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田耕宇_第1页
中国文学史 田耕宇_第2页
中国文学史 田耕宇_第3页
中国文学史 田耕宇_第4页
中国文学史 田耕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中国文学史 主讲 :田耕宇导 论一、文学史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二、文学史学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过程;(二)、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三)、给作家、作品、流派、思潮正确的评价;(四)、反思过去、评价过去、服务现实。第一讲 神话第一节 神话的范畴一、神话、神话产生的原因、神话的基本特征 神话是自然和社会生活在人类先民头脑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它具有丰富的想象特征,它不是一种自觉的象征艺术,而是一种暧昧的象征艺术,它的内容和形式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 二、神话与宗教的区别(一)神话与原始宗教(二)神话与教会宗教 教会宗教的特点: 1、有教会组织; 2、有至高无上的崇拜

2、偶像;3、有支配信仰的权威,如教皇、法师;4、有完整的伦理和哲学体系;5、有系统的教义教规;6、有专职的神职人员,如牧师、方丈,而原始宗教的巫师非专职;7、有开展宗教信仰活动的场所;8、有自觉的宗教意识。第二节 中国神话要籍简介 山海经 庄子和列子 楚辞 淮南子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词典(今人袁珂辑)第三节 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简介一、创世纪神话(一)天地创造神话(南方系统) 关于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徐整的三五历记 苗族的 盘王书 托名任鲂的述异记)(二)造人神话(北方系统) 关于女娲造人与“修补”天地的传说二 、 英雄神话(一)洪水神话 1、女娲补天; 2、鲧与大禹;(二)氏族斗争神话 炎黄之争 (

3、三)与自然斗争的神话 1、精卫填海; 2、夸父逐日; 3、后羿射日; 4、嫦娥奔月; 第四节 神话的命运一、神话的历史化与历史的神话化 ( 一)神话的历史化 视神话为历史; 对神话的删改; (二)历史的神话化二、神话的哲学化与哲学的神话化 (一)神话的哲学化 庄子; 列子; (二) 哲学的神话化三、神话的文学化与文学的神话化(一)神话的文学化 庄子; 离骚;(二)文学的神话化 关于后代的神话创作: 干宝的搜神记; 李朝威的柳毅传 蒲松林的聊斋志异) 思考题: 1、文学现象(名词解释) 2、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3、原始宗教与教会宗教的区别; 4、教会宗教的特点;第二讲 先秦文学史第一节 先秦

4、文学的时代背景与基本特征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主经济开始解体,分封制下的宗法等级制度开始崩溃。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使周王室的天子地位名存实亡。二、诸侯们为争夺天下而纷纷改革,由此动摇了周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主为宗、以孝为本”的政治、道德、宗教混一的宗法思想,为当时思想界的活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一、古歌谣 劳动、音乐与诗歌节奏和语言形式的关系二、“诗三百”(一)周代采诗制度与“诗三百”的收集整理(二)“诗六义”: 毛诗正义:“风雅颂者, 诗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文心雕龙比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者,蓄愤以斥言;兴者,环譬以寄讽” 文心雕龙诠赋:

5、“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言志。” 宋人胡寅斐然集引李仲蒙语“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三)“诗三百”的思想内容1、颂、大雅,映的阶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史诗、宗教、政治生活);2、二雅、国风反映的社会性质变革与社会意识的转变(忧生之嗟);3、小雅、国风中的士阶层(文人入世与出世、希望与失望);4、国风中的农奴与平民题材(控诉社会不平与抒写不满);5、爱情、婚姻与妇女问题(妇女的愿望与追求)。(四) “诗三百”中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1、阶级的分化与下层知识分子生存的苦恼与牢骚 (不平之鸣)2、下层知识分子的特殊地位与政治眼光,以

6、及对统治者的关系 (直谏当道)3、从政文人受打击、陷害与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怨愁和愤懑 (抒愤与批判) 4、政治失意与回避现实 (隐逸之风)5、下层知识分子人格的二重性。(五)“诗三百”中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作品及其意义1、 “诗三百”中的大量爱情诗是最富有抒情性和人性的成分;2、 “诗三百”中的爱情诗表现出人民在爱情问题上的淳朴与严肃,统治者对其的歪曲,表明了他们的无知;3、 “诗三百”中的爱情诗表现出爱情、婚姻与宗法礼教的矛盾冲突,以及悲剧的产生;4、夫权制的确立与庸俗社会意识操纵下的舆论,使妇女在爱情、婚姻与家庭悲剧中承担着最大的牺牲。(六)关于“氓”诗1、“氓”诗所表现出的婚姻与经济的关

7、系;2、 “氓”诗与汉乐府上山采蘼芜及孔雀东南飞;3、如何看待氓的始乱终弃;4、 “氓”诗所表现出的妇女悲剧;5、 “氓”诗的审美价值。 思考题:1、解释“诗六义”;2、试论诗经中的下层知识份子形象;3、试论诗经中有关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诗歌及其意义;三、屈原与楚辞(一)屈原与楚辞 文心雕龙辩骚:“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 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人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材乎!”(二)楚辞的风格因素及其成因 1、先秦南方文化的形成与特色 2、楚辞句型 : I xxx兮xxx I I xxx兮xx I ; I xxx之xx兮,xxx之xx I ; I xx兮xx,x

8、x兮xx I ; I xxxx,xxx些(兮)I ; Ixxxx,xxxx I; 3、楚辞语言的地方特色 4、楚辞对赋法的发展 5、楚辞的比兴艺术与审美意识的深化 6、楚国的巫风盛行与楚辞的浪漫风格附:关于九歌九歌为组诗,共11首,其基调爽朗而生气勃勃,可以看成是一部大型的祭神歌舞剧。它大致可以分外几部分:1、东皇太一祭宇宙大神,可以看成是序曲迎神曲。2、东君祭日神,云中君祭云神。3、大司命少司命大司命是管人类生死的男神,少司命是命运女神,二人是情人。4、湘君湘夫人分别为湘水男女神。5、河伯祭黄河神。6、山鬼祭山神,一说为巫山女神。7、国殇祭人间英雄。8、礼魂可以看成是尾声送神曲。关于九歌的风

9、格问题。(三) 屈原精神及其形成 1、屈原的人本思想: 春秋战国以来改革思想家们“非天命,重人事”的人本思想得到发展,屈原是代表之一。 2、屈原的美政思想: 以德政治国; 既法先王,亦法后王; 重规矩法度,也重仁义修身; 集儒家的仁厚与法家的刚毅于一身。 3、屈原的人生态度: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生态度,为了理想不惜以死抗争。4、屈原的爱国精神: (注意以下特定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爱国主义概念的复杂性; 南方民族的民族自尊; 战国士阶层国家观念的淡薄; 眷怀楚国、楚王与人民的具体背景与内容 5、屈原的批判精神: 屈原的批判精神是与先秦诸子思想的理性精神合拍的。思考题:1、楚辞; 2、简述楚辞

10、比兴艺术与审美意识的深化;3、写出“九歌”各篇的篇目; 第三节 先秦散文一、先秦历史散文 (一)卜辞经文与历史散文的关系中国散文的发生 (二)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墨子说:“吾见百国春秋。”(隋书李德林传)1、尚书: 王充论衡称为“上古帝王之书。”相传为孔子据史料编纂而成,秦火以后失传。关于今、古文尚书:尚书的特点:(1)以记言为主,标明时间顺序,含夏、商、周三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史料。(2)语言简奥难懂,韩愈云“诘屈聱牙”。鲁迅认为是当时的口语。其中有神话传说,但后来的儒生多有改写,个别地方有夸张描写,如“流血漂橹”。今古文尚书之争:2、春秋 春秋各国的史书都佚失了,只有孔子以鲁史为主,根据周王

11、室及各国保留的史料编纂的春秋留存,它有明确的时间顺序,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春秋以记事为主,全书仅16372字,记载数百年间事,难以说明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和结果,王安石称为“断烂朝报”,如果不借助左传的确如此。 四库提要史部总叙说:“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亦不知所以褒贬,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 3、国语 计21卷,成于战国,记载西周末到战国初(-967 -453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国语记事颇带传奇性和戏剧性,且不乏虚构和夸张成分。 国语相传是左丘失明所作,其写历史近于瞽史诵史,有较大的艺术想象与加工是很自然的

12、,这或许是国语文学性较强的原因。 4、左传全书180273字,记载了250年的历史,其内容和形式有以下特点:1)有强烈的揭露性、批判性和民本思想;2) 叙述的周密完整与详略互见,能完整地体现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果,在展现人物的言行活动时去探索规律性的东西;3)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创造; 例如 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恶伐许周郑交兵等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揭示郑庄公的性格发展。4) 重大事件与生活细节的有机结合,表明作者视野已触及到历史的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5)善于就史实作画龙点睛的议论,开后世史论赞颂之体,奠定了我国历史散文叙事与史论相结合的传统,对史记影响很大。5、战国策作者不可考,刘

13、向校书时命名。 刘向说:“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之筴(策),宜为战国策。” 可能是战国时策论与传说的汇编,共计235年间的事(-455年-221年),33篇按国序排列12国。1)战国策的思想特征: A、策略至上; B、崇尚功利; C、尚贤思想。 2)战国策的文学特征: A、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B、明畅通俗的语言特色; C、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文体风格,尤其是赋体因素的表现即: 铺张扬厉、曲终奏雅; 辞彩的华丽与堆砌; 析而言之的句型;思考题:1、“春秋三传”;(填空)2、简述左传的文学特征;3、简述战国策的文学特征; 二、 先秦诸子散文(一)先秦诸子散文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特征 1、“天子失官,学

14、在四夷”,文化的垄断被打破; 2、动荡的社会与“礼崩乐坏”以及私人著述的风气; 3、士阶层参与政治的强烈愿望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4、先秦诸子散文偏重探讨人生道德和社会伦理与时代的关系; (二)论语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接问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关于论语的注本: 1、何晏论语注疏 2、朱熹论语集注 3、刘宝楠论语正义 4、杨树达论语疏证 5、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的文学因素及价值第一部私人的学术著作;继承了先秦历史散文中语录体的形式,在记人、记事、记言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可以视为第一部文 人创作的语录

15、体散文。 附:孔子思想及其评价(三)孟子1、孟子思想简介A、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积极发展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者谓之一夫”; “君视臣为手足,臣则视君为腹心,君视臣为犬马,臣则视君为路人,君视臣为土荠,臣则视君为寇仇。”B、孟子主张性善: “恻隐之心(仁) ,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礼)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 ;人皆有之。”C、对战国天下言利持否定态度2、孟子思想评价 孟子对孔子仁学的发展以及“君轻民贵”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是在战国大乱、天下交相言利的背景下,孟子想用“礼”来维系社会,较之孔子更加迂阔和保守。3、

16、孟子的文学成就 A、承继了论语的语录体且发展为回忆录的形式,对说话的场面、原因、过程、内容、口气、表情细致生动的记述,从记言到记事的发展,显示了先秦散文的发展趋势。 B、善于以故事为譬喻,作为类推的前提。 C、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并寄托于故事的叙述和描绘之中。(四)荀子1、荀子生平和事迹: 见史记“孟轲列传”“荀卿列传” 荀子共33篇,其特点是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典章制度和教育多方并且自成体系。 荀子注本以唐代杨倞的注和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较好。2、荀子的思想: 建立在性恶说基础上的礼、乐、法术思想(理论基础); 由性恶说引出的关于“礼”的思想(规范手段); 由性恶说引出的关于“法”的思想(强

17、制手段); 由性恶说引出的关于“学”的思想(教化手段);3、荀子的文学特点与庄子比较,相同的是大量设喻,不同在: A 庄文思想跳跃,形象飞动,发人奇想,出人意外。 荀文思想严谨,逻辑严密。 B 庄文语言挥洒自如,常借寓言将形象铺衍为故事来发挥。 荀文语言规范常将铺衍的故事或寓言浓缩为一个比喻(如劝学)。 C 庄文立意隐而不显, 荀文立论鲜明突出。故在先秦散文家中,庄类诗人,荀似学者。散文到荀子手中已经有严密的语言论证和较抽象的理论文字。(五)墨子 墨子一书,刘向认为71篇皆后学所为,现存53篇,大多为长篇大论,这与论语的只言片语不同。 墨子的注本以清代孙诒让墨子闲诂较好。1、墨子的思想:从八个

18、方面反映了战国下层民众的要求和愿望,显示出朴实与幼稚的特色。 j 兼 爱 k 非 攻 l 尚 贤 m 天 志 n 明 鬼 o 尚 同 p 节 用 q 节 葬2、墨子的贡献 在理论性散文方面的贡献,集中表现在“类”“故”两个逻辑概念上。 “类”在墨子中用得多,且作为类推方法和类概念使用 “故”在论语中用了12次,在墨子中用了355次,且已经是独立的逻辑概念范畴。 墨子以“类”概念把握事物的联系性,以“故”概念深入探求事物的因果性,不仅在中国逻辑史上,而且在中国散文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六) 庄子 庄子: 汉书艺文志言52篇,现存33篇。内篇7章为庄子所做,外篇15章、杂篇11章,出于门人后学。

19、注本: 以魏晋向秀、郭象的最有名 清代人郭庆藩庄子集释 今台湾学者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思想: 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庄子指名道姓攻击儒、墨,而不屑与诸子争论。1、庄子的“道”: 集中在内篇大宗师阐述,认为道是超乎事物之外的绝对精神。 “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无处不见,但又不是一种规律。2、庄子的认识论: 集中在 外篇知北游论述,是典型的不可知论。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由于不可知论,庄子主张人们不要妄断是非。 3、庄子的思想方法: 庄子的思想方法归根到底是“相对主义”,这与老子思想有辨证因素不同。内篇 齐

20、物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等同、划一)判断是非是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4、庄子的人生态度: A 逍遥: 与道混同为一、与物混同为一,以取得绝对的超越一切的主客观局限的精神自由,集中在内篇 逍遥游反映。 B 养生: 目的是要把握人的短暂一生,使人与物合而为一,抛掉人的情欲,进入无思虑、无感情的状态。C 滑头哲学: 逍遥与养生固然高妙,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所以,庄子也讲一点中庸。外篇山木讲一棵树因“不材”而能享天年,一只鹅却因“不材”而遭烹,其弟子问他该怎样处理这个矛盾,庄子答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而且还要随时变换位置,顺其自然。5、庄子的批判精神: 庄子

21、不满现实,认为“诸侯之门仁义而存焉?”且以不合作的态度对待现实,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6、庄子的文学观: 在实践与理论上是矛盾的。他主张“弃圣绝智”、“得意忘言”,但他却以洋洋十余万言来表达思想。 否认文学的思想是消极的,但他“得意忘言”的思想又对后世的文论、诗论以及诗歌的创作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7、庄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A、以丰富的想象力来驾驭其所用的譬喻,在先秦诸子中尤其突出; B、文章充满韵律美,艺概说:“文之神妙,莫过于飞(动)”,而庄子文法“断续之妙,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文心雕龙诸子:“庄周述道以翱翔。”说明他创作思想的跳跃与想象的飞动。构成庄子文章韵律美的因素:

22、A、设喻的事实丰富多彩和出入意表; B、无论设喻还是说理都有一个中心一以贯之; C、语言的运用不拘泥、不滞重,有流动之美; D、在极端自由的语言形式中有时插入整饬的文字在节奏上产生一种韵律美。思考题:1、简述先秦诸子散文产生的主要原因:2、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征:3、简述孟子散文的文学成就:4、简述荀子与庄子文学特点的异同:5、简述庄子文章的艺术风格:第三讲 汉代文学史对汉代文学的总体评价及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评价:先秦是我国文学的发轫期,两汉是文学自觉意识的酝酿期,作家的创作心理逐渐自觉,本期文学有古典主义色彩。注意的问题: 1、楚文化对汉代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 2、汉代经学对文学内容和

23、形式的影响;A、汉代文人诗歌是在经学的重压下发展起来的,故步履沉重,成就不大,与之相反汉代乐府民歌却健康成长与繁荣。B、汉代文学与学术分离的第一个成果是赋体文学,是文人诗歌畸形萎缩的代偿,在文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C、汉代散文直接继承先秦散文的传统,依然兼具文学与学术的意义。因此,汉赋的纯文学地位才显得尤为重要。思考题:简述你对汉代文学的总体评价; 一、汉代诗歌与经学的关系(一)汉代经学的确立: 1、确立的过程;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天人感应”学说;(二)“诗三百”的经学化: 1、先秦原始儒家以“诗三百”为教材,确定了诗歌的美刺、教化和知人论世的作用,但同时也为汉人歪曲“诗三百”奠定

24、了基础。 2、 “诗三百”被列为五经之一,是汉儒将孔子“诗教说”推向唯心主义的极端,服务于西汉大一统的目的。 3、诗经学与春秋公羊学合流,成为汉儒“天人感应”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诗三百”的经学化,以教条和迷信窒息了它的生命,并且导致了解经晦涩沉闷的学术风气,和引经据典的陋习。(三)、汉代文人诗歌创作的畸形萎缩(原因)1、 “诗三百”的经学化: 严重地阻碍了汉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上的创造性,导致了汉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摹仿倾向。 文人诗几乎都是四言诗,后来萧统辑文选只收苏、李五言诗(后人拟作)。2、乐府在汉代的地位: 挚虞文章流别论说“五言者于俳优娼乐所用者。” 四言处于正统地位,武帝时

25、设乐府,后来孔光上书说乐府 诗“不应诗法”,多为郑卫之音,故哀帝时罢乐府。 3、汉代文人诗歌创作状况: 在理论上把“颂”定为“诗之正经”(郑玄诗谱序) 要求气概雍容尔雅,有中和之美。实际上汉代文人诗歌只是诗经“颂”诗的翻版,形式和内容都不可取。 4、汉代文人诗歌创作畸形萎缩的历史教训:尊“诗三百”为经实际是把“诗三百”鲜活的生命和艺术魅力给扼杀了,雅、颂精神连同四言形式的神化,推迟了诗歌艺术的发展。5、五言的汉乐府只是一股潜流,所以,汉末建安文人的五言诗才具有革新的意义。(四)汉代乐府民歌1、概念:乐府署乐府诗歌 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收集上至陶唐氏,下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是研究古代乐府诗最重

26、要最完备的典籍; 李善文选和徐陵玉台新咏:是最早搜集乐府诗的。 2、乐府诗的分类: 宋代郑樵通志分为53类; 郭茂倩乐府诗集分为12类,有4类与汉乐府相关: A、郊庙歌辞; B、相和歌辞; C、杂曲歌辞; D、鼓吹曲辞。乐府诗集的体例特点: 以乐府古辞放在前面,文人拟作放在后面,为研究民间诗歌对文人创作的影响提供了方便。乐府诗集选编的不足: 有时代与作者的误失;有些与诗歌无关的东西(如谶辞)被收入;有漏选。3、汉乐府的文学史地位: A、诗歌形式的突破; B、题材的现实性、主题的深刻性和批评性。思考题:1、简述你对汉乐府文学史地位的看法;2、汉乐府(名词解释)3、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把乐府分为哪四大

27、类? (填空) (五) 汉代赋体文学1、赋的概念: A 一种“直陈其事”的表达形式; B 发展为“诗三百”的一种创作方法(赋、比、兴); C 一种“不歌而诵”脱离了音乐的讲唱形式; D 一种文学体裁; 汉赋的得名,是建立在以上三种意义上的。 汉赋的文体特征:“铺采攡文”、直陈其事的表现手法。2、赋体称谓的来源: 根据荀子文章“因为赋曰”而得名。3、汉赋三体及其源头: A 四言赋:来自先秦北方诗歌、韵文、和荀子说理赋。 参考篇目:刘胜草木赋、孔臧蓼虫赋、公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 B 骚体赋:继承楚辞传统,经历了汉初、武帝时代、武帝后三个阶段。分别以贾宜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和班婕妤捣素赋

28、、刘向九叹为三期代表作; C 散体赋:兼有先秦诗、骚、散文三种文学样式的特点,是典型的汉赋文体,最能代表汉代赋家吸收前人成果、进行创造性劳动 的结果,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主客问答形式 。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4、汉赋繁荣的历史原因 (1)汉初骚体赋与汉代楚文化的地位: 对楚文化的提倡和汉初骚体赋的繁荣,为武帝时代南北文 化的合流和散体赋的勃兴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武帝时代散体赋的繁荣: 国家的统一强大、文化思想的兼容并蓄、儒学的一尊并兼 采众家,大融合表现在文学领域,是作家与时代精神的契合,以及在文学形式与内容上的探索与突破,其成果就体现为散体赋的勃兴。5、汉赋的文学史地位:(1)从

29、文学与学术关系看:汉赋是汉代文学与学术分离的第一个成果;(2)汉赋的题材意义:汉赋的题材主要是咏物,山川宫殿、城池园囿被理想化目的是歌功颂德,但从一个方面也把人的劳动创造成果展现出来;(3)对艺术规律探索的意义:虽然汉赋最终走向了形式主义,但对艺术规律的探索,如对称美的运用,使其在先秦文学与后来的骈文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而骈文对近体诗的影响极大,因此其意义不言而喻。 思考题:1、“汉赋三体”是指哪三体?(填空)2、简述汉赋的文学史地位;3、“赋” 与“汉赋”(名词解释)(六) 汉代散文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汉代人又叫太史公书;在汉代史记的流传很艰难,作注的只有两家,且注文散失,而为

30、汉书作注的二十几家,到唐代史记才与 汉书并驾齐驱,明代以后,史记的地位才高于 汉书。原因是史记对汉高主和武帝不恭敬,且有纵横家色彩,不利于中央集权。(2)日本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是很好的参考资料。(3)史记三家注: A 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特点: 注不破经,不怀疑原文,个别地方对原文有补漏。 B 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特点: 不满史记集解而作,既注正文,也为史记集解做注,不受“疏不破注”的影响,对史记集解纠谬颇多,对原文也进行辨证。 C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特点: 既注正文,也为前人的注加注,对历史地名考证贡献很大,但注文冗长也有不少错误。 三家注以史记索引地位最高,北宋时三家注合编并附于史记

31、原文后。2、司马迁的史学观:(1)注意从历史的整体出发,全面综合地考察研究问题: 把社会各阶级、阶层、行业放在一个历史的整体去分析各自的作用,相互间的关系; 以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表现作者对历史和社会、人生的整体认识; 突破孔子“尊王攘夷”的狭隘民族思想,不仅重视大一统的国家,也重视与外国的关系;(2)重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先秦诸子在经济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认识上是头倒置的,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道德伦理高于一切、墨子的重农抑商等。司马迁在平準书河渠书货殖列传中论述了交换规律、经济关系以及经济与国家富强的关系,对手工业与商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3)重视下层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2、,如对游侠和农民起义的记载。3、 史记的文学特征强烈的文学性与巨大的历史感的和谐统一(1)严格的求实精神: 扬雄说司马迁“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虞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求实精神反映在: 对史料的认真研究; 叙述史事不搀杂个人的好恶,务求历史的真实。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史事单独评价; 敢于面对真实,不怕犯忌,再现历史真实。(2)共性与个性在记传形式中的完美统一: 个人传记与类传兼用,如项羽本纪滑稽列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3)寄褒贬于叙事与论赞之中:(4)通俗化、个性化的语言特色: 如见到秦始皇的描写,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反映了项羽雄心勃勃、睥睨一切的形象;刘

33、邦说:“大丈夫生当如此”表现了刘邦对富贵权势的渴求。4、从文学角度看史记文章的四种类型(1)文学性一般,历史感强,可作信史的文章: 如秦本纪陈涉世家卫青霍光列传;(2)文学性强,历史感亦强,既是信史,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文章: 如始皇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3)历史感较差、文学性很强,只能看作文学作品的文章: 如白正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列传管子晏婴列传;(4)历史感一般,文学性强,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章: 如项羽本纪及写苏秦、信陵君、孟尝君、孔子等的文章。思考题:1、简述史记的文学特征 ;2、简述史记“三家注”的长处与不足; 汉 书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

34、、十二列传,共一百篇。2、班固的历史观较之司马迁落后得多,但汉书一般还是能做到实录,对当时社会也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3、汉书的文学性不及史记,表现在: (1)好用古字; (2)崇尚藻饰; (3)排偶倾向; (4)文章艰深;4、班固的思想:主观上是折衷主义者,立场在经学方面,对哲学有贡献。但不拘于经学不囿于一家,故思想与经学常发生冲突。作为史学家和经学家,班固的思想是二元矛盾的。小结:汉代的散文,文学与学术还没有分离。第四讲 魏晋南北朝中古文学史 概说:铃木虎雄中国诗史提出“文的自觉”概念:(一)历史评价的局限性:(二)中古历史特点及对文学的影响: 世族政治、庶族的反作用、民族的大融合与文学的关

35、系(三)中古时期的社会思想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刑名之学与清峻的文学风格、 玄学与正始文风、 佛学的影响(四)中古时期文化出现的新情况: 私家著书的风起云涌、绘画艺术的独立(五)中古文学的特点及其成就: 文学理论与思潮的迅速发展; 文学的自觉; 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或成熟和定性、或开始萌芽; 建立在汉语语言基础上的文学语言与技巧的成熟:声律、典故、骈偶、修辞 一、中古文学史大略(一)建安文学(184-240):代表人物:三曹、七子 正始文学(240-265) :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二)太康文学 (265-290) :代表人物: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张华、张载、张协或张亢

36、、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 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三)玄言诗:郭璞、许珣、孙绰;(四)山水文学:陶渊明、谢灵运、鲍照 。(五)永明文学: 谢眺、沈约:声律学的奠基、骈文的兴起、诗歌的律化; 文论的繁荣期: 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 任昉文章缘起; 萧统文选“事出乎沉思,而义归于翰藻”的选文标准; 江淹、何逊、吴均、阴铿等作家;(六)宫体文学: 徐陵“撰录艳歌”的玉台新咏;(七)北方文学: 颜之推颜氏家训;杨衒之洛阳迦兰记; 郦道元水经注。二、思想解放与建安文学(一)东汉末年的政治状况: 1、高利贷、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 2、宦官专政; 3、党锢之祸; 4、军阀割据。(二)建安风

37、骨的内涵: 1、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气多。” 2、唐诗人元稹说:“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文遒壮。” 3、刘师培说: A “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迁蜕之由,可得而说。两汉之时,户习七经,虽及子家,必缘经术。魏武治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便趋清峻”; B “建武以还,士民秉乱,迨及建安,渐尚通侻,侻则侈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 C “汉之灵帝,颇好俳词,下习其风,益尚华靡,虽迄魏初,其风未革”; D “献帝之初,诸方棋峙,乘时之士,颇慕纵横,骋词之风,肇端于此”。4、鲁迅概括为“清峻、通侻、华丽、壮大”思考题:1、简述中

38、古文学的特点及成就 ;2、建安风骨的内涵;3、 古诗十九首 (名词解释)4、简述古诗十九首的主题;三、正始文学(附古诗十九首)(一)正始文学发生的背景: 1、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 2、士族制度的进一步确立;(二)正始文学代表人物: 正始名士:夏侯玄、何晏、王弼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1、玄学之争及实质: (1) 三玄老庄易; (2) 四本才性(离异、合同); (3)三理声无哀乐、养生、言意之辨; 2、魏晋玄学与文学: (1)人的觉醒与文学;附古诗十九首; (2)才性之争与文学; (3)言意之辨与文学(三) 嵇康与阮籍1、对嵇、阮的评价: 刘勰说:“嵇志清峻,

39、阮旨遥深”; “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儁侠,故兴高而采烈”; “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2、嵇、阮的政治立场:皆拥曹魏而反司马氏;3、政治理想: 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要恢复真名教,反对假名教;阮籍则调和名教与自然;4、处世态度: (1)相同点:在避世、隐逸、狂达、任诞、饮酒、服药、清谈上一致; (2)不同点:嵇康“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峻直中锋芒毕露;阮籍“口不臧否人物”,狂达中见圆滑;5、文学成就: 陈祚明说:“叔夜倖直,所触即形,集中诸篇,多抒感愤,招祸之故,乃亦缘兹,夫尽言刺讥,一览易识,平时尤不可,况得意如仲达父子哉!” 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

40、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思考题:1、解释“玄学”;2、简述嵇康与阮籍文学成就的异同 ;3、了解“竹林七贤”代表人物在文学及哲学上的贡献;4、了解“正始名士”代表人物在文学及哲学上的贡献;四、两晋文学 刘勰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彩褥于正始,力柔于建安。”(一)时代背景: 1、八王之乱; 2、士庶之争与文学风气;(二)太康士族文人与文学: 太康士族文学以三张二陆两潘(张华、张载、张协或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为代表; 1、陆、潘与石崇等人谗仕贾谧,号称“文章二十四友”,垄断了晋初文坛,他们既热衷仕进,又惧怕政治风云翻覆,故其诗风格调

41、低沉,充满矛盾; 2、他们感慨人生苦短,又惧怕政治翻覆,故主张即时行乐; 3、对艺术形式的刻意追求是晋世文人的又一特点,工求对偶、用典、词藻,开骈文和用典风气; 4、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在太康诗歌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是建安以来不曾有过的。 如:陆机赴洛道中作: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它如左思、张协等人都有较多写景诗,虽不完全为写景,但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并写进诗中,这是前人少有的。(三)玄言诗: 1、文学史家称玄言诗是“正始余音”,因其是清谈玄学的继续,并在诗歌中扩大了正始诗歌的谈玄成分。东晋南渡后,士族大都醉生梦死,在

42、玄学中求得安慰,加上佛学兴盛,玄释结合,人们在诗歌中大谈玄理,文学的情感和形象失去了,钟嵘评当时文章“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 2、郭璞、刘琨与左思: 郭璞的游仙诗虽然是玄言诗,但其中对门阀制度不乏刺讥,对屈居人下,不能伸展自己的才能充满愤激之情,诗品说:“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刘琨流传的诗歌只有三首, 诗品称其“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 左思的代表作是“三都赋”与八篇咏史诗。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四) 晋宋山水文学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以追新。” (文心明诗) 1、山水文学的概念及陶、谢的异同;2、山水文学与玄言的关系;3、山水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神话时期对立期 先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