和中心粒旁物质。在细胞间期位于细胞核附近,在有丝分裂期位于纺锤体两极。6.踏车运动(treadmilling)微管和微丝在装配过程中,正端微管(微丝)蛋白的聚合速度远大于负端微管(微丝)蛋白的装配速度,表现为正端组装使微管(微丝)延长而负端去组装使其缩短,这种装配过程称为踏车运动。7.纤毛和鞭毛(cilia&flagella)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具有运动功能。两者在来源结构上基本相同,由微管构成。鞭毛长而少,纤毛短而多。中央有两条微管,外周则以9组二联管围绕。基体由三联管构成,中央无微管。8.驱动蛋白(kinesin)微管马达蛋白成员
17、,是一类围观激活atp酶。头部是atp酶,酶解反应产生的能量提供头部作循环变构,与微观结合解离再结合,沿微管负端向正端移动,参与胞内物质运输。9.动力蛋白(dynein)由9到12个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复合体,具atp酶活性,头部与驱动蛋白类似。可延微管正端像负端移动,为细胞内物质运输和纤毛运动提供动力。间期细胞中参与细胞器定位和转运。10.微丝(microfilament)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膜附近,由肌动蛋白组成的实心纤维状结构。单根微丝呈双螺旋结构。微丝表现为动态结构,具有结构和功能极性。微丝在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分裂,肌肉收缩,细胞内物质运输,信号转导过程有重要作用。11.应力纤维
18、(stress fiber)由微丝束构成的较为稳定的纤维状结构,在细胞内紧邻质膜下方。一端与质膜特定部位相连,;另一端插入到细胞质或与中间丝结合。具有收缩功能,赋予细胞韧性和强度。第八章 细胞核1.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核孔是内外膜融合产生的圆环状结构。核孔上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称为核孔复合体。其结构为捕鱼笼式,分为胞质环,核质环,辐和中央栓。主要介导细胞核和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2.核定位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 nls)亲核蛋白含有的48个氨基酸组成的特殊序列,保证整个蛋白质能通
19、过核孔复合体被转运到核内。所有nls富含精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等。3.核纤层(nuclear lamina) 是附着于内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网。由核纤层蛋白a,b,c三种蛋白构成,核纤层蛋白属于中间纤维。与核膜,染色质及核孔复合体在结构上联系密切。核纤层在细胞核中起支架作用,与核膜重建及染色质凝聚关系密切,参与细胞核构建与dna复制。4.巴氏小体(barr body)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内一对x染色体中的异染色质在间期固缩,形成巴氏小体。5.核小体(nucleosome)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为直径11nm的圆盘状颗粒,由200bp左右的dna分子及一个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是染色质组装的一级结构。核
20、小体串珠的形成使dna分子压缩了约7倍。6.螺线管(solenoid)染色质组装的二级结构,是在组蛋白h1存在情况下,由核小体串珠盘旋而成的中空结构。直径30nm。螺线管形成使核小体串珠结构压缩约6倍。7.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中期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连接处,有一向内凹陷,着色较浅的缢痕称为主缢痕。8.着丝粒(centromere)主缢痕处的染色质部分,由高度重复的异染色质组成。可将每条染色单体分为两臂。9.动粒(kinetochore)电镜下观察到的存在于主缢痕两侧的特化的圆盘状结构,由蛋白质构成,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动粒微管的附着部位,参与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
21、向两极的移动。10.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次缢痕是染色体上除主缢痕之外的缢缩部位。染色体组中至少有一条染色体上有次缢痕。其数量,位置和大小是某些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征,可用作鉴别染色体的标记。11.端粒(telomere)是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的端粒dna和蛋白质构成。端粒的生物学作用在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同源染色体的正确配对,与细胞寿命及癌变等有关。12.随体(satellite)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或棒状结构,主要由异染色质构成,它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有随体的染色体则称为sat染色体。随
22、体的形态,大小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总是固定的,故随体是识别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13.核仁组织区(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是含有rrna基因的一段染色体区域,该部位rrna基因转录活跃,染色质凝集程度低,表现为浅染的次缢痕,与核仁形成有关。rrna基因从染色体上伸出dna袢环,每个rdna袢环就是一个核仁组织者。14.核型(karyotype)是指某一个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15.核仁周围染色质(perinucleolar chromatin)包围在核仁周围的异染色质。16.和人相随染色质(nucleola
23、r associated chromatin)核仁周围染色质与含rdna的常染色质统称为核仁相随染色质。17.核仁周期(nucleolar cycle)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核仁出现一系列结构与功能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核仁周期。进入有丝分裂,核仁首先变形和变小,至中期和后期核仁消失;在有丝分裂末期,核仁组织区的dna解凝聚,rrna重新开始合成,组成核仁的物质聚集成数个分散的前核仁体,进一步融合最终形成核仁。18.核骨架(nuclear scaffold)又称核基质,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除核膜,染色质和核仁以外的部分,是一个以非组蛋白为主构成的纤维网架结构。核骨架由两类核骨架蛋白构成,化学组成较
24、复杂。是dna复制的支架,在基因转录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染色体和核膜的构建。19.染色质(chromatin)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细丝状复合结构,形态不规则,弥散分布于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着色。20.染色体(chromosome)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经复制后反复缠绕凝聚而成的条状或棒状结构,借以保证dna被准确地分配到子代细胞,对物种遗传性状稳定性维持起重要作用。第二章 细胞的概念与分子基础1.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指那些无细胞核或无真正细胞核的较原始状态的细胞。如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单细胞生物。其遗传
25、物质不与蛋白质结合,以裸露的dna链分布于拟核区。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无复杂细胞器但有核糖体,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2.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结构复杂、功能完善的完整结构的细胞。有细胞核。真核细胞所含遗传信息量大,且其转录表达有时空差异,同时细胞内具有生物膜系统和细胞骨架系统。3.生物大分子指蛋白质、核酸、酶等分子,在细胞中结构复杂,分子量巨大,分子中蕴藏生命活动的信息,在生命机体中执行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细胞的结构成分。4.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dicer酶将外源rna加工成22nt左右sirna, 通过促使特定基因mrna的降解高效特异
26、地阻断特定基因的表达,这种现象称为rna干扰。5.核酶(ribozyme)是具有酶催化活性的rna,其底物为rna分子。通过与序列特异性的靶rna分子配对而发挥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6.-螺旋(-helix)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沿螺旋轨道盘旋,每3.6个氨基酸盘旋一周,相邻的两个螺旋通过肽键亚氨基的h和羰基的o形成氢键。-螺旋是多肽链最稳定构象,主要分布于球状蛋白。7.-片层(-sheet)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分子处于伸展状态,来回折叠,反向平行,相邻肽段肽键之间形成氢键。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1.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在质膜接触
27、区域特化形成的连接结构。是维系细胞间相对稳定的特化连接装置,也是相邻细胞间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形式。分为封闭连接,铆钉连接,通讯连接。2.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相互接触的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细胞连接;分为黏合连接和桥粒连接。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粘合;广泛分布于动物各种组织中,特别是上皮,心肌和子宫颈等需要承受机械压力的组织。3.黏合连接(adhering junction) 由肌动蛋白纤维介导的锚定连接。分为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黏合带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着斑。黏着带为某些组织的细胞提供了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黏合,维持细胞形态和组
28、织器官完整性具重要作用,黏着斑对细胞的铺展和迁移具重要意义。4.桥粒连接(desdosome junction)是由中间纤维介导的锚定连接。广泛分布于承受强拉力的组织如皮肤,心肌和阴道等处上皮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称为桥粒连接,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称为半桥粒连接。桥粒连接的形成增强了该组织抵抗外力的能力,半桥粒连接把上皮细胞与其下方基底膜连接,防止机械力造成的上皮与其下方的组织剥离。5.间隙连接(gap junction)动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胞连接方式。基本结构单位是连接子,往往集结在一起 呈斑块状,大小不一,最大直径达0.3m。间隙连接中相邻细胞膜内连接子颗粒的相互融合加强相邻细胞的
29、连接;更重要的功能是介导细胞间通讯。6.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分布于 各种上皮细胞,如 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等。相邻细胞膜在接触部位由特殊的跨膜蛋白排列形成蛋白质条索,将细胞间隙封闭起来。跨膜蛋白颗粒形成的封闭索,封闭细胞间隙。主要功能有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以及形成上皮细胞质膜 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7.黏着斑(adhesion)位于上皮基地底部,是细胞通过局部黏附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形成的黏合连接。膜整联蛋白参与黏着斑连接,其胞外区与细胞外基质相连,胞内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它的形成与解离对细胞铺展和迁移具重要意义。8.半桥粒(hem
30、idesmosome)是上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的连接装置,结构仅为桥粒一半。半桥粒的胞质斑由网蛋白组成,半桥粒部位的跨膜粘连蛋白是整联蛋白。主要功能是把上皮细胞与其下方的基底膜连接在一起,防止机械力造成的上皮与其下方的组织剥离。9.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生物体大多数组织相邻细胞膜上存在的特殊连接通道,实现细胞间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通讯连接,从而完成群体细胞间的合作和协调。包括间隙连接和化学突触。10.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cam)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类跨膜糖蛋白,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结合并起黏附作
31、用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分为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联蛋白四大类。由较长胞外区,跨膜区,胞质区三部分组成。通过同亲性结合,异亲性结合和连接分子的依赖性结合介导细胞识别与黏着。11.钙黏素(cadherin)大多为单次跨膜糖蛋白,在质膜中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胞外区由约110个氨基酸残基折叠成5个重复结构域,钙离子结合在重复结合域之间赋予钙黏素刚性与强度。功能有介导细胞间同亲性细胞黏附;影响细胞分化,参与组织器官形成;参与细胞之间稳定的特化连接。钙黏素丧失在恶心肿瘤扩散中起重要作用。12.选择素(selectin)依赖于钙离子的异亲型细胞黏附分子,为单次跨膜蛋白。胞外区由n-末端的凝集
32、素结构域,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和与补体蛋白同源的结构域。主要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识别黏着,帮助白细胞进入炎症部位。1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in-superfamily, ig-sf)类似免疫球蛋白结构域,不依赖钙离子的细胞黏附分子。胞外区由一个或多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组成。n-cam与神经系统发育,轴突生长和再生以及突触的形成有关;i-cam参与淋巴系统抗原识别,细胞毒t细胞功能发挥及淋巴细胞募集;pe-cam在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黏附中其主要作用。14.整联蛋白家族(integrin) 依赖于钙离子或镁离子的异亲型细胞黏附分子。由和两个亚基形成的异二聚体跨膜蛋
33、白。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整联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在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十一章 细胞外基质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1.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细胞外基质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蛋白和多糖构成的精密有序的网络结构,对组织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作用,而且还与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识别,黏着,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可分为氨基聚糖与蛋白聚糖,胶原和弹性蛋白,非胶原性黏合蛋白:纤连蛋白和层纤连蛋白。2.rgd序列纤连蛋白和其他某些细胞外基质中所含有的可被细胞表面某些整联蛋白所识别的arg-gly-asp三肽序列。具
34、有抑制细胞同纤连蛋白结合的作用。3.基底膜(basal lamina)细胞外基质的特化结构形式。位于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基底部,或包绕在肌细胞,脂肪细胞,雪旺氏细胞周围。由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内联蛋白,渗滤素组成。参与支撑上皮细胞,充当细胞选择性通过屏障及细胞的形态,极性,代谢等许多生命活动现象。第十三章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1.无丝分裂(amitosis)常见于低等生物的快速,能耗少的分裂方式,由亲代细胞直接断裂形成子代细胞。分裂前有细胞核增大和核内dna复制,分裂期核膜不消失,无纺锤丝及染色质组装。子代细胞获得遗传物质和胞质成分不一定均等。2.有丝分裂(mitosis)也称间接分裂,是高等生物细胞分裂主要方式。分裂时有dna复制,染色体组装,形成纺锤丝,纺锤体,收缩环。在一系列复杂变化后形成有丝分裂器,将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子代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10月期中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 中医专长培训定制班一学员协议书
- 2024年河北省中等职业对口升学中职英语真题(解析版)
- 2025年泰安货运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脊柱外科相关知识
- 2025年份第二季度职业柔道俱乐部寝技专家训练器械维护协议
- 工程售后服务协议书
- 股权转让附条件协议
- 二零二五版房屋合租协议
- 建设加油加气加氢充电一体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拿地申报
- 蔚来培训课件
- 山东省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及标准
- 牙周病的护理课件
- 肾上腺占位的教学查房课件
- 护理人员紧急调配方案课件
- 机房搬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创新与营销策略
- TY/T 1103-2023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办赛指南编制内容与评估指引
- 拼多多民事起诉状模板
-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以蚂蚁集团为例12000字(论文)】
- 挖机上楼拆迁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