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学案课件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三节城镇化_第1页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学案课件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三节城镇化_第2页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学案课件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三节城镇化_第3页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学案课件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三节城镇化_第4页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学案课件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三节城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城镇化,知识清单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1.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_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特点:城镇化可以用_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来描述。 3.主要标志: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_”,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城镇,非农,城镇化率,4.进程:城镇化进程曲线像被拉平的“S”形,缓慢,加速,下降,停滞,三,5.利弊 (1)有利影响: 利于吸引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_产业转移; 利于改善地区_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_; 利于提高居民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促进城乡交流,_城乡发

2、展差距,二、三,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缩小,2)不利影响,耕地,交通,就业,住房,知识清单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成熟,晚,50,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间的城镇化差异 (1)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出现_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 (2)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等出现_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超前(虚假或过度,滞后,3.郊区化 (1)原因:大城市中心城区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和居民生活质量下降。而郊区环境优美、空气洁净、生活舒适。 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的建立、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现代通信的发展。 新商业区

3、的发展和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郊区房地产的发展等。 (2)影响:郊区人口增加,中心城区衰落,知识清单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_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的城镇化,集约,2.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及优化农村_结构。 (2)利于开拓市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3)缩小工农差异和_差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_协调发展,经济

4、,城乡,环境,城镇化的表现,城镇化不只是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城市病,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郊区化: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再城镇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镇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

5、市出现再城镇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任务清单一城镇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情境探究 情境 美、日、德三国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城市发展道路,分别是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模式、日本的综合发展模式和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美国人口主要居住在大都市区内。大城市集聚发展在日本城镇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中小城市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国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较大城市的人口仅有2 500万,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下图示意美、日、德三个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读图完成(1)(3)题,探究 (1)甲、乙、丙依次表示() A.美国、日本、德国 B.美国、德国、日本 C.日本、德国、美国 D.德国、美国、日本 (2)图示三个

6、国家中() A.均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目前德国城镇化水平最高 C.美国城镇化起步最早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镇化速度最快,3)与美国、日本相比,德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明显优点是() A.城市数量少 B.城市间竞争小 C.“大城市病”不严重 D.城市功能区多 提示(1)B(2)D(3)C,素养凝练 1.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3.城镇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 (1)根据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判断城镇化水平。 (2)根据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镇化速度,或根据城镇化进程的斜率来判断城镇化速度。 (3)根据城镇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镇化速度。 (4)根据

7、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镇化进程和特点。 (5)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镇化特点。 (6)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镇化特点,素养应用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的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数量少 C.逆城镇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第(

8、1)题,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的城镇化率约为60%70%,则此时该国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0%40%。故B项正确。第(2)题,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镇化率最低,但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能为我国。此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镇化率提升的主要动力,A正确;我国人口数量多,B错误;逆城镇化主要出现在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镇化现象,C错误;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D错误。故选A项。 答案(

9、1)B(2)A,任务清单二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 人口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能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不完整程度,主要表现为没有城镇户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诸多方面未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同等待遇。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探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高的省市城市病最突出B.M高的省市就业机会较多 C.M低的省市处于高水平均衡阶段D.M低的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快 (2)以下有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措施() A.降低城市化速度B.加速郊区城市化进程 C.在农村宅基地上建商品房D.重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进

10、程 提示(1)B(2)D,素养凝练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2)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2)有利影响,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角度 (1)全面的角度:要从对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和对人文环境(人口、农业、产业结构、文化交流等)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2)辩证的角度: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分析,素养应用 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

11、要瘦身强体。下图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有() A.环境恶化 B.交通拥堵 C.资源丰富 D.产业萎缩 (2)面对城市收缩,该市宜采取的措施有() A.优化产业结构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 D.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乡村集中,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木材的产量一开始比较平稳后来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1年以后大幅度下降,钢材是呈先大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材料可知,木材和钢铁是该区域的支柱产业,要瘦身强体意味着规模缩减或者是产量缩减,因此可能是由于某些森林资源和铁矿石面临着资源枯竭,可开采量减少的问题,C错误;也

12、可能是钢铁产能过剩或者市场达到过饱和的状态,产业发展出现了萎缩,因此需要相应的减少产量,D正确。产量的下降和交通拥堵无关,B错误;环境恶化通常是指出现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而支柱产业发生收缩根本原因一定是资源本身或者是受经济社会、市场的影响,而非环境问题,A错误。故选D项。第(2)题,该市的支柱产业发生了收缩应该采取的措施,应当是振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优化产业结构,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A正确。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应当和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相协调,而不应该盲目加快工业化进程,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城镇人口总量下降,有可能出现了城市中心萎缩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城市中心的建设,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