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CMA)技术规范_第1页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CMA)技术规范_第2页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CMA)技术规范_第3页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CMA)技术规范_第4页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CMA)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附件12:架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CMA)技术规范国家电网公司生技部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 年 9 月请浏览后下载,资料供参考,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目 次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44总则45接入监测装置类型及硬件组成56功能要求57技术要求78试验方法89检验规则1110安装调试1211验收1212运行维护责任1313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13附录A(资料性附录)I1接口交互规范15附录B(规范性附录)I1接口数据传输规约20附录C(资料性附录)CMA安全防护34附录D(资料性附录)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35架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CMA)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架空输电

2、线路状态监测代理(Condition Monitoring Agent,以下简称CMA)的基本功能、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安装调试、验收、运行维护责任及包装储运要求等。本标准适用于交流66kV1000kV、直流400kV800kV架空输电线路。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314 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GB 2

3、8872000 电子计算站场地通用规范GB 420893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6388 运输包装图示标志GB 9361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 9969.1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 1263290 单晶硅太阳电池总规范GB 505452010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T 2317.22000 电力金具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GB/T 2423.1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 2423.2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高温GB/T 2423.4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交变湿热试

4、验方法GB/T 2423.10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GB/T 6587.686电子测量仪器 运输试验GB/T 6593电子测量仪器质量检验规则GB/T 70272002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T 114631989 电子测量仪器可靠性试验GB/T 14436工业产品保证文件 总则GB/T 15464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规范GB/T 15844.11995 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通用技术条件GB/T 166111996 数传电台通用规范GB/T 167231996 信息技术 提供OSI无连接方式运输服务的协议GB/T 16927.

5、1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GB/T 17179.12008 提供无连接方式网络服务的协议 第1部分:协议规范GB/T 17626.2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8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9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DL/T 7412001 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DL/T 51542002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 5219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YD/T 7991996 通信用阀控式

6、密封铅酸蓄电池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YD/T 10281999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总技术规范:移动台部分YD/T 12142002 900/1 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设备技术规范:移动台IEEE 802.11 TGI委员会TKIP协议规范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5号令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概要设计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入数据规范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入通信规约(输电I2接口)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智能监测装置 intelligent monitoring device指那些

7、安装在输电线路不同位置的基于各种原理进行状态数据测量、计算的传感器类设备,此类设备可将测量到的原始数据加工计算成能直观反映被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通过信道传送到CMA。3.2 状态监测代理装置condition monitoring agent简称CMA,指安装于线路上或变电站内的,能在一个局部区域跨厂家、跨专业甚至跨线路汇集各类状态监测数据并与上级系统进行安全数据双向通信的统一信息接入代理装置。3.3状态信息接入网关机 conditi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gateway简称CAG,指部署在主站侧的,能以标准方式远程连接各类状态监测代理,接收它们所发出的标准化

8、状态信息,并对它们进行标准化控制的计算机。3.4主站监控系统或主站 supervision system指部署在网省侧的系统组成部分,包括线路CAG、集中状态监测数据库、状态监测数据服务、状态监测数据加工以及网省侧PMS中的各种状态监测功能模块。3.5 受控采集方式 central controlling mode智能监测装置按照CMA发出的指令进行数据采集、存储、传输。3.6 自动采集方式 automatic controlling mode智能监测装置按照设定的时间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并将数据上传到CMA。4总则4.1输电线路CMA的功能应满足公司建设输变电状态监测系统“集约化、标准化、

9、面向未来”的设计原则。4.2应具备自检、自恢复、远程更新的功能特征。4.3可安装在输电线路的杆塔上,其工作应满足野外恶劣环境的要求。4.4其设计和工作方式应有利于降低其自身和现场系统的功耗;有利于提高数据准确性、装置稳定性以及可靠性。4.5应充分考虑接入监测装置的灵活性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接入方式。5接入监测装置类型及硬件组成5.1接入监测装置类型CMA接入的监测装置类型包括杆塔倾斜、导线弧垂、导线温度、微风振动、风偏、覆冰、绝缘子污秽度、微气象、图像等9种。5.2硬件组成CMA的硬件设备由主控模块、安全模块以及通信模块组成。主控模块,负责调度整个CMA的运行情况,实现所有的软件功能;安全模块负责

10、监测装置安全接入主站,包括身份认证及数据加密;通信模块包括I1通信接口与I2通信接口,分别表述如下:5.2.1 I1通信接口1)以太网接口:标准:100M:100Base-tx 100Base-FXa)光口:多模光纤,850nm, SC接口;单模光纤1310nm,FC接口。b)电口:100BASE-TX支持Category 5 UTP最长可达100m,连接器:RJ45。2)RS485接口:RS-485电气标准,最大速率1Mbps,平衡双绞线最长100米。3)现场无线接口:WIFI无线标准,IEEE 802.11a/g/b,工作在2.4GHz,定向天线距离1km。4)ZIGBEE接口:无线接口,

11、IEEE 802.15.4无线物理层,采用2.4G频段。5)RFID射频接口:自定义物理层,采用2.4G频段。5.2.2 I2通信接口1)以太网接口:标准:100M:100Base-tx 100Base-FXa)光口:多模光纤,850nm, SC接口;单模光纤1310nm,FC接口。b)电口:100BASE-TX支持Category 5 UTP最长可达100m,连接器:RJ45。2)光中继接口各种无源和有源光网络接口3)无线中继接口WIFI无线标准,IEEE 802.11a/g/b,工作在2.4或5.8GHz,定向天线距离5km。4)无线公网接口:GPRS、CDMA、3G。CMA采用何种I1通

12、信接口与智能监测装置通信,采用何种I2通信接口与主站系统通信由现场的通信环境决定,CMA必须分别具备I1通信接口和I2通信接口中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接口。6功能要求根据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概要设计的定义,CMA是状态监测领域传统的“集中器”和“监测基站”等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在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的现场端,CMA和监测装置共同构成了一个“前端微系统结构”,这个微系统结构中的CMA和监测装置之间通过I1接口互连,I1接口交互规范参见附录A,I1接口数据传输规约参见附录B,根据上述功能定位,CMA的基本功能详细要求如下。6.1 I2接口交互要求 CMA的I2接口功能要完全遵照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

13、入通信规约(输电I2接口)的相关要求,数据格式要完全遵照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入数据规范。6.2 监测数据采集与转发要求(1)采集监测数据CMA接收监测装置发送来的数据报文,以获取监测数据并转发。数据格式遵照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入数据规范。(2)采集监测装置运行状态CMA接收监测装置发送来的心跳报文,以获取监测装置运行状态并转发。数据格式遵照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入数据规范。(3)数据格式转换CMA将监测装置的标识、监测数据、运行状态转换成符合I2接口标准的报文格式。(4)告警生成通过分析获取到的监测数据和监测装置的状态信息,产生需要即时上送的告警事件并转发。(5)采集方式CMA同时支

14、持自动采集方式与受控采集方式。(6)测量周期可根据监测专业类型和客户需求设定,监测周期不低于5分钟。6.3 监测装置控制与调节要求(1)控制监测装置在监测装置运行时,CMA可以控制其运行状态。(2)调节监测装置在监测装置运行时,CMA可以对其各项监测参数进行调整,比如更改摄像头云台转动角度等。6.4 监测装置管理要求(1)自动发现监测装置符合CMA接入标准的智能监测装置,在与CMA正确连接后能够被CMA自动发现。CMA将自动发现的监测装置的标识信息发送给主站系统,由主站系统的操作人员决定是否对该监测装置进行注册。为节约通信资源,本功能可以被主站关闭。(2)唤醒监测装置CMA可对其所辖的监测装置

15、发送激活(唤醒)指令,让监测装置进入到工作状态;当工作完成后CMA可发送指令或者监测装置自动判断进入休眠状态。(3)采集监测装置配置信息CMA接收监测装置发送来的配置信息报文,以获取监测装置配置信息。数据格式遵照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入数据规范。(4)配置监测装置CMA可以在监测装置进入运行之前对其进行初始化配置,在监测装置投入运行后根据需要情况更改其配置信息。(5)校时监测装置CMA将自身时间发送给监测装置,让其与CMA的时间保持一致。6.5 CMA管理功能(1)配置更新CMA接收、解析配置更新指令,根据指令内容更新自身配置信息。(2)对时CMA根据指令校对自身时间。(3)被动复位CMA通

16、过接收控制指令,让系统立刻复位。(4)调试功能CMA通过接收控制指令,进入调试功能模式,在该模式下,可以全面的测试CMA的各种功能。(5)数据存储CMA根据需要对获取的监测数据和状态信息进行短期或长期存储,包括通信中断时的数据缓存。数据存储的相关规则和条件,属于CMA配置信息的一部分。(6)苏醒、休眠功能CMA可以在每个周期性工作开始前,自动苏醒;在工作完成后,自动回到休眠状态。(7)主动复位CMA可以通过自我诊断决定是否让系统复位重启。(8)软件升级CMA可自动发现当前最新的软件版本,并进行更新。软件升级的方式根据配置,可以是自动升级,也可以是手动升级。原有的软件需要在主站备份。(9)电源控

17、制CMA可以根据需要对主控、通信等模块分别供电。6.6 信息安全防护要求CMA与主站之间的信息安全防护需要符合主站系统的相关要求,要求使用通过国密局专用加密芯片,在网络层实现CMA与主站之间的身份认证及数据加解密,安全方案的说明见附录C。CMA与监测装置之间的数据通信不做加密要求。6.7 数据存储应能至少循环存储30天以上的状态量数据。对状态数据有追溯要求时,本地宜具有存储原始数据的能力。6.7 CMA硬件要求(1)CMA使用寿命应不少于5年,须确保使用过程中的装置可靠性、系统稳定性、数据准确性。(2)CMA硬件应具备小型化、低功耗、通用化、模块化的特征,可选择自动切换的双电源供电。(3)对塔

18、上监测装置可选择分体式供电电源,供电电源电压(12V)、插口型式(航空防水插头)。(4)装置外壳达到IP65防护等级,具备阻燃、防爆、防腐等功能,装置颜色与杆塔一致。6.8远程更新、配置与调试(1)基本信息输出:输出可识别的统一格式的装置基本信息表(电子数据表),标明监测装置类型、组成与型号、出厂信息等内容的数据表,用于装置注册和认证。(2)远程更新应具备身份辨认、远程更新程序的功能,具备完善的更新机制与方式。(3)远程配置应具备按远程指令修改采样频率、采样时间间隔、IP地址等信息的能力。(4)动态响应应具备动态响应远程时间查询/设置、数据请求、重启等指令的能力。(5)远程调试应能按远程指令进

19、入远程调试模式,并输出相关调试信息。7技术要求7.1工作条件7.1.1户外a)环境温度:-25+45或-40+45;b)相对湿度:5RH100RH;c)大气压力:550hPa1060hPa。7.1.2室内a)环境温度:+15+35;b)相对湿度:85RH;c)大气压力:550hPa1060hPa;d)工作电源:交流220(110)V;频率:50Hz1Hz。7.2基本技术要求7.2.1装置性能要求7.2.1.1准确度装置的测量准确度满足工程要求,具体采集设备应满足相关仪器设备检测标准。7.2.1.2环境适应性装置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具备防雨、防潮、防腐蚀、抗振、防雷、抗电磁干扰等性能。7.2

20、.2基本性能要求7.2.2.1工作温度-25+70或-40+85。7.2.2.2外壳防护应符合GB 420893中规定的外壳防护等级IP65的要求。7.2.2.3时间同步应能够接收状态监测系统的对时命令,每天对时一次,对时误差应不超过5s。单元时钟24h内走时误差应小于1s。7.2.2.4自检应具备自检和故障隔离等功能。7.2.2.5机械和安全性能应采取防盗、防振、防松措施,应不破坏杆塔基础的完整性,而且不降低杆塔的机械特性和电气性能。7.2.2.6可靠性a)应能够连续、准确、可靠地工作,在使用寿命期内能适应工作环境,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不低于25000h;b)年均数据缺失率应不大

21、于1%。7.2.2.7技术要求a)具有测控功能和数据存储功能;b)具有同智能监测装置和向主站系统进行通信的功能;c)可响应和转发主站系统的命令;d)具有电池供电、断电保护和防雷保护功能。7.2.3.5供电方式a)可采用太阳能、风能或交流供电等;b)蓄电池单独供电时间不应少于20天;c)蓄电池使用寿命不少于3年。8试验方法8.1试验条件除另有规定外,各项检验宜在如下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进行:a)环境温度:+15+35;b)相对湿度:25RH75RH;c)大气压力:860hPa1060hPa。8.2试验项目表1列出了对CMA的检验项目,包括型式检验、出厂检验和现场检验。表1CMA的检验项目序号检验项

22、目型式检验出厂检验现场检验1结构和外观2准确度3基本功能4可见电晕和无线电干扰5短路电流冲击6雷电冲击7静电放电抗扰度8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9脉冲磁场抗扰度10工频磁场抗扰度11高温12低温13交变湿热14防护等级15振动性能16运输17可靠性*备注 表示规定必须做的项目; 表示规定可不做的项目;* 表示根据客户要求做。8.3试验方法8.3.1基本功能检验应根据产品说明书按照现场配置方式组成在线监测系统,给CMA通电,施加相应信号,分项检测监测系统是否具有各项功能,而且应进行以下试验:a)根据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布置,输入模拟参数,检验监测点换算的公式、制作抽样监测点的测值表格;b)设置几

23、种异常值,检验系统报警处理的功能;c)设置故障,检验系统的自检功能。8.3.2准确度检验方法8.3.2.1检验资质在二级及以上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检验。8.3.2.2计量设备所有用于检验的计量设备均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定期进行校准/检定。8.3.2.3检验方法对主要技术指标应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规定方法进行各项检验。8.3.3电气性能试验在二级及以上检验单位进行检验。8.3.3.1可见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按“GB/T 2317.22000 电力金具 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中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8.3.3.2短路电流冲击试验被检数据采集单元安装

24、在导线上,处于工作状态,对导线分别通过40kA、120ms,31.5kA、300ms,15kA、2s的模拟短路电流各3次。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8.3.3.3雷电冲击试验按“GB/T 16927.1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中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对被测导线施加相应电压等级绝缘子串闪络水平的标准雷电波各3次,距离被检装置5m。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8.3.4电磁兼容性试验8.3.4.1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17626.2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中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CMA在正常工作状态;接触放电;

25、在外壳和工作人员经常可能触及的部位;试验电压:8kV;正负极性放电各10次,每次放电间隔至少1s。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8.3.4.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17626.3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中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CMA在正常工作状态;频率范围:80MHz1 000MHz;试验场强:10V/m。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8.3.4.3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17626.9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中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CMA在正常工作状态;磁场强度:1 000A/m。在试验期间

26、及试验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8.3.4.4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17626.8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中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CMA在正常工作状态;磁场强度:100A/m。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8.3.5气候防护试验8.3.5.1高温试验按“GB/T 2423.2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高温”中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应能承受严酷等级为:温度70或85、持续时间16h的高温试验。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8.3.5.2低温试验按“GB/T 2423.1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

27、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中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应能承受严酷等级为:温度-25或-40、持续时间16h的低温试验。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8.3.5.3交变湿热试验按“GB/T 2423.4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中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高温温度为55,试验周期1天,原地恢复2h。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8.3.6外壳及机械性能试验8.3.6.1外观目测,外观应整洁,无明显划痕。8.3.6.2防护等级依据“GB 420893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中规定的IP65等级试验要求试验,应符合相关要求。8.

28、3.6.3振动试验CMA不包装、不通电,固定在试验台中央。试验按“GB/T 2423.10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中规定进行:频率范围:1055Hz;峰值加速度:10m/s2;扫频循环次数:5次;危险频率持续时间:10min0.5min。试验后检查受试CMA应无损坏和紧固件松动脱落现象,通电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8.3.6.4运输试验产品包装后应按“GB/T 6587.686 电子测量仪器 运输试验”中规定进行试验,能承受该标准表1中等级为的运输试验(包括振动、自由跌落、翻滚试验)。试验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9检验规则检验分为型式试验、出厂检验

29、和抽样检验三类。9.1型式试验9.1.1检验规则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试验:a) 新产品入网前;b)正常生产时,定期或积累一定产量后,应周期性进行一次试验;c)正式生产后,因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装置性能时;d)长期停产后又恢复生产时;e)国家技术监督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技术检验部门提出型式试验要求时;f)合同规定进行型式试验时。9.1.2检验项目a)型式试验应按本标准规定的全部试验项目(表1)及相关专项标准的要求进行全性能检验;b)可靠性试验可列为型式试验项目。一般按照“GB/T 114631989 电子测量仪器可靠性试验”,通过专项试验进行;也可以在监测系统运行或监测系

30、统验收移交时进行统计,统计方法参见附录D。9.1.3抽样方案型式试验的样品应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样品数为3套。9.1.4结果评定送检的3套样品全部通过试验为合格。9.2出厂检验9.2.1检验规则应对样品进行逐台出厂检验;其他配套装置包括计算机应用软件,应进行全部功能的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9.2.2检验项目出厂检验项目为表1中列出的结构和外观检验、准确度检验、基本功能检验。9.2.3结果评定检验中出现任一检验项目失效,均判该CMA为不合格。9.3抽样检验9.3.1抽样方案抽样检验的样品应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单机台数不应少于3台。如果进行仲裁检验,则抽检样品应为盲样。9.

31、3.2样品检验项目检验项目为表1中列出的全部试验项目和专项标准中的检验项目。9.3.3样品检验规则应对样品进行逐台检验,其他配套装置包括计算机应用软件,应进行全部功能的检验。9.3.4结果评定检验中有一台以上(包括一台)单机不合格时,应加倍抽取该产品进行检验。若仍有不合格时,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若全部检验合格,则除去第一批抽样不合格的单机产品,该批产品应判为合格。10安装调试按照CMA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及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安装和调试。10.1设备安装10.1.1安装位置应不影响正常的输电线路检修维护工作。10.1.2装置的安装CMA的安装应整齐、牢固,并有相应的防护措

32、施。10.1.3线缆的安装原则上相关线缆不宜与铁塔部件直接接触,必要时需用衬垫隔离。线缆固定应牢固可靠,每间隔0.5m应有一个固定点。10.2系统调试10.2.1安装位置检查逐项检查CMA的安装位置和方向,确保与规范规定一致。10.2.2功能检查逐项检测系统功能,以满足设计要求。10.2.3调试报告装置安装调试完成后,应提供装置安装调试报告。11验收11. 1预验收当所有设备在现场安装、调试完毕后,按规定的要求由供货单位和客户进行确认,进行预验收。11. 2试运行预验收后进入试运行期。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客户可预先规定不同的季节和考核时间,通常应有一个有效的监测和考核周期。一般试运行期不少于三

33、个月。11. 3正式验收正式验收在系统试运行期满时进行。验收小组应提出验收意见。11. 4验收报告设备安装调试、方案设计、运行管理单位在验收前应提交相关技术报告:a)设备安装调试单位应提交“在线监测系统安装调试报告”、系统硬软件设备清单、系统硬软件使用说明书;b)方案设计单位应提交“在线监测系统方案设计报告”,报告中应包含在项目实施中发生的增补变更内容;c)运行管理单位应提交“在线监测系统试运行报告”;d)专项标准中规定的其他报告。11. 5考核内容应能实现技术规范书和产品说明书全部功能。12运行维护责任12.1质量保证期a)设备的质量保证期为安装调试合格,客户和厂商双方正式验收签字之日起24

34、个月;b)在客户遵守厂商规定的运输、保管和使用规则的条件下,从设备正式投运之日起,在质量保证期内因产品质量不良而发生损坏或不能正常运行时,厂商应免费为客户修理或更换。如因客户原因造成的问题,厂商也应及时修复或更换,但费用由客户承担;c)设备在质保期满后,如出现问题,厂商应及时修复或更换,并只收取成本费。12.2技术支持a)装置正式验收完成后,厂商应定期向运行单位询问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掌握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b)厂商对售出的产品进行终身免费技术支持,对客户提出的设备和系统的疑问给予及时准确的解答;c)厂商应提供远程电话技术支持:每周5天、每天8小时服务支持;d)电话无

35、法解决的问题,厂商保证在48小时内到现场抢修。12.3技术培训a)在现场安装前,厂商应派遣至少1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安装指导,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装技术交底和培训;b)试运行阶段,厂商技术人员将对线路运行人员进行监测系统软件的培训。12.4故障查找与备品备件a)在使用寿命期内,如出现异常,厂商应积极配合,及时查找原因;b)提供足够数量的备品备件,数量可按系统规模确定。13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13.1标志13.1.1设备标志在CMA的显著位置应有下列标志:a)产品型号、名称;b)生产厂名、商标;c)出厂编号;d)出厂年月。13.1.2包装标志在包装箱的适当位置,应标有显著、牢固的包装标志,内容包

36、括:a)生产企业名称、地址;b)产品名称、型号;c)设备数量;d)包装箱外形尺寸(mm);e)产品标准号;f)净重或毛重(kg);g)运输作业安全标志;h)到站(港)及收货单位;i)发站(港)及发货单位。13.1.3储运图示和收发货标志包装储运图示和收发货标志应根据被包装产品的特点,按GB 191和GB 6388的有关规定正确选用。13.2包装13.2.1基本要求在线监测产品的包装应符合牢固、美观和经济的要求,做到结构合理、紧凑、防护可靠,在正常储运、装卸条件下,保证产品不致因包装不善而引起设备损坏、散失、锈蚀、长霉和降低准确度等。13.2.2包装环境要求设备包装时,周围环境及包装箱内应清洁、

37、干燥、无有害气体、无异物。13.1.3装箱要求设备包装后,其包装件中心应尽量靠下且居中,产品装在箱内必须予以支撑、垫平、卡紧,设备可移动的部分应移至使产品具有最小外形尺寸,并加以固定。13.2.4分体包装设备如有突出部分,在不影响其性能的条件下,应拆卸包装,以缩小包装件体积。13.2.5产品防护在线监测产品的防振、防潮、防尘等防护包装按GB/T 15464中的有关规定进行。13.2.6随机文件清单随机文件应齐全,文件清单如下:a)装箱单;b)产品出厂合格证明书;c)产品使用说明书;d)出厂前的检验测试报告;e)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文件。13.2.7随机文件包装随机文件应装入塑料袋中,并放置在包装

38、箱内;若整套在线监测产品分装数箱,则随机文件应放在主机箱内。13.3运输包装完整的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雨、雪的直接淋袭,并防止受到剧烈的撞击和振动。13.4储存13.4.1环境条件包装状态下的产品应能适应以下储存环境条件:a)储存温度:-30+60;b)储存湿度:不大于85RH(+35时)。13.4.2储存场所长期储存状态下的产品,其储存场所应选择在通风、干燥的室内,附近应无酸性、碱性及其他腐蚀性物质存在。13.5使用说明书产品使用说明书应给出如何安全和正确地使用本装置的全部信息,其主要内容可在专项标准中明确,符合相关标准。附录A(资料性附录)I1接口交互规范本附录的接口交互规范仅限于I1接

39、口。I1接口交互包括CMA与监测装置之间的自动发现交互、心跳交互、数据交互、读配置交互、调节控制交互、自动上报交互和唤醒交互七个主要过程。从降低功耗考虑,CMA和监测装置都应该采用休眠唤醒技术,并尽可能减少CMA与监测装置的唤醒次数。正常情况下,CMA处于休眠状态,在每个数据交互周期和心跳周期内自动苏醒,激活监测装置,通过轮询方式获取监测数据和心跳信息;在自动采集方式下,CMA也可以被监测装置激活。I1接口的详细交互过程具体规定如下:A.1自动发现交互搜索发现监测装置功能详细交互过程定义如下:图A- 1 自动发现交互具体交互定义如下:CMA在每个心跳周期内,主动苏醒,对所有与之在物理链路层上相

40、连的监测装置发送搜索新装置报文,已经注册入网运行的监测装置,不响应该报文;未注册入网的新监测装置,响应该报文,响应报文包括监测装置的注册所需的各种索引性信息,比如装置种类、ID等。CMA在收到监测装置的响应后,将注册信息发送给主站系统。A.2心跳交互I1接口的心跳交互过程规范如下:图A- 2 心跳交互具体交互定义如下:CMA在每个心跳周期内,主动苏醒,在搜索发现监测装置的交互结束后,依次激活所辖的各监测装置;在收到监测装置的激活响应后,对监测装置发送获取心跳信息的命令;通过心跳信息,CMA获取监测装置的运行状态;根据监测装置的心跳信息, CMA可以向监测装置下发对时、休眠等命令。同时,CMA可

41、以将缓存在本地的监测装置配置命令下发给监测装置,完成监测装置的配置更新。监测装置在交互过程中,处于被动激活状态,自身不主动苏醒,如果被激活后2分钟内没有收到后续命令,则自行回到休眠状态。A.3数据交互I1接口的数据交互过程规范如下:图A- 3 数据交互具体交互定义如下:CMA在每个轮询周期内,主动苏醒,对监测装置进行轮询,以获取监测数据。CMA对不同的监测装置(或者监测专业)采用不同的轮询周期。监测装置在轮询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激活状态,自身不主动苏醒,如果被激活后2分钟内没有收到后续命令,则自行回到休眠状态。A.4读配置交互I1接口的读配置交互过程规范如下:图A- 4 读配置交互具体交互定义如

42、下:CMA被激活或者主动苏醒后,激活监测装置,并对监测装置下发读取配置的命令,监测装置在收到命令后,将配置信息发送给CMA。监测装置在交互过程中,处于被动激活状态,自身不主动苏醒,如果被激活后2分钟内没有收到后续命令,则自行回到休眠状态。A.5调节控制交互I1接口的调节控制交互过程规范如下:图A- 5 调节控制交互具体交互定义如下:CMA被激活或者主动苏醒后,激活监测装置,并对监测装置下发调节、控制等命令,监测装置在收到命令后,立刻进行相关动作,并把动作结果返回给CMA。特别紧急的配置更新和对时命令,也可以通过本交互下发。监测装置在交互过程中,处于被动激活状态,自身不主动苏醒,如果被激活后2分

43、钟内没有收到后续命令,则自行回到休眠状态。A.6自动上报交互I1接口的自动上报交互过程规范如下:图A- 6 自动上报交互具体交互定义如下:监测装置在自动采集方式下,主动苏醒,激活CMA。CMA苏醒后对所有监测装置进行轮询,以获取监测数据。后续过程与数据交互相同。A.7唤醒交互唤醒交互是CMA与监测装置相互唤醒的方式,该交互与具体的通信设备密切相关。在本规范中暂不定义。附录B(规范性附录)I1接口数据传输规约本规范规定了CMA和监测装置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物理接口、帧结构、报文内容结构、传输规则及校验算法等。本规范定义的数据传输规约为应用层数据规范,是CMA与监测装置进行通讯的依据。C.1 物理接

44、口CMA的物理接口分为无线和有线两种。无线接口采用GPRS、WIFI、ZIGBEE、RFID无线射频四种协议;有线接口采用以太网和RS485两种协议。B.2 通信协议对于WIFI、ZIGBEE(2.4G)和以太网三种物理接口采用TCP和UDP协议通信,在TCP通信过程中,监测装置为服务端,侦听端口为8809,CMA为客户端;在UDP通信过程中,监测装置本地端口为8809。对于RS485物理接口采用UART协议,半双工模式通信(波特率9600,无奇偶校验,8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RFID无线射频模块与CMA通过RS232串口通信,采用UART协议(波特率9600,无奇偶校验,8位数据位,1位停

45、止位)。B.3 报文格式分类B.3.1激活/响应监测装置报文格式CMA激活监测装置,以及监测装置向CMA发送响应方式数据报的格式。B.3.搜索发现监测报文格式CMA向监测装置发送搜索新装置数据报,以及监测装置向CMA发送响应方式数据报的格式。B.3.3获取/发送监测数据报文格式CMA向监测装置发送获取监测数据命令方式数据报,以及监测装置向CMA发送响应方式数据报的格式。监测数据不包括图像数据。B.3.4 监测装置发送监测数据报文格式监测装置向CMA主动发送监测数据报文,报文格式与C3.3的响应方式数据报的格式相同。监测数据不包括图像数据。B.3.5获取/发送远程图像数据报文格式CMA向监测装置

46、发送获取远程图像命令方式数据报,以及监测装置向CMA发送响应方式数据报的格式。B.3.6获取/发送心跳信息报文格式CMA向监测装置发送获取心跳信息命令方式数据报,以及监测装置向CMA发送响应方式数据报的格式。B.3.7监测数据发送心跳信息报文格式监测装置向CMA主动发送心跳数据报文,报文格式与C3.6的响应方式数据报的格式相同。B.3.8获取/发送配置信息报文格式CMA向监测装置发送获取配置信息命令方式数据报,以及监测装置向CMA发送响应方式数据报的格式。B.3.9更改配置信息/应答报文格式CMA向监测装置发送更改配置信息命令方式数据报,以及监测装置向CMA发送响应方式数据报的格式。B.3.1

47、0调节控制/应答报文格式CMA向监测装置发送调节、控制指令数据报,以及监测装置向CMA发送响应方式数据报的格式。B.3.11激活CMA报文格式监测装置激活CMA的报文格式。B.4报文基本规范B.4.1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采用数据帧模式,传输序列为二进制字节流。B.4.2数据报文分类本协议规定之数据传输报文格式包括:气象、杆塔振动、杆塔倾斜、导地线微风振动、导线弧垂、导线温度、覆冰、导线风偏、导地线舞动、金具温度、绝缘子串风偏角、绝缘子泄露电流、远程图像及激活、搜索、心跳、控制数据报等。B.4.3校验算法校验方法为CRC16校验算法,详情请参考0。B.4.4帧结构及帧数据排列格式数据通信报使用数

48、据帧模式,对数据帧定义报文头、监测模块标识、帧类型、监测类型代码、报文长度、报文内容(n个数据,n小于等于1024)、校验位(包括报文头+监测模块标识帧类型数据报类型报文长度报文内容)。以下所有值均为16进制数据格式。特别说明:一个监测装置可能会采集、处理、上送多个监测专业的数据,每个监测专业的具体模块,在本文中称为监测模块。通过搜索发现报文,CMA可以获取监测装置的17位编码以及监测装置包含的监测模块的具体信息。下面的帧结构和报文实际上是CMA与各监测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格式。除激活与搜索发现报文外,其余报文均严格遵守下述述帧结构。B.4.4.1帧结构表B- 1帧结构定义报文头监测模块标识帧类

49、型监测类型代码报文长度报文内容校验位2 Byte2 Byte1 Byte3 Byte2 Byte变长2 Byte表B- 1帧结构定义各参数定义如下:报文头:标识在线监测数据报,以16进制值5AA5(10进制值23205)表示。监测模块标识:监测装置中各监测模块的唯一标识,以16进制整数表示。帧类型:按功能对数据帧进行区分、标识。存储上以单字节低四位来表示,高四位保留。具体定义参考附表B- 3帧类型表。监测类型代码:是指监测类型的唯一标识。具体定义参考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入数据规范。报文长度:帧结构中报文内容数据的长度,单位:字节(Byte)。报文内容:监测数据、配置信息和心跳信息中的采集时

50、间格式参见B.4.4.2,排在其余各字段之前;其余各字段排列顺序遵照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入数据规范,比如发送“导线弧垂”监测数据报文时,报文内容如下:表B- 2导线弧垂监测数据字段表所示:报文长度以下3个值所占的字节数采集时间采集时间的值弧垂导线弧垂的值对地距离导线对地距离的值对于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入数据规范中字段类型为数字的值,根据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位数,做如下处理: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的数字乘以100,转换成有符号整数,占用4个字节长度;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的数字乘以10,转换成有符号整数,占用4个字节长度;精确到个位的数字不转换,占用4个字节长度;电池浮充状态,用0表示充电,1表示放

51、电,占用1个字节长度。校验位:数据通信领域中最常用的一种差错校验码,其特征是信息字段和校验字段的长度可以任意选定。本协议中,校验位通过0中所列CRC16校验算法换算得出,校验的内容包括报文中除校验位外所有报文数据(即包括报文头、监测模块标识、帧类型、监测类型代码、报文长度、报文内容数据)。表B- 3帧类型表序号类型值含义10x01激活报(CMA监测装置)20x02激活应答报(监测装置CMA)30x03搜索发现报(CMA监测装置)40x04搜索发现应答报(监测装置CMA)50x05监测数据问询报(CMA监测装置)60x06监测数据应答报(监测装置CMA)70x07远程图像数据问询报(CMA监测装

52、置)80x08远程图像数据应答报(监测装置CMA)90x09心跳信息问询报(CMA监测装置)100x0a心跳信息应答报(监测装置CMA)110x0b配置信息问询报(CMA监测装置)120x0c配置信息应答报(监测装置CMA)130x0d更改配置信息命令报(CMA监测装置)140x0e更改配置信息应答报(监测装置CMA)150x0f调节控制报(CMA监测装置)160x10调节控制应答报(监测装置CMA)170x11激活报(监测装置CMA)B.4.4.1.1帧数据排列格式除特殊说明,整形(占2 Byte)、长整型(占4 Byte)均采用低位字节在前方式存储:即字节由低B1到高Bn 上下排列,字节位由高b7到b0左右排列,格式如下表所示。 表B- 4帧数据排列格式b7 b6 b5 b4 b3 b2 b1 b0B1 字节b7 b6 b5 b4 b3 b2 b1 b0B2 字节b7 b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