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本章重点,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耗氧和有毒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 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转化速率 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致突变、致癌及抑制酶活性,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一、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厚度为75-100的流动变动复杂体。 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亲水的极性基因排列于内外两面,疏水的烷链端伸向内侧,所以,在双分子层中央存在一个疏水区,生物膜是类脂层屏障。 膜上镶嵌的蛋白质,有附着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的表在蛋白,有深埋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的内在蛋白,但他们亲水端也都露在双分子层的外表面,二、物质通
2、过生物膜的方式,1、膜孔滤过 2、被动扩散(浓度扩散) 费克定律: 扩散系数取决于通过物质和膜的性质 3、被动易化扩散 4、主体转运 5、胞吞和胞饮,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转运包括:吸收分布。消除包括:排泄和生物转化。 一、吸收 吸收是污染物质从机体外,通过各种途径通透体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消化管是吸收污染物质最主要的途径; 呼吸管是吸收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途径; 皮肤吸收是不少污染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二、分布,分布是指污染物质被吸收后或其代谢转化物质形成后,由血液转送至机体各组织;与组织成分结合;从组织返回血液;以及再反复等过程。
3、 1、脂溶性污染物质易于通过生物膜; 2、污染物质常与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结合; 3、有些污染物质可与血液的红细胞或血管外组织蛋白向结合,三、排泄,排泄是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相机体外的转运过程。排泄器官有肾、肝胆、肠、肺、外分泌等,而以肾和肝胆为主。 1、肾排泄 2、肝胆系统的胆汁排泄 3、肠道排泄,四、蓄积,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的现象,称为生物蓄积。 如职业病等现象是典型的生物蓄积和生物富集现象。 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骼。 蓄积部位中的污染物质,常同血浆中游离型污染物质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
4、、放大和积累一、生物富集,生物富集: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走为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浓缩系数: 影响生物浓缩系数的有关因素: 1、在物质性质方面 2、在生物特征方面 3、在环境条件方面,水生生物富集速率方程为: 生物浓缩系数,二、生物放大,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富集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并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能发生,三、生物积累,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水生生物的积累微分
5、速率方程: 当dci /dt=0时,有: ci=cwi+ci,第四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本节主要介绍生物转化中的酶学和氢传递过程的基础内容,以便于了解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其次,论及: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若干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中的酶,酶是一类由细胞制造和分泌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 催化剂。 酶 催化作用的特点: 1、催化专一性高 2、酶催化效率高 3、酶催化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1、FMN和FAD 2、NAD+和NADP + 3、辅酶Q 4、细胞色素酶系的辅酶 5、辅酶A,其作用是在酶促反应中担任递氢任务,
6、其作用见下图,细胞色素酶系的辅酶主要有细胞色素b、c1、c、a和a3等几种在反应中担当传递电子作用,见下图,辅酶A是一种转移酶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起着传递酰基的作用,三、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生物氧化是指有机物质在机体细胞内的氧化,并伴随有能量的释放。放出的能量主要通过二磷酸腺苷与正磷酸合成三磷酸腺苷而被暂时存放。反应见下图,腺苷部分的结构间下图,氢传递过程的几种分类,1、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为直接受氢体的递氢过程; 2、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为间接受氢体的递氢过程; 3、无氧氧化中有机底物转化中间产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 4、无氧氧化中某些无机含氧化合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1、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
7、为直接受氢体的递氢过程,2、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为间接受氢体的递氢过程,3、无氧氧化中有机底物转化中间产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4、无氧氧化中某些无机含氧化合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四、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耗氧有机污染物质是生物残体、排放废水和废弃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较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 1、糖类的微生物降解 降解途径: 1)多糖水解成单糖 2)单糖酵解成丙酮酸 3)丙酮酸的转化,2、脂肪的微生物降解 降解途径: 1)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2)甘油的转化; 3)脂肪酸的转化,1)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2)甘油的转化,3)脂肪酸的转化,3、蛋白质的微生物降解 基本途径 1)蛋
8、白质水解成氨基酸 2)氨基酸脱氨成脂肪酸 4、甲烷发酵,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甲烷发酵,五、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有毒有机物质生物转化的主要反映类型如下: 1、耗氧反应类型 1)混合功能氧化酶加氧氧化 2)脱氢酶脱氢氧化 3)氧化酶氧化,1)混合功能氧化酶加氧氧化,碳羟基化,2)脱氢酶脱氢氧化,醇氧化成醛 醇氧化成酮 醛氧化成羧基,3)氧化酶氧化,氧化酶是伴随有氢原子或电子转移,以分子氧为直接受氢体的酶类。例如,2、还原反应类型 1)可逆脱氢酶加氢还原; 2)硝基还原酶还原; 3)偶氮还原酶还原,4)还原脱氯酶还原,3、水解反应类型 1)羧酸酯酶使脂肪簇脂水解 2)芳
9、香酯酶使芳香簇脂水解 3)磷脂酶使磷酸酯水解,4)酰胺酶使酰胺水解,4、若干重要结合反应类型 1)葡萄糖醛酸结合 2)硫酸结合 3)谷胱甘肽结合,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六、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下面介绍几种有机毒物微生物降解的途径 1、烃类 1)正烷烃的降解 2)烯烃的微生物降解途径主要是烯的饱和末端氧化,再经与正烷烃相同的途径成为不饱和脂肪酸 3)苯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4)苯系化合物的降解,2、农药的降解 1)苯氧乙酸的降解 2)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的可能降解途径 3)DDT降解,1)苯氧乙酸的降解,2)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的可能降解途径,3)DDT降解,七、氨及硫的微生
10、物转化1、氮的微生物转化,1)氮的主要形态: (1)分子氮 (2)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等有机氮化物,以及生物残体变成的各种有机氮化合物 (3)氮形态的生物转化:同化、氨化、消化、反硝化和固氮。 2)反硝化 (1)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 (2)硝酸盐还原成氮气 (3)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和氨,2、硫的微生物转化,1)硫化氢、单质硫等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生成硫酸(硫化) 2)硫酸盐、亚硫酸盐在微生物作用下还原生成硫化氢(反硫化) 3)海水中硫酸盐还原生成硫化氢,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1、汞 汞的生物甲基化 生物作用还原转化汞 2、砷 砷的微生物甲基化 微生物使砷去甲基化,九、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1、酶促反应的速率 1)米氏方程: 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数 (1)pH的影响 (2)温度的影响 (3)抑制剂的影响,2、微生物反应的速率 1)微生物反应速率方程:L=L0e-kt 2)影响微生物反应速率的因素 链长规律 链分子规律 取代规律 环境条件:pH、温度、营养物质、溶解氧、共存物质,第五节 污染物质的毒性,一、毒物的联合作用 1、协同作用 2、相加作用 3、独立作用 4、拮抗作用 二、毒作用的过程 1、进入体液 2、毒物与受体进行原发反应 3、印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的继发反应,三、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1、酶活性的抑制 1)有些有机化合物与酶的共价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三册信息技术课件
- 笔墨中国课件
- 心理效应课件图片
- 2025年水利设施开发管理服务项目合作计划书
- 出库免责协议书范本
- 2025年食品筛选清洗机械项目发展计划
- 饮料委托生产协议书范本
- 上海劳动纠纷协议书范本
- 股权分期兑付协议书范本
- 石砂供销协议书范本
- MOOC 化工过程与控制仿真实习-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保温保冷技术》
- 乳腺癌保乳手术手术过程
-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全册英语单词表(含音标)可打印
- 全媒体运营师-国家职业标准(2023年版)
- 物业欠费分析报告
- 加油站夏季安全知识培训
- 加强适应能力与抗压能力
- 全国少年儿童“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化学试题
-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 84 消毒液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