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火灾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_第1页
建筑火灾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_第2页
建筑火灾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_第3页
建筑火灾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_第4页
建筑火灾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火灾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有什么特征?根据室内火灾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可将火灾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火灾初起阶段、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火灾熄灭阶段1. 初起阶段室内发生火灾后, 最初只是起火部位及其周围可燃物着火燃烧。 这时火灾好象在敞开的空间里进行一样初起阶段的特点是 : 火灾燃烧范围不大,火灾仅限于初始起火点附近 ; 室内温度差别大、在燃烧区域及其附近存在高温, 室内平均温度低 ; 火灾发展速度较慢,在发展过程中火势不稳定 ; 火灾发展时间因点火源、可燃物质性质和分布、通风条件影响长短差别很大根据初起阶段的特点可见, 该阶段是灭火的最有利时机, 应设法争取尽早发现火灾,把火灾及

2、时控制消灭在起火点。为此 . 在建筑物内安装和配备适当数量的火火设备。设置及时发现火灾和报警的装置是很有必要的初起阶段也是人员疏散的有利时机, 发生火灾时人员若在这一阶段不能疏散出房间, 就很危险了。 初起阶段的持续越长,就有更多的机会发现火灾和灭火,并有利于人员安全撤离2. 全面发展阶段在火灾初起阶段后期 . 火灾范围迅速扩大,当火灾房间温度达到一定值时,聚积在房问内的可燃气体突然起火, 整个房问都充满了火焰, 房间内所有可燃物表面部分都卷人火灾之中, 燃烧很猛烈, 温度升高很快。 房间内局部燃烧向全室性燃烧过渡的这种现象通常称为轰燃。轰燃是室内火火最显著的特征之 . 它标志着火灾全面发展阶

3、段的开始, 对于安全疏散而言。 人们若在轰燃之前还没有从室内逃出,则很难幸存。轰燃发生后,房问内所有可燃物都在猛烈燃烧。放热速度很大 . 因而房间内温度升高很快。火焰、高温烟气从房间的开口大量喷出 . 把火灾蔓延到建筑物的其他部分室内高温还对建筑构件产生热作用 . 使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下降,甚至造成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倒塌破坏。耐火建筑的房间通常在起火后, 由于其四周墙壁和顶棚、 地面坚固, 不会烧穿,因此发生火灾时房间通风开口的大小没有什么变化, 当火灾发展到全面燃烧阶段,室内燃烧大多由通风控制着,室内火灾保持着稳定的燃烧状态。 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持续时问取决于室内可燃物的性质和数量、通风条件等

4、为了减少火灾损失, 针对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特点, 在建筑防火设计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在建筑物内设置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防火分隔物,把火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火灾大面积蔓延 ; 选用耐火程度较高的建筑结构作为建筑物的承重体系, 确保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不倒塌破坏, 为火灾时人员疏散、 消防队扑救火灾,火灾后建筑物修复、继续使用创造条件。3. 熄灭阶段在火灾全面发展阶段后期, 随着室内可燃物的挥发物质不断减少, 以及叮燃物数量减少,火灾燃烧速度递减, 温度逐渐下降当室内平均温度降到温度最高值的 BO%时,则认为火灾进人熄灭阶段。随后,房间温度下降明显,直到把房问内的全部可燃物烧光,室内外温度

5、趋于一致,宣告火灾结束。该阶段前期,燃烧仍十分猛烈,火灾温度仍很高。针对该阶段的特点,应注意防止建筑构件因较长时间受高温作用和灭火射水的冷却作用而出现裂缝、下沉、倾斜或倒塌破坏,确定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并应注意防止火灾向相邻建筑蔓延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规范5.1一般要求5.1.1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设计时, 应为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准入制度的产品。5.1.2 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建筑规模、使用人员特点等因素选择和设置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5.1.3 设置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时,应采用消防应急标志灯或消防应急照明标志复合灯具;非灯具类疏散指示标志可作为辅助指示标志。5.1.4

6、消防应急灯具连接的主电供电方式与控制方式应保证在火灾发生时,能使所有消防应急灯具全部切换到应急工作状态。5.1.5 带有台阶、坡道和自动扶梯等人员密集场所、 容易引起人员恐慌的场所应急照明投入时间不应大于 0.25s ,其它场所的应急投入时间不应大于 5s。5.1.6 给消防应急灯具供电的回路 (包括集中电源型消防应急照明系统的应急供电回路)中严禁设置可关断灯具充电及关断灯具应急状态的灯开关装置、 插座及其它负载。5.1.7 在正常电源工作状态下, 允许设置开关控制消防应急照明灯具的工作, 但该开关不应影响消防应急照明灯具从正常工作状态转入应急工作状态。5.1.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控制系统

7、由正常供电状态转入应急工作状态、由应急工作状态转入正常工作状态。5.6疏散指示标志牌的设计5.6.1 各类疏散指示标志牌只能作为系统的辅助指示标志,设置在 2个消防应急标志灯指示的疏散线路之间。5.6.2 蓄光型标志牌应设置在正常照度不低于 25lx 的荧光灯光源环境或正常照度不低于 40lx 的白炽灯光源环境内。5.6.3疏散指示标志牌应设置在地面或 1m以下的墙面上。5.6.4疏散指示标志牌不应设置在可改变指示方向的疏散线路上。5.6.5在疏散线路中不应设置与应急疏散无关的标志牌。6.2消防应急标志灯的设置6.2.1下列部位或场所应设置指示出口的消防应急标志灯:1 建筑物内的安全出口;2

8、多层、高层建筑中各楼层通向疏散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前室的门口;3 公共建筑室内最远点至房间疏散门距离超过 15m的房间出口;4 在地面首层无障碍出口处应设置肢残人员标志,并在各层消防电梯口设置肢残人员标志。6.2.2 指示出口的消防应急标志灯的设置应符合下述要求:1 应设置在出口门的内侧,其标志面应朝向建筑物内的疏散通道;2 应设置在出口门的上方居中或门的旁边,底边离门框距离不大于200mm。6.2.3下列部位或场所应设置指示疏散方向的消防应急标志灯:1 疏散走道拐弯处;2 地下室疏散楼梯间;3 超过 20m的直行走道、超过 10m的袋型走道;4 人防工程;5 避难间、避难层及其他安全场所。6.

9、2.4 楼梯间应设置指示楼层的消防应急标志灯,地面层应同时设置指示地面层和指示安全出口方向的消防应急标志灯。6.2.5指示疏散方向的消防应急标志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置在疏散走道的顶部时,其底边距地面高度宜为2.2m 2.5m;2 设置在疏散走道的侧面墙上时,设置高度宜底边距地 1m以下,标志灯设置间距不应大于 10m,灯具突出墙面部分的尺寸不宜超过 20mm,且表面平滑;3 指示疏散方向的消防应急标志灯在地面设置时, 灯具最高点与地面垂直距离高度不应大于 3mm,灯具边缘与地面垂直距离高度不应大于 1mm,标志灯设置间距不应大于 3m;4 导向光流型消防应急标志灯的指示方向应与疏散方向

10、相同, 标志灯设置间距不应大于 1.5m,在地面设置时应符合本条第 2款要求;5 地面设置的消防应急标志灯防护等级应符合IP65要求。注 :1 、2种设置方式可在消防应急标志灯中增设消防标志牌。6.2.6 展览厅、 商场、候车(船)室、民航候机厅、 营业厅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在满足 6.2.5 条要求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 宜在疏散路线的上方设置消防应急标志灯, 消防应急标志灯的疏散方向应指向固定的安全出口,标志灯设置间距不应大于 20m;2 室内高度为 3.5m4.5m 的场所应设置指示疏散方向的中型消防应急标志灯,高度超过 4.5m 的场所应设置指示疏散方向的大型消防应急标志灯,设置间

11、距不应大于 60m,展览厅、商场设置间距不宜大于 40m,消防应急标志灯 底边距地面高度宜大于 3m;6.3消防应急照明灯的设置6.3.1下列部位或场所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灯:1 建筑物内的疏散走道、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避难层(间);2 配电室、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烟排烟机房、供消防用电的蓄电池室、自备发电机房、电话总机房以及发生火灾时仍需坚持工作的其它房间;3 无自然采光或夜间使用的公共场所及公共场所内流动人员数不少于 5人的房间;4 寄宿制幼儿园和小学的寝室、老年公寓的房间、医院的病房和监护室等需要救援人员协助疏散的场所。6.3.2四星级及以上的宾馆,

12、宜在客房内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灯。6.3.3消防应急照明灯的设置应符合下述要求:1 应优先设置在走道交叉处及拐弯处、自动扶梯上方或侧上方附近;2 宜嵌顶或吸顶安装,当条件限制时可设置于走道侧面墙上,其底边距地高度宜大于 2.5m;3 应根据环境合理选用具有防潮、防水、防尘、防爆、防震、耐腐蚀和抗机械损伤等防护类别和等级的消防应急照明灯;4 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等发生火灾时仍需坚持工作的房间可使用正常照明灯具。3.2.4 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 仍需消防作业的工作区域的照度应保持正常照明的照度值。(非电池供电)3.2.5应急照明灯具的设置应使下列地点的照度高于其周边区域的照度:1 指定的疏散出口和安

13、全标志;2 疏散走道中每个行进方向改变处;3 每个内连走廊的连接处;4 安全出口的外面及其附近区域。避难心理与建筑设计 - 浅谈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 ( 一)火势蔓延快。在各种类型的高楼大厦中均配有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并进行过豪华装修,其中不少为可燃物,稍有不慎或意外即可招致火灾。贯通全楼的电梯井、排气道、管道井、电缆井等竖向井道则因其火灾时的烟囱效应 , 使火势迅速扩散至上层。 如一座高 100 米的建筑 ,在无阻挡的情况下 , 烟气能在半分钟内达到顶层。 ( 二) 疏散困难。高层建筑层数多 , 疏散到地面或其他安全场所的时间相应地就长。 据统计 , 高层建筑火灾死亡中有 6

14、0 80 % 的人是被烟雾熏死的。 ( 三) 扑救困难 , 消防队员登楼扑救不易。 消防队员不但体力和装备所达到的高度十分有限 , 而且还要在高温缺氧、 浓烟、有毒的险恶环境中救援。现代建筑的防火设计包括火灾前的积极预防和火灾时的应急措施两个方面。因此 , 认真分析火灾发生时人们的避难心理及避难行为 , 对于减少火灾的发生和火灾发生时采取必要的安全疏散 , 减少人员伤亡具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火灾时人们避难的心理活动与正常情况下人的心理是不同的 , 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尽量结合此种心理状态进行安全疏散设计。火灾发生时 ,人的行为常受以下避难心理支配:一、“归巢”性。所谓“归巢”性 , 即指人有

15、习惯于走老路的“归巢”本能。疏散时首先奔向经常使用的出入口或楼梯。 例如在旅馆或剧场发生火灾时 , 一般旅客和观众习惯于从原进口逃生 , 很少寻找其他出口或楼梯疏散。 由于到高层建筑内部人员多乘坐电梯 , 疏散时还大多奔向电梯方向 , 但火灾时普通电梯是不能作为安全疏散使用的 , 所以为避免疏散人员到电梯厅无法逃离 , 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应多结合电梯厅设置 , 即平时交通流线与紧急避难流线相结合 , 从而有利于快速疏散。二、趋光性及向阔性。 这是指人有趋于明亮方面和开阔空间的本能。例如在旅馆发生火灾时 , 人们从居室冲向走廊 ,走廊一端黑暗一端明亮,则人们一般向明亮方向疏散。若这些部位未设安全

16、出入口则反而逃入死角。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在明亮开阔的两端设楼梯、电梯,若平面有所变化时,因电梯厅多在中部,此时除两端设专用疏散楼梯外 , 还应在靠近电梯厅的开阔部位布置主楼梯间 , 以利于疏散 , 减少火灾时人员伤亡。三、恐烟性。即人有害怕烟火的本能。 即使当时处于安全场合或出口附近 , 但若发现前方有火光烟雾 , 人们也将会奔往相反的方向。也就说 : “避难者的行动具有多面性 , 若只在一个方向配置安全出口 , 便可能导致有的人员无法脱险。 因此 , 在建筑设计中 , 必须为避难者安排两个方向的疏散路线 , 通常是在标准层或防火分区两端各设一个安全出口 , 同时应尽可能避免袋形走道的出现

17、。 万一袋形走道通向楼梯间的唯一出口被烟火封锁 , 其中的人员便很难逃离险境。四、从众性。即在恐慌中对群体行动怀有信任感而往往不加思索地跟着走。火灾时不知所措的程度急剧增加 , 导致正常行为失态或没有时间形成自己的判断 , 无形中产生随大流意识 , 跟随他人行动。因此 , 在建筑设计中 , 除了安全出口的配置合理外 , 还应有明确的指示标志及灯具诱导疏散 , 以免因烟气弥漫而找不到出口。疏散方面指示灯应设于走道墙面及转角处 , 其间距不宜大于 20 米, 楼梯间的门上方则应设安全出口灯 , 灯具字体宜为绿色 , 同时有中英文对照的标志 , 英文字样为“ EXIT”, 且应有指示疏散方向的“ v

18、”。另外楼梯宜上下贯通 , 中途不应改变位置 , 并宜直通室外或屋顶平台。 首层与地下室、半地下室楼梯道之间 , 要设耐火极限不低于 3 小时的隔墙。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在进行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时 , 还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 一、总体布局要保证通畅安全 , 保持与其它各类建筑的防火间距。 二、合理进行防火分区 , 力争将火势控制在起火单元内加以扑灭 , 阻止向上层和相邻的防火单元扩散。 三、构造设计要使建筑物的基本物件 ( 墙、柱、梁、楼板、防火门等 ) 具有足够的耐火极限 , 以保证火灾时结构的耐火支持能力和分区的隔火能力。 四、安全疏散路线要简捷。五、尽量做到建筑物内部装修、 隔断、家具的不燃化或难燃化 , 以减少火灾的发生和降低蔓延速度。 六、做好建筑物室内、 外消防给水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