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寻根博览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建议书_第1页
华人寻根博览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建议书_第2页
华人寻根博览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建议书_第3页
华人寻根博览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建议书_第4页
华人寻根博览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建议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华人寻根博览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建议书氏族是上古人类社会形态的编制,姓氏是上古人类组织形态的番号。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已知的在氏族形成和姓氏诞生方面最古早最广泛最系统最无断裂的民族,其学科类价值史料的建设积累的流传有序,也是全球任何民族的文史典籍和田野考古中最独一无二、最系统完善的。在国家形成以前,唯有氏族和姓氏的体系,才是人类阶段性文明中唯一有证据价值的传续和遗存。一、导言 2011年9月21日现代快报封十五版报道了对本文作者的专访,将我们一项进行了三十年的研究成果低调公开:中国2.5万个姓氏都是由(周成王以前封授的)198个姓氏演变而来的;而姓氏的爆发地是环太湖地区。当时的“古太湖”地区和如

2、今的“环太湖”地区的核心是南京。陶、方、吴、李、刘等姓氏的起源地应该就是南京,而六合金牛湖一带,自古亦是在南京为治所的“杨州”“丹阳”“金陵”“建康”的地理概念里。成族于六合地区的陶唐氏等,还是华夏历史上有史可证的最早的国家的帝王之氏。被封邑于六合方山的方雷氏,也是华夏早期帝王黄帝的长辈,“唐(堂)邑”和“方山”,将永久地铭刻在华夏上古史最早的建制里。 南京的“汤山”和“汤泉”是全世界最早有记录的“汤谷”,即世界上最早的帝王居住或疗养的地方,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这里的“东南海”和“羲和”都在南京为中心的华夏东

3、南,而“汤泉”就在古堂邑和“羲和之国”域内的江浦境内。羲和是伏羲家族的,伏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帝王。 西汉刘向(歆)上山海经表(6)曾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唐虞就是江南人的国家,夏商周都是唐虞之后的朝代。此前的学者曾认为汤谷在北方的山东或甘肃,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山海经.海外东经曾载:“黑齿国在其(汤谷)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黑齿”“为人(皮肤)黑”和“食稻啖蛇”,这都是江南人的生理特征和生活方式,无论怎么会说话怎么有学问的人,想把这些排他性的证据,论述到北方的山东和甘肃去的努力,都将是幼稚和欠专业的。 由于历史上长江下

4、游的三次改道,扬州、吴越和东夷的地缘和族友经历了很复杂的变化,这就不难解释地绕晕了古代的史学家,又不可避免地让今天喜欢抄书的伪史学陷入了绝境。成族于堂邑的陶唐氏是何族何源呢?他们的名字为什么铭刻在南京六合等地的地名里呢?尧天舜日同为中国最早的氏族的起源。值得一书的是他们也曾经成邦建国于六合堂邑的境北,和同为南京地域的江浦与和县一带,当我们再次检索到这些前人未能详述的证据时,不能不使我们不用重笔去重书这个陶唐、句芒、祝融和有虞氏的首善之区就在南京。 当然,受古长江改道和分流成三江的影响,同时也为了躲避杭州湾水浸和古太湖泛滥对江南和东夷腹地的浸袭,江南和东夷的核心在古杨州古丹杨建都的陶唐皋尧虞舜等

5、史前氏族的统治,在颛顼帝时开始在地域上的分际,东江从南京的江宁,向安徽宣城、江西吴城、湖南常德、四川丹稜、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一带迁徙,中江从六合堂邑,向安徽六安、河南商丘、湖北丹江、山东定陶和山西晋城一带迁徙,西江从杨州邗江,向连云港赣榆、山东青岛、河北唐县和东北境泊湖等地迁徙。故此,上述地区及周边反复出现了略同于策源地“尧城”“舜山”“丹阳”和“堂邑”等祖祠和地名,应该会被认为是对故乡原址的记念与怀念,或是在谁持编制和番号方面的秩序。但是人们在论述时却经常把迁徙中经过的和到达的目的地当起源地。他们固执地舍本求末抱残守缺地把千百年后晚辈追奠祖先的祠墓说成是伏羲和黄帝等人的祖宅和故居兴奋和狂燥的

6、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了,伏羲至吴回都是聚族于江南的,有虞氏始于黄帝之前,唐尧是堂邑的籍贯。他们听到我们的这些论述甚至会昏倒。因为此前的学者为了“省事”和“权威”,常把研究和考证简化成抄书和法古,他们天真的认为会因此而无虞,却不知这样就掉进了无知和负学问的泥淖。因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很容易会被认为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他们的教学和创作,也会被看成是谋夺别人的时间或生命,因为他们并没有考证出什么,他们真的很无知很不正义。 陶唐氏的“尧天舜日”也曾是史前有稽的“羲和之国”,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和发展,国土和族人已遍及了华夏的四面八方。据尚书尧典记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证明他们在六千多

7、年前的伏羲时代就有了天象、节气和农时的制度,并且在华夏的东西南北中,都建立了对气象的观察,和农时的监管的体糸,这个传说到了尧天舜日的时代更有了升级: “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核心发源地就是上古唐尧之国堂邑为中心的金湖至和县一带。 由于前史学工作者采信了“黄帝在炎黄大战中取得了胜利”的传说,他们就放弃了对华夏

8、文明起源中炎帝部落的记载,把比黄帝部落早了近两千年的炎帝部落全面消音了,这就造成了上古史中对华东和华南的史前文明早于中原和西部的传信方面的真空,在南京藉同为炎帝族首领的应龙的帮助下,炎黄联盟在南京近郊的涿鹿(六合)战胜了蚩尤,一举让迎娶了炎帝族的首领方雷氏公主的黄帝成为当时最耀眼的明星。因此,在南京的六合创建“华夏姓氏寻根公园”“中华姓氏起源暨华夏氏族世糸纪念碑”暨“华人寻根博览园”,将会是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的项目,更是一个世界性的记忆遗产工程。二、立项理由、项目选址及依据:(一)突出环太湖地区的“堂邑”和“羲和之国”是华夏文明和中华姓氏的渊源 从伏羲正姓氏开始,华夏的姓氏文明便集团

9、爆发于南京汤山等环太湖地区,发源于汤泉暨堂邑地区的羲和氏即伏羲氏,还是华夏历史上有史可证的最早的帝王。据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载:先帝时,天吴之地“禽兽朝,鱼鳖献,有吴迵,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年而安终。”这就是说在尧之前,有虞氏的天吴部落的帝王叫王吴、虞迵或吴迵,年轻时是为先帝“匡(宰)天下之政十有九年”,各行各业奉公守法各行其道,因此被禅以帝位而王天下“三十有七年而安终”的,“有虞”或“天吴”是“羲和之国”和“尧天舜地”前基本同址的史前国家。 在南京(丹杨)“吴越”和“东夷”诞生的王吴陶彭方寒虞姚等198个氏族,正是在周成王以前被赐授过的中华姓氏的源头,他们在南京(丹杨)“吴

10、越”和“东夷”产生的时代,分别要早于在西部和中原分封时代的一千年至两千多年。而正是有了这些在周成王以前被赐授过的198个氏族的“老百姓”,才会有公元960年由江南钱老儒汇编的有438姓或504姓的百家姓,和近期被国家社会科学院学者统计出的两万多个华人姓氏。 关于“吴越”和“东夷”起源的讨论,是事关华夏文明起源的论述中一个重要的焦点,本项目建议人在萃集了古今中外关于环太湖地区的首府南京(丹杨)及堂邑地区,就是伏羲里籍的典证之后,即使不加阐释,也相信不难帮各位达成“有虞或有吴始于江南”“华夏文明是东风西渐”“氏姓的源头在南京(丹杨)吴越和东夷的宏论。这也是一种能打破前人的桎梏,启迪人们思考的贡献,

11、希望史学界和相关地域的学者,能响应笔者的考论,回归到有专业质素的论述,不再凭无知或无畏者专美。(二)展示中华姓氏发源地和华夏第一都在南京(堂邑)暨环太湖地区的证据关于华夏文明的先后与分布的分界,淮南子天文训说的很清楚:1、东方(扬州,治南京)木也,其帝太昊(公元前5000年前后),其佐句芒;2、南方(扬越、百越与荆楚)火也,其帝炎帝(公元前4000年前后),其佐祝融;3、中央(中原及苏鲁豫皖交界处)土也,其帝黄帝(公元前3000年前后),其佐后土;4、西方(天水、流沙和咸阳以西)金也,其帝少昊(公元前3000年前后),其佐蓐收;5、北方(大漠、扶余和太原以北)水也,其帝颛顼(公元前2000年前

12、后),其佐玄冥。那么,堂邑为中心的“羲和之国”和“尧天舜地”的首都南京有哪些早于中原和西部的氏族遗址呢?(1)堂邑(含杨州当涂丹阳和临淮等地) 南京的江宁咎巷(皋乡)和六合唐邑(雄州),与安徽的皋城六安,及山东的陶丘定陶等地,因皋陶文化等渊源而结成了“东夷”之亲,杨州、丹阳暨南京则是这个皋陶文化发源区域的核心。因为从史证的解读上看:六安是皋陶次子仲甄的封地,而定陶则只是范蠡化名陶朱公隐居的地方,而“江宁咎巷”和“丹阳皋乡”和六合的“陶唐(棠)之邑”与“雄(雒)陶之州”的地名,分别主证和旁证了皋繇之乡和陶唐之城的所在。也许不巧的是,唐末的河北雄县也将雄州、昝岗和黑陶联糸在了同一个空间。公元前二千

13、年前后是华夏上古氏族的形成和首封初赐的时代,而定都于江宁咎巷和丹阳皋乡的皋繇,和分封于唐(棠)邑和雄州的舜友雒陶、方回等则是唐虞之国的乡耆和名贤。 古瓯雒国(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亦传为雄王、雊王)就是这个唐邑和雄州的雒陶之裔,越南首都河内市郊的安朗县西夏雷乡,就曾是与堂邑六合和临淮来安同名分治的新昌郡。由一个“堂邑”出现的两个“雄”(堂邑的上古名为雄州或雒州、越南的上古首君为雄王或雒王)一对“雷”(堂邑的上古方山是方雷封地,越南的雒越古国是西夏雷乡),分别出现在中国的唐虞首都南京和越南的瓯雒首都河内,想必不是“偶然”和“碰巧”的。被汉帅马援处斩的征侧,征贰两姐妹,是汉朝交趾郡麊泠县(与堂邑、来

14、安同属新昌郡名)人。她们的父亲是雒(雒为雄的上古异体字)将。据后汉书的记载,征侧,征贰甚雄勇,在越南首创了比越共与美军开展的丛林游击战早了近两千年。 临淮地区的来安县有一个地名叫舜山乡或舜山镇,地理上与尧的生地金湖毗邻,这就把“舜天尧地”的公论连系在了一起,因为同属古临淮的金湖地区就有很多尧的遗迹。史记五帝纪曾载“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三阿”即今金湖县境内之塔集。因此言出于著有甲乙经、帝王世纪、高士传、烈女传、玄晏春秋等名著的魏晋皇甫谧(215282)之口,故有必要了解一下“三阿”“北阿”“塔集”是否同一地区。 明南京图在原三阿的位置处标着北阿镇。这就说明今金湖境内的这个地方历史上先后确

15、实分别叫过三阿和北阿。塔集历史上属高邮州,1958年划归宝应县,1960年金湖由宝应析出置县后,塔集改隶金湖县。塔集在历史上曾名塔儿集,塔阿集、北阿镇等。尧乡比邻舜乡,舜天尧地在交通不便的四千年前相距不远是合情合理的。此外,堂邑六合与扬州交界的蜀岗,亦是我国蜀文化的上源,其周边的苏州、孰姑、胡孰、丁蜀、蜀山、下蜀、舒城、宿州、宿迁和沐水等“Su”文化,则非常强烈地睇睨着一个事实:江苏的“Su”,就是蜀文化的“Su”的上源。(2)江宁(含溧水高淳溧阳宜兴湖州等地) 距今约30万50万年前,南京东郊的汤山留下了“南京猿人”完整的头骨化石;南京溧水回峰山神仙洞也发现了距今l万年以前的“溧水人”遗址,

16、其中发现的代表新石器时代文化标志的距今约1、1万年的陶片,为我国新、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划分和前移提供了重要依据。溧水神仙洞的发现,为重写华夏上古史,校正“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提法,将中华文明追溯到一万年前,并重排世界古文明位次增加了依据。太湖之滨的南京地区,第一次成功登临了我国和世界上古之都的最前沿。 江宁咎(昝)巷、丹阳皋乡和六合的陶唐(棠)之邑与雄(雒)陶之州的出处,源于南京祿口机场旁的昝庙文化遗址的陶东社区昝庙(亦名昝缪)村,遗址为连接在一起的大小两个土墩,现存面积近一万平方米,高出地面6米左右,此亦为南京湖熟文化众多遗址之一。遗址的古代文化堆积层总厚度3.5米左右,上层是西周时代文化层,下

17、层是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文化昝庙类型文化,与周边浙江的良渚文化和安徽的双墩文化等有着直接的联系与渊源关系。以1979年发现的二号墓为例,该墓位于新石器文化层底部,此墓葬的兴建时间点完全符合陶唐或昝繇时期的氏族公社的特点。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的陶东社区原属陶吴镇,是由昝缪行政村、东京行政村、后村行政村于2001年3月合并而成,由于三村都座落在陶吴镇的东边,故取名陶东村民委员会,2003年划入禄口镇,2005年5月改为陶东社区。该社区位于禄口街道的西北部,东接山塘社区,南连钟村社区,西靠横溪镇的桃红社区,北界陶吴的西泉村。请注意这其中“陶吴”“东京”“后村”“横溪”等不可忽略的关键词,如果再加上

18、一个同在江宁的“梅里”,则它们也许就可以代表或详述一个夏朝以前的朝代的京城、首辅和王的座标。当然,如果我们再加上“缶”(陶)、“俞”(虞)、“唐”(棠)的话,剩下的描述也许就不言自明了。应该准确地说:方雷氏与陶唐氏也许不是一个国家,但肯定是同处于一个夏先的地处南京(丹杨)吴越和东夷核心区的朝代。 据宜荆新志记载:荆溪受金陵、宣歙之水,东西绵亘百里,人于震泽(太湖古称)。荆溪在西周(前11世纪至前7701年)属吴,后并归于越。又并归于楚。在这以前,称为荆邑。“楚本号荆”,“荆”“楚”同义。左传庄公公十年说:“荆败察于萃。”晋书景帝纪说:“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这里所谓的“荆”,都是指早期

19、的楚国即丹阳境内的宜兴。后来“秦以子楚,改为阳羡”。据宜荆县志载:“盖荆溪之阴多山,其阳衍沃。“就是说:溪南(阴面)是多山地带,溪北(阳面)是肥美平坦的田野。古文的“衍”与“羡”,音相同,义相通,此即宜兴又叫阳羡的来历。 古属凓水的高淳县的薛城也出土过距今己有6000多年的先民氏族的遗址。溧水(含高淳潥阳丹阳当涂等)的古称“中山”,中山(盘古)有子十七人,长曰赫(贺)天氏,埋父尸于中山。“濑渚”“荆山”“荆溪”“荆邑”均为容成氏和山海经等上古典籍有稽的古都和古邑,其周边“鸿山”“历山”“华山”“茅山”“苗山”“三江”“五湖”“洋河”“丹水”等自然壮景和巫傩圣地的成名,也大大地早于那些中原和西部

20、的克隆版,难道被中原和西部克隆的南京、吴越和东夷的名址及渊源不是四千年前的全部吗?(3)句容(含攝山金坛溧阳等地)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原名摄山,因山上盛产茶叶、野参、当归、首乌、茯苓、甘草等中草药,有滋养摄生(即养生)功效,故名摄生之山,山君亦称摄提氏,成为华夏上古道家文化和后世的佛文化的发祥地和上古帝王摄提氏家族的聚居地。著名的前世老君家族和后世的释迦牟尼家族,都是起源于这一带的。 据乾隆五十五年摄山志记载:“琅琊郡江嵊县界有摄山。江乘地記:(攝山)有草可以攝生,故名。史志还记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曾来摄山视察军情。公元前206年,秦始皇亦曾“车巡洞庭、九嶷山、钱塘、会稽、

21、苏州后,西行至金陵,驻跸江嵊,顺道登临栖霞山,并埋双壁以祭告天地,更敕李斯篆文、立石以明示天下。皆表明此次登临,非一般仅巡视大江与觅渡,实为体现统一四海,雄视千古之意”。 今天的茅山已是道教文化在全世界影响较大的主流载体,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时代的真人展上公修道于句曲山伏龙地(今茅山镇玉晨村);先秦时,又有燕国人郭四朝修道于玉晨观;秦时,李明真人修于古炼丹院(今乾元观);到东晋时期的葛洪,陶弘景等人时,茅山已成为当时国内道教的最高学庐。 后来,笔者四十三世祖王远知为唐太宗李世民谋主,事成后太宗遂以老子为宗亲,光大道教,并为王远知敕建了太平观等,使茅山规模达到极鼎,宫观计有两百五十七

22、处,建筑五千余间,道士数千人,其繁荣的景象远超茅山“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之说,当时王远知亦庵居在茅山积金峰上的天圣观。元延佑六年,奉敕改宫,故有照壁镶嵌“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使茅山道院的道教遗产正式步入了世界之最的境界。(4)南京城区 距今6000多年前,在南京鼓楼岗的北阴阳营,玄武湖畔的泊桑和长江岸边的莫府山等地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氏族的遗址,和“太吴”“天吴”国的首都。同时,南京的古城除上古时旧称的“堂邑”“固城”“濑渚”“丹杨”和“句容”即“勾吴”外,在夏先即被统称为“杨州(亦称扬州)”,详见首都志:“唐虞夏商的南京皆属扬州”并为治所。书舜典通考:“舜置十二牧,杨州其一”。 尔雅

23、:“江南曰杨州”。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江南的丹阳(治南京)移到江北的扬州。晋书/地理志将“丹阳”记为“丹杨”。认为:“杨”,缘于“山多赤柳而名”。北宋太平寰宇记云:“赭山亦名丹山,丹阳之义出此。山临平湖,湖亦以丹阳名。今此山在溧水、句容两水间。这就是“杨”和“阳”的来历,“杨州”境内的“邗” “寒”“干” “赣”“苏”“舒”“蜀”“彭”“陈”“奄”“东海”和干越、百越、杨州、扬越、荆杨、丹阳等名称,都是南京(丹杨)吴越和东夷的域名。 据群辅录记载:“舜七友(虞舜、雒陶、方回、续身、伯阳、东不訾(按:陬訾氏,陬同咎)、秦不虚)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太湖)之游”。这些来自陶

24、乡、唐邑、吴越和东夷的皋尧氏的祖先和族友们,与五千年前后封于六合方山一带的方雷氏、昆吾(樊)氏、仲容氏、重黎氏暨吴回氏,和四千多年前封于六合樊集等地的方回等族和奄、偃、和、羲姓诸王,暨常州、徐州、曲阜和六安等地的英(赢)族系等,结构成了华夏姓氏和中华文明承上启下的核心纽带,也是形成南方炎帝和北方黄帝珠联璧合的关键成因。华夏的上古史和中国的百家姓如果还不能正确和深入地论述到这一点,必将是华夏的上古史和中国的百家姓世系永远不能贯通的肇因。 在左传史记春秋和大学教科书中整理出来的华夏先祖的氏族体糸中,从黄帝到大禹的世系,只是一个缺少了二十多代传人的断代史,并坐成了西方学术界不认可华夏上古史的口实。本

25、项目建议者穷尽二十多年,通过对正史典籍的阅读、对百家姓世系的研究、对地下墓葬的考证和探索,终于完成了从燧人氏至今,共七千年计约250代父子相传叔侄相承血脉相沿的华夏氏族源流世糸总表,并将周成王以前由历代帝王分封的五十九个帝裔氏族和一百九十八个“老百姓”的出处明示其上,结合各地田野考古的物证结成了华夏上古史远愈五千年接近七千年无懈可击的证据链,并创编了六千册集成一千一百本的中华百姓总谱,聊作“华夏姓氏文化博物馆”和“中华姓氏起源暨华夏氏族世糸纪念碑”的脚注或底衬。三、项目名称、文史价值及博览宗旨的素描:本项目为了丰富博览信息、加强承载能力、提高相关效益,将使入园者得到如下收获: 1、寻根类:“华

26、人寻根博览园”和“中华姓氏起源暨华夏氏族世糸纪念碑”从七千年前的三皇氏摄提氏掩兹氏,到六千年前的伏羲氏太吴氏虞越氏等五十八个上古氏族,再到五千年前的王、陶、方、吴、李、刘、扬、徐等一百九十八个“老百姓”的封授或衍生的源流以图表和碑碣等方式,按阶梯式父传子或叔传侄的节奏公诸于世。并且现场接受入园者的寻根咨询,当时满足入园者对自已姓氏源流的了解,用最短的时间为寻根者找到相应的族谱,并用手工制作的传统工具帮寻根者助印谱牒、祖图和世系图。 2、修习类:“老子学院”或“传统文化进修学院”将丹道周天功、王子乔导引术等失传千余年的上古养生术,以人人可学人人可成的方式传授给入学者。并根据参与者入学的时限,确保

27、一年班学员的减肥或健身水平达到县或区级田径运动员的体格,外貌较自已入园时年轻三岁;二年班学员的减肥或健身水平达到省辖市级田径运动员的体格,外貌较自已入园时年轻五岁;三年班学员的减肥或健身水平达到省级市级田径运动员的体格,外貌较自已入园时年轻十岁。 3、博览类:在项目区内设立“青少年历史传统教育”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场馆和实习基地,向入园者展示和介绍华夏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宗教传统。从新石器时代人类的采集狩猎种养活动,到周砖商瓦夏鼎虞罐的匠作流程,从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五经要诣的诠释,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演绎,都可以让入园者以参与、主办或互动的形式亲身体验。五、项目

28、模型和布局草图(一)华夏氏族源流大碑(祭祀祈福区) 华夏氏族源流大碑碑身为三十米高的九层塔形楼宇,象征华夏有史以来的三十个朝代的延续和更替(注:在传统学术界确认的二十五个朝代史的基础上,项目建议方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公布其新发现及考证出的华夏族被遗失和淹没的“太吴国”“天吴国”等另五个朝代)。华夏氏族源流大碑碑面是有史以来我国所有姓氏起源的出处与帝王和王族血缘嬗递的世系图,内容和形式均为能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之最,并将在此基础上,整合出其它学者的观点和结论,共同申报国家级知识产权专利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该碑园约占地一万平方米,塔基为二百平方米,塔外为辐射四面各约一百平方米的圈围。该塔南

29、向塔身为华夏氏族源流大碑,北向为各姓入典者名册,塔内功能为:一厅花岗岩外饰120平方米:接待处和报名处,项目后期辟为各姓ct名榜二厅铝合金外饰110平方米:文印处和咨询处,项目后期辟为各姓PG名榜三厅玻璃钢外饰100平方米:财务部和秘书处,项目后期辟为各姓MS名榜四厅白水泥外饰90平方米:保卫部和管委会,项目后期辟为各姓MN名榜五厅青砖外饰80平方米:项目部和组委办,项目后期辟为各姓bz名榜六厅木方外饰70平方米:贵宾室、诊疗室,项目后期辟为各姓JJ名榜七厅柴扉外饰60平方米:联络部、会客室,项目后期辟为各姓pz名榜八厅泥土外饰50平方米:校长室、总编办,项目后期辟为各姓zx名榜九厅蒲草结顶4

30、0平方米:档案部、资料室,项目后期辟为各姓DW名榜(此项目约一千平方米)(二)教学培训区(养生进修区)(1)餐炊区,约一千平方米(2)住宿区,约一千平方米(3)会展区,约一千平方米(此项目约三千平方米,亦可以修缉老宅子的方式与有关方面合作共建)注:加上其它辅助用房约一千平方米,华夏姓氏博览园暨华夏氏族世糸大碑项目一期的建筑及场地总面积约为一百亩。(三)一期工程概况1、百姓博物馆(祠堂寻根区)一千平方米2、华夏氏族源流大碑(祭祀祈福区)一千平方米3、教学培训区(养生进修区)三千平方米 一期工程的第一阶段总造价约人民币二千万元左右,全部工程拟分三阶段进行。其中一期工程的占地面积约二百亩。第一阶段和

31、第二阶段可单体异地独建,亦可一地共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本项目既可建在城区,又可建在郊区的特点。并立图在城区寸土寸金之地建设一期,把二、三阶段建到郊外,当然,三个阶段全建在郊区也不失为最佳选择。注一:以上全部或局部项目可作为“华夏姓氏探源”或“华夏文明探源”的景观、博览和交流平台。注二:以上全部或局部项目可作为“老子学院”或“传统文化进修学院”的教室、校舍和办公区。注三:以上全部或局部项目可作为“青少年历史传统教育”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场馆和实习基地。六、二、三期工程描述 在一期工程的示范作用下,本项目建议人将会在项目管委会的框架内,吸引在太湖沿岸地区集团爆发的史前氏族之裔,和周成王

32、之前被在吴地赐氏授姓的宗族名绅,加入华夏姓氏博览园各姓分馆的入编建造与后续的会展管理。各姓分馆的建筑样式和朝代风格,理论和实践上均应摈弃雷同,以期使本项目的姓氏文化博览园在完成时能够与华夏有史以来历朝历代不同流派建筑和园林杰作的集大成区。 史前“太吴国朝”与“有虞国朝”的诞生和发展,分别经历了二千年和一千年,涉及到今天的十几个省市。这些祖先之地,基本己成为各地著名的风景名胜,如果在作好上述各地景区溯源文案的规划、调整和论述工作的同时,对这些景区的相应设施做出适当的补充建设和正源,就会让这些在史前曾哺育过华夏先民的父母之邦焕发出骄人的崭新魅力。二、三期工程用地约四百亩左右,建设周期约三年,总造价约人民币二亿元。七、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 (1)每个姓氏占地约一亩,工程分三期进行。一期:建成“姓氏源流暨氏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