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身法要求_第1页
太极身法要求_第2页
太极身法要求_第3页
太极身法要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虚领顶劲、“顶头悬”,是拳势对人体头部姿势的要求。将颈部肌肉放松,颈椎自然竖直,头部因肌肉疏松而自然座于颈椎之上,头顶似有悬绳,头部有微微的空虚感,又好似测量身高时头顶轻触标尺之感,头顶百会穴处向上轻轻虚领是其规范化的具体要求。头正才能做到顶平、项直,身正;颈项竖直,精神才提得起,身正方可安舒,动作才能沉稳。要做到虚灵顶劲,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微收下颌,舌抵上腭。任督二脉在口腔处是断开的,通过舌抵上腭,就接通了任督二脉,有利于内气的循环。二、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指的是一种姿态,比如你往椅子上一座,身体放松,双手放在腿上,这时胸部是往里凹的,这就是含胸,此时的背部是自然往外凸的

2、,形成圆弧状,这就是拔背。含胸的外在表现是肩锁关节松沉、肩胛微向前扣、肋骨微敛、胸腔上下径放长,这样利于膈肌下降,有助于腹式呼吸和气沉丹田,使重心随之下降,动作更加稳重。 拔背是指含胸时肩、背部肌群松沉,背部有被后拉的感觉,肩胛随之内含,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处似有微微凸起之意,使背部肌肤有紧绷感,所以称拔背。拔背就像背部皮肤绷紧贴上了膏药或拔了火罐,不能用力,要自然,还有就是头顶与尾椎上下这两个点要在一条直线上。由于拔背时背部如弧线,故又称为“圆背”。含胸拔背除了有促气下沉的作用外,还有助于松肩和垂肘,含胸拔背的目的,就是使背部有一个向外的圆形,将来练出手臂的松沉劲后,会感觉手臂的外部和背部合起

3、来有一个向外撑的圈,这才是太极拳的撑劲。三、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是指用细、柔、长的方法,以意识引导呼吸,将气体徐徐沉入腹部脐下。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此处指脐下之下丹田。柔长的呼吸方式必然要采用腹式呼吸(腹式逆呼吸的深呼气、腹式顺呼吸的深吸气),同时“意注丹田”,促成小腹充实。深长、匀细、徐缓的腹式呼吸要与动作自然相合。一般来说,呼吸与胸廓的张缩、肩胛的开合、手臂的屈伸、动作的虚实、步法的进退、身体的起落密切相关,要使呼吸既符合生理机制,又合乎动作要求,并在意识引导之下。这样才能达到“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使动作更加协调、圆活、沉稳。太极拳运动是以丹田内转为中心,缠丝劲路为统领,真气开合

4、均以丹田为仓库。太极内气的开合,是以丹田为中心,平衡对称、弧线螺旋地向两端运行的,这里说的两端,既可以是人体的上下肢,也可以指左右、前后,总之只要是一对相反方向就行。以上下方向为例来说,当内气在上面传达到肩部的时候,在下面一定传达到胯部;当上面传达到肘部的时候,下面一定传达到膝部;当上面传达到手上的时候,下边一定在同一时间传达到脚上。这是太极拳“外三合”的必然要求。太极拳师口中的“气沉脚底”说的是内气往脚底下松,是指前一周期已经汇聚到丹田的内气开始沿着腿部向下运行,直到脚底板下,这是开的部分,这只是内气运行的半个周期,如果再加上内气由四稍归于丹田后,即内气合,则构成完整的一个开合周期,一开一合

5、即太极,太极内气就通畅无滞。“将气沉到地球深处”,这种说法其实没错。这种说法所描绘的境界更高,是内气向下肢运行的深度表现,它体现了人体在下与地相接的较高境界,在上内气绵延至大,与天相接的天地人合一的高级境界。太极拳要求“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运四梢,” “四梢”有两种解释,一为双手双足尖,二是舌为肉梢、齿为骨甲为筋梢、毛发为血梢。一旦气运四梢,拳味拳境拳效都会显得不可思议。四、沉肩坠肘 沉肩指在松肩的前提下肩臂垂沉。要松肩首先要将胳膊松透,胳膊松开后,胳膊的重量都坠在肩关节,两臂如吊环般自然下垂,松肩沉肩时还要使两肩微向内合抱,促使胸部涵空、脊背呈圆形。坠肘是肘部自然垂坠,肘部微微外棚,肘尖微

6、微向下有沉坠感,松开胳膊上的肌肉筋骨。沉肩和坠肘是相互关联的,肘不开肩不开,肘开后胳膊上棚劲自生,忽视一点就殃及另一点,还能波及含胸、拔肩和气沉丹田等技法的实施。五、松腕舒指 腕不松则气会断在手腕处,腕不送则指不松,整条胳膊也不会真正松开。松腕,皮肉虽连着,但腕部筋骨就如同断掉一般。舒指,手指自然舒展,意念贯到指尖外缘。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要求五指伸开,舒展不挂力,手指的末梢神经只有在舒展五指后才能发挥更佳的功效。指虽柔软,但练习日久,手指也会有棚意。练拳时,五指的功用不同:大拇指主自家重心,练太极拳时虎口微撑,就能很好的掌握平衡;食指主轻抚套路路线,不能着力,食指如果不放松,手掌就松不下去,手掌

7、不松,腕就难以松弛,腕不松,前臂也难以放松,再接下来给坠肘、松肩等要求带来难度;;中指主中正,起到向前指方向的作用,只有顺中指方向向前用意,意才能放远;无名指起向前、向上的引领作用,练太极拳时,有向前、向上的动作时,不要全手掌出劲,可由无名指引动,无名指在五指中最笨拙,只要它不出劲,其余四指也不会出劲。在推手过程中,运用无名指不容易出败招;小指作用举足轻重,小指始终要放松,凡有从前向后、向下的拳势,应松小指、松肩、坠肘、手臂自然下垂或后捋。练拳松小指,技击同样要松小指,凡多年双肩不能松双肘垂不下去者,松小指即可。小手指放松,腕也可随之而松,肘也随腕而自然下垂,肩也就自然放松下去,这是小指的大作

8、用。六、松腰与敛臀 松腰是放松附在腰椎上的肌肉群,其作用有二:一是与含胸、拔背、敛臀协同配合,是气体下沉,以达实腹之效;二是松腰时腰椎的转动才能灵活,利于以腰带动四肢运转。拳理中“腰为主宰”“腰如车轴”。都说明了腰的重要性,但均须在松腰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人的正常骨骼在自然状态时,尾骨是微微后翘的,即人常说的“骄傲翘尾巴”。松腰的定义是:尾骨竖直、内收,命门微微后撑。故松腰关键不在腰上,而在尾骨上,松腰恰恰是将后翘的尾骨回收,使尾骨竖直下垂、内收,内收的尾骨将丹田托起,使腹部和腰得到放松。太极拳要求含胸、沉气,想含胸时就必须先松腰。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固,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

9、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腰部不放松,上下不通,下肢活动不灵活,拳形不好看,更重要的是,气不能下沉,重心不稳,练拳不舒服。那何谓敛臀呢?敛臀则是在松腰和含胸拔背的基础上使臀部稍作内收。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里收敛,臀(尾闾)微微向上向前把小腹托起来,犹如屁股下面有个你随时可以落座的板凳一样,而你也正试试准备坐下。 腰松好像腰靠在椅子上,敛臀却似穿紧身裤兜紧臀部。七、圆裆松胯 裆即会阴部位,圆裆指两腿胯根撑开,结合吊裆、扣裆、裹裆综合效应形成的体态。吊裆则须提顶,仿佛有一条无形之绳上系头部百会穴、下悬会阴穴,控制裆胯不能向侧倾斜

10、,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而自然产生圆实的裆劲及上下相随的整劲。 圆裆时,双膝微内涵似爬树,膝关节要有微向里扣之意,两膝互相呼应,配合胯根撑开撑圆,拳谱曰合裆劲。膝关节在放松的前提下,微微里扣不外撇,称为“裹”,始终要求膝尖与脚尖相对。松胯是步法轻灵稳健的基础。稍息站立,将虚腿(右)松开,慢慢提起右膝:保持立身中正,不可因提膝而身体有些微歪斜,胯始终保持水平位置,大腿、小腿肌肉松开,膝盖似有细线牵引,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脚腕松开,每提一分重新体会腿上变化,练一段时间能体会到胯关节的放松,如此松着提步落步,胯关节会慢慢松开。腰胯放松是气息深沉运行的保证,圆裆松胯就像骑马,圆裆就是要用螺旋式的运动来更

11、换虚实。进步时,不要用膝盖和腹部向前顶,而是用胯根向前转推;退步时,不要臀部后翘,而要用命门引导。八、尾闾中正 尾闾中正指运动中须始终保持尾闾与第七颈椎成一条直线,身体处于中正状态。可见,尾闾中正是关系身躯、动作姿态能否“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准星。尾闾中正还影响着下盘的稳固,所以不论是直或斜的动作姿势,身躯一定要中正,不偏不倚,这一点尤为重要。九、松膝松踝松脚松膝也称开膝,膝关节不开,则劲力会困在膝盖至大腿上,下盘必然轻浮。脚踝不松,腿部不会真松。松脚踝,就如同脚腕处皮肉虽连但筋骨已断。松脚即松脚趾、脚掌、脚跟,脚趾的小关节也应一一松开,真正的拳家在脚下用功,一点力不挂,脚平松落地,脚下涌

12、泉如吸盘,脚与大地融为一体,即使地面不平,身体中正也不会因地势原因受到影响。十、敛臀、撅臀与泛臀的关系 所谓敛臀是指臀部向里收,防止撅屁股的毛病,但一味只注重臀部向里收敛,则易出现前裆大开,后裆夹住裆劲不能圆活的弊病,从而影响身体转动变化的灵活性。 撅臀顾名思义是指凸臀,俗话说翘屁股,撅臀会使气沉不下去,胯松不下来,腰轴不灵活出现死裆、塌裆之毛病从而影响整个拳路的质量。 泛臀不是撅屁股,不是提肛收臀, “泛臀”就是松虚腿之胯,腰向松胯方向转动,臀部则向实腿上泛也就是松(沉)左泛右、松(沉)右泛左,是转腰、沉胯、坐臀的综合体现。正确的“泛臀”则是在“敛臀”的基础上,在腰的旋转带动下,左旋则左臀上

13、抽,右臀下沉;右旋则右臀上抽,左臀下沉。裆部要圆、虚、松、活,不允许出现夹裆、死裆、塌裆等现象,因此胯关节和臀部肌肉在运动时,放松泛动,才能不顶死骨盆所谓裆部转换时走平行“”字的内外旋转即含有泛臀之意,正如陈式太极拳前辈所言“前裆合住,后臀自然泛起。” 十一、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坐”字意味着休息、放松,毫不用力,身子松松的落在、放在一条腿上,支撑腿松而富有弹性,气沉脚底。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牵动。十二、裆走下弧与裆走下弧裆部在重心转换中的运行路线也不可忽视,裆走下弧和裆走后弧是指重

14、心从一腿移到另一腿,身体上下、左右的变化我们用一口大锅来做形象比喻:锅沿比如裆走后弧;锅底比如裆走下弧。 1、裆走后弧 指身法左右旋转,后弧明显;裆按锅沿走后弧平移,也叫字裆。 裆走后弧有利于动作圆滑连贯,也有利于引化外来的冲击力。 走后弧脚的力点从大脚趾到小脚趾,然后到脚跟,一蹬即转到另一脚上,完成裆走后弧的全过程。 例如:金刚捣碓:走肩靠然后走肘动作,即裆走后弧。 2、裆走下弧 指身法上下起伏,下弧动作明显; 裆按锅底走下弧,也叫锅底裆。 裆走下弧,(在倒重心时一定要松胯、塌腰会阴部向下一沉)在拳架较低的前提下,再加上这种裆走下弧的要求,其运动强度大、难度大、很吃功夫,无论对练功还是健身都

15、有极大好处。但走下弧时,注意不要忽高忽低,同时要注意,移动重心时先松一下,不要硬挤过去。 例如:金刚捣碓:裆走下弧倒重心棚。 裆部在重心转换中的运行路线也不可忽视。在初学阶段,为了便于掌握动作,裆的运行路线可以只走后弧(字裆),但随着动作的熟练和腿部力量的增加,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裆走下弧的技术动作,再进一步后,裆部的运行路线就应该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就裆的运行路线而言,裆走下弧,在拳架较低的前提下,再加上这种裆走下弧的要求,其运动强度大、难度大、很吃功夫,无论对练功还是健身都有极大好处;裆走后弧有利于动作圆滑连贯,也有利于引化外来的冲击力。比如“双推手”右脚开步后,双手在左肩合力,重心由左腿向右腿转换时就应裆走下弧;又如“撇身捶”中,右臂打“七寸靠”时就要用裆走下弧才更具威力;再如“拦扎衣”一式,开步合手后重心由左向右移动时就要用裆走后弧,才有利于肩肘的撑开与连贯;“搂膝”一式中的第一小节就要用裆走后弧,有利于动作的饱满圆滑。上述例子只是就裆走下弧或后弧而言,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就更能显示陈式太极拳的圆滑及刚柔相济等特点。比如“拦扎衣”变“六封四闭”时,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