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区关于推进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_第1页
曲江区关于推进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_第2页
曲江区关于推进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_第3页
曲江区关于推进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_第4页
曲江区关于推进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曲江区关于推进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建立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在不断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生活素质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协调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重大部署和决策上来,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3、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和环境保护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及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完善民主法制,努力构建经济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行为文明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功能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逐步建立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曲江打造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二)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以科学发

4、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经济结构更为合理,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功能体系;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居体系;促进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文化转型,形成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体系。到2015 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初步建成生态文明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地表水水质和主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比例超过95%,集

5、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 平方米,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 95%。2阶段目标:(1)到 2010 年,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基本完成涉农乡镇相应区域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保护设施、城市与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明显优化,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居民生态意识逐步提高。(2)到 2012 年,以全

6、面建设标准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为抓手,以建设覆盖城乡生活垃圾处置场(厂)为关键,以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为保障,力争全面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地区垃圾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3)到 2015 年,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模式基本建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基本成型;生态环境质量全面优化,各种污染源得到全面控制,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宜居城乡地位彰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取得全面进步,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核心的

7、生态价值观念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抓紧制定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重点是根据曲江生态环境实际,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各具特色的生态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按照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统筹规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之内。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

8、区域实行重点开发,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土地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的区域实行优化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水平,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增产减污;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人口和经济集聚条件较差,但对区域生态安全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区域,坚持环境优先,实行限制开发,并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逐步成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在自然保护区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实行禁止开发,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二)加快发展生态经济。1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 培育和发展

9、特色工业。 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 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 消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区域内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形成共生互动的循环型产业,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和循环传递。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推行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活动,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型企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建设一

10、批新的生态型项目,引导新上生产性项目进入园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治污、统一排放。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资源利用运行体系,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2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发挥我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牧渔业产品及其深加工,建立结构合理化、技术和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体系。大力发展“猪沼果(菜、鱼) ”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

11、式,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加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再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3以森林资源为基础 , 培育和发展生态林业。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推进以确权发证、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把林权落实到林农,建立“林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推进荒山绿化和林产品基地工程建设,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尽快构建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着的森林生态系统。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推进果园、种苗、木材、森林旅游产业工

12、程建设,力争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特色鲜明的林产品基地,构建品种丰富、规模可观、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林业产业。4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实施旅游旺区战略,以南华寺为龙头,大力开发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精心打造内涵丰富、优势明显、生态良好的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促进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格局的形成。通过旅游带动,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建设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促进第三产业全面繁荣。(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宜林灭荒,突出抓好工业原料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保护

13、,扩大绿化面积,保证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以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实施 “林业生态县”、“生态示范乡(镇、村、园)”、“国家和省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打造宜居城乡。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和各类典型生态系统,加快小坑国家森林公园和罗坑、沙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重要保护区建设工程和绿色走廊工程,尽快修复退化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今年开始至“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造林 1.2 万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 1.5 万亩、规划公益林建设面积 56.34 万亩,总面积达到 3.4 万公顷,濒危珍稀动植物保护率达到 70%以上,河流两岸、

14、铁路公路两旁绿化率达 95%以上。(四)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并逐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以保障饮用水环境安全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北江、马坝河、梅花河等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对冶炼、化工等污染物总量负荷较高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消小坑水库、罗坑水库、苍村水库对外发包养鱼的做法,防止因投放鱼饲料污染水源,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为重点,加强电厂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和工业锅炉、炉窑的技术更新改造,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

15、的小型燃煤锅炉,不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努力控制酸雨污染。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防止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面源污染。以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继续推进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矿区生态恢复重建、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恢复、维持生态功能。强化危险废物、放射源的安全监管,完善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确保环境安全。(五)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价格、信贷、贸易、土地、风险投资等经济政策。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对废弃物资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给予

16、税收优惠。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供求方面的调节功能,引导资源按有利于有效利用和生态恢复的方向进行配置。建立能够有效推进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政策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强化排污费征收及监管,开展排污权有偿出让及排污权交易试点。完善矿山、水电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实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生态产业项目申请银行贷款和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BOT等不同形

17、式参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市场化。(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项目前期经费、政府投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大力支持生态产业及生态工业园区试点示范项目、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环境基础设施等;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开发、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七)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全社

18、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建立健全生态教育机制,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重要举措和工作成效,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科普知识,让生态文明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切实增强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二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促使广大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生态文明观,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三是要引导全社会转变消费观念,深入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活动,摒弃讲求奢侈的“高档消费” 、铺张浪费的“攀比消费” 、追求方便的“一次性消费”等消费陋习,推进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绿色消费,让勤俭节约、理性消费成为社会习惯和时尚,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四是要建立倡导生态文明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鞭策和惩戒,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深入人心。(八)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